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研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养护新方法QC

来源:小奈知识网


研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养护新方法

一冶机电工安分公司求新QC小组

一、工程概况

工安公司是一冶集团钢构专业公司,2012年底公司承接了南钢新建4#、5#高炉施工总承包项目,这是我公司首次承担高炉全系统工程施工,因专业差异,加之高炉基础的混凝土施工体量大、养护要求高、施工周期长、不可预见因素多等,成为公司关注的第一个重要节点。

二、小组概况

QC小组简介表 表2-1

小组名称 小组注册号 活动时间 活动频率 小组人数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姓名 邱国平 李和平 汪艳勇 孙四喜 冷志辉 陈晓斌 周 霞 周小萍 刘剑辉 徐小华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中国一冶机电工安分公司 求新QC小组 YYJD-G03 2013年3月-2013年9月 3次/月 10人 职务/职称 项目管理部部长 教授级高工 高级工程师 项目副经理 项目管理部副部长 工安分公司部长 资料员 施工员 工长 材料员 课题名称 小组注册时间 课题类型 活动出勤率 平均QC受教时间 组内职务 组长 顾问 副组长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研制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养护新方法 2009年4月 创新型 100% 72小时 组内分工 活动策划、技术支持 活动指导 技术支持 效果检查 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协调 基础数据资料整理 实施 实施 实施数据资料整理 制表人:周霞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3日

1

三、选题理由

首次面临跨专业的重大技术问题,小组咨询了集团技术专家组,并查阅了档案资料,得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避免主要质量缺陷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图3-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主要质量缺陷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4日

“施工冷缝”,无论是混凝土配合比、浇筑顺序及输送方式上,集团专家都给我们介绍了在多个项目上成功运用的成熟方案。

而“温度裂缝”,因不同项目环境温度、浇筑量及养护方式差别较大,尚未能给出相对成熟且适用性广泛的方法。为此,小组调查了集团承建的多个不同类型高炉资料,对可以数据化的参数(如:气温、浇筑量)结合温差超标时间(规范要求里表温差ΔT≤25℃)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绘制了关系曲线图:

2

里表温差超标及相关参数统计分析表 表3-1

高炉 序号 项目名称 容积 (m) 1 2 3 4 5 安钢4#高炉 新余2#高炉 济钢5#高炉 舞钢新1#高炉 鄂钢1#高炉 合计 2500 1850 3200 1400 1780 3基础 方量 (m) 4860 3330 5800 2650 3460 20100 3平均 气温 (℃) 22 14 16 31 18 养护 时间 (D) 18 22 20 14 16 90 温差超标 累计时间(h) 85 64 82 64 98 393 超标时长 比例 (%) 19.68 12.12 17.08 19.05 25.52 18.19 制表人:周霞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6日

图3-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主要参数关系曲线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6日

通过曲线图可以看出,施工气温、浇筑量与超标比例之间无线性规律可循,因此,小组把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式做为重点进行研究,决定将“研

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养护新方法”作为本次活动的课题。

小组针对此次课题制定了活动计划表

3

QC小组活动计划表 表3-2

阶段 活动 项目 选择 课题 确定 目标 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制定 对策 D C 对策 实施 效果 检查 巩固 措施 活动 总结 活动时间(2013年3月——2013年9月) 2013.3 2013.4 2013.5 2013.6 2013.7 2013.8 2013.9 P A 计划 制表人:周霞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7日 实际 四、设定目标 1、目标值设定分析

通过查阅专业资料,小组发现养护的基本需求包括:

1)浇筑体内降温速度快、温差调节响应时间短(里表温差规范要求ΔT≤25℃);

2)降温速率均匀(规范要求Δt/d≤2℃)。

而集团内高炉施工期间的多份测温监控曲线图及临时意见书显示出: 1)温差超标(ΔT≤25℃)起始阶段一般都在浇筑开始48h后开始,然后延续近一周时间;

4

2)降温速率不均匀且超标一倍多,最高达4.3℃/d。

图4-1 高炉基础混凝土浇筑各层温度记录曲线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9日

由上图曲线可见:

1、浇筑开始大约30h之后里表温差开始扩大,48h左右开始巨变至超过规范值ΔT≤25℃; 2、里表温差最大接近40℃。

图4-2 高炉基础混凝土浇筑各层温度记录临时意见书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9日

5

2、设定目标值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将:

1、浇筑开始48h后,里表温差ΔT≤25℃ 2、降温速率Δt/d≤2℃

作为本次活动的目标。 3、目标可行性分析:

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1.里表温差ΔT≤25℃;2.降温速率Δt/d≤2℃。

而集团档案室提供的数据如下:

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统计分析表 表4-1

最大里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养护时间 温差 MaxΔT (D) 1 2 3 4 5 安钢4#高炉 新余2#高炉 济钢5#高炉 舞钢新1#高炉 鄂钢1#高炉 平均值 18 22 20 14 16 (℃) 34 23 28 26 42 32.2 平均里表 温差 ΔT (℃) 27 20 22 20 23 23.2 最大降温 速率 MaxΔT/D (℃/D) 2.6 1.9 2.7 2.9 3.6 2.98 平均降温 速率 ΔT/D (℃/D) 2.1 1.6 1.8 2.3 2.1 1.98 制表人:周霞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10日

资料显示:

1、我们有过将里表温差和降温速率的绝对值以及平均值全部控制在规范范围内的经历。

2、仅从平均值来看,以上5个项目的平均里表温差、平均降温速率均符合规范要求。

6

3、我公司虽是第一次独立承担全系统高炉专业施工,但集团调配了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员担任土建专业施工负责人。

4、公司具有多个专业的跨专业协作能力,项目部成员QC活动经验丰富,多次荣获冶金系统及省、市、国家级QC活动优秀奖。

经过分析,小组一致认为:在小组成员努力的基础上,通过跨专业融

合、明确分工,按照创新型QC活动的基本步骤逐步实施,活动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五、提出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1、方案的提出

经过小组成员进行同业咨询、网络搜索及查询系统查新,未发现有类似可借鉴及参考的技术资料,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法”针对具体需求,提出多个需求组合并最终汇总出三种不同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1.温控方式主动化、多样化 2.温控方式的智能化、自动化 3.温控方式的相对独立化、便捷化 2、方案的分析和论证

针对上述功能需求,小组成员对三个不同的方案进行了综合性能的组合和对比:

7

不同方案功能组合对比表 表5-1

方法 名称 被 动 式 保 温 养 护 主 动 式 升 温 养 护 联 动 式 调 节 养 护 功能需求 实现途径 主动化 多样化 混凝土内埋管: 1.增大管径、提高流量 2.采用加压泵,提高流速 3.增加表面保温延缓热量散失 混凝土内埋管: 1.增大管径、提高流量 2.增加表面保温延缓热量散失 3.设加热器提高表面温度 混凝土内埋管+混凝土表面铺设管道: 1.利用散热水管余温进行表面保温 2.采用加压泵增加流速 3.设加热器提高表面温度 混凝土内预埋水管的水流流量、流速可调;表面保温只能实现延缓表面热量散失 温控措施单一、被动 除上述功能外,还可采取措施增加加热器提高表面温度 调节方式相对主动 无 管路整体循环,无法实现独立调节 无 管路整体循环,无法实现独立调节 智能化 自动化 独立化 便捷化 除上述功能外,还可利用散热水余温进行表面保温、采用加压泵增加流速 混凝土内外温控措施多样化、调节方式完全主动、过程完全可控 可借助PLC实现过程控制的自动化 混凝土外铺设散热水管与混凝土内埋管联通,但通过设臵交换水箱实现温控功能的独立调节 制表人:汪艳勇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12日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分析是否正确,小组进行了实物模拟养护实验: 实验条件:8m3混凝土+50m预埋管道 实验目标:管道出口水温降至30℃

8

被动式保温养护分析表 表5-2

方案特点 实验数据 1.增大管径,提高流量快速散发热量 2.采用加压泵增加流速 3.增加保温措施延缓表面热量散失 1.降温时间:146min 2.降温速率:0.205℃/min 3.最大温差:22℃ 优点 缺点 1.方法简单明了 2.实施可操作性高 3.降温效果明显提高 1.一次性预埋钢管消耗量较大 2.保温投入增大且保温效果不高 3.水消耗量增加近一倍 实施示意图 结论:不采用 制表人:汪艳勇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12日

9

主动式升温养护分析表 表5-3

方案特点 实验数据 1.增大管径,提高流量快速散发热量 2.增加保温措施延缓表面热量散失 2.设加热器提高表面温度 1.降温时间:182分钟 2.降温速率:0.165℃/min 3.最大温差:19℃ 优点 缺点 1.措施简易、可操作性高 2.实施成本低于方案一 3.可较为快速调节温差 1.一次性预埋钢管消耗量较大 2.水消耗量较大 3. 保温投入增大且保温效果不高 实施示意图 结论:不采用 制表人:汪艳勇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12日

