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怆平⽣。  三万⾥河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年。  译⽂

  迢迢万⾥的银河朝西南⽅向下坠,邻家的公鸡喔喔叫个不停。  疾病⼏乎把报国壮志消磨殆尽,出门四望不禁⼿搔⽩发抱憾平⽣。  三万⾥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海,五千仞⾼的华⼭耸⼊云霄触青天。  中原⼈民在胡⼈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年⼜⼀年。  赏析

  第⼀⾸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种苍茫静寂的⽓氛,表现了有⼼杀敌⽆⼒回天的感慨。第⼆⾸写⼤好河⼭,陷于敌⼿,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希望、失望⽽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组诗的第⼀⾸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种苍茫静寂的'⽓氛。“⼀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个“欲”字,⼀个“怆”字表现了有⼼杀敌⽆⼒回天的感慨。

  要想理解第⼆⾸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说是泰⼭,因为泰⼭最⾼,被列在五岳之⾸,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封禅,⽤黄河与泰⼭作为中原⼤好⼭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理由是黄河与华⼭都在⾦⼈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长安始,取长安必⾃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思⽤在这⼀块⼟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上摩天”中的岳指华⼭⾃然就最恰当了。

  “三万⾥河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横⼀纵,北⽅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好河⼭,陷于敌⼿,使⼈感到⽆⽐愤慨。这两句意境扩⼤深沉,对仗⼯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向开拓。“泪尽”⼀词,千回万转,更含⽆限酸⾟。眼泪流了六⼗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那些⼼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

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个“⼜”字扩⼤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净净。

  诗⼈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苗,历久愈炽;⽽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梦死于西⼦湖畔,把⼤好河⼭、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死久矣。诗⼈为遗民呼号,⽬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及翻译赏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