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来源:小奈知识网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学 院:专 业:年 级: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

人文社科学院 汉语言文学 10级一班 张 旅 10205023 王 绍 成

2013年5月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人文社科学院 10汉语言学一班 张旅 学号:10205023

摘要: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现代意识与联系,其现

代性的意识主要集中在对于都市人格的解读。而张爱玲小说中的创作手法,即意识流、蒙太奇、反讽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上的另一个高峰——现代意识。这次的论文从文学写作的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的写作特征, 即古今结合、中西杂揉, 融古典于现代之中, 由此呈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 现代意识

前言

张爱玲的小说,主要是以上海及香港为场景,以一枝生花妙笔写活了挣扎于生活及情感之中的小人物,写尽了人情的世故与冷漠,也仔细的描绘了上海及香港这两个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现今,她的小说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及荧光幕上,感动了不少的观众。

张爱玲的作品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中国生活形态的富于现代感的表述。早期作品, 以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都市为背景, 以男女关系为观察视角, 运用调侃反讽的笔调和繁复丰富的语象, 通过参差对照的结构方法描写了光怪陆离的洋场生活及封建遗老遗少的没落历史, 表现了糟粕文化同流合污的情形和苍凉的时代氛围。杨义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 对张爱玲作品审美感受力诸方面作了极为精彩的分析, 他把张爱玲称为“洋场社会的仕女画家。认为 从古老的典故和小说、戏曲名词中点化出现代性的新意, 是张爱玲命名小说集和单篇时常用的手法” , 其“给人一种古今交接, 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而“言情”, 或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 是张爱玲发掘人性和洋场社会情调的基本审美视角, 这一切最突出地表现在《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作品中。而对于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意识,我个人的观点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张爱玲一方面受中国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熏染,另一方面有较早的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这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素质。他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叙事的痕迹,

1

又有现代派的味道,诸如注重写人物意识的流动,注意暗示与象征,善用联想,特别是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写与揭示等等,都显示出这一特点。张爱玲具有清晰的时代感与精细的把握能力,甚至通过对衣饰与环境的描写,也能将时代社会的变化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它们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意蕴。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雅俗融会的特征,也即所谓的“新旧文学界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她对于人生之世俗层面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投以极大的关注,同时对于人物的深层意识、人性予以分析。从叙事看,张爱玲的小说大抵是讲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故事结构完整,但又与传统小说大异其趣。她的故事是以对人性的探索(他们的人生与情欲、嫉妒、虚荣、疯狂)为中心的,具有充分的现代小说特征。张爱玲的小说中有繁复、丰富的意象,这些异响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中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清界限。”“第一次见到香港的海的时候,联想到明信片上一抹色的死蓝的海。”这生动的说明了她作为一个都市中人的感觉、联想习惯:自然成了本体,人工物品成了喻体,自然人工化,环境物品化,世界装饰化。比如“天完全黑了,整个世界像一张灰色的圣诞卡,一切都是影影绰绰”。这些为张爱玲的小说带来独特的韵味。

二、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所表现的现代意识

被傅雷称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是备受读者关注的一篇小说。文章围绕姜公馆二奶奶曹七巧被金钱的贪欲打造的金锁围困的三十年展开情节,七巧用自己的青春,用受尽大家庭的欺侮,最终换取了一副沉重的金锁,这金锁压制了她的情爱,泯灭了她的人性。别人毁掉了她的一生,她又变本加厉地毁掉了儿女长白、长安的一生,最后在所有人的愤恨哀怨中孤单地死去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作家所描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没落贵族的家庭日常生活,无论是构造故事、运用语言还是设置人物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极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而其小说的现代意义也体现在《金锁记》的主题人物、艺术结构、叙述技巧的各个方面。

在艺术表现上,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则体现的更加充分。首先从故事的结构来看,《金锁记》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三十年前,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

2

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类似这样的开场白在她的小说中还有许多,从形式上看,类似中国旧小说的入话,是导入故事的套语。而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它的叙述功能远不止于此。古典小说的开场白常常是要交待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等内容,而张爱玲小说的开头更主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气氛,要让我们进入她小说的氛围。在小说的结尾,曹七巧在对往事苍凉的回忆中死去,小说是以这样的一段文字结束全篇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也引人深思,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大团圆的结局模式。

在故事的进展中,张爱玲还运用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法使她的故事叙述得更加流畅、紧凑。最典型的是故事中对十年光阴流逝的交代“风从窗子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色了,金绿山水换了一张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傅雷先生指出:“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 ”

中国传统小说往往是以情节取胜,有动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稍显逊色一些,不足之处在于很少深入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去探究深幽细微的心理变化,而张爱玲却能够把古典叙事和现代叙述的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她的小说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同时在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细节处理时又注意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呈现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可以说具有“情节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二者的长处,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时具体运用了以下几种艺术手法:

首先是叙述过程中叙述角度的转换:由全知视角的叙述转换成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视角叙述,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人物内心状态的表现,主要是意识的直接呈现,是典型的“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这也是现代小说的基本特征之一。《金锁记》中就有一段以主人公曹七巧的视角叙述的精彩段落,七巧熬到分家另过之后,有一天当她爱着的小叔子姜季泽专程跑来向她示爱时,“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 她微微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 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呵!他难道

3

是哄她幺?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 ”这一大段的意识流动呈现了七巧在听到她爱了大半辈子却又得不到的人向她示爱后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喜悦—惆怅—暴怒—怨恨,酸甜苦辣如排山倒海般翻腾在主人公的心头,最终对金钱的贪欲战胜了对爱情的渴望,她赶跑了季泽,彻底做了金钱的奴隶。

其次,作品还借用现代电影蒙太奇手法来表现人物潜意识的思想活动。想着当年做姑娘时“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她就一巴掌打在钩子背上,无数的空钩子荡过去锥他的眼睛,朝禄从钩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地向肉案一抛,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由记忆中死猪肉的气息跳跃到了自己现时的处境,由现实的处境联想起过去健康自由的生活,虽然没有一字明写曹七巧的心理活动,但现代手法的成功运用得以让读者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对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金锁记》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张爱玲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学,又利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佳作,并把五四以来就开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倾城之恋》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觉醒的现代意识

张爱铃的小说中《倾城之恋》是《传奇》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唯一一个以大团圆收场的小说。故事描述的是张爱铃擅长的男女情爱: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儿,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两个来自不同文明和不同世界,有着不同身世和欲求的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被命运的巨手撮合在一起,靠一场惊心动魄的倾城战火成就了二人的婚姻,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做了一对“平凡的夫妻”。这在张爱铃满是残缺的故事中是少有的圆满结局。然而这个看似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圆满里却蕴含了更深刻的不圆满,这段“得意缘”的华丽底色上衬出的其实是现代人灰色人生的苍凉和悲哀。张爱铃的小说中的苍凉之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她对女性可悲生存处境的感知和认知。《倾城之恋》也是如此,她可以看做是喧嚣浮世中的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悲伤之歌。当他们把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他们往往得到的是苦痛与沮丧。

通过白流苏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旧式女性生存空间狭小,生存道路无比艰

4

辛。他们在特定时代特有的心理状态及生存状态。他们无非是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从一个男人走向另外一个男人。当他们把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他们往往得到的是苦痛与沮丧。只有争取经济的独立与自主,才能真正摆脱这种困境。

然而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意识还表现在意识流的应用上:在《倾城之恋》中有这样一段话;“她迅速的盘算了一下,姓姜的那件事是无望了,以后即使有人替她做媒,也不过是和姓姜的不相上下,也许还不如他。流苏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领着他们往破落户的路上走。流苏的手没有沾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名声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家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尽她胸口这一口气。”通过白流苏这段内心独白(现代写作常用的意识流手法之一),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白流苏已经开始具有了反抗的意识,她想要冲出这个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是——自由、平等。即使她想要和范柳原在一起一开始并不是真的对他有感情,只是想要借助他逃离这个她厌恶的‘家’而已。而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范柳原最终也爱上了她,她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他的妻。流苏的反抗使她获得范柳原的爱情,这也激起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爷离婚的决心,她也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无论是白流苏的内心独白或是争取亦或是四奶奶的反抗婚姻,都恰到好处说明了女性意识正在觉醒。她们的思想在进步,正由着现代性的意识方面发展,这一跨越具有了现代性的意义。这同时也说明的张爱玲写作手法的精湛与成熟,她能够运用现代的写作手法去大胆的书写那个时代的人所不敢写东西,印证了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的思想。

在《倾城之恋》的结尾中张爱玲极为讽刺的这样写道:“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有又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虽是寥寥的几句话却也体现出张爱玲运用反讽的手法的娴熟。结尾虽短却也道出了许多说不出,道不尽的无奈,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哀:她们的爱情与生命中的一切只能依托在一个男人身上,毫无自我可言,时代的封建思想封锁了她们的意识。这是一个牢笼的时代,锁住了她们的身躯,却锁不住她们想要自由、平等和反抗的精神,最后她们胜利了。新时代的曙光向她们招手,昭示着她们赢得最终的胜利。时代的进步指引着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历史翻开了一个全新的一页,仅是这一页就暗示了现代黎明曙光

5

的来临。

三、 现代味十足的艺术表现手法

对张爱玲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现代性把握, 可以借用杨义先生的一段精辟的话来概括: 张爱玲小说的价值,“在于它启示人们如何出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以经过点化和自我超越的东方色彩, 同世界文学进行富有才华的对话。她以一支光润而圆熟的笔, 敢于犯传统小说的窠臼, 交错着新旧意境, 杂揉着新旧文采, 让人们诧异于她笔底的古老的新鲜和新鲜的古老。她在旧小说笔调和现代艺术趣味这些似乎- 相克。的艺术元素的化合中, 建立了自己的文学个性的基调。”

