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eb..2017 Vo1.930 No.2 第930卷第2期 ◆古典品藻 从“兴趣”角度论盛唐诗歌五首 陈薇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丹丘认为“既 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盛唐诗歌其妙处旨在“兴趣”,其“兴趣”笔法追求浑成深厚、含蓄悠远的诗学境界。撷取 盛唐诗歌中的五首经典吟唱,从“兴趣”的角度品味其间的“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关键词:沧浪诗话盛唐诗歌兴趣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7)02—0057—04 DOI:IO.13525 ̄.cnki.bclt.201702021 作者简介:陈薇(1991一),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 古代文学。 南宋严羽在其诗评理论著作《沧浪诗话・诗辨》 中有言:“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 《诗辨》中言:“诗之法有五:日体制,日格力,日 气象,日兴趣,日音节。”陶明溶《诗说杂记》评论说: “此盖以诗章与人体相为比拟,一有所缺,则倚魁不 全。体制如人之体干,格力如人之筋骨,气象如人之 意无穷。” 1嘣 严羽认为盛唐诗歌作为中国古代诗 歌艺术的巅峰,其妙处正在于“兴趣”。“兴趣”是指眼 前景物与内心之兴发感动所生成的情感思理浑融于 仪容,兴趣如人之精神,音节如人之语言。五者具备, 然后可以为人。”用人之精神来比喻兴趣之笔法,正 言其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钱钟 书《谈艺录》)。严羽圈点盛唐诸公诗歌言有尽而意无 穷,而“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 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 诗歌整体而形成的含蓄蕴藉、幽深隽永、韵味无穷的 诗歌审美境界。以“兴”论诗、以“趣”论诗在中国传统 诗论中并不罕见,钟嵘《诗品序》中的“文已尽而意有 余,兴也”翻 ,殷瑶《河岳英灵集》也提到“情幽兴 远,思苦语奇”f31( )、“既多兴象,复备风骨”ISl(蚴 ; 于一唱三叹之者,有所歉焉!且其作务多使事,不问 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 以“趣”论诗比如:《文心雕龙・体性》“风趣刚柔,宁或 不知看到何在”(《沧浪诗话・诗辨》)。严羽批评宋诗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堆砌典故,不 问兴致,将形象性的诗歌变得抽象化,正反衬出其嘉 肯盛唐诗歌继承“诗言志”“诗缘情”的本源,将妙悟 改其气”[41 饼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趣味澄复若 清浼之贯达”。而将“兴”与“趣”合在—起,合二为一地 评点诗歌,严羽却是第一人。严羽十分推崇盛唐诗歌, 提出诗歌创作“当以盛唐为法”“为师”,认为其作品如 “金鸡擘海,香象渡河”(《沧浪诗话・诗评》),称赞其为 “最上乘”,最具“正法眼”,最有“第一义”[1](El1)。 与兴趣的手法融会贯通。《诗辨》中说:“大抵禅道惟 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下韩退之远甚,而 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 2017.2 l语文戟学通讯・学术 l57I 行,乃为本色。”严羽评点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 行旅、离别之作,之所以能够感发人意在于其把握住 了“兴趣”的门径,即捕捉殊妙之觉悟,行文冠以盛唐 之气脉,“如鲁颜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雄浑。”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正如欧阳修《六一诗话》 中所评“兴趣”之笔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 陈也”。 下文即主要从“兴趣”的角度论析五首盛唐诗 歌,品味其间的“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一、李白《独坐敬亭山》——“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51‘ ∞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诗人秋游宣州时,距 他被迫于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 间,其中饱含长期漂泊的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抑郁 愤懑。诗人正是带着这样闲而不适的失意独自坐于 敬亭山的拥翠亭,在空旷落寥的山间林际,群鸟高飞 远去,不见影踪,天边的一抹孤云也不愿过久驻足, 飘然远走,这便营造出了远离喧嚣的清幽静谧,从而 烘托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诗的后两句运 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与敬亭山之间高山流水般 的知音情结,“相”字与“两”字同义强调,“不厌”即互 不厌弃,互相接纳,“只有”二字影射出诗人感慨“人 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情怀。天宝三年(744),四十四岁 的李白因恃才傲物,不容于朝中权贵而被玄宗赐金 放还,离开仕途的李白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漫 游生涯。感遇十年的艰难跋涉,十年的孤寂飘零,李 白的诗作愈发厚重、深刻,其兴趣呈现可谓“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诗人遭遇无情冷视,上下求索,知遇 无门,而在敬亭山中暂获释然,在与敬亭山的相对相 视、相依相伴中,敬亭山以无言之景广纳包容作者的 58 f语文戟学通讯-学术l 2017.2 孤独、心酸、苦闷,仿佛敬亭山与作者有着相同的际 遇而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无言之景承载知遇之情, 敬亭山的“有情”更是反衬出了人世间的“无情”。