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岩土工程中岩溶及土洞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基础施工

来源:小奈知识网


浅谈岩土工程中岩溶及土洞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基础施工

摘要:文章以某城区中岩溶和土洞的工程性质以及分布进行了探讨,对岩溶区地基施工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岩溶地区工程施工和基层设计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字:岩土工程;岩溶;土洞;地质特征;基础施工

一、城区土洞和岩溶分布状况

由统计数据资料可知,该城区在1980年至2010年之内先后出现十二次以上的土洞、岩溶塌陷等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并且大多都是发生在中心城区位置,致使道路破坏、房屋倒塌,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从岩溶、土洞塌陷产生的频率以及结果来看,最近十几年来其发展态势愈发严重,并且也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高度的重视。

二、岩性组合特征

通过对多个场地进行勘察可知,该城区特质特征如下:岩性组合复杂,上层为浮土层、杂填土以及第四系全新的统冲洪积物,而下层基岩属于二叠统栖霞组的灰岩地层。该城区的土层特征由上至下表述如下:

(一)溶洞:灰黄色,碎石和卵石所占比例为10%-30%,其余采用粘性土填充,碎石、卵石的成分为灰岩、砂砾岩、石英砂岩。

(二)中风化灰岩:栖霞组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中等,方解石填充裂隙面,

碎块构造为中厚层块状,下部岩芯完整,上部岩芯破碎。岩体质量等级为 4级,RQD值为0-85%,采取率介于30%-90%之间,本层场地内部均有揭示,其最大揭示厚度为9.5米。

(三)中风化辉绿岩:块状、绿色,矿物成分属于角闪斜长石,致密坚硬,晶粒较细,岩体质量等级为三类,硬岩。RQD值为30%,采取率为80%,仅在某些地段对场地进行揭示,其最大揭露厚度为1.4米。

(四)泥质碎石:主要为粉质粘土,灰黄色,5%-15%的角砾,50%的碎石,其粒径介于2mm-20mm之间,局部富集,棱角状的石英为其主要成分,呈可硬塑、湿润状态。

(五)土洞:饱和,软流塑状态,灰褐色,部分空洞。

(六)含角砾的粉质粘土:主要为粉质粘土,灰黄色,角砾的比例为10%-20%,分布不均、粒径为2mm-20mm,呈强中-风化状,呈可塑状态,很湿。

(七)红粘土:韧性中等、干强度,质纯,黄色,光滑,偶见裂缝,无摇振反应,复浸水特性属于二类,呈硬塑,饱和状态。

(八)含泥卵砾石:砂占5%-10%,砾石占30%-40%,卵石占20%-40%,剩余为泥质,黄色,分布不均,卵石成分主要为砂砾岩和石英岩,冲洪积成因。呈松散-稍密,很湿-饱和状态。

(九)粉质粘土:韧性、干强度中等,局部少量圆砾,灰黄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呈可塑状态。

(十)杂填土:主要为粘性土,灰黄色,卵石、夹碎,粒径为20mm-40mm,含量为10%-30%,呈松散、湿润状态。

三、分析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中的地下水赋存在含泥卵砾石层里的孔隙型潜水中,富水性一般,透水性较好。高程介于327m-330m之间,初见水位的埋深介于1.7m-4.5m之间。在钻孔完成24h后,对地下水的稳定水位进行观测,发现其水位埋深介于1.5m-4.2m之间,其高程介于326m-330m之间。地下水径流方向为由北至南,由西至东,排泄方向为南方,其补给来源为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下部岩溶水属于赋存在灰岩岩溶裂隙里面的承压水,地下水位的的埋深介于10.5m-14m之间,高程介于320.5m-317m之间。按照其水文地质状况可知,第四系的地下水位其年变化幅度介于3至5米间,而岩溶水承压水头的年变化则处于3m-7m间。常年抗浮水位为330m,最高水位取330m。

