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研究

1. 引言

收入差距历来是古今中外最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亦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最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乃至社会动荡的因素.改革开放之初,为促进经济发展,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我国采取了重视收入差距激励作用的政策,在经济政策上提倡“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贡献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以鼓励人们努力工作,最终使人们都能够较快地富裕起来.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日益改善.以山东省为例,截止到2010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945.80元,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90.00元.然而,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具体到数据方面,就是2006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达到0.3715,比2001年上升了0.0558,已经非常接近警戒线.虽然山东省是我国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份,但是,自改革开放年以来,总体经济迅速发展,城乡间存在着大量不平衡现象,且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趋势.不难判断,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如何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何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均匀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本文旨在以山东省为例,通过研究1981-2010年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的数据,运用几个指标衡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趋势,进而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找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并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提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这对于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促进山东省城乡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及初步分析

2.1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

2.1.1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动状况

首先,根据1981-2010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的数据,做出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直方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呈递增的趋.从直方图所反映的总体走势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较大,趋势较陡峭;而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的幅度较小,趋势较平稳.具体的来说,从1981年到2010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从495.48元增加到19945.80元,增长额为19450.32元,增长了40.26倍;山东省农村居民纯收入从251.62元增加到6990.00元,增加额为6738.38元,增长了27.78倍.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倍数小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倍数,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额要远远大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额.由此可见,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均呈现较快趋势,且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要快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

25000.00 20000.00山东城镇居民人 15000.00居民人均收入 10000.00 5000.00 0.00居可支配收入(元)山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图1 1981-2010年山东省城乡收入变化图

然后,利用上述数据,做出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势图,从图2所反映的趋势可以看出,1981年至2010年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递增的现象.具体的来说,1981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5.48元,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1.62元,差额为243.86元,该年的差额几乎是该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倍,并且,此时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97倍;2010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945.80元,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90.00元,差额为12955.80元,该年的差额几乎是该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并且,此时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5倍.由此可见,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逐年递增趋势.

14000.00 12000.00 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00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2008年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值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2008年份 图2 山东省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值

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90.00元,差额为12955.80元,该年的差额几乎是该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并且,此时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5倍.由此可见,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逐年递增趋势.

上述描述未能扣除每年物价因素,因此,我们从山东省统计信息网的统计年鉴上获得2001年至2010年每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表2.1 山东省城乡收入表(包括扣除前及扣除后)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00 城镇(扣除前) 农村(扣除前) 7101.08 7614.50 8399.91 9437.80 10744.79 12192.24 14264.70 16305.00 17811.00 19945.80 2804.51 2953.97 3150.49 3507.43 3930.55 4368.33 4985.34 5641.00 6119.00 6990.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0.99 1.00 1.01 1.05 1.06 1.07 1.12 1.17 1.17 1.20 城镇居民收入 7165.57 7614.50 8308.52 9014.14 10098.49 11352.18 12759.12 13924.00 15210.08 16621.50 农村居民收入 2829.98 2953.97 3116.21 3349.98 3694.13 4067.35 4459.16 4817.25 5225.45 5825.00 扣除物价指数后城乡收入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18000 16000 14000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2000 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 图3 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山东省城乡收入变化图 城乡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2.1.2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状况

通过从总体上分析了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状况及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势,为了进一步了解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我们做出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图,其变化更能直观地反映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历史变动轨迹.从图3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1年到1983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到1983年由495.48元增长到537.0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从1981年到1983年由251.62元增长到360.64元.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97下降到1.49.这一时期,由于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长期受到压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提高.而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城镇的发展速度慢于农村,相对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3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到1993年由638.64元增长到2515.08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从1984年到1993年由394.99元增长到952.74元.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62上升到2.64.这一时期,改革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打破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效率工资,城镇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同时,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的激励效应不断递减,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同,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1998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4到1998年由3444.36元增长到5380.08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从1994年到1998年由1319.73元增长到2452.83元.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2.61下降到2.19.这一时期,由于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及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是农产品市场更加开放,农民收入得到提高,此外,农民外出打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较大部分比重,因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这一阶段相对以往的增长幅度有所提高,同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产品销售困难,工人下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下降,因此,该阶段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3.50 3.00 2.50山东城乡居民 2.00人均收入比 1.501.000.500.00收入比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图3 城乡人均收入比 年份 图4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变化图

第四阶段:从1999年到2010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增长阶段.