10

联动式调节养护分析表 表5-4

方案特点 实验数据 1.利用散热水管余温进行表面保温 2.采用加压泵增加流速 3设加热器提高表面温度 1.降温时间:215分钟 2.降温速率:0.140℃/min 3.最大温差:16℃ 优点 1. 温度调节速度快、精度高且可实现自动化 2. 冷却水可循环使用,消耗极低 3.除启动时水箱内基本储水外,基本无排放 缺点 1.工艺复杂,需多专业合作 2.实施难度大 3.需前期投入部分机具 实施示意图 结论:采用 制表人:汪艳勇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12日

11

3、方案的细化分析

围绕“方案三”小组展开专题讨论,针对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三大系统提出了11个细化方案,并将结果用亲和图整理如下:

图5-1 养护新方案“三大系统”归纳亲和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14日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针对三大系统功能的不同实现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定性和量化分析:

12

混凝土内部降温方案分析表 表5-5 方案一 可选方案 加大 冷却水管径 实施简单,原材料采购难度小 方案二 增加 冷却水管数量 方案三 设臵加压泵 增加流速 方案四 降低入模温度 实施难度大,受气温影响较大 难易程度 及可操作性 实施难度不大,实施简单,设备原材料采购难可利旧 度小 原有管道1440m,由5层增加为7层,重利旧,无 量增加2.312t,共计9711元 材料成本 原有管道1440m,管径加大后,重量增加2.485t,共计10437元 冰块使用量受制于天气影响,无法估算 人工成本 基本无变化 需增加作业人增加12个工日,增加2个工日,员2人,持续降按单价160元/按单价160元/温3天,按单价工日计算,共增工日计算,共增160元/工日计加成本1920元 加成本320元 算,共增加成本960元 冰块运费,每天两车,运费30元/车,持续降温3天,共增加180元 1140元 一次性投入 不可回收 +0d 降温效果一般 不采用 机械成本 无 无 公司收取租金约60元 成本增加合计 使用寿命 工期影响 性能 结论 10437元 一次性预埋 不可回收 +2d 降温效果明显 可调节性差 不采用 11631元 一次性预埋 不可回收 +4d 降温效果明显 可调节性差 不采用 380元 可重复使用 +1d 降温效果明显 可灵活调节 采用 制表人:汪艳勇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16日

13

混凝土外部保温方案分析表 表5-6 方案一 可选方案 增加表面覆盖厚度 实施简单,原材料采购难度小 方案二 表面蓄水加热 实施简单,但蓄水密封难度较大,需不断补水 表面铺设塑料膜,周边使用密封材料,A=289 m2,L=68m,增加密封材料(20元/m),增加一层塑料膜(12元/ m2),共计4828元; 按增加作业人员2人,持续降温3天,按单价160元/工日计算,共增加成本960元,养护补水人工成本可忽略不计 无 8278元 一次性投入 不可回收 +1d 保温效果明显且可调节,但劳动强度大 不采用 5788元 一次性投入 不可回收 +1d 保温效果一般 且无法调节 不采用 方案三 利用散热水余温 实施简单,但需建立循环水系统 难易程度 及可操作性 材料成本 原有混凝土表面积289m2,增加一层草甸(10元/m2),增加一层塑料膜(12元/m2),共计3468元; 表面铺设循环水管,管道长度L=240m;管径D50*3.5,重量增加0.963t,共计4045元 人工成本 增加12个工日,按单价160元/工日计算,共增加成本1920元; 增加12个工日,按单价160元/工日计算,共增加成本1920元; 机械成本 成本增加合计 无 无 5965元 可重复使用,成本可两个高炉摊销 +2d 保温效果明显 可灵活调节 可采用,需完善 使用寿命 工期影响 性能 结论 制表人:汪艳勇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16日

14

温差调节机制方案分析表 表5-7 方案一 可选方案 联动式水循环+PLC自动化 实施难度大,调试时间长,要求有自动化专业人员配合 PLC系统(含软件)约3万元 只需1人监控养护15天,按单价160元/工日计算, 共增加成本2400元 无 32400元 可长期 重复使用 +3d 方案二 独立式水循环+PLC自动化 实施难度大,调试时间长,要求有自动化专业人员配合 PLC系统(含软件)约3万元 需2人监控养护15天,按单价160元/工日计算,共增加成本4800元 方案三 联动式水循环+人工控制 方案四 独立式水循环+人工控制 难易程度 及可操作性 实施简单 需专人值守 实施简单 需专人值守 材料成本 无 无 人工成本 需6人协同作业养护15天,按单价160元/工日计算,共增加成本14400元 需8人协同作业养护15天计算,按单价160元/工日计算,共增加成本19200元 机械成本 成本增加合计 使用寿命 工期影响 无 34800元 可长期 重复使用 +3d 无 14400元 一次性 即时人工消耗 无 无 19200元 一次性 即时人工消耗 无 内部降温及外部保温起效快,温差调节效率较低,劳动强度大 不采用 性能 调节起效快,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 自动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较低 温差调节效率较高,劳动强度大 结论 采用 不采用 不采用 制表人:汪艳勇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16日

