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财政创新 推动供给侧改革

来源:小奈知识网
财政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 口本刊记者/武文卿 中国财政政策的世界影响力,要求财政政策的创新要具有国际 视野。宏观政策只有专注于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才能真正推动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从不确定性中寻找到确定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中国发展网主 不确定性是风险也是机会,把握好成机会,把握 不好变风险,不同的把握造成不同的结果。面对经济、 办的“第二届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 主旨演讲时表示,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充满不确定 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财政方面如何发力呢? 国家已经明确“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意 性,这从投资、消费、国际贸易等不同的角度,都可 见一斑。 味着更加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如果见招拆招就不 应对不确定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的不确定性,就是消费 者需求快速升级。而供给却跟不上。致使生产、消费 脱节。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就演变成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因此不能听任这种不确定性继续放大,实 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供给、需求脱节的结构 叫创新。有效抓住关键问题,整体考虑,有的放矢。 财政作用在于四两拨千斤,千政策、万政策,归根到 底要注入“确定性”,把财政的基本作用发挥到最好。 从“准量为主"到“优化结构” 【推动经济社会结构改革,其中更重要的是制度 结构怎样调整?财政由过去的“准量为主”变为现在 性矛盾。】 刘尚希最引人瞩目的是从哲学和认识论层面,颠 的“优化结构”的政策。是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提出事物基本特征的不确定性, 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确定性是一种偶然,不确定 性则是一种常态。他援引量子力学发现的“测不准原 理”,证明世界基本性质的不确定性,进而提出需要 第一个创新。】 过去的财政政策是放在“消费、投资、进出口” 三驾马车分析框架中考量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准量的 财政政策。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运用准确的财政政策 是有效的,但今天面临的困难显然不再、或者说主要 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凸显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那么财 从确定性的认知到不确定性认知的世界观的转变,否 则就无法适应当今的时代潮流。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的不确定性,就是消 费者快速升级而供给却跟不上,致使使生产、消费之 间脱节。这种不确定性放大到一定程度,就演变成经 济危机、金融危机,因此不能听任这种不确定性无限 政政策就应该从准量的政策转向结构政策,就要促进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分配结 构等方面的调整。 财政政策如果在这些方面发力,仅仅在准量方面 扩大有效需求显然起不到什么作用。对此,中央的认 放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供给需求脱节的 结构性矛盾。 识非常清楚,所以才要求“创新”。创新要有理论根据, 19 以往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三驾马车,而结构性理论 的依据是什么呢? 刘尚希认为,治理结构的理论是国家层面而不是 从企业层面说的。改革国家治理结构,支撑财政政策 创新,从准量转向结果。结构整体不是单一的,是经 济的也是社会的。推动经济、社会结构改革,其中更 重要的是制度结构怎样调整。财政由过去的“准量为 主”演变为现在的“优化结构”政策,是适应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第一个创新。 财政政策不是单一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绝不是单一的经济政策。它要提高效 率也要兼顾社会公平。把效率与公平有机融合起来。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解决效率与公平、城乡收 入、贫富差距等问题需要财政给力,这是财政政策适 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个创新。】 财政政策不仅仅是经济政策也是社会政策,在民 生领域要发力,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这些基 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要发挥作用,民生方面要兜底, 要促进社会公平。 国家财政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促进人力资 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比物质资本的积累在今天 更加重要。公共服务、民生建设,恰恰在这些方面可 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人力资本,可是除了“企 业家的精神”外还有大量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也要 提升,而与劳动能力提升直接关联的劳动者健康体魄 等问题,这些无不与公共服务密切相关,都是人力资 本包含的内容。 可见,财政政策绝不是单一的经济政策,它要提 高效率也要兼顾社会公平。把效率与公平有机融合起 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解决效率与公平、城 乡收入、贫富差距等问题需要财政给力,这是财政政 策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个创新。 从赤字债务转向优化收支结构 【财政的赤字债务不是财务部门调一调帐就可以 实现的,政府职能怎样转变、政府与市场关系、社 会的关系怎样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怎样界定等, 无不是非常复杂的运作。这是财政政策适应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要直面的第三个创新,由赤字债务转向 20 优化收支结构。】 刘尚希分析,从前的财政政策无非是赤字债务, 如今转向优化收支结构。靠债务解决财政问题很简单, 今年两会期间对这一问题多有关注,赤字在世界各国 都居高不下。 2017年赤字债务定调为3%,增加了2000亿。 表明中央政府不再钟意于以赤字刺激经济增长去稳定 社会,而是优化收支结构,一块钱变成两块钱花,变 现 更大的财力和更大的财政空间。 从这个意义说,减税降费,该保的支出一定保, 使钱花得更有效。但是,财政政策面临的这种转型是 非常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知道,财政的赤字 债务不是财务部门调一调帐就可以完成的,涉及到政 府各项职能怎样转变、政府与市场关系、社会的关系 怎样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怎样界定等非常复杂的运 作。这是财政政策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直面的第 三个创新,由赤字债务转向优化收支结构。 宏观调控与公共风险管理 【财政政策即要关注短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又 要从短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转变为长期、整体的战略 层面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这就是风险管理,是财政政 策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个创新。】 世界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性课题化事件越来越多, 要求人们不但要注重眼前的风险、短期的风险,而且 要看到长期的、整体的风险。宏观调控的本质是短期 的抉择,注重的是对短期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那么长 期风险,10年、20年、50年,该如何规避? 刘尚希指出,财政政策即要关注短期风险的防范 与化解,又要从短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转变为长期、 整体的战略层面的防范与化解风险,这就是风险管理, 是财政政策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个创新。 要实现这一转变,财政政策只有兼顾短期,才能 放眼长远,不至于出现短期问题的解决为今后带来更 多的麻烦,不至于造成风险的后移或者累积。在这方 面财政政策的创新,显得至关重要。 刘尚希最后强调,中国财政政策的世界影响力, 要求财政政策的创新要具有国际视野。宏观政策只有 专注于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才能真正推动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才能从不确定性中寻找到确定性。 圜 (责编:杨金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