2009这一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9到2010年由5808.96元增长到19945.8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从1999年到2010年由2549.56元增长到6990.00元.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2.28下降到2.85.这一时期,由于国家下调粮食收购价格,使得粮食供给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此外,乡镇企业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技术等,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要去,其发展存在较大阻力,导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又出项缓慢的趋势,同时,由于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总需求,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又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2.2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初步分析

2.2.1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用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贫富差距较大.

基尼系数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图5 1999年至2007年间各年基尼系数

据测算,2000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232,是这几年来的最高值,虽然2001年至2002年这两年间,基尼系数有所下降;然而2002年至2005年,基尼系数又有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7年,基尼系数再次下降.因此,基尼系数方面的问题仍然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2.2.2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另一个统计量.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如果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时,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而需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相对值)来比较.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C.V.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表2.2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描述统计表 Statistics N Valid Missing 山东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元) 山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0 0 5807.5160 5608.83004 495.48 30 0 2220.7300 1917.86964 251.62 6990.00 Mean Std. Deviation Minimum Maximum 19945.80 由此表可以得出,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差和平均数为5608.83004,5807.5160,则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为0.9658;山东省农村居民纯收入的1917.86964,2220.7300,山东省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变异系数为0.8636.则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程度要高于山东省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变异程度.此外

1981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5.48元,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1.62元;2010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945.80元,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90.00元.且二者均呈现递增趋势.说明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于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加上前面二者的变异程度,说明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2.2.3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

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国际上常常采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表2.3 2003年至2010年山东省城乡恩格尔系数值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城镇(%) 33.8 34.6 33.7 32 32.9 33.6 32.9 32.1 农村(%) 41.8 41.9 39.8 37.9 37.8 38.1 36.6 37.5 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 1.23669 1.21098 1.18101 1.18438 1.14894 1.13393 1.11246 1.16822 因此,我们根据山东省统计信息网中每年统计公报上所公布的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的比值,做出折线趋势图,供我们分析城乡居民生活和收入状况.

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1.251.21.151.11.05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

图6 2003年至2010年山东省城乡恩格尔系数比例图

根据上图显示,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是采用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与城镇地相

比,由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该比值大于1.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呈递减走势,表明农村生活水平与城镇生活水平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小,但是,农村生活水平落后于城市生活水平的现象仍没有改变,另外,此比例在2010年稍有扩大趋势.

3.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3.1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关于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政策和制度因素、人力资本投入差异因素以及其他一些非正常因素等.

首先,从自然因素的角度.这里所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城乡产业特性的自然因素.由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等特点,导致农业具有较难适应市场,加之,缺乏有力的扶持和投资,使得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有机构成低,劳动生产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风险比较大,然而,与农业相比较起来,工业能通过体制创新、克机场新等方法,在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带动下,集中大量资金和优质劳动,提高了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从政策和制度角度.自建国以来,我国经过短暂的战后恢复阶段后,转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然而,实施工业化建设缺乏大量的资金,解决的途径只有自力更生,依靠国内资金积累,也就是说,只能依靠三农资源,让农村支援工业建设、支援城市建设,把农业剩余的资金转化为工业的原始积累,从而建设中国的工业化.为此,我国采取了相关政策.一是实行城乡二元体制.所谓二元体制,即将城市和农村人为的分开,实行不同的政策,造成城乡分治的格局.为从农村吸收资源完成工业化而构建起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有三大支柱,即户籍制度、农税制度、社会福利社区自我供给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构成了典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1985年之前,我国制定的《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城乡居民有自由迁徙的权利,农村人口可迁入城市.然而,自1985年之后,国家颁布《城市户口管理条例》将居民分为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规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必须开证明,实际上是把农民限制在农村,只能按计划从事农村生产劳动,具有城市户籍的居民在就业、收入、养老、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方面都享有优惠待遇,而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即使进城打工,也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和不同程度的歧视;二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政策.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结构是国家对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采取不同的定价模式,通过降低农业产品的价格,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以达到转移农业资本支持工业化的目的,因此,这种结构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对农产品的低价收购,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同时,工业产品的价格不断上升,又导致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三是土地征用制度,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等资源被占用,但因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不合理造成农村财富转向城市,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保障.