15

4、初选最佳方案:

图5-2 最佳方案初选路径结构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16日

5、细化最佳方案

在混凝土外部保温方案选定为利用散热水余温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其三大主要功能需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和功能设计:

16

利用散热水余温方案分析表 表5-8 功能需求 难易程度及可操作性 成本增加情况 使用 寿命 性能 1.材料成本:利旧,无 增加水2.人工成本:增加2个工日,按单价160元/泵即可工日计算,共增加成本320元 实现,实3.机械成本:公司收取租金4元/台/天,按调速 施简单,使用一台水泵连续作业15天估算,共增加成原材料本60元 采购难 度小 合计:380元 可长期重复使用 调节散热水流速,有利于快速缩小里表温差 1.材料成本:需制作简易水箱一个,容积需大于冷却水管与保温水管的容积差,估算约3增加水1.75m,共需消耗t=10mm钢板约0.824t,箱即可共增加成本3461元 实现,实2.人工成本:增加8个工日,按单价160元/可重复蓄水 施简单,工日计算,共增加成本1280元 使用 原材料3.机械成本:制作及安装需8t汽车吊1台班,采购难共增加400元 度小 合计:5141元 增加加热器即可实现,加热 实施简单,原材料采购难度小 1.材料成本:5KW加热器,共3个,按单价20元/个计算,共增加成本60元 2.人工成本:增加2个工日,按单价160元/工日计算,共增加成本320元 3.机械成本:无 合计:380元,使用成本需另计

1.启动时预热保温水,缩小温差; 2.均衡各层冷却水温度,利于精确控制降温速率 可长期重复使用 增加保温主动性,有利于快速缩小里表温差 制表人:汪艳勇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18日

17

6、确定最佳方案并绘制工艺图:

图5-3 养护新方案“三大系统”方案选定路径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18日

图5-4 养护新方案工艺流程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20日

18

六、制定对策

对策实施表 表6-1

序号 方案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完成 时间 负责人 1.根据传感器测混温值决定是否启凝动增压泵增加流土增加速。 1 内流速 2.浇筑开始48h部后,里表温差ΔT降≤25℃。 温 1.设计管道循环路线 2.计算循环水管路体积,设计并制作、安装尺寸合适的外部水箱 3.混凝土浇筑前预埋冷却水管,配臵机电设备进行组装、调试 4.混凝土浇筑前预埋温度检测探头并连接传感器 1.设计管道循环路线 2.计算循环水管路体积,设计并制作、安装尺寸合适的热交换水箱 3.配臵机电设备进行组装、调试,预制混凝土表面保温用管道 4.混凝土浇筑完立即现场完成管件的联通并连接测温探头并连接传感器 1.电气专业人员根据PLC控制逻辑电路需求提出加压控制技术装备需求,设计PLC控制逻辑电路 2.购臵相关机电设备、软件进行组装、调试直至试验合格 3.根据施工季节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等特性、按照规范要求设臵温控参数 4.混凝土浇筑完毕立即连接各部位温度传感器及控制电路至PLC控制器 现场办公2013.室及5.13 施工现场 邱国平 混凝利用土散热2 外水余部温 保温 1.根据传感器测温值决定是否启动热水箱加热装臵。 2.浇筑开始48h后,里表温差Δt≤25℃。 3.降温速率Δt/d≤2℃ 现场办公2013.室及5.15 施工现场 邱国平 温差调3 节机制 联动式水循环+PLC自动化 1.自动调节管内压力,相应调节流速,缩短温差调整时间 2.浇筑开始48h后,里表温差Δt≤25℃。 3.降温速率Δt/d≤2℃ 机电公司自动化部、2013.现场5.15 办公室及施工现场 邱国平 制表人:汪艳勇 审核人:邱国平 制表时间:2013年3月25日

19

七、对策实施

实施一:建立联动式循环水系统 步骤1:循环水路设计

图7-1 循环水路工艺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28日

步骤2:设计水箱

图7-2 水箱设计示意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3月30日

水箱体积T=混凝土内预埋管内空体积+混凝土表面保温管内空体积+预留水泵启动水(约2m)

3

20

步骤3:预埋冷却水管

图7-3 预埋冷却水管施工照片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4月6日

步骤4:预埋测温探头

图7-4 测温探头预埋示意图及探头实物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4月10日

实施效果:

由系统图可见,冷却水带出的热量最终作用于混凝土表面,从而缩小了里表温差,温差始终没有超过25℃,48h后的温度监控曲线图如下:

21

图7-5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5#高炉基础混凝土浇筑温度记录曲线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5月13日

实施二:

步骤1:循环水路设计,与对策一相同 步骤2:热交换水箱制安

图7-6 水箱预制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4月11日

22

步骤3:预制混凝土表面保温管

图7-7 保温管预制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4月12日

步骤4:连接传感器

图7-8 连接传感器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5月9日

实施效果:

由系统图可见,冷却水的热量作用于混凝土表面,从而缩小了里表温差;热水箱内的加热器也起到了降低内外温差的作用,并控制了降温速率。

23

图7-9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5#高炉基础混凝土浇筑温度测温数据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5月13日

由现场控制器输出的数据显示:同一点位最大温差10℃,同一时间内不同点位最大温差23.6℃。

实施三:

步骤1:设计PLC系统

图7-10 PLC系统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4月6日

24

步骤2:PLC试制、调试

图7-11 PLC系统调试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4月15日

步骤3:相关参数设臵及控制

图7-12 PLC系统参数设臵及工作流程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4月18日

25

步骤4:连接PLC各控制端子

图7-13 PLC系统连接至控制中心(PC)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4月19日

实施效果:

1、传感器测温值经PLC处理后,给水泵、加热器传递不同的信号,快速对上述功能部件进行调节进而快速缩小混凝土内外温差;

2、由于实现了多功能联动,通过PLC实现了精确温控,达到了控制降温速率的目的。

图7-14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5#高炉基础混凝土浇筑温度监测临时报告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5月22日

26

八、效果检查 1、效果验证

通过本次活动,在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5#高炉的基础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实测数据及曲线图我们达到了预期目的:

(1)浇筑开始48h直至养护全部结束,保持了里表温差ΔT≤25℃,最大温差23.6℃。

(2)降温速率Δt/d保持在2℃以内,日均降温速率为Δt/d=1.7℃ 温度&速率252523.6目标实现情况对比图20目标值实际值15 1021.750里表温差分目标值降温速率图8-1 目标实现情况对比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5月28日

2、经济效益

通过本次QC小组的活动,我们不仅保证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还通过本方法将之前直接排放的冷却水循环利用,仅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养护用水就节约了近6m3,按5#高炉混凝土浇筑量3600 m3计算,共节约施工用水21600m3,按单价1.4元/m3,计算,降低施工成本30240元。

此外,由于采用了PLC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现场施工人员的劳动

27

强度大幅度降低,人工费结余也相当可观。

图8-2 财务证明 图8-3 应用证明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时间:2013年6月5日

3、巩固期效果验证:

2013年8月,我们在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4#高炉的基础施工过程中我们也取得了稳定的效果。

图8-4 巩固期4#高炉测温曲线图

制图人:邱国平 制图日期:2013年8月20日

九、巩固措施

2013年10月10日,小组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

28

1、将此次活动的施工流程固定下来,形成标准化,并对工艺流程加以优化、完善,形成《作业指导书》以指导后期类似的施工并报请公司技术部门批准。

2、将本次活动成果整理提炼申报公司级工法并申报专利。

3、在南钢4#高炉的基础施工过程中,小组在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PLC系统的特性,在保温水末端增加了一个电控闸阀,在保温管上均布安装了多个喷淋器。根据PLC设定的参数,保温管末端定时将电闸阀关闭后,通过对保温水出口加压泵的控制实现了养护期的自动洒水养护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养护过程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了洒水养护的劳动强度。小组将这个全新的功能一并纳入了《作业指导书》予以推广。

图9-1 企业级作业指导书 图9-2 企业级工法申报书

十、活动总结

1、通过QC小组活动,我们解决了在高炉基础混凝土施工中经常遇到

29

的一系列技术、质量难题,提高了混凝土浇筑质量,降低了成本,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本工程创优奠定了基础。

2、通过QC小组活动,项目部的管理能力也受到了业主、监理的高度认同,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公司赢得了良好声誉。

3、通过本次QC活动,为公司带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方法,增强了本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4、小组成员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技能、QC知识、质量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图10-1 QC活动效果评估及雷达图

十一、遗留问题及打算

本次QC活动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遗留问题,不同地域、季节的温度控制调节响应速度会出现较大偏差,必须加强监控水平,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我们将继续扎根现场,服务于现场,针对现场常见的质量问题持续开展QC活动。

小组下步课题是:

《提高长距离输水管道安装验收试压一次合格率》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