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及应用

来源:小奈知识网


试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应用

内容摘要 :文章对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功技巧在舞台实践中的重要性,及技术技巧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做了个大致了解。之中还例举了实例和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 对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技巧作用及如何训练应用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目的是加深人们对舞蹈基本功、技巧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人们对基本功、技巧的掌握,并且对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也作了一定的说明,使人们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来工作和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直至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舞蹈事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纵观该文对古典舞技术技巧的现状与发展这一课题,作出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具有一定的教学启示和探索性! 摘要:中国古典舞博众家之所长,形成了以跳跃、旋转、翻身为主体的三大技术体系。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和应用两大层面入手进行讨论。

关键词: 古典舞、基本功 技术技巧 训练 应用 发展 一、舞蹈技巧在古典舞训练中的重要地位

1在古典舞训练中的定位我们大家都知道,舞蹈形象是靠肢体语言塑造的,在肢体语言塑造舞蹈形象的同时,技巧是舞蹈整体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而高难度技巧则是最强烈的舞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舞特性和充满魅力的特质所在。正如,唐满城教授在《舞蹈技巧要走自己的路》一文中,就已给舞蹈技巧下了鲜明地定义—“舞蹈技巧广义上是指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观赏性和效果性都较强的人体动作。包括人体的柔韧性,弹跳的高度和空中的控制力、舞姿性、旋转的速度及数量,以及空中转体、翻腾等等。熟练掌握和运用古典舞基本功技术技巧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功素质的展示,没有好的基本功,也就不会跳出好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动作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现今的舞蹈中,技术技巧虽然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技术技巧却是万万不能的。技术技巧在古典舞蹈中的合理运用,必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舞蹈增添更多的光彩,更是古典舞特性和充满魅力的特质所需求的。一、技术技巧的科学掌握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古典舞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跳转翻可以说综合了古典舞基本功中的一切技术技巧,它的成功掌握将是检验一个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因此跳转翻的学习是古典舞技术技巧最应重视的学习。在学习和掌握跳转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好质的问题,要从学习——学会——掌握——做好——精品。舞蹈技巧应该说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因为在塑造人物、表达强烈感情和渲染舞台气氛时,技巧是绝不可少的手段。不仅如此,有时在无需塑造人物或表达某种特定感情时,只是为了观赏性去营造“高潮”,舞蹈技巧也是必须的,因此可以说它也是目的之一种。总之,在演员的素质方面、节目的安排上,如果缺少技巧是不可取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技巧在古典舞乃至其它舞种都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古典舞技巧,历来被称之为精华,这一点是国内外朋友观后所认同的。但完成它,又并非一日之功所能达到的,技术是技巧最终完成所凭借的方法和能力,也就是说,只有方法正确了和能力具备了,才可以掌握古典舞的高难度技巧。而这一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会、对、精、妙、绝”高标准、严要求的质变升华过程,会做不等于正确做对了,方法对了也谈不上技巧的精湛和做的到位,练精了还不够,还要继续做到称妙、叫绝,独一无二。可以说,这一过程也正是古典舞技术技巧日益创新发展的基石。

2. 舞蹈技巧的基本功能(舞蹈技巧课程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训练掌握的,也是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的一个衡量标准。专业的舞蹈学生会经过严格的舞蹈技巧训练, 通过训练以达到身体各个关节的软度, 开度和身体的灵活运用。技巧课可以帮助学生达到肌肉的柔韧性, 肌肉的爆发力和肌肉的反应能力。进而使学生可以完成高难度的技巧,如翻跃、腾空技巧以及连续技巧的各种动作。当学生学会并且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单一的技巧时, 下一步就是