第三,从人力资本投入差异因素角度.从农业生产过程看,收到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更易于接受和学会使用新的生产技术,甚至主动去搜寻新的技术或改进生产技术,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比知识水平低者的更高.知识就是力量.然而我国的城

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先天就是不平等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农村落后的教育严重影响到农民们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生产效率不高,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第四,从其他一些非正常因素角度.比如说环境污染成本负担偏向农村,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无限制的蔓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农村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城镇,工业部门生产造成的水和空气的污染,以及其他对环境的破坏,一方面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如造成水土流失、酸雨和耕地缺乏灌溉用水等,加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减少了农业产量;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使其患病几率增加,不但降低了劳动能力,而且由于加重了医疗负担,使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能力下降,上述今年不利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势必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非正常因素,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3.2.1 SPSS方法

本模型研究的是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选取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y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上面的分析,自然因素、政策和制度因素、人力资本投入差异因素以及其他一些非正常因素都将严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由于有的样本数据无法得到,本模型选取人均GDP增长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但是,由于有些解释变量相对于其他解释变量来说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作用不显著,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剔除干扰变量,保留显著变量。

下面先介绍的逐步回归法,在变量筛选上是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 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是,从当前在圈外的全部变量中,挑选其偏回归平方和贡献最大的变量,用方差比进行显著性检验的办法,判别是否选入;而当前在圈内的全部变量中,寻找偏回归平方和贡献最小的变量,用方差比进行显著性检验的办法,判别是否从回归方程中剔除。选入和剔除循环反复进行,直至圈外无符合条件的选入项,圈内无符合条件的剔除项为止。在逐步回归计算中需要用到线性代数中的消去变换法进行变量的选入。对选入变量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剔除变量仍进行F-检验。经过若干次选入变量和剔除变量之后,所有变量再没有可入选或剔除的,选择变量的步骤停止,整理资料,得出回归方程。逐步回归法由于剔除了不重要的变量,因此,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又由于忽略了不重要的变量,避免了回归方程中出现系数很小的变量而导致的回归方程计算时出现病态,得不到正确的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逐步回归法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逐步回归的计算一般需借助计算机计算。在spss和SAS从可以通过设置stepwise选项来实现。根据结果显示,有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因此,根据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得出,模型关系形式为:y01x12x23x3

现利用SPSS软件,得到运行结果如下:

表3.1 逐步回归法enter Variables Entered/Removed Model 1 Variables Entered 人均GDP增长率,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 a. All requested variables entered. abVariables Removed Method . Enter b. Dependent Variable: 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 表3.2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模型t检验结果表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Model 1 (Constant)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 人均GDP增长率 a. Dependent Variable: 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 B 2.832 -.025 -.053 .010 Std. Error .075 .004 .017 .003 -.677 -.303 .221 Coefficients Beta t 37.550 -6.970 -3.091 3.501 Sig. .000 .000 .006 .002 a 表3.3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模型F检验结果表 ANOVA Model 1 Regression Residual Total Sum of Squares 2.790 .236 3.026 df 3 21 24 Mean Square .930 .011 F 82.579 Sig. .000 ab a. Predictors: (Constant), 人均GDP增长率,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 b. Dependent Variable: 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

