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主要原因。
2.读图归纳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年际变化特点。
3.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掌握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对应降水量的范围。
4.通过了解不同干湿地区自然景观、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差异,树立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的植被景观图片)
预设:同样在中国,为什么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 学生回答,教师启发点拨。
降水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植被的差异。我国的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任务1 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主要原因。
读图回答:
1、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并用彩色笔把这几条线加粗。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其中800mm等降水量线与1月哪条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它大致沿 秦岭 (山脉) 淮河 (河流)一线分布 。
2、观察整幅图,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总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师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南沿海超过1 600毫米,西北内陆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总体上,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其中,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1月份0℃等温线接近,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在图上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 558毫米。1912年更创下年降水量8 409毫米的记录。
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承转)为什么我国降水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承转)尽管我国降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但有个别地区并不符合这个规律。
你能在图中指出在降水普遍较少的西北地区,有哪些多雨区吗? 教师举例:乌鲁木齐以西的多雨区。想一想,这里是什么地形区?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天山是地势高峻的山脉,能抬升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形成地形雨,比周围降水多。
(承转)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在时间上,降水的分配也也是不均匀的。 任务2 读图归纳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年际变化特点。
教师:下面我们以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为例,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首先,在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定位,找出这四个城市。
一般来说,一个月的降水超过100毫米,可以认为是雨季。读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1.降水超过100mm的月份,广州为4、5、6、7、8、9月,武汉为3、4、5、 6、7、8月,北京为7、8月,哈尔滨为7、8月。
2.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
3. 明显的差异是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学生读图完成这些问题。 教师小结。
教师演示动画:中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及对气候的影响 思考:降水的这种分配规律,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承转)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夏季。那么,不同的年份,降水差异大不大呢?不同的年份降水的差异,我们称为降水的年际变化。
以北京为例,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说说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思考:降水年际变化大,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少雨年份容易导致旱灾,多雨的年份极有可能导致涝灾。
小结: 练习:
任务3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掌握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对应降水量的范围。
教师讲述: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根据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这四类干湿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
练习:熟悉不同地形区所属的干湿地区。
对比降水量与干湿地区图,指出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干旱区之间的分界线,分别相当于几百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据此归纳各干湿区大致的降水范围。
(承转)气候的干湿程度对植被、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读图归纳以下问题:
任务4 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相关资料,说说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各类干湿区以哪种植被类型为主?
2.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干旱区各发展哪种农业类型?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最后回答。 教师小结。
思考:除了植被、农业类型和农作物的分布深受干湿地区影响外,干湿地区还会影响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哪些方面?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从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递减 B.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从南部高原向北部平原递减 D.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2.下列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的是( ) A.400mm年等降水量线 B.800mm年等降水量线 C.200mm年等降水量线 D.1600mm年等降水量线
3.不同干湿状况的地区植被类型差异很大,我国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的植被类型是( )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荒漠 4. 有梅雨、 伏旱特有的天气现象的地区是( ) A. 长江中下游地区 B. 珠江流域 C. 黄河中下游地 D. 海河流域 二、综合题
1.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年等降水量线(mm)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A
(1)图示省区为 ,大部分位于 区(季风或非季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自东向西逐渐 。
(2)我国湿润区大多位于(地理界线) 以南,图中A处为湿润区,其原因是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