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使用范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作 者:赵伟秀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荣怀学校 撰稿时间:2011年7月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本课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饭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这属于化学变化。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引入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主题是物质的变化,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淀粉碰到碘酒变色这一个刺激点上。
第二部分:通过慢慢品味米饭,了解米饭在口腔内是产生了变化才会变甜的原因。
第三部分: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认识淀粉遇到碘酒后发生的变化。 第四部分:通过鉴别食物里是否含淀粉的方法,加深化学变化变色、产生新的物质的本质。
第五部分:激趣拓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人人带米饭、淀粉,几种常见食物,提前做好“无字密信”,提前交换(用纸要注意:最好用滤纸或宣纸)
小组:准备一个小喷雾器,装好碘酒稀释液,三角瓶中盛一些碘酒,一根吸管。
提前分好工: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PPT2〕
1.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答。
2.掌握的真不错。为了表彰你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吃饭,还要来一个小小的比赛。
二、会变味的米饭 〔PPT3〕 1.品味米饭。
比赛的内容谁能把一口饭咀嚼得时间最长? 生拿出自带的米饭吃起来。
2.你们品尝过程中味道是怎样变化的? 〔PPT4、PPT5〕
米饭的本来味道是甜的吗?我们和吃糖块比较一下。当我们把糖刚放到嘴里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能尝到甜味,但米饭刚吃到嘴里,并不甜,得嚼一会才甜,这说
明了什么? 预设:
生1 :米饭的内部有一种东西是甜的,嚼碎了才能出来。(此处应让他把米饭用小勺捣碎,再品尝)
生2:米饭在口腔里和唾液发生了反应。
师总结: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我们的唾液中有一种蛋白质叫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了麦芽糖,变成糖了当然就甜了。
让学生重复刚才的解释,同时板书:淀粉在唾液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 师: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发生的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 〔PPT6〕 1.观察淀粉
师:淀粉是我们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烹调用品,它究竟是什么样的?运用你的感官认真观察,看谁得到的信息多。 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淀粉。
师总结一下观察到的信息:我们用眼睛看它的颜色是—白色;状态是---粉末状固体;用鼻子闻---无明显气味;用手捻---光滑。以及其他的一些内容 〔PPT7〕
2、刚才我们观察了淀粉的一般外观,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和淀粉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PPT8、PPT9〕 3、认识碘酒
4.米饭、淀粉滴上碘酒
师:同学们在米饭和淀粉上分别滴一滴碘酒,观察。只用一小点米饭和淀粉,注意节约。 学生操作。
5、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板书:变色(因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统一,没有写出具体颜色) 分析属于什么变化
那这种蓝色的物质是新物质吗?
师:以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现有的条件还不能就肯定它是新物质,但是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它是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那淀粉遇碘酒所发生的变化应该是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板书:化学变化(老师前面的板书是“米饭、淀粉遇碘酒变色”,其实单从这句话看,是不能判断它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准确地说应该是“产生了蓝色的新物质”。) 6、小结知识点
师:现在你知道了有关淀粉的什么特性? 生:淀粉是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师:这属于淀粉的一般外观。它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生:淀粉在唾液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淀粉在遇到碘酒的时候会变成蓝色。 四、食物淀粉鉴别 〔PPT10〕 1.明确任务
师:我们有了鉴别淀粉的法宝----碘酒,就可以知道许多食物里是否含淀粉了,推测并验证你们带来的哪些食物含淀粉?哪些食物不含淀粉? 注意节约,填写记录。 2.生实验鉴别 3.汇报。 4.小结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食物含淀粉,什么样的食物不含淀粉。 一起观察,同学们鉴别的面包、大米饭、玉米等到都属于谷类食物,还有马铃薯、红薯这些薯类的都富含淀粉,而像白菜、黄瓜、西红柿这些蔬菜以及苹果、梨等水果一般不含淀粉。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1.我们有好多同学也收到了无字密信,下面就让我们想办法解读出来吧!注意:不要把碘酒弄到脸上身上。
〔PPT11〕
2.运用淀粉碰到碘酒会变色的化学变化,你还可以干什么? 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了解更多化学变化
相关资料:
1.碘伏和碘酒的区别
碘伏是单质碘与聚乙烯吡咯酮(Povidone)的不定型结合物。
碘酒也叫碘酊,碘和碘化钾的酒精溶液。能渗入皮肤杀死细菌(2%——3%碘酒用作皮肤消毒。1%碘酒用作口腔黏膜消毒)。但不能与红药水同用,同用会产生有毒的碘化汞。
由于与碘酒、酒精相比,碘伏引起的刺激疼痛较轻微,易于被病人接受,而且用途广泛、效果确切,基本上替代了酒精、红汞、碘酒、紫药水等皮肤粘膜消毒剂。此外,低浓度碘伏是淡棕色溶液,不易污染衣物。 虽然碘伏已在医院广泛使用,但非医务人员对碘伏的了解还不及红汞、碘酒、紫药水等传统消毒剂。
2.“碘酒遇到淀粉变蓝”的原理
淀粉(C6H12O6)n 属于多糖类,它遇到碘元素的时候,会发生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显蓝色,所以我们会看到上述的现象。
淀粉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淀粉与碘酒反应的本质是生成了一种包合物(碘分子被包在了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了),这种新的物质改变了吸收光的性能而变了色。天然的淀粉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约占10%—30%,分子量较小,在50000左右,可溶于热水(70℃—80℃)形成胶体溶液。直链淀粉与碘酒作用显蓝色,但较短的直链则呈现红色、棕色或黄色等不同的颜色支链淀粉约占70%—90%,分子量比直链淀粉大得多,在60000左右,不溶于水,支链淀粉与碘酒作用显紫色或紫红色所以,淀粉遇碘酒究竟显什么颜
色,取决于该淀粉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有的豆类几乎全是直链淀粉,遇碘酒显蓝色;糯米中几乎全是支链淀粉,遇碘酒显紫色;玉米、马铃薯分别含有27%、20%的直链淀粉,所以马铃薯遇碘酒所显的颜色比玉米遇碘酒所显的颜色要略深。
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我始终坚持以学生思维发展为重,抓住本单元的中心让学生了
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复习引入后通过慢慢品味米饭了解米饭在口腔内是产生了变化才会变甜的原因,认识淀粉和碘酒的关系。通过鉴别食物里是否含淀粉的方法,加深化学变化变色、产生新的物质的本质。在探究过程中,围绕探究的过程进行指导,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产生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有效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需要验证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这个环节,因为需要的食物种类较多,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带来许多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既丰富了实验的样本,还省却了老师的很多麻烦,真可谓一举两得的事情。
引用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下册
123资源网 www.123ziyuan.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