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礼仪童谣 塑造文明班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现在的孩子因为受到家庭的宠爱,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表现出自私、独占,不愿意与人分享,缺乏基本的交往能力和礼仪规范。而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班集体是幼儿主要的社交场所,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利用班集体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礼仪养成教育,培养幼儿园合作、互助、友爱、谦让以及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晓东曾经说过:儿歌(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儿歌又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编写了一首首朗朗上口、形象通俗、易读易记的礼仪童谣,通过吟诵礼仪儿歌、礼仪三字经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行为规范传递给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
一、 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充分运用礼仪童谣,养成文明习惯
孩子们年龄小,枯燥乏味的说教往往会使孩子们厌倦,而把良好的生活礼仪培养融于短小精悍的儿歌中,能让孩子们在学学、念念、做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进餐时,我们利用《吃饭歌》“小调羹手中拿,一口饭一口菜,吃饭时不讲话,垃圾扔进小碗里,自己的饭菜都吃完,桌面地面都干净,人人夸我好宝宝”,来教小朋友文明进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午睡时,我们创编了《午睡歌》“轻轻走进午睡室,小花被,铺铺好。大家快来睡午觉,冬冬不会脱衣服,丁丁快来帮帮忙,慢慢脱,别着急,脱下衣服叠整齐,养成生活好习惯,人人夸我好宝宝”,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帮助部分能力弱的小朋友,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同伴间的友爱之情,养成安静午睡的好习惯。
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冷,孩子们穿的衣服也慢慢多了起来,每次午睡以后,要求老师帮忙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利用生活活动时间,结合《穿衣歌》让孩子们学会穿外套的方法。从孩子们开心的笑脸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在为自己能干的小手而会心微笑。
此外,我们还根据排队、做操、晨间接待、盥洗、起床、洗手等生活活动创编了各种儿歌、童谣,并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充分应用。一首好的儿歌,能培养一种好的习惯。通过儿歌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渗透,唤醒和鼓舞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儿歌、童谣的吟诵,文明礼仪教育向着“润物无声”、“踏雪无痕”的境界发展。
二、 在各科领域活动中渗透礼仪童谣,塑造礼仪品质
将礼仪童谣渗透到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品格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的发展。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小兔花园》中,原目标是1.感受和理解故事中季节变化带给小兔快乐和忧伤的情感。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原活动的重点是语言的表达与交流,以及情感的体验。而在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思考:教师到底给幼儿什么教育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未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有增无减,所以需要我们培养幼儿乐观的处世态度,引导幼儿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努力找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肯定它,赞美它;需要我们合作、互助、携手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因此我们把活动设计做了调整,我们渗入关心残疾人,我们先从关心残疾人的谈话入手,谈谈如何帮助残疾人,再从关心身体的残疾,过渡到关心同伴、亲人的内心,当同伴、家人内心难受、孤单、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应该送去关心和问候,活动中用创编的礼仪三字经“残疾人,需帮助,好朋友,要关心;送温暖,多问候;你我他,多快乐”贯穿活动过程,当幼儿为小兔子送去一个个好办法: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坐雪橇、滑雪的快乐情景,当幼儿和小兔一起把雪地里的景物想象成可爱的白熊、妩媚的新娘、缀满细碎银片的纱帘……幼儿会明白,每一段时间、每一个地点、每一件事情都蕴含着美丽,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孩子们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美好了自己。活动中礼仪三字经的反复吟诵,就像串串礼仪珍珠,连接起来关爱他人、友爱同伴、彼此快乐。
我们尝试着把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用礼仪童谣贯穿起来,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礼仪的教学活动中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礼仪品格。
例如,升入中班的幼儿,伴随生理的日益成熟,渴望与伙伴交往游戏的欲望逐渐强烈。但是由于对基本礼仪经验和交往技能的欠缺,在生活中不知道怎样待人接物、友好相处,交往中更多表现出胆怯、退缩,或因矛盾冲突而埋怨告状等,为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学会交往中的文明用语,我们创编了礼仪三字经:“做错事, 表歉意;用诚心,‘对不起’;‘不要紧’,‘没关系’; 会体谅, 明事理。”孩子常用常新,遇到一些矛盾冲突时,同伴们用礼仪三字提醒着自己和同伴,幼儿间良好的同伴关系逐步建立起来。
三、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童谣,巩固绿色品质
幼儿园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把礼仪童谣与游戏结合,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不但巩固了文明礼仪,而且理解了其行为背后的意义。如在 “公共汽车”角色游戏中,我们创设了情景表演的舞台,师生共同制作了一辆公共汽车,老师扮演老奶奶、老爷爷上车的时候,有的小朋友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车子开的时候会站不稳,我会让座位给你坐。”还有小朋友说:“我会把我坐的位置让给老奶奶、老爷爷,因为他们的腿站久了会痛。”也有几个孩子自己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这时,老师就巧妙地把《好宝宝歌》“见了老师问声好,见了同伴问声早;公共车上让座位,过马路时帮老小;学会虚心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穿插到“公共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在学念儿歌的过程中,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站起来让座。此后我们把《好宝宝歌》图文并茂
地贴在公共汽车上,孩子们在玩开汽车游戏时常常吟诵,礼貌用语、乘车礼仪也逐步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在汽车行进的过程中我们又融入遵守交通规则的礼仪三字经“过路口,不乱闯; 红绿灯, 要看清;红灯停, 绿灯行; 守规则,平安行”。通过这类与礼仪童谣相结合的游戏,孩子们得到了良好的习惯练习,文明礼仪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四、 家园合作中共唱礼仪童谣,延伸礼仪教育
通过家长会、家园小报、家园联系窗,宣传幼儿礼仪童瑶,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吟诵礼仪童谣。每周礼仪儿歌使家长对自己为什么要配合,怎么配合更清晰。同时也增强了家长的文明礼仪意识。由于我们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把礼仪教育融人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礼仪行为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注意培养幼儿内在情感和外显行为的一致性,这样礼仪行为才能持久。如:设置画外音“给家长的话”,一方面向家长说明老师提出此儿歌的教育意图和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也使家长领会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家园沟通更能产生实效。此外,礼仪教育还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为家园共育。这不但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改变家长的行为也有积极的影响。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生活中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
礼仪童谣“唱”出了孩子们童年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文明语言经常伴随在我们快乐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在一首首朗朗上口礼仪童谣中,不良的行为、语言在孩子们生活中消失了,优良班风和孩子良好习惯的正在养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