从表4中可以看出,这时F值为73.726,P值约为0.000,小于0.05,故方程整体的F值能通过检验,方程整体是显著的;再看表2中,在显著性为0.05上,常数

项、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x1、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x2、人均GDP增长率x3的各个t值分别为2.832、-0.025、-0.053、0.010;各个P值分别为0.000、0.000、0.006、0.002,故常数项、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x1、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x2、人均GDP增长率x3的各项系数均能通过检验,即其系数是显著的.再从表4中可以看出R2的值为0.960,调整后的R2的值为0.922,因此,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可以建立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如下:

Y2.8320.025x0.053x0.010x123

表3.4 山东省城乡收入模型可决系数结果表 Model Summary Adjusted R Model 1 R .960 ab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Durbin-Watson 1.303 R Square .922 Square .911 .10612 a. Predictors: (Constant), 人均GDP增长率,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 b. Dependent Variable: 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 首先,在这三组解释变量中,回归系数最高的是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回归系数为-0.069,表明其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呈反向变动,与城乡收入比呈负相关.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就降低0.069个百分点,因此,应该要努力降低农村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也就是要加大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次,回归系数较高的是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回归系数为0.025,表明其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呈反向变动,与城乡收入比呈负相关.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就降低0.025个百分点.因此,若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应增加第一产业的比重,将更多投资转向第一产业上来.

再次,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大的是人均GDP增长率,回归系数为0.010,表明其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呈正向变动,与城乡收入比呈正相关.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就降低0.008个百分点.

补充说明:

表3.5 残差统计量 Residuals Statistics a Predicted Value Minimum 1.6083 Maximum 2.7746 Mean 2.2351 Std. Deviation .34094 N 25 Residual Std. Predicted Value Std. Residual -.24171 -1.838 -2.278 .19085 1.582 1.798 .00000 .000 .000 .09926 1.000 .935 25 25 25 a. Dependent Variable: 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 通过残差统计量地数值以及残差图可以看出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图5 残差图

3.2.2 Eviews方法

本模型主要是从政府投入、经济体制等方面来探讨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选取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SR作为被解释变量,支农占支出SP比例以及农村工业商品销售价格指数ZC为解释变量.通过Eview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如下线性模型,最小二乘估计法充分应用了每一个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因而它的估计精度程度高.数据见附录.通过运算得到以下结果:

SR = 1.750104139 +0.01817193151*SP - 0.1533926152*ZC 此外,我们还应该对拟合模型进行必要的检验,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主要是检验模型的有效性,一个模型是否有效显著有效主要看它提取的信息是否充分.一个好的拟合模型应该能够提取观察值序列中几乎所有的样本相关信息,换言之,拟合残差项中将不再蕴含任何相关信息,即残差序列应该为白噪声序列.这样的模型称为显著有效模型.

表3.6 白噪声序列

Date: 05/13/11 Time: 17:04

Sample: 199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18 Autocorrel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rtial Correl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C PAC Q-Stat Prob 1 0.373 0.373 2.9500 0.086 2 -0.040 -0.209 2.9864 0.225 3 -0.075 0.026 3.1197 0.374 4 0.005 0.025 3.1203 0.538 5 0.023 -0.005 3.1355 0.679 6 -0.280 -0.348 5.4908 0.483 7 -0.299 -0.048 8.4182 0.297 8 -0.212 -0.168 10.039 0.262 9 -0.142 -0.110 10.842 0.287

. | . | 10 -0.015 0.021 10.852 0.369 . *| . | 11 -0.096 -0.156 11.324 0.416 . | . | 12 -0.042 -0.048 11.430 0.492

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就是要检验每一个未知参数是否显著非零,这个检验的目的是为了使模型最精简.如果某个参数不显著,即表示该参数所对应的那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不明显,该自变量就可以从拟合模型中删除,最终模型将由一系列参数显著非零的自变量表示.从表3.7中可以看出,截距项及两个自变量的P值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3.7 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及统计量值

