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述评 中国“社会一生态系统。 {};==f度分析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5年l1月27~29日,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 发展研究院和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资源经济系联合举 办的中国“社会一生态系统”制度分析国际研讨会暨 C-WINS成立仪式(International Workshop i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S0eial—Ecolo西cal System and the Inauguration Ceremony for C—WINS.)在浙江大学 举行。会议旨在就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 一系列问题如生态恶化、农地过度非农化、土地整治 等进行分析报告,在“社会一生态系统”这个多学科 综合的平台上,联手国际专家和学者探寻解决中国 发展的社会、生态问题的新制度与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柏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农村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刘守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 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资源经济 系MarkUS Hanisch教授、Volker Beckmann教授、 Franz Gatzweiler博士、挪威生命科学大学Arild Vatn 教授以及众多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共90余人出席会 议。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沈文华出席并致辞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院长吴次芳和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资源经济系 Markus Hanisch教授共同为C—WINS的成立揭牌。 本次会议共收集13篇论文,3篇摘要。共有27 釜 位学者发言,从“社会一生态系统”制度分析总览、 年 第 土地的“社会一生态系统”制度分析、土地管理:市 一 场与政府、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生态环境专题研 期 讨、社会合作专题研讨、“社会一生态系统”制度分 国 析的中国实践共7个部分,以连接中国社会与生态 际 的枢纽——土地为中心,从政治、经济、城市发展、生 学 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生态系统在 术 制度分析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论点。 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柏杰发表了题为“Ecosystem 态 收稿日期:2016—03—18 18 Services:Linking Nature and Society”的会议主旨演 讲,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为人类从生态系统 中间获得的各种获益,并将其划分为供给服务、调节 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4大类型。傅院士以黄土 高原为例,具体说明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制度变化如 何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表明连接生态系统过 程和生态系统服务是提供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服务 的科学基础,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和管理的途径。生态系统应该是 建设科学和政策之间的桥梁,区域综合的方法是通 过桥梁的途径,多学科和综合的方法是解决环境和 发展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方面。 挪威生命科学技术大学Arild Vatn教授发表了 题为“Institutions and Human Action---from Theory to Practice”的主旨演讲。他分析了社会制度对人类行 为与动机的影响,阐述了人们在制度影响下的合作 与竞争。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不同的理j生来推动 决策,并从这些不同的理陛判断、支持他们的行为和 相应行为的改变都需要有合理的制度分析来引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刘 守英则从土地这个具体层面在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制 度分析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土地治理结构和改革” 的演讲。他认为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变革在国家的 经济发展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着重分析了中国土 地制度对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 现有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为解决未来中国在经济 转型上土地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他认为应当进行3 大重要改革:①以增量为主的土地供应方式转向以 存量为主的供应方式的改革;②用地改革,工业用地 结构必须大幅下降,保证未来内部的结构调整;③城 市化的进程,从原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土地的质 量提升为主的阶段。 德国洪堡大学经济学与景观经济学系主任 Volker Beckmann教授发表了题为“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and the Governance of Social-Ecological 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制度与法规。他认为在农村集体 所有制的制度环境下,应当全面禁止对土地所有权 的再次重新配置,保证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安全眭,设 定专门机构去推动市场的机制,让市场进行自动的 调节。中国的PES项目并没有考虑到土地所有制的 Systems”的演讲,从德国的集权与分权经济制度出 发,以德国市政府给设定的每天300英亩的农地转 移目标如何实现的例子进行实证分析。在德国,土地 使用规划非常重要,土地用途的决策是由地方政府 安全性或者它的综合性,很少有人关注这方面的一 些研究。其实土地所有制的安全性非常关键,特别是 对农村当地的人是否愿意进行更多的投资,这是一 决定的,这些决策是依据法律报批上级政府,上级政 府再跟上级的政府进行沟通,假如它有违法律,就不 能实施。他认为基本制度特别是关于宪法赋予地方 政府处理事务的权力,它阻碍了分层工具的使用,空 间规划的逆流原则和上级政府机构有可能会影响地 方决策。我们可以通过对体制进行调节,改善政府的 功能,而不用彻底改变政府的结构。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郧文 聚从逻辑和数据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生态文明 现状。他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短板在农民,在农 民收入和生存条件没有得到重大改善的同时又让他 们承担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这种矛盾对生态文明 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压力。他从中央提出的关 于中国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八大制度中的“生态文 明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出发,以耕地数据为主提 出了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求的疑问,希冀能 有一个有力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机构,主动承担 对自然资源跟资源资产利用所造成的结果和责任。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次芳教 授从社会一生态系统出发讲述了如何对土地管理 进行框架构建。他认为,土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 生态系统而土地利用是一种没有办法完全模块化和 完全分解的行为,所以土地利用决策对未来造成的 影响,当下无从得知,更多来自于事后的信息。在这 种情况下,基础设施的修建对土地利用、对环境、对 未来其他环境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现在我们可以从 社会生态系统出发,进行SES分析框架研究土地利 用。