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中美经济贸易谈判中,美方代表总是没有明确态度,他们的真实意图难以捉摸。 B.这里风景宜人,河流清澈见底,山峰奇形怪状,真是别具匠心啊! C.她随手把一颗石子扔进湖里,一圈圈涟漪在平静的湖面荡漾开去。
D.西方文化有西方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有中国的特定思维,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应相互包容和尊重。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每个中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人才。 B.通过老师的教育,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C.南宁经济能否腾飞,关键在于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D.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水平。
3 . 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的主语是“母亲”。
B.《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C.《己亥杂诗》中的“己亥”和“丙辰中秋”中的“丙辰”表示年份,“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和“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表示年号。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二、字词书写
4 . 根据拼音写汉字
怅wǎng(_______) qiè(_______)意 言简意gāi(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初冬月》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 1 页 共 10 页
①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②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③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了的,有的却会清晰的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
④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⑤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⑦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缕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第 2 页 共 10 页
5 . 作者见到初冬月,“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起漾”,这种“美好的亲切的感觉”是什么?结合全文,请概括回答。
6 . 赏析句子“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 7 . 文章第⑤段中描写月下山林,其作用是什么?
8 . 通过“初冬月”,作者抒写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船的事 路明
①我爸无意中说起,在他考入师范之前,有过一段在船厂当青工的经历,这触动了我妈的浪漫神经。我妈想起小学时集体参观江南造船厂的情景:小朋友们排着队,仰头看高大的船坞,江风阵阵,黄浦江船鸣。我妈托腮问,你们造什么船,万吨轮吗?我爸只好讪讪地回答,水泥船啦。
②小镇去上海有三条路。一是铁路,镇北的夏驾桥有一个小站,沪宁线上几班慢车在此停靠。一条乡间小路通向夏驾桥,刮风一阵土,下雨一身泥。二是公路,在汽车站等候县城发往安亭的班车,一路折腾到静安寺的外婆家,四五个小时过去了。三是水路,江南水路通畅,坐船是传统的出行方式。
③以前,小镇周边的村庄普遍种双季稻,冬天还要种一茬小麦或者油菜。一年收获三回,肥料就不够用,农民摇着简易的水泥船,去上海郊区的粪站拉粪,一船能拉五吨。那是庄稼人的宝贝。我爸初中毕业后插队当农民,也曾领受过几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两个壮劳动力轮流摇船,来回两天,算双工分。薄暮时分,河面倒映着晚霞,小船欸乃而行,船桨荡开涟漪,两岸风景后退……以至后来老师教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我总会想到那诗情画意的场景。
④我小时候喜欢扒着桥栏,看往来的船只。最好看的是拖船,为首一艘马达突突,后边跟着长长的一串,像蜈蚣一样,像火车一样。夏天,和小伙伴们捏着鼻子从桥顶往下跳,溅起高高的水花。船老大高声骂,小猢狲,不要命了。
⑤除了水泥船,农民家里还有一人宽的小木船,船身和船桨刷了桐油,靠人力划。镇上有碾米厂、缫丝厂和榨油作坊。一大清早,小船摇曳,划开水道,送蚕茧来,送稻谷来,送菜籽来。那样的日子,老街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下午,男人醉倒在大大小小的酒馆里, 女人买了布和鞋,买了糖果和油盐酱醋,买了自动铅笔和彩色橡皮,独自划船回去,把老街的一部分带回村里。
第 3 页 共 10 页
⑥我妈在上海住院的那一年,我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放学后,我久久地坐在江边, 看船。江风阵阵,空气里有鱼和河蚌的腥味。黄昏时,女人蹲在船头,用捡来的树枝生火,升起明亮的蓝色的烟,和小镇人家的炊烟似乎不同。不一会,飘来红烧鲫鱼和咸肉菜饭的香味。两三岁大的船家小孩,捧着铁皮小碗,专心地吃饭,一对光脚在船沿晃荡。我饿了,可是我不想走。这些随处停泊的船,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们,满足了一个南方孩子对游牧生活的想象。在河道纵横的江南,他们才是最自由的。
⑦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让我的名字在风里多飘一会,像炊烟。
⑧在那个寂寞的暑假,我和一个船上的男孩交上了朋友。男孩比我大一岁,假期跟爸妈出来跑船,每隔三四天来一次小镇。我带他打街机,钓龙虾,吃老街的油墩子和糖枣,他带我到船上玩,送我新鲜的河蚌和油炸的小鱼。他爹娘是典型的苏北船民,高大黝黑,五个脚趾分开,吸盘一样紧扣甲板。我妈还在住院,我有点羡慕他,不知谁更像在漂泊。
⑨那个泥鳅一般黝黑的男孩,用平静的语气告诉我,他老爹刚做了决定,不打算再让他读下去了。老爹说,跑船的,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做带小数点的加减法,看得懂水路图,已经足够。其他的,要从风里浪里学到。
⑩他娘在船上喊,家来。他应了一声,飞快地跑回去。他走了之后,黄昏变得空荡。
