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获虎之夜

来源:小奈知识网
《获虎之夜》悲剧的责任在谁

【摘要】 《获虎之夜》是田汉的一部经典话剧作品,叙写了一个贫苦的流浪少年与一个富裕猎户家的女儿的爱情悲剧。很多评论家和读者读完剧本后,认为造成这场悲剧的元凶是封建家长魏福生,而贫苦少年黄大傻是个完完全全的受害者,甚至因其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对其大加赞赏。然而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魏福生、黄大傻的形象与这种评论中所说的存在着矛盾,把这出悲剧的责任全部推给魏福生也并不合适。本文试图通过对魏福生、黄大傻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重新探讨《获虎之夜》悲剧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 魏福生;黄大傻;梦想;现实;悲剧原因

一、魏福生——需要被理解的家长

《获虎之夜》展现了追求爱情的黄大傻与阻挠这段爱情的魏福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对于剧中对立的这两个人物,人们一般是站在黄大傻的立场上指责魏福生,认为魏福生是封建家长的典型,都是他的专制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田汉自己也说:“这作品在题目上也接触了婚姻与阶级这一社会问题,一个浮浪儿童爱上了一个富农的女儿,在当时必然地会产生这种悲剧。”这句话更使人们觉得魏福生是一个反面角色,是富农阶级、封建家长的代言人。但细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魏福生的形象与一些评论家说的并不一样。我们总是在魏福生身上寻找阶级性的痕迹,而忘了其本质是一位父亲。

1.封建专制的家长

魏福生作为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的一位父亲,不可避免地有着封建专制的一面。剧中有不少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如魏福生几次三番想把黄大傻送得远远的,又说“姑娘们

①,不要到外面跑”就是为了使莲姑和黄大傻不能见面。而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这一点的,

是在黄大傻受伤被抬到魏家后,魏福生对莲姑想要照看黄大傻一事的激烈反应。黄大傻被打成了重伤,而魏福生在第一时间里想着的是不许女儿与黄大傻在一起,而不是救治黄大傻。魏福生此时为何如此不近人情?虽然他是迅速地做出让女儿回房去的决定,但那一瞬间魏福生的脑海一定考虑到了很多事情:

首先,魏福生生怕两人此次见面会让莲姑坚定不嫁陈家的心。莲姑本就对嫁与陈家一事不怎么情愿,对黄大傻也还没有死心,这些魏福生都是知道的。如果莲姑此时悔婚,不仅莲姑自己以后的生活堪忧,魏福生也会觉得没有脸面。其次,魏福生说的话表现了他的担忧:“你已经是陈家里的人,你怎么好看护他。说起来成什么话!”莲姑与黄大傻相爱,而莲姑已经许了别的人家,一个即将出嫁的姑娘陪在一个与之关系暧昧的青年身边一夜,魏福生怕传出去丢了魏家的脸。再者,陈家本来就是高攀而得,魏福生也怕此事会传到陈家的耳朵里而致被退婚。另外,不得不说魏福生对黄大傻是极其冷漠的。在前几次驱赶黄大傻之后,魏福生已经对他很是厌烦,只把他看成是女儿的绊脚石,连打虎反而打伤他时都只觉“晦气”,也并不怎么关心他的生死了。

当莲姑执意要看护黄大傻、不从其父时,魏福生暴跳如雷,甚至毒打女儿。魏福生用暴力实现家长的权威,这也是典型的封建专制的家长的做法。

2.爱护女儿的慈父

魏福生确有冷漠、自私、专制的一面,但他对女儿的爱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他的慈父形象在剧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高永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戏剧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1-24。文中以下引号内容同此。

(1)对女儿婚事的慎重

魏福生在剧中有这样一段话:“你爹辛苦半生,只有你这一个女儿。因此不想把你胡乱给人。好容易千挑万选,才选了陈家里这样的好人家……只望你心满意足地到陈家里去,过半生快乐日子。”这段话反映出两点信息:第一,魏福生是真心希望女儿后半生能生活得好,是真正为女儿考虑的。第二,魏福生对女儿婚事的处理不是随便、潦草的,也可见他对女儿与黄大傻的爱情不是为反对而反对的,否则他就会赶紧把女儿嫁一个随便什么人,只要不是黄大傻就好了。

(2)打虎为女儿置办嫁妆

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出,魏福生已经打到了两只老虎,悲剧发生的当晚他本是准备打到第三只老虎的。前两只老虎被他抬到城里去请了赏,换来了莲姑的嫁妆;这预备打到的第三只老虎,魏福生想用它替莲姑做一床虎皮褥子。可见,魏福生打虎就是为了能让女儿多有几件嫁妆。我们知道,打虎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而魏福生不是把女儿嫁出去就行了,他在努力甚至拼命地为女儿置办嫁妆,为的是女儿以后能在陈家抬起头做人而不受欺负。魏福生为女儿考虑得如此长远、周到,这份爱女之心足以令人感动。

3.有待商榷的阶级对立意识

魏福生因强行拆散莲姑和黄大傻,并把莲姑嫁给家境较好的陈家而落了一个嫌贫爱富的骂名。但这样一个证据是不是不全面的呢?我们可以看看魏福生对待除黄大傻之外的穷人的态度。魏福生与长工一起劳动,共同打虎;魏黄氏说让女儿给长工屠大缝补衣服,魏福生也并无异议;魏福生与长工相处融洽,屠大在他家做事五六年也从未和家里闹过半句嘴,两个长工还在魏福生面前开玩笑。由此可以看出,魏福生对待穷人不是冷酷无情的,