Dependent Variable: SR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12/11 Time: 21:28 Sample(adjusted): 1990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18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Variable C SP ZC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1.750104 0.018172 -0.153393

Std. Error 0.479496 0.005008 0.026591

t-Statistic 3.649883 3.628247 -5.768497

Prob. 0.0024 0.0025 0.0000 0.217341 -1.153439 -1.005044 17.77497 0.000110

0.703264 Mean dependent var 2.496111 0.663699 S.D. dependent var 0.126039 Akaike info criterion 0.238287 Schwarz criterion 13.38095 F-statistic 1.181400 Prob(F-statistic)

从表3.7中可以看出Akaike info criterion的值为-1.153439,所谓的Akaike info criterion简称为AIC准则,它是由日本统计学家Akaike于1973年提出的,它的全称是最小信息量准则,该准则的指导思想是认为一个拟合模型的好坏可以从

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方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常用来衡量拟合程度的似然函数值;另一方面是模型中未知参数的个数.从该模型所运行出的结果来看,AIC值较小,估计精度较好.调整后的R的平方值为0.663699,模型拟合程度优良.

SR = 3.356313217 - 0.1159562488*ZC

Dependent Variable: SR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13/11 Time: 19:08 Sample(adjusted): 1990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18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Variable C ZC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3.356313 -0.115956

Std. Error 0.244413 0.032516

t-Statistic 13.73213 -3.566133

Prob. 0.0000 0.0026

0.442845 Mean dependent var 2.496111 0.408022 S.D. dependent var 0.167222 Akaike info criterion 0.447411 Schwarz criterion 7.710947 F-statistic 0.563590 Prob(F-statistic)

0.217341 -0.634550 -0.535619 12.71730 0.002577

4. 山东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由于山东省属于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的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模式转化为现代农业的社会化生产模式.即农业的技术基础和劳动方式事先有传统的经验技术到现代的科学技术,传统的手工工具到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体力型手工劳动到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技术劳动转变;农业的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实现由个体单干形式到社会化分工协作形式,家庭经营形式到企业经营形势,自然经济形势到商品经济形式的转变.通过农业产业化,可以逐步改变中国农业长期处于低收益的状态,使农业也能够获得平均利润,从而使得农业有可能成为独立的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和出口,对蔬菜实行专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处理好质量和产量的关系,综合提高农业收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4.2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第一,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政策,导致市民和农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带来地位和身份的差异,使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受到广泛歧视,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应加快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村迁徙,此外,应对进城务工人员,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与办理城镇常驻户口,并且,应把城镇落户的农村居民视为常住人口对待,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平等教育、平等医疗等制度;第二,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文化素质低,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很多优惠政策,大部分都流向了城市,而农民则没有享受医疗保障、社会保障、良好的文化娱乐、高质量的教育、国家就业优惠等等,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定各种惠农政策等.

4.3 加大农村财政投入

第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把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二,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教育,重点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与办学经费,提高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并出台对农村高中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第三,建立城乡平衡的医疗卫生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作,提高标准,努力使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第四,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过程中,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是一大障碍,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应提高农产品价格,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进行适当的补贴,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4.4 实施以城带乡战略

第一,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小区等将大量的工业企业、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引进来,大批农民会进城做工,在工厂附近买房,儿女在这里上学,从而大量的农业市场涌现,逐步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进程.第二,建立城乡平等就业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工是跨越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一个群体,具有工人和农民双重身份,他们通过劳动为城市做贡献,又用收入支援农村,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管理和服务工作,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取消各种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对于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Z] .http://tongji.cnki.net/kns55/index.aspx.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肖红叶.统计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佚名. 学习贯彻十七大和是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 队伍建设工作简报,2009-3.

[7] 刘伟.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上海:复旦大学,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