作 者负荷着对生命的困惑,在世间跋涉的艰难,以及对 待儒道两属的茫从独坐敬亭山中,在与大自然的对 视中渐人物我为一的境界,找寻心灵的安慰与栖息。 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不尽之意,见于 言外”同(P.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载:“唐开元中,乐工李龟 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 年、龟年能歌,尤妙制《渭川》,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 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 (时 由此可见,李龟年 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宫廷音乐家。杰出的艺术家 往往是特定时代的象征,而此时正值少年的杜甫也因 才华的出类拔萃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遇, 得以在岐王宅邸和崔九堂前聆听李龟年的演唱。无论 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或是特受玄宗厚待的岐 王和崔九,还是“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杜甫,其话语旨 归无不是开元时期的盛世华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 花时节又逢君”写诗人与李龟年四十年后邂逅相遇在 江南风景正好的落花时节,“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 事,又是别有寄托,兴趣之意暗含其间。江南秀美的风 景依旧,但时代已历沧桑巨变,人生也已颠沛沉浮,安 史之乱后曾经的宫廷音乐家流落江南,屈身于觥筹宴 请以卖唱求生,正如《长生殿・弹词》中所唱的:“当日 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鄹 ”¨“唱不尽兴亡梦幻, 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网 m 《明皇杂 录》中也载,流寓江南的李龟年“每逢良辰胜景,为人 歌数阙,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17] 辗转漂泊 到潭州的杜甫亦是“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 极为凄凉。安史之乱给时代带来的巨大灾难,给时人 造成的心灵创伤可见一斑。岐宅崔堂的闻歌,落花江 南的重逢,时间跨越四十载,诗人将眼前景象与往昔 的回想交织,加强了抚今追昔、感时伤世的表现张 力。杜甫在诗中通过个体的命途多舛反映时代的盛 衰无常,身处落花时节纵然对昔日的大唐盛世无限 眷恋,又满怀穷困潦倒的悲戚心绪,但杜甫更多地是 想吐露痛定思痛的感慨与忧国忧民的心声。清沈德 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日:“含意未申,有案无 断。”翻(P.658’言此诗的黯然神伤,“不尽之意”正“见于 言外”。 三、王维《辛夷坞》——以心会心,言语道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写于诗人 在天宝年间闲居辋川山庄之时。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知政事,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继任宰 相,把持朝政,国家政治黑暗不堪,诗人实现社会理 想的抱负无从施展,心中破执悟空的禅性回归,进而 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建立别墅,开始了亦官亦隐 的生活,辛夷坞即是辋Jll ̄Jl|墅中的一处名胜。诗的前 两句写坞上的辛夷树枝头绽开着芙蓉一样的红色花 朵。起句看似平常却暗藏禅机,辛夷花形似莲花,莲 花又称水芙蓉,是佛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的圣洁优雅、超然出尘而被佛家推崇。王维 的母亲崔氏笃信佛教,拜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为师 修行,受其母的耳濡目染,王维也以大乘佛教居士维 摩诘自比,故其诗中兴趣的意蕴往往通过妙悟禅趣 来传达,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以心会心。诗歌 的前两句通过辛夷花的象征意象推出澄净淡泊、雅 致清幽的浓浓禅意,承接而来的“涧户寂无人”描写 辛夷坞远离喧嚣、与世隔绝的空漠幽静,正如佛家寺 院对于空灵宁静的追寻,王维在辋JllJJiJ墅是想依托 自然环境的空与静体悟心无杂念、心如止水的佛境 禅趣。在如此寂静空明的心绪下观赏自开自落的芙 蓉花自会褪去执念烦恼,洗尽压抑感伤。芙蓉花在涧 口自开自落、无人闻问的可悲命运是诗人仕途失意、 报国无门的写照,但诗人站在以物观物的角度明心 见性,深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的佛理,顿悟到芙蓉花得之于自然又回 归于自然的物本如此的智慧,超越仕途逆境、世俗喧 嚣的纷扰,不再执念而渐人无念的禅境,物我两忘, 物我为一,宁静淡泊,诗意与禅意水乳交融,正如明 胡应麟《诗薮》云,此诗让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 寂,”[101(川 是为“五言绝之入禅者”【 01( 。 四、孟浩然《宿建德江》——“但见性情,不睹文 字”…吲 移舟泊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开元十七年(729),诗人在长安应试落第,仕途 失意,深感怀才不遇,愤懑难平,遂扁舟泛湖,东游吴 越,此诗即写船至浙江建德江遇晚停泊时的所思所 感。日暮时分,诗人泊船沙渚,放眼眺望江水苍茫浩 渺,天边雾霭蒙蒙,烟气缭绕,笼罩在此境当中,作者 的内心涟漪四起,断肠人在天涯之感油然而生,一时 间失意之悲、羁旅之苦、思乡之情纷涌而至,如烟霭 般弥漫在心间。