不是旧社会主子压迫剥削仆人的那种范式,反而为人和善。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假如黄大傻不爱莲姑,魏福生定不会因为他穷就如此对他,反而可能会同情他、关护他。魏福生这么冷酷地对待黄大傻,不是因为他本性嫌恶穷人,而是因为他对女儿的爱。在魏福生眼中,黄大傻什么也不能给莲姑,只能让莲姑后半辈子吃苦受累。想到这些,魏福生就要不惜一切手段拆散他俩。这些手段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家长的封建专制,但魏福生做这些是因为他是一个爱女心切的父亲,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要维护自己专制权威的家长。考虑到这些,我们就能对魏福生这个人物给予更多的理解。

二、黄大傻——梦想与现实分离的青年

魏福生的所作所为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不应把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到他的身上。一件事情的发生,与其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与当事人更是有莫大的联系。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黄大傻在悲剧的发生过程中难道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吗?让我们再次回顾田汉的话,“一个浮浪儿童爱上了一个富农的女儿,在当时必然地会产生这种悲剧”。试问,在当时,一个浮浪儿童爱上了任何一家的女儿,他们就会有好结果了吗?就算在今天,一个浮浪儿童与一个好人家姑娘的爱情,想必也不会得到多少支持吧。因此,这个浮浪儿童即黄大傻,是悲剧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受伤原因:咎由自取

《获虎之夜》的结局是莲姑抗婚被打,黄大傻举刀自尽。要想知道事情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我们就得捋一捋剧本的高潮部分。黄大傻去山上看莲姑房里的灯光,却被魏家用来打虎的枪误伤,于是被抬到魏家。莲姑见黄大傻被伤,执意要看护他,而魏福生执意不许,莲姑便把自己不愿嫁到陈家、试图与黄大傻私奔的想法说了出来。魏福生怒不可遏,把莲

姑拉到房里毒打,而黄大傻痛苦难当,自刺其胸而死。由此可见,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黄大傻夜晚跑到山上去看莲姑房里的灯光。在魏福生讲述易四聋子打虎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山间的恶劣环境,发现山上时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那么夜晚就必定更加凶险了。文中也多次提到“昨天已经发了山”,所以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在这晚上山。黄大傻自小在山间长大,难道自己不知道山上潜藏的危险吗?就算他这夜不被魏家的枪打伤,夜夜上山的他也极有可能遇到其他危险。而如果他每夜安稳地睡在庙里,自然也不会遭此横祸。

黄大傻受伤后对魏福生说的话,可以证明黄大傻确实不傻;但他夜晚冒着生命危险跑到山上只为看一看莲姑房里的灯光,可见他又有些痴。然而为了爱情这样不顾性命,是值得赞扬与钦佩的吗?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惜,又怎么能好好爱他的心上人呢?

2.性格特征:眼高手低

黄大傻是这样一个形象:父母双亡,房屋烧毁,一文不名,不求上进,只有一颗火热的爱莲姑的心。他的梦想是与莲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他的现实却是疯疯癫癫地寄居在庙前的戏台底下,梦想与现实严重分离。剧本里长工屠大有一句话:“养自己不活的人还能养活人家吗?”屠大的思想是比较现实、朴素的,他认为爱情婚姻首先得有物质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黄大傻呢,完全不考虑现实因素,当魏福生把他们拆散,他就用哀怨伤感的口吻控诉魏福生,句句表示魏福生因为他穷而看不起他。

我们并不是说黄大傻因为穷困潦倒就没有拥有爱情和幸福的资格。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爱情,但前提是他必须积极地争取。但在《获虎之夜》中,我们看不到黄大傻为爱情所做的努力。黄大傻并不是没有机会,魏福生曾让他去学木匠,他不去;让他去学裁缝,他也不去;让他去看牛,他还是不去。陈八曾让他到城里学生意,他也自己跑了回来。黄大傻本身的条件就没有可取之处,给他机会他还自动放弃,只能越发一无是处,离莲姑的距离

也只能越来越远。如果黄大傻接受了魏福生给他介绍的工作,或者自己找一份工作、学一门手艺,也许不久的将来他就能够脱贫,与莲姑的爱情之路也将走得不那么艰难。而黄大傻所做的是留在离莲姑近的地方,尽量减少他们在物理上的距离,晚上再去山上看看莲姑屋里的灯光。任谁都知道这样做于事无补。再者,黄大傻如此依赖莲姑,恰恰说明他这个人不独立、没出息。莲姑这样一个女孩子,都早就想好要跑到城里去“找张大姐介绍我到纺纱厂做工去”,本应有担当的黄大傻的做法就着实令人汗颜了。

3.评价方式:辩证看待

不管怎么说,剧中两个年轻人追求爱情解放的思想都是值得赞赏的。他们勇于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不”,勇于挑战封建思想,这是他们的闪光点,也是剧本的闪光点。追求恋爱自由是正确的,追求个性解放也是正确的,但黄大傻的追求方式不正确。在夜晚不顾自身的安危跑到山上看心爱的人房间里的灯光就能得到爱情了吗?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梦想的感人、目标的高尚就承认、赞美这个人的一切。黄大傻为这个梦想可曾做过什么积极有益的努力?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黄大傻有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

综合以上两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对这两个人物片面的批判或是讴歌都是不合理的,剧中的悲剧结果并不是单方面由封建专制家长造成的,和黄大傻本人的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高永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戏剧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

2.张明:《<获虎之夜>的社会悲剧性分析》。《魅力中国》,2009年12月(上)。

3.郁宝华:《解读田汉早期独幕剧<获虎之夜>》。《文学教育(上)》,2009年10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