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除了协助狩猎,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看家护院。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逢雪宿芙蓉山》中描绘了一幅风雪之夜看家狗迎接主人的温馨画面,声声犬吠里既有对主人回家的欣喜,又有些许对晚归的埋怨。主人或许会摸摸爱犬的头作为回应,表示对其一天守卫工作的认可。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用鸡鸣狗吠来反衬自己田园生活的宁静与闲适。在他看来,有“鸡犬之声相闻”的日子才算真正的归园田居。
而这样的田园理想在其《桃花源记》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直接的体现,“桃花源”几乎成了后世人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
历朝历代的文人常对这篇佳作进行再创作,有趣的是,无论如何改编,看家狗和鸡始终作为美好田园生活的象征,出现在这些桃源诗中。
例如,王维的《桃源行》写的是“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卢纶的《同吉中孚梦桃源》则是“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而李白在《桃源》中告诉世人进入桃花源的方法是“直驱鸡犬入桃花”。
晚年的白居易长期居住在洛阳履道坊,《池上篇》描写了他当时的生活环境与日常点点滴滴。全诗以“闲适”的生活表达出自己“识分知足,外无求焉”的人生哲学。结尾两句“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是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总结——妻子儿女其乐融融,鸡犬自由自在,我陶醉在这种悠然自得的日子里,颐养天
年。在白居易看来,鸡和狗不再是不起眼的牲畜,而是和自己一起践行悠闲生活的好伙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