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分类: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方法 1、衬\"景\"托\"景\"。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再介绍\"日潭\"与\"月潭\",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2、衬\"人\"托\"人\"。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作者在写了\"茶室后院的金鱼缸旁\"聚着许多爱鱼的老人、孩子、青年以后,引出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用众多的人托出的某一个人物,会给读者留下\"鹤立鸡群\"的感觉。 3、衬\"物\"托\"物\"。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翠鸟动作的迅速和敏捷。(《翠鸟》)
4、衬\"明\"托\"暗\"。
\"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那么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看见\"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身上发出的许多微弱的光点。(《海底世界》)
5、衬\"景\"托\"情\"。
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一句景色的描写,裨是暗示着老华桥对这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在老华桥的眼里,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实而妩媚动人,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爱乡之情。(《苦柚》) 6、衬\"声\"托\"静\"。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雪花飘落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么的寂静啊!(《第一场雪》) 7、衬\"悲\"托\"喜\"。
扁鼻子军官反雨来拉到怀乡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他们有的流泪、有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忽然,\"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啦?\"这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面对着亲人的\"死\"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托\"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下子不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小英雄雨来》)
烘托
词义:一是泛指陪衬,使主色调明显突出。;一是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具体指衬托的意思 造句:傍晚的朝霞,将夕阳湖畔烘托得更为美丽。 基本解释
1.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2. 陪衬,使明显突出以写景烘托人物性格 详细解释
1.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2. 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邹韬奋《萍踪寄语》九五:“在一个墙上镶着很大的玻璃框,里
面陈列的是一幕用电灯烘托着的全景。” 秦牧《艺海拾贝·变形》:“它们简直完全不合于实际人体的比例,但是它们的确把主要想表达的事物烘托出来了。”
通感
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言音声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都是
听声类形。
“听声类形”,又如嵇康《琴赋》:“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水声汤汤。如山是听声类形,如水声是听声类声。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是以声类声。按《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说琴声如太山,是听声类形;说琴声如流水声,是听声类声。钟子期说像太山时,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类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因此,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里也会唤起各种形象,像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像“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了。
这种以声类声,又能唤起别的形象的,《文心雕龙·比兴》称:“王褒《洞箫(赋)》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心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赋)》云:‘繁缛络绎,范(雎)蔡(泽)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这里把箫声的柔和,比慈父畜子,笛声的繁响,比辩士游说,也是以声类声,但同时又唤起慈父畜子和辩士辩论的形象。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儿女语”是以声类声,又唤起儿女谈情。“勇士赴敌场”,是以声类形了。浮云柳絮的飞扬,既指琴音的纵横变态,更是以声类形。从百鸟的喧啾到忽见孤凤凰,是类声和类形的结合。“跻攀分寸不可上”到“失
势一落千丈强”,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坠”印证,指肌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这里的“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王琦注:“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又称:“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就是以声类形了。又注“融冷光”:“言其声能变易气候”,注“动紫皇”:“言其声能感动天神。”是听觉通于触觉与感觉了。 通感还有曲喻的作用。曲喻是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觉。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象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又韩愈《南山》诗:“或竦若惊雊(雉鸣)”,“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这就把眼中所看到的石头,由竦立象雉,由雉引出雉鸣来,即曲喻,也即视觉通于“惊雊”的听觉。有的石头相“背”或相“向”,由相背或相向引出“相恶”或“相佑”来,是曲喻,也即视觉通于“相恶”“相佑”的感觉。石头不会发声或相恶相佑,通过通感,打通了视觉与听觉感觉的界限。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窥词管见》七则:“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钱钟书在《通感》中指
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编辑本段修辞作用
荷塘月色
[1]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经典例子: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
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红杏枝头春意闹 小星闹若沸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 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 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
玛莲娜《
通感》诗文一组
雕塑
天黑了 孤独又慢慢割着
你听寂寞在唱歌 轻轻的狠狠的
歌声是这么残忍 让人忍不住泪流成河 悲伤越来越深刻 怎样才能够让它停呢 天黑得 像不会再天明了 明不明天 也无所谓了
就静静的 看青春难依难舍 泪还是热的 泪痕冷了
你听寂寞在唱歌,这首歌曲像一尊矗立在那里经历春夏秋冬的雕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