诗人深处荒寂之地,平添异乡飘零的 愁闷。逐Et奔波,旧愁未尽,新愁又生,接下来一个广 角镜头,荒野一片空旷,寂寞荒凉,萧条凄冷,正因四 野寂无一人,此时诗人眼中的天边低过树梢,仿佛天 穹也在压抑着作者,使其心绪愈发郁结。近处江水清 幽寒凉,唯有月亮倒映水中似来亲近行人,慰其客 愁。“月是故乡明”,月亮是思乡的载体,诗人漂泊在 异域他乡,此刻唯与明月为伴,江月的有情更显衬出 世俗的无情带给作者的悲凉、痛苦与哀愁。诗人满怀 出仕的愿望,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名动 京师,却因落第而与仕途无缘,只能白衣终身。仕途 2017.2 I语文戟学通讯・学术I 59 失意的怅惘、泛舟漂泊的孤寂、客居他方的悲酸与眼 前之景浑合交映。清沈德潜评该诗云:“下半写景而 客愁自见”[9】 ”),即兴趣之中,“但见性情,不睹文 字”,“清姿淑质,风神掩映,乃在淡若无意之中”。苏 轼也言孟浩然虽然“才短”,然而“韵高”,可见其兴趣 之清淡脱俗不凡,可圈可点。 五、王之涣《凉州词》——“义生文外,秘响旁通”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本为唐朝乐府《凉州歌》的唱词,后成 为乐府诗题,宋代郭茂倩收此类诗人《乐府诗集》并 将其归入“横吹曲辞”一类。该类词一般都是用鼓角 在马上吹奏的军乐,激昂慷慨,雄浑悲壮。王之涣《凉 州词》原题二首,这是第一首,郭茂倩《乐府诗集》中 题作《出塞》,以表示诗歌内容,题为凉州则表示诗歌 声调。此诗是作者初人边塞凉州地界时,面对黄河边 城,耳听《折杨柳曲》生发兴趣之感所作。诗歌先是从 视觉角度写景,由驻地向黄河上游远眺,黄河逐级上 升,沿着陡峭的山谷蜿蜒而上,直冲云霄。第二句视 野由近及远,在苍莽高峻的崇山之间,戍边城堡星罗 棋布,纵然边塞风光雄奇壮阔,但孤寂悲凉之感暗含 其中,一座座孤城坐落在边塞前线,长期驻扎在关的 士兵戍守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生活单调,对故乡、亲 人无限怀念,不得不借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抒发 心中的孤苦与愤懑。北朝乐府《折杨柳》歌日:“上马 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唐 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怨杨柳即是怨别离,哀怨归乡 杳然无期。结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意婉转,玉门关 外的杨柳难得春风的吹拂,正喻戍边将士未感君王 的恩泽。开元后期,唐玄宗越发沉湎于笙歌艳舞,纵 情享乐之中,不务边防,无视远戍征人的疾苦,“战士 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正是当时实录。全诗 视听结合,以景语写情语,兴趣之笔“义生文外,秘响 i60 f语文戟学通讯・学术J 2017.2 旁通”[41 El91’,用旁逸斜出的方式表达戍边士卒的艰 难苦楚,同时谴责、讽刺统治集团不关心、不体恤边 塞征人。正如明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诗言恩 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千万里也。”【-2】(P.672’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诗有词、理、意 兴”[IJ‘ ,“词”即语言词采,“理”为思想内容,“意兴” 应是指兴趣所言,“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l】(E148’正 言盛唐诗歌的兴趣之妙,“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也。” 盛唐诗歌中的“兴趣”笔法追求浑成深 厚、含蓄悠远的诗学境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放异 彩,蔚为大观。 参考文献: [1]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I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1. [2]钟嵘.诗品[M]/,何文焕_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殷皤.河岳英灵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1332册).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3. [4]刘勰.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10. [5]司空图.诗品[M],/何文焕_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6]欧阳修.六一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 1981. [7]郑处诲.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东观奏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94. [8]洪异.徐朔方,校注.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9]沈德潜.唐诗剐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胡应麟.诗薮[M].-L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皎然.诗式[M]//何文焕_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杨慎.升庵诗话[M],/丁福保_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 局,1983. [131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编辑:李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