要让技巧怎样与舞蹈合理接轨, 现在学生们只是很简单地完成了单一技巧, 助跑—— —接技巧—— —落地, 这就是我们在训练课上的动作。而怎样让技巧在舞蹈作品当中合理运用呢? 怎样在舞蹈中顺其自然地根据舞蹈角色、舞蹈剧情发展、场景的变化而加入技巧, 使技巧与舞蹈相辅相成, 可以使舞蹈恰到好处而又有画龙点睛的感觉呢? 这些就需要舞蹈编导要熟悉技巧的要领、发力、形态、动作规则等等。舞蹈编导在创作上付出的劳动, 即有脑力劳动, 也有体力劳动。在舞蹈技术方面, 他不一定像演员那样高超, 但也要有较熟练的基本功, 并熟悉或懂得各种单、双人舞群舞技巧和毯子功等应用, 在排创舞蹈作品中运用技巧合理了,就可以丰富舞蹈语汇, 充分表现剧情, 加大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感染力。舞蹈编导可以通过合理的技巧相融使剧情角色、情绪、感情等等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舞蹈技巧在舞蹈舞台实践中的重要性

(稳健的基本舞蹈技巧对一名舞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正确的技巧在舞蹈中涵盖了所有的要项,让舞者产生姿态、风格、移动与优美的音乐性。历来那些卓越知名的舞蹈艺术家,无不是建立在艰辛的培养并熟练这些重要基础的舞蹈技巧之上。舞蹈技巧运用是构成舞蹈艺术整体的要素之一,舞蹈技巧很早就被设立为一门培养高质量舞蹈表演人才的专业必修课。可以说,舞蹈技巧已经从渲染气氛的群翻场面、烘托剧情的外部性动作,发展为直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表现手段,完全可以在不同舞台空间表演的运用方面,营造出特定的、鲜明的、震撼的剧情情景的特殊气氛,有效赋予舞蹈表演以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价值不可限量。

如我国著名舞蹈编导杨大宝老师编创的独舞《盘羊》中运用了大量技巧, 这些技巧运用在舞蹈的不同场景和情绪中。它们在舞蹈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体现着不同的内容。我认为这对于舞蹈整体的肢体表达上, 有着重要的作用, 使演员的身体更具有表现力。《盘羊》表现的是一只高原上生长的动物。大幕徐徐拉开, 这时盘羊傲立于山峰之上, 在表现了盘羊的身姿身型及高傲的情感之后, 编导用一侧空翻从后立台上腾空翻下, 翻腾到舞台中心。表现盘羊身体灵活、矫健, 从山峰一跃到达山底广阔无垠, 丰美翠绿的大草原。这一技巧的运用, 恰倒好处地刻画了盘羊这一动物的性格特征, 并用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动物的灵动性, 给观众在感官视觉上找到了一个跳跃点, 使动物拟人化, 人体动物化, 二者合二为一。

在这个舞蹈作品的结尾处, 也就是作品的高潮时,编导为表现盘羊遇到凶猛的狼的进攻, 不退缩、逃跑,而是挺身而出, 勇往直前, 与凶猛的狼进行搏斗, 保护同类, 在这种特定的情绪和剧情的要求下, 运用了一圈前空翻的技巧, 在舞台中心连续腾空翻起一圈的重复技巧带给观众以力量的感觉, 盘羊连连向前追赶着恶狼, 在面对危险时的坚韧不屈、顽强打败敌人的刚强精神。这个技巧恰倒好处的运用, 使舞蹈作品锦上添花,又充分的体现了专业舞蹈演员的高超技巧, 二者相溶合情合理。

《盘羊》这部作品也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 并荣获“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舞蹈作品《盘羊》是技巧在舞蹈作品中合理运用并且成功的众多作品中的一部。

二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内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内容有轻柔飘荡回绕、轻柔、浮动圆场、花帮步。 节奏明快,性格开朗的组合。如踢腿、小而脆的技巧动作组合训练。 活泼、灵巧、趣味性强的小转、快翻组合。 奔放、激情的组合,如大跳等。 气势磅礴的翻腾与激烈的组合。实际上由于教学环境、学生素质、课时安排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时常仅将它们综合成几种不同性格的组合。从能力、身段、技巧一直到舞蹈艺术表现力上,给予学生以全面综合的训练,使学生懂得掌握中国古典舞的特点和审美因素,即“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典舞基功训练常常归纳成以下5种组合: 1.以身体表现为主的抒情性的控制组合。 2.以身法和腰、舞姿相结合的腰部训练组合.

