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权益资料
大学生们刚刚从专注的学习生活专为独立的个人生活。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开始走向独立和成熟,而在这个时候,经济管理上的差错是社会不法分子趁机谋取私利的一大机会,所以如何保护好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的权益成了一重要大事。
近日不管是山东还是全国,各种大学生被骗的消息不胫而走。今年暑假在理工大就有两起被骗事故,最大的不幸是其许只是空中一学生因骗取金额过大而心脏骤停死亡,一朵即将绽放的花朵就这样结束了。最近甚至也有盗取他人qq 骗取同学钱财的,对于没有收入的我们来讲,这无疑是庞大的,而身为子女的我们,也不想给家人添加负担,所以只能在后悔和无助中纠结。
如今的电信诈骗,已经不只是发个短信通知中奖,或者“领导”打电话让你去办公室那么简单的伎俩了😧。
曾经看到一个报道,记者盘点了电信诈骗的“九大套路”,擦亮双眼,看穿骗局。最重要的是,在个人信息泄露泛滥的今天,心中一定要有根弦——没有免费的午餐。下面咱们就选一下其中跟咱最贴切的看一下,学习一下吧😧!
套路一“你的账户有资金异常变动”😧
骗子首先窃取了受害者网银登陆账号和密码,通过购买贵金属、活期转定期等操作制造银行卡上有资金流出的假象。然后假冒客服打电话确认交易是否为本人操作,并同意给用户退款骗取用户信任。骗子会再次通过账户内部的资金交易,制造用户账户有资金退回的假象,但由于存在交易手续费的问题,所以退款额一般比之前的账户内部交易金额要小。
接下来,骗子会使用受害者网银进行转账操作,或开通快捷支付操作,并选择短信验证码的方式进行验证,这样一来,受害者的手机上就会收到一条验证码短信。最后,骗子再以限时退款为由,要求受害者立即提供自己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受害者一旦把短信验证码提供给了对方,对方就得手了。
怎么破😧
几乎天衣无缝。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直接立即拨打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别相信任何主动呼入的、自称是客服的电话。
套路二“你涉嫌违法了”😧
“你涉嫌洗钱”、“你涉嫌非法集资”、“你信用透支需负刑事责任”,这些都是冒充公检法实施诈骗的由头。这种手法并不新鲜,但由于其极具恐吓性,不了解此类诈骗的人还是很容易上当。现在很多骗子通过改号软件伪装成官方客服电话,但如果受害者真的反拨回去,一般就能识破骗局。甚至还出现了“升级版”:骗子以赠送免费物品为由,引导用户通过电话下单,以货到付款的形式邮寄,若用户拒绝签收快递或者退货,诈骗者便以公检法的口吻对用户进行威胁恐吓,进行诈骗。(我接到过强制推销的短信呢😧)
怎么破😧
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如果有人说自己涉嫌犯罪,应当首先拨打110询问。或向身边的亲友询问一下,一般都能很快识破骗局。(假期里有个同学也接到过类似的短信,然后留了一个心眼,套路了一下骗子然后报警了,最后把那个骗子给抓住了,有木有很霸气,很刺激😧)
套路三“您乘坐的××航班取消了”😧
手机订机票成了网络诈骗的风口。骗子谎称改签退票等理由,引导民众进入钓鱼网站,虚假号码,进行到汇款的陷阱。《腾讯2016年第二季度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报告》显示,这一诈骗类型高达44%,成为网络诈骗主流。骗子能够准确说出受害者的姓名、航班信息,多以可以获得改签补偿金的名义进行诈骗。
怎么破😧
机票退改签业务,通过航空公司、票务代理商等正规渠道的网站、电话、服务厅办理,别相信任何电话、短信,即使与本人信息完全相符。
套路四“你购买的商品断货,可以申请退款”😧
骗子首先完全掌握了受害者的网购信息,并通过准确的描述受害者购物信息来取得受害者的信任,进而套取受害者的银行卡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骗子们有的时候是直接用电话套取相关信息,有时也会让受害者打开钓鱼网站并手动填写相关信息。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同时泄露,骗子就顺利地将受害者网银账户中的钱转走了。
怎么破😧
遇到商品交易出现异常、断货等情况,应当首先向购物网站的官方客服电话进行咨询,不要轻易相信主动呼入的、自称是客服的人。网购账号、支付账号应当单独设置密码,并且密码要足够复杂,定期更换。
怎么破😧
此类电话或短信,切勿轻信,更不要到ATM操作。
套路五补换手机卡😧
最近出现的这种诈骗,其套路通常是先用几百条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轰炸手机,以掩盖由10086客服发送到手机号码上的补卡业务提醒短信;然后,拿着一张有受害者信息的临时身份证,去营业厅现场补办手机卡,使得机主本人的手机卡被动失效;最后就是更改手机客服密码和银行卡密码,并通过短信验证码把绑定在手机APP上的银行卡的钱盗走。