四、评价岩溶场地的不良地质

(一)不良地质的类型

此次共有41个钻孔来揭露岩洞,场地属于覆盖型的岩溶区,岩溶有34.6%的发育率,顶板厚度介于0.2m至2.5m之间,洞径大小介于0.2m-40m之间,埋深介于 16.5m-52.5m之间,溶洞基本属于填充型的,在岩脉侵入和断层挤压的作用下,岩脉和断层附近岩体被严重破坏,出现裂隙发育的情况,并成为地下水通道,所以在岩脉侵入和断层附近的区域岩呈发育状态。

土洞分布位置在场地东北侧、东南侧、侵入岩脉附近岩溶的发育地段。土洞埋深通常

介于15m-40m之间,并且最发育的地方为和灰岩交界位置的土洞,这就表明土洞的形成和岩溶以及断层相关。按照钻孔揭露的土洞状况可知,发育主要集中在含角砾的粉质年土里,在土洞中会有粘性土填充,上段位置的钻杆大多抖动掉钻或下落,全部进入118个钻孔里面,总共揭露19个土洞钻孔,所占比例为16%。除了溶洞,发育土洞钻孔总共有7个,约占可见土洞孔数的37%,洞顶高度为2.4m-10m,洞顶埋深为15m-30m,顶埋深为12.5m-53m。由上可知,土洞发育最主要集中在下部位置,也就是15m以下的土洞较为发育。

(二)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

此场地属于岩溶发育不良地质分布区。按照地质灾害的评估条例可知,该场地处在不稳定区,但它属于岩溶发育晚期,并且第四系覆盖层的厚度比较大,超过15米,溶洞顶板的岩体质量等级比较高,再加上溶洞被含角砾粘性土填充,使得它的危害程度小,发育缓慢,所以该区域岩溶不会对场地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

按照场地土洞的埋藏深度、分布状况、水文地质状况、覆盖层性质等状况,地下水在松散土层里面存在径流情况,土洞在地震和地下水浅蚀的作用下会不断发展,最终造成塌陷情况的产生。按照相关规范对覆盖型岩溶区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可知,此区域岩溶土洞比较发育,极易产生塌陷情况,进而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形成影响。

(三)治理不良地质的建议

通过分析周边补孔和揭露土洞钻孔状况可知,土洞埋藏较深,多为直桶状,分布范围比较小,并且填充物大多属于流塑性的粘性土,而且处在地下水位下面位置。按照土洞宜堵不易疏,溶洞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建议如下:按照土洞治理经验,根据比例来配置水玻

璃、水泥、重钙粉、粉煤的含量,然后采取低压灌浆的处理形式,固化填充处理岩溶空洞。与此同时,还需对地面渗水采取排泄疏导措施,尽可能对地表水进行全封闭,避免深入地表水,使由于水流而造成的土洞潜蚀和发展得以减弱。

五、确定持力层

通过前面的分析论述便可得知,由于岩土层的层面坡度以及厚度变化比较大,地基土层存在不均匀分布,通过与拟建建筑物结构特点相结合,确定持力层方案:方案一,在处理完成所有的埋藏浅、洞径大的溶洞和土洞之后,与该市区以往经验相结合,可使用筏形基础与CFG桩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复合地基,并选择中风化灰岩作为桩端的持力层;方案二,选择大直径钻孔灌注桩,采用中风化灰岩作为桩端的持力层。

六、基础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在施工区使用物探技术,确定施工区有无出现岩溶塌陷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

(二)因为风化深度和岩性存在一定差异,不好明确桩底标高,不容易对成桩的质量加以控制。

(三)在进行钻孔桩施工时,主要问题是第四系全新的统冲洪积物以及杂填土可能产生流砂,导致沉渣、缩径和塌孔的情况发生。

七、结语

总而言之,岩溶地层存在风化差异大、软硬岩石互层、岩土成分复杂、有岩溶土洞等

问题,所以,在对其进行基础施工之时,需对灰岩地层工程性质予以充分认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使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龙艳魁. 长沙地铁1号线工程岩溶洞穴稳定性及其病害处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张小军. 某高速公路路基岩溶特征与处置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