3.以踢腿和转为主的快速灵活的技巧组合. 4.以身法和翻身技巧相结合的组合。 5.各种舞姿的跳跃性练习组合。

通过这五个方面的不同性质的组合训练,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大多学生基功底子较弱,技巧和舞姿不够规范。但经过近1年的强化教学和规范训练后,很快就赶上了教学进度。这说明一名舞蹈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取之精华,充实与完善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在特技和专项技巧训练上,常常把技巧动作归纳成两个不同类别进行教学.首先是翻身类训练,点步翻身由分解~单一~整体~连续完成几个。这一练习程序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是可逆进行的。其次是转类训练,它通常包括原地连续掖腿转,平转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还应特别注意技巧表现力的训练,不能单纯地练技巧,要能使每个技巧动作都能表达一定的感情。如小转类,既要使转有速度,又要能表现出灵巧活泼的情感。舞姿性转既要有技巧又要有很流畅的线条美,既能体现出动作灵活的情感,还要能体现出动作的抒情性。总之,不能只是单纯的转和翻,还要赋予它感情,使它具有艺术感染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穿插练习一些特殊技巧,要善于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条件,进而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个人最好的效果和水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别人难以达到的独特的个人技巧。就拿跳来说,作为一个女学生重点就应放在解决空间舞姿情感表现方面。因女学生受生理条件限制,大部分跳得不太高,若赋予跳以造型性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度,同样也可以创造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动作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想使学生尽快学会中国古典舞,理解与把握它的内含,必须抓好基本功的教学与训练.基本功训练与成品舞蹈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功训练是前提,是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总结与提炼的基功训练内容与手段的组合,对学习其它舞种均有参考借鉴价值.

三 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

中国当代古典舞的技巧训练对于任何一个舞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舞者在舞台表演时的情感、思考的准确表达,影响着舞者对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刻画。作为舞者,只有尽可能娴熟的掌握多变而高超的技术和技巧,才能真正的将舞蹈的思想内容进行准确传达。因此,古典舞中的技术和技巧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表演手段。 舞蹈技巧是一定时间内通过正确运作人体的肌肉、韧带、骨骼做出繁难复杂的各种动作,以表达特定的感情。为达到最好的效果,舞者要依照科学的训练方式长期坚持训练。舞蹈技巧动作是以既有的情况为依据、以现存的条件为前提来进行的。

中国当代古典舞的技巧颇多,包括:控制、弹跳、旋转、翻身等多种形式因此对表演者基本功的要求较为严格。接下来笔者对重要的几个技巧进行详细论述。

古典舞基本功技巧“跳” “转” “翻”的训练 ⒈古典舞中的“跳”的训练

主要有我们常见的 “跳” 包括小跳、 中跳、 大跳。

(1)小跳包括一位小跳、二位小跳、五位小跳等,小跳不要跳得太高,主要是练习舞者的脚掌与地面的推力关系,尤其要注意的问题是在起跳以后一定要及时绷脚,五位小跳更是要在绷脚的状态下把两腿夹紧,并且要做到从前面看不到后面的脚。

(2 )中跳包括我们常见的射燕跳、劈腿跳等,主要练习我们腿部的弹跳能力及空中舞姿的优美程度。

(3 )大跳是舞者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跳起后在空中做出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要求滞空的时间越长越好,但落地后一定要注意缓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弹跳时要求舞者身体轻盈、造型优美,而富于变化。这对于舞者的弹跳力和瞬间爆发力有较高的要求。然而,人体的自然弹跳力并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这就要求舞者对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长期的训练和调整。古典舞的跳跃技术技巧,不论是基础跳还是舞姿跳,弹跳最开始的“蹲”动作都是整个弹跳

的关键部分。在起跳的瞬间,脚背快速绷直、推地弹起。在空中时,舞者要保持上半身力道的控制,以便跳跃动作结束时,舞者通过屈骸、膝、踩以及手部与躯干的协调保持平衡,以保证整个跳跃动作的完整、利落。)

2古典舞中“转”的训练

“转”其实是一个“立”的过程,只有立稳了, 转的时候才能保持平衡, 所以 “转”首先要解决半脚掌的力量,然后再练习单脚推地单脚立,初学者可扶把杆练习。

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的旋转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的特色,主要以腰身的转动带起身法的变化,分为直立转、舞姿转、复合转三种类型。下面将旋转技巧中几个常用的训练方法向大家介绍。

