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护理健康宣教 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宣教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迄今已知至少有6种类型病毒。甲、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乙、丙、丁、庚型主要经血液传播。临床症状有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及厌油腻食物等消化道症状。主要体征是肝脾肿大伴压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
1.饮食指导:
1.1急性肝炎:给予适合病人口味的清淡饮食,流质或半流质,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食物,鼓励多饮水,以促进代谢产物及毒素的排泄,多吃水果及新鲜蔬菜,供给足量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进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如谷类、面包、水果、豆类),极易消化饮食;食物越杂越好,要注意选择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多吃鱼、虾、鸭、去皮鸡肉、牛奶、黄豆、玉米、小米、糯米、小红枣等支链氨基酸含量丰富的食品,少吃猪肉、羊肉、牛肉、鸡皮等含芳香族氨基酸多的食物,多吃菠菜、圆白菜、菜花等,可以补充体内维生素K;
1.2慢性肝炎: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以鱼类、蛋类、乳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为好,可以补充植物性蛋白,蛋植物性蛋白纤维成分多,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降低毒性物质的吸收,防止和改善肝性脑病。避免过高热量的饮食,以防肝脏脂肪变性,不宜进食过量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可服用酵母、多酶片及山楂片等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减轻腹胀。忌烟忌酒,香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吸入后由肝脏解毒,增加肝脏负担,影响康复,所以乙肝患者要戒烟,因酒精中的代谢产物乙醇会直接损害肝脏;若是肥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限制热能,控制饮食,避免影响肝功能的恢复和脂肪肝的发生。少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食品。这是由于罐装、瓶装的饮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剂,对肝脏或多
或少都有毒性。同时,也不能盲目忌口,不少乙肝患者列出长长一条“忌食”单,几年下来,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基本原则是综合营养,五谷杂粮一样都不能少;
1.3重症肝炎:有肝昏迷或者血氨增高时,给予低蛋白饮食,以减少肠道内氨的来源,严重肝性脑病时严格限制蛋白质,随着肝性脑病的改善,应尽早逐步增加。腹水、少尿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少食易产气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黄疸期给低脂肪食物,少量多餐。
2.休息指导
2.1急性肝炎:强调早期卧床休息,待症状和肝功能明显好转或黄疸消退约1个月左右,可逐渐增加活动,但应避免劳累。患者卧床休息,可使肝脏血流量增加40%左右,有利于肝脏的恢复;
2.2慢性肝炎:宜采用动静结合的原则,活动期以卧床休息为主,静止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适当进行体育活动;
2.3重症肝炎:应强调卧床休息,嘱患者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隔离指导
3.1甲型、戊型消化道隔离:时间不少于30日(如病情未好转,应继续隔离)。患者的牙刷、毛巾、剃刀不可与家人共用,不将咀嚼过的食物给儿童吃。患者的食具、用具应与他人分开,食具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煮沸30分钟消毒,或者使用消毒碗柜。做到饭前便后洗手。衣物可用有消毒杀菌的洗涤剂清洗,患者用过的书报、被褥等
可在烈日下暴晒4-6小时消毒。地面、厕所、物体表面等可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同时,管好纱窗,消灭苍蝇、蟑螂。加强个人卫生。
3.2乙型、丙型、丁型为血液隔离:隔离至临床痊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搞好家庭及环境卫生:重视家庭生活用具、电器的消毒处理,患者的牙刷、毛巾、剃刀不可与家人共用。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勤晒被褥。在50~80%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以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因此勿给孩子嘴对嘴地喂食物;勿到公共场所理发、美容、修脚,游泳等。生活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若健康者手碰上了患者血液/体液要立即洗手,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 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血液污染物品表面要立即用70%酒精、0.5%洗消净、0.5%过氧乙酸消毒处理。
3.3对于密切接触者的保护:尽早接种乙肝疫苗注射,自2005年6月1日起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经全球广泛验证,能为不同人群提供快速、高效、持久的保护,具有高纯度及良好的安全性;若不小心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或者被已经污染的利器破损皮肤,人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在24小时内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密切接触人群应3-5年复查并加强乙肝疫苗增强免疫力;
4.病情观察:密切关注病人的精神、食欲及乏力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其程度如何、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尿、便的颜色,了解黄疸的消退,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4.1肝区疼痛:肝脏一般不会感觉疼痛,但肝表面的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乙肝恶化时,乙肝患者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等乙肝症状;
4.2消化道症状: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慢性肝炎常出现肠壁黏膜水肿。此外,胆管炎、胆囊炎也很常见,还多见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4.3黄疸 : 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会出现黄疸,皮肤小便发黄,小便呈浓茶色等乙肝症状;
4.4全身症状: 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因肝功能受损,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失眠、多梦等乙肝症状。少数人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肝症状;
4.5肝脾肿大: 乙肝患者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常有肝脏肿大等乙肝症状;