⑪我见过船民睡觉的船舱,在甲板底下,略低于水面。我无数次想象躺在里面的感觉,会不会像睡在水里。很多个夜晚,我都想推开门跑出去,跑到河边,随意跳上一条船,听一夜的水声。第二天早展,发现自己醒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⑫可惜,关于船的事,在斑驳与繁华中,渐渐成了历史。河道里,唯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观光船在徐徐前行。河岸边那些零零散散的人家,也换成了大大小小的特色商铺,每至夜晚,任由霓虹流转,及至洒满这条熟悉而陌生的河道。
⑬其实,梦也是一条船,它将童年时那些关好而忧伤的过往,折成一只满载温柔的船,一夜间行过千山万水,又悄无声息地停靠在二十年后的这个清展。
(选自2018年5月25日《文汇报》,有删改) 9 . 本文围绕“船”重点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10 . 第②段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铁路”和“公路”,不属于“船的事”,这些文字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理解。
11 . 拉粪本是一件苦差事,但第③段却将其写得诗情画意,有什么用意?
第 4 页 共 10 页
12 . 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联系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蘊含的丰富情感。) (2)他走了之后,黄昏变得空荡。
13 . 余光中先生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本文作者通过“船的事”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写出你的感悟思考。
四、句子默写
14 .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__________________,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徜徉诗文世界,感受经典魅力。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我们应勇于攀登,傲视一切困难;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人应懂得取舍;孔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迪我们求学应时常温习来获得新知。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自《狼》)
(乙)有富人出猎,偶得二狼子,归而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①,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环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②,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主人悟,遂杀之而取其革③。曰:“狼子野心,诚④不谬也!”
(选自《阅徽草堂笔记》)
注:①稍长:渐渐长大。②俟:等侍。③革:皮。④诚:确实
第 5 页 共 10 页
15 .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 (2)—狼洞其中 (3)再就枕将寐 (4)乃佯睡以俟 16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B.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C.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D.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17 . 把文中再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主人悟,遂杀之而取其革。
18 . 甲乙两文都塑造了狼的形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诗歌鉴赏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9 . 诗人寻访友人的季节是秋季,友人家的居住环境有 _______的特点 。 20 . 全诗无一字着笔友人,却处处写友人。请结合诗句分析: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第 6 页 共 10 页
21 . 根据内容填空。
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____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位鲁迅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而且增加勇气”的老师是______;简·爱曾经说过,自己“所获得的一些最宝贵的学识,都要归功于_____ 的教育。”
22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国共产党人是否真是一些饥饿的土匪而已?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疑惑,冒险进入“红色中国”。经过实地采访调查后,他得出结论:他们是不可征服的力量,是我在中国十年来所遇见的最优秀的男女。
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八、综合性学习
23 . (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骇人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美好的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 (3)________:丢脸;不体面。
(4)________: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5)________: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混不清。
九、作文
24 . 请以“ 让梦想开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 7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
2
、
四、句子默写
1
第 8 页 共 10 页
、
五、对比阅读
1
、
六、诗歌鉴赏
1
、
七、名著阅读
1
、
八、综合性学习
1、
九、作文
1
、
第 9 页 共 10 页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