1)直立旋转需要注意的问题。任何一种旋转技巧都需要注意对身体重心的把握没有稳定的身体重心,在舞蹈中是不能够进行完美的旋转。原地直立转首先应注意将上半身保持中正,以蹲推的方式用力,以带动身体的直立旋转。使身体保持直立的状态然后再收腹、立腰、沉肩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肩膀与胯部应该保持在一个垂直线上接下来留头、甩头的练习这样能够更好的掌握身体重心从而提高上下半身的协调感。行进直立转要求舞者在行进中把握好身体的重心移动。身体通过双脚重心交换和腰身的转动实现行进中的直立转动。我国舞蹈艺术家在进行创立古典舞蹈时对这一技巧的训练方法借鉴了欧洲芭蕾舞的“二转位’、‘四转位”,因此岸习我国古典舞蹈的朋友在常训练时要多与芭蕾舞的优秀训练方法相结合达到充分提高旋转技巧的效果。

2) 舞姿的旋转需要注意的问题。舞姿转是在直立转的基础上通过四肢和躯干的不同动作和舞姿的配合而形成的多种姿态的旋转。虽然各种舞姿变化万端,但是舞姿转的训练可以简化为对直立转和单一舞姿的静态训练。之后,舞者在完成直立转的同时揉合进不同的舞姿形成舞姿转。只是,静态的舞姿训练本身具备特定的步伐,在进行舞姿转时,舞者要处理好旋转步伐与舞姿步伐的衔接,这样形成的舞姿转才能即体现出舞姿的优美形态和旋转的流畅感。跟俯仰、拧倾有关的旋转包括:射燕转、大掖步转等这些旋转是在直立旋转基础上的提高对“身韵”和“旋转”的要求更高这需要每个训练者注意。此外由于舞姿转更需要双手及肢体的动作相互配合因此在训练时一定要切记把每个动作做到位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美感,对拧、倾、圆、曲的形态和重心的把握要重视。

3) 复合旋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旋转技术技巧中的最高形式,它要求舞者要具备非常强的肌肉素质,身体体协调能力、扎实的身法基础和沉隐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复合转的训练中,舞者不仅要加强身法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对于身体的耐性、力度、协调性也要进行针对训练。中国古典舞是一个求圆的艺术,因此复合旋转在旋转动作和旋转动作间顺律或反律的衔接上要求顺势圆润、动作大方而灵动。才能在舞台表达时,将舞蹈中的情绪通过精炼的动作准确表达出来。 常见的复合旋转包括斜探海转、运手紫金冠转等几个内容在这里我主要针对这二者进行介绍。斜探海转在训练时注意的要素是具有“螺旋性”要求动作流畅、舞姿伸展。紫金冠转属于幅度较大的旋转动作发力猛、动作快肩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掌握了这种旋转技巧在表演古典舞时对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⒊古典舞中“翻”的练习 翻身技巧‘翻身”是我国现代古典舞中最常见的一种技巧之一启呈现的身体拧倾的状态,无论从动势还是形态上都比较符合古典舞独特的审美风格与技法特征。所谓“翻身”即表演者以腰部或胯部为轴用手臂为动力在身体拧、仰、倾、俯的转换中完成单一或连续性的翻转动作“翻身”的种类有很多运用范围也很广,技巧性强,韵律感强 如探海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快捷迅速的点步翻身,连续的串翻身。在古典舞翻身的训练中,要求舞者把握好身体的重心,把握好身体的平衡,将翻身运动的轴心固定在骨盆,通过肩、胯的协调以及左右臂

膀的配合完成翻身。翻身是古典舞中考验舞者身体协调性、韵律感和身体素质的复杂运动形式之一。形式多样性接下来详细介绍。

1)基础翻身需要注意的问题。所谓基础翻身顾名思义是翻身的“基础形式”主要包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等。这两种翻身具有基础性在舞蹈中,--切翻身都是在这两种翻身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2)舞姿翻身需要注意的问题。舞姿翻身属于大幅度动作翻身,掀身探海翻身和斜探海翻身都属于这类,他们都属于中国古典舞蹈典型的翻身动作。训练探海翻身的时候步骤是:以旁 点步托按掌为准备姿态,动作腿抬至旁l80度,然后手臂打开双山膀向后环动至掀身探海舞姿,动作腿落至并步半脚掌仰身经过侧腰至俯身踏步蹲姿态。