怎么破😧
常用网站密码、客服密码与银行密码和其他关键业务登录密码最好不相同,而且要定期修改;对于各类号码发送的链接,不要随意点击。如果接收到大量骚扰电话或短信,切勿关机,应使用手机安全软件屏蔽骚扰号码,并立刻解除银行卡绑定;在使用公共WiFi的场合下,尽量不要登录手机中的银行类APP或者使用手机。
电信诈骗中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及其防护措施
目前,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的诈骗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打着“公检法机关、国家公共服务部门”等旗号设置连环骗局获取个人信息。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改号电话,利用受害对象对国家机关的信任,诱导、胁迫受害人,实现诈骗目的。针对此类诈骗,当接到自称是公检法等相关人员电话时,应提高警惕,不要轻易透露个人资料或银行存款情况。一般而言,有权机关处理案件会依照法定程序出具相关法律文书,不会通过电话开展调查,遇到此类情形应向相关部门咨询核实或者拨打官方客
服电话、登陆官方网站,切不可麻痹大意、盲目轻信。
第二种是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公民在办理银行卡等相关业务时需要填写个人的工作、财产及家庭成员信息,这些信息资源一旦被泄露,往往被犯罪分子利用。为防范此类诈骗,公民应提高警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站在相关机构角度,也要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定期查杀机构电脑病毒,防范公民信息被黑客窃取。同时,也要加大对员工教育力度,防范内部员工违规贩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发生。
第三种是通过填写市场调查问卷及抽奖活动形式,骗取公民个人信息、针对此类诈骗行为,当遇到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情况相关材料时,一定要保持警惕,重要信息不要随意泄露。日常生活中遇到来历不明的电话时要谨慎,当谈话内容涉及到钱款、银行账户的,应拒绝交谈以免上当受骗。
大学生防骗小常识:
1、不要将个人有效证件借给他人,以防被冒用。
2、不要将个人信息资料如存折(金融卡)密码、住址、电话、手机、呼机号码等轻意告诉他人,以防被人利用。
3、对陌生人不可轻信,不要将钱物借出。
4、防止以“求助”或利诱为名的诈骗行为,一旦发现可疑情形,应及时向父母、老师或保卫处(派出所)报告。
5、切不可轻信张贴广告或网上勤工助学、求职应聘等信息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存在一些诈骗手段,例如:
1、假冒身份,流窜作案—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与人进行交往,有的还利用捡到的身份证等在银行设立账号提取骗款。骗子为了既能骗得财物又不露出马脚,通常采取游击方式流窜作案,财物到手后即逃离。还有人一骗到的钱财、名片、身份证、信誉等为资本,再去诈骗他人,重复作案。
2、招聘为名,设置骗局。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勤工俭学以成为大学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一些“无知”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3、以次充好,恶意行骗—一些骗子利用教师、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而使师生上当受骗。更有一些到办公室、学生宿舍推销产品的人,一发现室内无人,就会顺手牵羊、溜之大吉。
如何更好的防范网络诈骗?
1.一切有关金额交易等信息谨慎处理。
2.观察仔细网址等信息,进行财务操作时认准网址。。
3.恐吓短信或者电话来的时候,不要慌,首先确认对方身份,是否究竟真是公安。
4.谨慎的对待网络账户的密码、身份证、手机号等有关个人的敏感信息。
5.不要随意安装从不明途径下载的、或者不明身份者发送的软件,那很有可能是木马
病毒软件!
6.杀毒软件是电脑上唯一可以帮助你避免被诈骗的救民稻草。
7.任何不是你主动输入的网址都可能是伪造的钓鱼网站,不要轻易在该界面上操作资金账户
8.在别人发来的连接上,任何需要你输入银行账号密码的行为都会导致损失
9.不要接受任何对方主动提供的邮件在线的文件传递
10.如果电脑还是xp系统,请及早升级,越快越好
11.不要安装国产流氓软件
12.视频类尽量使用网盘,不要轻信一切在线播放,下载专用播放器云云。
13.安装Chrome浏览器+Admuncher,基本可以屏蔽90%以上的恶意广告和弹窗,从根源杜绝威胁!
13.浏览器尽量不使用导航类首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