4.6皮肤表现 : 不少慢性肝炎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或黝黑,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形成的乙肝症状。同时,乙肝患者皮肤上还会出现蜘蛛痣等乙肝症状。半数病人可有皮肤改变,从红斑到丘疹或淤斑,最后发展成为血管神经性水肿,慢性乙肝则可出现结节性红斑等;
4.7手掌表现:不少乙肝患者会出现肝掌症状。乙肝患者的手掌表面会充血性发红,两手无名指第二指关节掌面有明显的压痛感等乙肝症状;
4.8乙肝的肝外表现有: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腹围、体重、观察病人有无水肿、腹水,观察利尿的效果及有无血钾和电解质紊乱等肾脏病变较多见;血液系统急性乙肝常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改变和骨髓再生不良关节炎;神经系统可引起多发性神经根炎或多发性神经炎伴上升麻痹及细胞蛋白分离,也就是格林-巴利综合征;心血管病
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等; 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淤斑等早期出血征象 ;
4.9预防感染:急性期和重症肝炎病人实行保护性护理,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重症肝炎病人做好房间内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定期消毒。加强口腔护理,早晚和进食后清结口腔,重症肝炎要注意口腔真菌感染,可用3%碳酸氢钠液漱口。做好背部护理和保温,防止皮肤、肺部。
水痘患者健康宣教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也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有中度发热,乏力,咽痛不适等。主要临床特征是皮肤、粘膜分批迅速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皮疹以躯干、头皮、颜面及腰部多见,四肢远端相对稀少,手掌、足底更是少见。初起时皮疹为红色小疹,呈斑片状或突出于皮肤表面形成丘疹,,稀疏分散而不聚集成团,数小时至一日后,皮疹会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像露珠一样的水疱,周围有红晕。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1.适当隔离: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因此家属应该做好患者的“隔离”工作。患者的居室、被服和用具分别采用通风、 紫外线照射、阳光曝晒或煮沸等措施进行消毒;不要混合使用餐具、生活用品。水痘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卧床休息,患者宜住单人间,由专人照顾,减少与他人接触,以防感染其他疾病。接触患者最好戴口罩,防止被感染;
2.饮食指导:鼓励病人进食,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吸收的流食、半流食,如绿豆汤、银花露、小麦汤、 粥、面片、龙须鸡蛋面等,忌油腻、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忌吃燥热
和滋补性的食物。重型水痘病人因口腔疼痛,进食困难,选用病人爱吃,无辛酸辣味,易咀嚼消化,富有营养的蛋羹、牛奶、粥等半流食,温热为宜。注意饮食卫生,指导多饮水;
3.休息指导:患病期间注意卧床休息,保持被褥清洁,不宜过厚,康复期可适量活动,生活作息要有规律;
4.预防感染:
4.1水泡瘙痒:忌搔抓,保持手的清洁,常为儿童修剪指甲,婴幼儿可包裹双手或戴布手套,避免抓破皮疹引起细菌感染。室内温度适宜,衣服宽大柔软、被褥整洁不宜过厚、勤换洗,以免造成患者不适,增加痒感。瘙痒者,可涂擦含0.25%冰片的炉甘石洗剂或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拭。儿童病人因皮肤瘙痒而吵闹时,要给予安慰,设法分散其注意力;
4.2疱疹破溃:局部可涂2%龙胆紫和抗生素软膏。疱疹部位尽量暴露,以保持干燥。与皮疹直接接触的床单、被单、内衣、尿布应平整、干净、柔软、勤晒洗。发疹重及疱疹感染者,上述用物每日煮沸消毒15分钟或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15~30分钟。观察皮疹发展情况,若发现有继发感染症状(如丹毒、蜂窝组织炎等)要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尽快给予抗生素治疗;
4.3口腔疱疹:每天用淡盐水或2%~3%碳酸氢钠液含漱1分钟。有鹅口疮时,用2%~3%碳酸氢钠液漱口后,涂抹克霉唑或制霉菌素粉剂。
5.病情观察:发现患者高热不退、咳嗽,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等,应考虑可能发生肺炎、脑炎等并发症,此时应立即就医,不可有一刻的延误;
6.学校预防措施:
6.1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交叉感染;
6.2冬春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6.3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隔离期一般发病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自发病起21天左右);
6.4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
高热病人健康宣教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增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40℃,过高热在41℃以上。常见于感染、各种传染病、恶性肿瘤、血液病、胶源性疾病等,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细胞对高热更敏感,可发生神经细胞变性,严重时可出现谵语,神志不清,全身抽搐,甚至昏迷。
1.饮食指导:高热患者应多饮水,吃营养、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忌油腻刺激性食物。每日摄入总热量2000至3000卡,水份应在3000毫升左右。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及水份,并观察尿量,以便掌握补液情况;
2.休息指导: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加强陪护;
3.高热护理:
3.1首选物理降温:体温39℃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冷敷、温水擦浴,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
3.2药物降温:给物理降温仍不能下降者,按医嘱给予退热药物,服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
3.3出汗护理:出汗多时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急骤退热,大量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立即保温,一般降温不得低于37℃,以免引起虚脱;
3.4高热抽搐:高热抽搐时应按医嘱给镇静药物。防止咬伤舌部,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齿间,如舌后坠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氧气吸入。出现谵妄,昏迷时加床档,以防坠床;
4.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温的变化,每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一次,并可按病情随时测量;
5.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口唇干裂的涂甘油润剂。室内空气应新鲜,通风换气时勿使病人受凉,防止感冒;
6.适当隔离:在未确诊前或可疑传染病者,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