3)综合复合翻身。综合复合翻身是高难道、综合性的翻身是翻身技巧的高难度展现其中代表性的有:移地翻身、点步翻身接吸腿翻身、串翻身接绞腿蹦子等。

“翻”是毯子功课必修的课程,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在做这类动作之前,首先要把全身的肌肉骨骼活动开,并且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而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相比,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巧训练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主导要素中,个人风格往往受到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影响而形成,而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又往往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就舞蹈学意义而言, “基训”的风格基于舞种的风格,也就是说不同的舞种其“基训”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四 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应用

精湛的技术技巧要应用在特定的舞蹈形式中才能表现出它自身的价值。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时,舞者对不同跳跃、旋转、翻身的应用,将人物的性格通过动作刻画出来。又者,舞者通过对同一动作的速度、力道、节奏的把握做改动,可以将人物的体态、风貌、情感转折演绎出来。简单一个转身,如果是舞者慢慢回转,动作细腻,力道运用揉合,配合舞者神态的表达,舞者可以将人物的主体刻画为步履躇珊的老岖,也可以刻画为温润雅致的大家闺 秀,又或者刻画为媚眼含羞的小家碧玉。再则,简单的弹跳动作,若是轻盈的小跳,可以将人物的灵动亦或雀跃的心情表现出来。舞蹈中对不同技术技巧的运用不仅可以突出故事的情节,同时也是烘托舞台情景气氛的重要形式。 三、技巧在发展中呈多向性态势 1、男女技巧向“共性化”发展

运用技巧必须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男女在体能素质上不尽相同,都存在着不同的优长和缺憾,但面对共同的结果,男女班在技巧训练上一直又在分别寻找着自身较难突破的局限,并把这些局限列为主要攻克点进行颇有意义地探索,日趋显示出朝互补和共性化发展的趋势。例如: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王佩英教授、王伟副教授就十分关注女班要在技巧方面有所突破这一教研课题,针对跳、转这两个薄弱环节,采取了多种的施教方案,并在复合型舞姿转、流动性小跳和摆腿类大跳上,进行了大胆且有意义地尝试。另外,在去年招收的99级古典舞表演本科班中,还启用男教员担任女班基训任课教师,试图用男班相对高强度的素质训练方法和行课惯性,来牵动和触及长期困扰女班在旋转的质数和跳跃高度等方面的间题。通过半年的实践,该班有50%以上学生能够达到掖腿转3圈的质量要求,有个别人还可达到4. 5圈,跳跃技术及爆发力也有明显增强。这些数据表明,有些难点是可在共性化训练的要求带动下,通过强化手段来集中力量突破的。 2、技术动作向“身韵化”发展

“技术身韵化”是近年来古典舞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势,把技术技巧富于很强的韵律感,使其风格性更加鲜明突出,这一点是有别于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竞技”形式的重要标尺,使它不游离于舞蹈本体之外。《诗经·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作为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形态之一,

不仅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更是表达情感的身体语言。中国古典舞丰富的艺术语言凭借独特精湛的技术技巧以及优美清丽的身韵表达出来。

身韵是技术技巧起承转合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好则大大加强了技巧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不在单单只注重技巧性,同时也兼顾对审美性的追求。青年舞蹈家刘震表演的《轻·青》最可说明这一点,该作品中的技巧没有任何炫示感,技巧本身与舞蹈要表达的意境混然一体,看后的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难怪唐满城教授曾评价道:“刘震的技巧与众不同在一个“化”字,他把“跳、转、翻”外在的技巧痕迹(如准备、结束、连接)完全化为无形之形。看来似乎在做技巧,而实际上一个技巧中又渗透着多种的技巧元素,你似乎觉得刘震没有做什么高难的技巧,但是无形之中又觉得他在漫不经心、随心所欲,在自然流露的“跳、转、翻’中展现着十分高难的技艺”。我认为,《轻·青》的成功,至少说明要以技术技巧的自然流露来突出舞蹈的个性。反之,凭借机械的技巧手段来完成舞蹈作品,就会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而再好的演员充其量也只能算为技巧匠人。 3、能力素质向“极限化”发展

