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考号: 试室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附加题:10分 )
温馨提示: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在指定区域作答,保持卷面整洁 一、 基础知识 (24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3)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5)兴尽晚回舟, 。争渡,争渡, 。 (6)(《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 , 。 2、读拼音写字词。(4分)
(1)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chóu chú( )了一会。 (2)那你的yān yān yù shuì( ) 的情绪又将如何?
(3)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
( )绝望的边缘。
(4)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xiān yú( )。 3、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俩最后一次见面的光景,我还记得很清楚。 B.暴雨过后,窗外一片狼藉。
C. 小明上学迟到了,遭到班主任的批评,真是祸不单行。 D. 旅人思家久立,见鸟儿归巢,更触目伤怀。
4、下面语病修改有误的句子是( )。(3分)
A.《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将“各类政府官员”改为“政府各类官员”)
B.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将“交往”改为“交流”)
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在“审美”后加上“价值”)
D.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
分的关系。(将“探访”改为“探究”)
5、仿照划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4分)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 二、 文言文阅读(22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 (2)往送之门,戒之曰( ) (3)居天下之广居( ) (4)与民由之( )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分)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分) 8、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4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登 辅 弼 书 史 策 配 享 宗 庙 为 宋 名 将 11.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手帕》(12分)
①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②“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③“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④“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
‘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⑥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⑦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⑧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⑨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⑩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2、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4分)
13、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14、你对第⑦段中“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4分) (二)奶奶的粽子(12分)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
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
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5.本文的线索是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的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时间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 。(2分)
16.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17.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18.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可为什么 “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4分)
四、(附加题)名著导读《昆虫记》节选之《石蚕》。(10分)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到浮到水面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至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在芦苇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虽然他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地完美,这样地精巧,完全是靠他们的本领。
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19.文段选自《 》,这部作品被誉为“ ”, 其作者是 (国家)的 (人名)(4分) 20.根据选段内容,说说鲁迅为啥把这本书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3分) 21.请列出本书讲述的其他两种动物,并简要写出它们的生活习性。(3分)
五、作文(50分)
生活需要什么?有人说,生活需要友情;有人说,生活需要微笑;有人说,生活需要勇气;更有人说,生活需要挫折......
请以“生活需要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2017-2018第一学期学业检测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
学生考号: 试室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120满分: )
温馨提示: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在指定区域作答,保持卷面整洁 基础知识 (24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3)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5)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6)《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小园香径独徘徊 。 2、读拼音写字词。(4分)
(1)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chóu chú(踌躇 )了一会。 (2)那你的yān yān yù shuì( 恹恹欲睡 ) 的情绪又将如何?
(3)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 ( 濒临 )绝望的边缘。
(4)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xiān yú( 鲜腴 )。
3、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我俩最后一次见面的光景,我还记得很清楚。 B.暴雨过后,窗外一片狼藉。
C. 小明上学迟到了,遭到班主任的批评,真是祸不单行。 D. 旅人思家久立,见鸟儿归巢,更触目伤怀。
4、下面语病修改有误的句子是( B )。(3分)
A.《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将“各类政府官员”改为“政府各类官员”)
B.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将“交往”改为“交流”)
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在“审美”后加上“价值”)
D.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探访”改为“探究”)
5、仿照划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4分)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吹散所有的愁云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滋润所有的禾苗 。 文言文阅读(22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真正,确实 ) (2)往送之门,戒之曰( 告诫 )
(3)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 (4)与民由之( 遵循 )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分)
一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分)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8、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4分)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
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7分)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使用4条以上“/”的,给0分;其他情况,对1处给1分。)】
11.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
【因为狄青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③辅佐朝政。(每对1处给1分。)】
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手帕》,回答问题。(12分)
①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②“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③“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④“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⑥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⑦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⑧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⑨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⑩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2、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4分)
“我”三四岁时,妈妈将手帕别在“我”的外套上,为“我”擦汗;(2分) “我”十岁生日时,母亲特意为“我”订制了一块印着“我”名字的白色红边手帕。(2分)
13、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 4分)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对“我”儿时的往事记忆犹新,体现了细腻的母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2分)而作为女儿的我们却忽略了平凡而真实的爱,又有对自
己做法的愧疚与自责。(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4、你对第⑦段中“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4分)
这句话提醒当代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是好事,但更应该懂得体味,懂得珍惜身边平凡而真实的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言之有理就有分) (二)奶奶的粽子(12分)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
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5.本文的线索是 奶奶的粽子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的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时间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 我对奶奶的思念 。(2分) 16.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答:一个“捧”字,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答: 朴实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对孙女的疼惜,表达了奶奶希望孙女过
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17.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可为什么 “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4分)
答:因为奶奶的粽子一直伴随着我长大,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奶奶的粽子
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意思对即可。)
(附加题)名著导读《昆虫记》节选之《石蚕》。(10分)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到浮到水面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
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至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在芦苇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虽然他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地完美,这样地精巧,完全是靠他们的本领。
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1.文段选自《 昆虫记 》,这部作品被誉为“ 昆虫的史诗 ”,其作者是 法国 (国家)的 法布尔 (人名)(4分)
2.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鲁迅为什么将这本书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3分)
作者将石蚕的生活习性描写得细致感人,为我们展示了活灵活现的石蚕。所以
这本书被鲁迅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请列出本书讲述的其他两种动物,并简要写出它们的生活习性。(3分)
蝉——在地底下“潜伏”了几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六个星期;
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
五、作文(50分)
生活需要什么?有人说,生活需要友情;有人说,生活需要微笑;有人说,生活需要勇气;更有人说,生活需要挫折......
请以“生活需要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