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深圳模拟)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 A .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B . 比尔•盖茨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公众人物。
C . 湖北省黄石市,半城山色半城湖,“三山”与“两湖”相得益彰。
D . 贺州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我们不得不叹服建造者的别具匠心。 2. (2分) (2018九上·江阴开学考)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习主席2018新年贺词强调:兴盛的气象,由苦干实干而来;共同的梦想,靠同心合力筑就。 B . 两会期间,央视采访了中国著名的卫星专家,“嫦娥一号”工程总设计师、总指挥叶培健院士。 C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D . “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3. (2分) (2017·巴中) 下列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 B .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相应“一带一路”建设。(语文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的”。)
C . 通过阳光体育锻炼,使同学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D . 张华同学以优美的文笔、大胆的创意荣获“光雾杯”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主。(用词不当,“荣获”改为“评为”)
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7分)
4. (7分) (2019九上·萧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是一个充满xiá 思的季节。白天,酝酿了一夏的红枫,铺就了火红的舞台,为南去的大雁送上了热烈的祝福;晚上,萤火虫掌起了一盏盏小灯,照亮了静mì 的原野;巨型柳杉伸展腰肢,毫不吝啬地成为黑麂们最完美的庇护所;即便是咄咄逼人的猎鹰,也停止了工作,专注地立于树梢倾听。
◆时下各种部门招pìn 人员,不仅要求高学历,更会关注其团队凝聚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称职的管理者遇事冷静,不随声附和 , 即便有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也处惊不乱。要求如此苛刻,还是有很多年轻人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期待。
(1) 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 xiá________思 ②静________mì
第 1 页 共 9 页
③招________pìn
(2) 给语段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庇________(bì pì) ②给________(gěi jǐ ) (3) 下列对语段中划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酝酿”这里指枫叶渐红的准备过程。
B . “咄咄逼人”是指言语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 C . “随声附和”这里指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 D . “骇人听闻”这里指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
5. (1分) ________,黄衣使者白衫儿。
四、 外国名著 (共1题;共4分)
6. (4分) (2016七上·简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________。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________,父亲却要我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________的不合理。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5分)
7. (15分) 阅读[甲][乙]两首词,回答问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
这两首词的作者是宋代人。这两首词都是作者晚年时写的,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可以印证。
(2)
这两首词都抒写了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从辛弃疾的”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和陆游的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可以看到,同时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
第 2 页 共 9 页
这两首词都写了作者当年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活,不过辛弃疾是写_____________中的畅想,陆游写的是对往事的_________________ 。从表达方式看,第一首主要是____________,第二首主要是____________ ,不过两首词都融入了浓重的抒情。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8. (17分) (2017九上·寿光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 ②追者反曰________ ③委而去之________ ④亲戚畔之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 夫以老者之智 D . 属予作文以记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 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5) 乙文中“________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4分)
9. (12分) (2018·苏州)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
第 3 页 共 9 页
莫砺锋
中国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便将四季的时间平均分配。从立冬到立春,再到立夏、立秋,都是间隔三个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春天的法定长度便是三个月,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杜荀鹤说得更加明确:“每岁春光九十日。”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春季变得越来越短了。据气象部门统计,2017年南京的春季只有54天,还不足两个月。今年的春姑娘也姗姗来迟,气象部门宣布,南京从3月23日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历法上的“立春”(2月4日)晚了47天!但昨天(3月27日)南京的气温迅速升至27度,夏季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看来今年南京的春季会比去年更加短促!《红楼梦》里贾府的四位姑娘,分别取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迎之,又探之,可见春尚未至,然而紧接着就来了惜之!难道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是如此短促,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贾姓姑娘如此取名?
就自然景观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然而人间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春秋时代的某个严冬,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对大臣晏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唐的某个酷夏,唐文宗坐在凉爽的殿阁中与诸学士联句,文宗得句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对严寒、酷暑有切肤之痛,显然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普通人更喜爱既不冷也不热的春、秋两季,总是在盛夏酷暑时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在寒冬腊月时盼望着温暖的春天。可惜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自然界中的百草千卉当然也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至少在南京,春天的花卉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先后有序,而变成扎堆开放。紫金山下的梅花刚谢,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便争先恐后地纷纷开花。这几天到城东来赏花的人熙熙攘攘,大家都明白“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我曾经十分喜爱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但如今的我更想把句中的“春天”改成“夏天”,不知其他地方的读者朋友同意这样改吗?
(选自2018年4月4日《中华读书报》) (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
A . 历法上“立春”的日期一般是固定的,而从气象学意义看,春季开始的时间是变化的。 B . 从气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今后南京的春天一定会来得更晚,变得更短。 C . 《红楼梦》里贾府四位姑娘的名字证实了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很短促。 D . 紫金山下的梅花、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等扎堆开放,是为了满足人们赏花的需求。 (2) 文中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分别有什么作用? (3) 作者想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中的“春天”改成“夏天”,有怎样的用意? 10. (2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
第 4 页 共 9 页
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第 5 页 共 9 页
(1)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要事件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 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3)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4) 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5) 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请以“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
第 6 页 共 9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7分)
4-1、
4-2、4-3、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
5-1、
四、 外国名著 (共1题;共4分)
6-1、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5分)
7-1、7-2、7-3、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8-1、8-2、 8-3、
第 7 页 共 9 页
8-4、8-5、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4分)
9-1、 9-2
、
9-3、
10-1、10-2、10-3
、
10-4、10-5
、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
第 8 页 共 9 页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