他建议应从整个管理框架来突破传统的土地管 理框架,从单位尺度上自然和社会的角度,考虑各种 制度和相互之间的特征和不同规则对行为的影响, 同时考虑交互的范畴和情况,以及次级别的行动范 畴和尺度,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框架。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石晓平教授从 中国农村土地出发,讲述了农村土地使用权保证以 个非常好的激励机制。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助理教授张晓玲从城 市的视角来看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以大企业的经 济增长需求为观察的出发点,对城市化的进程和发 展进行了分析。她还讨论了城市发展当中内制性的 政治力量的问题。通过访问法获得数据,张教授访问 了一些南京市民比如他们对南京的石化企业有什么 看法来进行数据搜集。数据表明:在中国,众多的国 有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综合问题,它们由中央 政府直接管制但地方政府无权过问。 浙江大学土地与不动产研究所所长刘卫东教授 贴合中国实际,从“十三五规划”出发,探讨了对于 规划的认识。他认为规划作为政府的行为,其主要是 目标导向,跟市场经济利益导向不同,它可以弥补市 场经济的缺陷,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产权的界定。在 中国,使用权有很大一部分由规划赋予。中国做规 划,必须强调规划方案的观念,即需要特别强调评 价,同时还要看到规划在市场上的作用。规划是市 场的预测,尤其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地方房地产市场 前景的展望。因此,规划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不应为资源分配的工具,应当保证公平公正,然 后引导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走向正确的目标。 德国洪堡大学Franz Gatzweiler博士发表了题 为“Institutions of Systemic Sustainability for Urban Health and Wellbeing”的演讲。他对当前自己的项目 进行了总结——通过制度研究的方法推动城市环境 变动当中居民的健康和福利。他认为,中国目前重大 的体制改革主要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制度 改革,在此之前需要认识到目前快速发展的代价是 巨大的,对我们现有的体系会造成破坏。因此,必须 把发展的结果和不断提高我们的福利结合起来并且 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把各种各样的规则计算在内,建 立起更好的城市体系,更好执行其应有的功能。虽然 目前城市的发展已经使城市居民大大提高他们的寿 19 曼 年 第 _ 期 国 际 学 求 动 态 命、健康水平和福利,但是我们仍然付出了代价,如 环境的污染且社会当中不平衡的现象其实越来越明 显。这些对系统的破坏,会逐渐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以 德国洪堡大学Markus Hanisch教授从德国能源 合作的角度讨论了社会创新的集体角色。他认为创 新还需要更多的要素支持,如全新的创新理论以及 更多的企业家精神来真正实现目标——满足市场和 消费者的需求。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 究中心韩洪云教授分析了承担治理河道的民众担任 “民间河长”的行为与动机。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地政地价所长徐忠国以浙江省的农村为对象,分析 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体系当中存有漏洞,需要 更多的创新的科研成果,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可持续 发展的机制和体制的内涵。 同济大学测量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石忆邵教授 着眼于生态用地,对国际大都市如东京、首尔与上海 进行比较分析,讲述了其生态用地结构变化特征和 启示。他认为,第一要注重建设都一农融合型的国 际大都市;第二要积极推进大都市工业用地减量化 和转性优化发展;第三要把生态竞争力作为大都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第四要着力推进 大都市生态用地的总量递增与结构优化。 浙江财经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讲师郭敏从江南园 林的声景设计出发,对现在园林存在的如环境污染 等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她通过对园林的声环 境进行现状调研和解析、问卷调查,总结了人们对园 林声景的综合评价,由此推导出声景设计导则,并将 其应用于整个园林的保丰户.I生改造。南昌大学土地资 源管理系教授刘建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向大家介 绍了关于“空心村”的治理情况。他认为中国“空心 村”的治理需要结构上的完善以及多中心主体协同 治理模式。浙江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李艳以 浙江省为例,对耕地生产力及其在农业生产的实践 进行空间分析,认为合理的空间分区对于有效利用 土地、实现农产品增值是意义重大。中国矿业大学土 地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李效顺对土地非农化的过程中 的煤炭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并建立模型将驱动因素划分为劳动驱动型、资 本驱动型。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罗婷文从生态线社区出发发表了自己对“社会一生 星 态系统”的看法,从深圳市划定的生态线出发对生态 年 第 线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这些问题的 -- 期 产生是因为:第一,低端产业结构与生态保护的矛 盾;第二,城市化地区的传统生活模式以及不断增长 国 的城市化生活需求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第三,惯性发 际 展思维与刚性思维阻碍了对“社会一生态系统”面 学 临问题的综合性思考与解决路径的创新。来自西北 柬 农林科技大学的史恒通通过对中国渭河盆地的城市 动 态 和农村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河流生态系统服务 改善过程当中由居住环境所导致的不均衡性。 20 了农村宅基地的自主治理。 上海市建设用地与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主任顾守 柏向大家介绍了上海市的土地整治探索与实践。他 表明上海市的土地整治在经历5大转变:①农用地 整治逐渐转向建设用地为主;②整治方向从以农田 基础设施为主逐步转向促进乡村复兴;③整治的目 标单纯从农用地的耕地“增地提等”向锚固城乡生态 等综合目标转变;④整治区域从单一项目向区域综 合整治转变;⑤整治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 变。浙江大学土地资源系谭荣教授从农村土地的治 理出发,以浙江和成都两个实例分析了国家政策与 自主治理的过程。江西农业大学陈美球教授从理论 与实证分析来探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中政府与市场 的协同。浙江大学政府管理系副教授田传浩发表了 题为“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中政府与市场的协同”的演 讲,对环境保护的现实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 进行了原因分析:①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的代价;② 环境规制和管理方式失当;③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 力;④地区体征的差异;⑤还有新视角即威权体系下 的地方党政一把手进行环境保护的激励。此外,蒋冬 梅以煤炭城市为观察对象,对矿地分工、成因解析及 立体空间边界的管控进行研究探讨;石小石则从京 津冀地区出发对大气污染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内 部合作和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对大气污染的控制作用 巨大;杨威以湘西城镇为例向大家分享了土地变化 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中国的发展现在正处于转型阶段,众多的社会、 生态问题逐渐显露出来。C—WINS平台的成立,促进 了中国与德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间的思想交流和知 识荟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的学 者、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影响、融合的平台,促进国 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和实践者的合作以及研究 成果的交流,共同探求治理“社会一生态系统”的中 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