张爱玲的小说在时空设置、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等方面的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 并呈现出一些跟一般现代小说不同的特点。小说的体式是民族的、通俗的, 可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是现代的, 叙事方式多采用传统说书人娓娓道来的全知视角, 却自然融入了新文学的先锋技巧( 意识流、蒙太奇) ; 这表明作者在古典味极浓的外壳中, 蕴含的仍是一个现代人理智的思考, 这就使她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对情欲、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是张爱玲小说现代味十足的重要因素。《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心理变态, 《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罗杰的性苦闷, 还有《心经》中小寒对父亲的变态爱恋等, 都是张爱玲运用现代意识, 即毛姆式的视角观察人生的写照。而这些现代视角的观照, 都借助现代手段 ——心理分析, 表现在她对两性心理的刻画上具有前所未见的深刻性。

因此, 张爱玲创作的独特之处在于: 意象的丰富与活泼传神; 小说造语新奇,“通感”手法运用得当, 艺术感觉异常敏锐精微; 能把现代派小说与传统的民族形式相结合。张爱玲终于在尝试运用娴熟的民族形式去表现现代派的思想内容方面, 取得了创记录的成功。她作品中的古典因素与现代小说特征的完美结合, 就形态而言, 不是旧瓶装新酒、不是给缓慢的牛车装上现代化的发动机,不是“新”与“旧”的叠加, 而是给古典形态换了血液和心脏, 使之整个地活起来。这“血液” 和“心脏”就是张爱玲对人性、人的情欲的深入细致的表现。她的这种写法、这种风格,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卓尔不群, 令几十年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总结

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通过日常生活叙事, 她用生活之内的意义和价值去

6

评判生活、人生、一切, 对人性中复杂幽微的一面投入了细致独到的关注, 展示了真实人生的魅力。在《倾城之恋》中, 她借范柳原之口, 表达了对命运不能把握的哀矜: “生与死与离别, 都是大事, 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 我们是多么小, 多么小! ”可是我们偏要说: “‘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在《 多少恨》中, 她借夏宗豫的感受再次表达了对爱情亦是对人生的绝望感:“ 梦里的时间总觉得长的, 其实不过一刹那, 却以为天长地久, 彼此已经认识了多少年了,原来都不算数的。”她还在《 留情》中说:“ 生在这世上,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充满了对人生、命运的绝望感, 达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共通性。值得注意的是, 对现世生活的投入, 既成就了张爱玲, 但也使她本人的生活百孔千疮: 她在感情上太实在、太投入, 却偏偏生在乱世, 偏偏找了一个花花心肠的丈夫, 种种事件给了她一次又一次致命的重击, 以至于使她走到了现世生活的反面。无论如何, 在当今的张爱玲热中, 她那弃绝现世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所以, 下面这句话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把什么都看透了的人何止千千万万, 但千千万万的人并不作透之举。一个有妻室有儿女有责任感的人即使看透了一切, 也要看不透地生活, 这种忍辱负重才是一种真正的看透。”因此, 也许我们还是要提倡某些大而不当的口号, 那就是, 一个作家要在看透与看不透之间生活, 其作品不仅要展示真实的人生, 还要展示乐观的人生, 理想的人生, 防止自己落入张爱玲式的人生陷阱。

7

参考文献:

[1]、许培春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M]中图分类号: I207. 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9106( 2004) 04- 0113- 02

[2]、朱智秀 《张爱玲对近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D] 2007-01-16

[3]、董文桃 《从日常生活叙事看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意义》[M] 《云南社会科学》2005 年第5 期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691(2005) 05—0112—05

[4]、朱栋霖 朱晓进 龙泉明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01 北京市海定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书本第十七章第三节第307页至310页

[5]、作者:冯大生 编辑:Studa090420 《关于张爱玲小说文本细节描写的现代性剖析》[C]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4-27

[6]du立♀寒秋ぎ《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化,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对张爱玲小说鲜明艺术独创性的认识和理解》[D] 2009-12-13

[7]责任编辑:陈春林 殷宏伟 《中短篇小说:1943年作品张爱玲典藏全集》[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10

[8]李霞 《试论张爱玲眼中的现代城市文明——以《倾城之恋》为例》[J]兰州学刊 2011.06 [中图分类号]I20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3492(2011)06 - 0172 - 04 [收稿日期] 2010 .11.15 [9]温静 《《金锁记》与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D] 中国文学网http://www.literature.net.cn)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2004

[10] 作者:陈建华 编辑:凌月仙仙 张爱玲《传奇》与奇幻小说的现代性[D]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8

8

人文社科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评定表

姓 名 年 级 论文题目 序号 1 2 3 4 总分 评价内容 准备过程的态度(10分) 论文写作(设计)的态度(20分) 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15分) 工作量与难度(15分) 张旅 10级一班 学 号 专 业 10205023 汉语言文学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分数 序号 5 6 7 8 评价内容 创新性(10分) 综合能力(10分) 写作水平(10分) 写作规范(10分) 分数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年论文工作指导小组意见 专业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