随着古典舞教材及教法的不断完善,所带来的一系列促进效应,是其必然结果,能力素质也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往常男孩子能搬起后腿已非常不错了,但现今踢搬后腿立起半脚掌呈180度已有人能达到。女生力度好的、在做原地劈腿跳接立身连续横飞燕时,无论在高度和幅度上,完成起来都不是很勉强。这些原来看上去高不可攀的极限,正不断地被突破和超越,已越来越显示出一种强劲的趋势,但在能力素质不断刷新的背后,似乎有追随杂技、体操之嫌,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我认为,到何时也不能混淆舞蹈本体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二者的关系,只注重其中一方发展而乎视另一方,都会造成畸型和不良后果,最终将失去舞蹈艺术的生命力! 4、民族技巧向“结合化”发展

这里我主要列举几个复合连接的技术技巧,多为男班教学中把武功课民族技巧同舞蹈技术相结合的几点做法:

①原地;单一后手翻接键子喃起空中劈叉成俯身横飞燕,落地后可连续做。 ②横线;斜体旋风空转两周接旋子360度,可落在板腰双腿跪地的舞姿造型上。 ③斜线;键子直体后空翻转身上步接跨掖空转两周,可落在板腰单腿跪地的舞姿造型上。 四、技巧在难度上产生结构变异

没有高超的技巧渲染,一部舞蹈作品就会失去很多的华采,但技巧不可能突破人体运动的限制,有时难免也会落人定式化的俗套。因此,把技巧做为一道亮点,努力在技巧的“高、难、新、特”上另辟蹊径,试图摆脱掉以往相对“顺势”单一的技术技巧,更多在“逆势”和肢体的拧倾,交叉、旋扭中找变体,通过方位和角度的变幻,以及复合性、综合性的加强,来获取更强烈的观赏性。

在旋转类技术技巧中,男班总是在扫堂探海转上做文章,因为这个动作的势头最猛、转速最快,除了接跨腿转外还可带出不同的舞姿转,如:老鹰旋涡转、前叠式抱单腿舞姿转、侧仰胸腰舞姿转等变型舞姿转。女班则利用旁腿转来完成各种复合转,其中旁腿转接吸腿翻身,是平圆变立圆的两种动势的结合,它改变了以往只能在一种动势下完成的做法,开创了新的思路。

在跳跃类技术技巧中,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教学成果,主要是男班在跳上的几点新尝试,因男性力度感强,在具备了良好的柔韧性后,空中有余地去做各种幅度大的技术动作。摆腿跳紫金冠;在完成摆腿跳后,上身继续找后腿成紫金冠造型,要求后腿留住、前腿的度数不能降低,保持空中高度。双分腿跳;在空中要完成斜体180度劈横叉的技术动作,突出最高点踢旁腿那一下。倒卷帘(暂用名);起跳和变身的路线要走一个弧线,似跳高中背跃式的角度,找好时间差、强调快速剪腿空中倒身的突变性。

综上,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是古典舞的特殊表现手段,是具有高度民族审美表现力的重 要训练内容之一,(只有把古典舞的韵律与技术技巧相融合,才能算是找到它发展的源点,才 能更好地去体现古典舞的艺术形象之美。归结到底,技巧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巧却又是万 万不能的! 随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古典舞中的技术技巧越发丰富。舞蹈作为人类情感、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它以细腻而精妙的舞蹈技巧将人物的性格、情感流转、故事情节的发展、舞台的情景气氛表现出来。)如同流转的笔,舞者虽不言不语,却已将舞蹈的神韵、意境勾勒出来。

综上所述,通过对舞蹈基本功技巧训练应用的分析,表明舞蹈基本功技巧的训练是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表演形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表现手段 舞蹈基本功技巧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广阔的表演空间,无疑为教学领域的开发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开拓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1,《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2,唐满城《舞蹈技巧要走自己的路》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3、王佩英等《英才教育教学方案的构想与实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4、张军《对舞蹈教学原则的认识和把握》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