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城市社区生态环境教育

来源:小奈知识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电力教育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城市社区生态环境教育 李若忍韩明华 摘要: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生态社区的创建是城市生态文明的 主要内容,生态社区的居民要具有现代化的“生态意识”,培育居民生态素质是城市学习型社区的必然。 关键词:城市社区;学习型;生态意识 作者简介:李著忍(1981一),男,山东梁山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 资源开发与管理;韩明华(1950~),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区教育学。(上海 200062) 社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范围,是人类真实存在 二、学习型社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生态现代化建设可持 20世纪中后期,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引发的 的直接反映。在现代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化视野中, 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社区“生态文明”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制度、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对全球问题的唯一共识,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以 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变,无可辩驳地揭示以“工业化、城市化、 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项基本指标,与“物质 民主化”为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不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终结, 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一起作为当代中国人 人类社会已经迈向以“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生态现代化”形象的直接映照,对于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的国 为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进发的步伐。依据这一全球现代化发展 际性交流与交往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和基础性的作用。有鉴于此, 态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区教育理所当然的应该把培育城市社 代表的伟大旗帜,确立“以人为本、三个文明、科学协调、全 区居民“生态意识”、增强“环保理念”作为21世纪初开展社区 面小康”的发展主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 教育活动的日常基本内容之一,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 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杨 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 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社区”成为未来城市“学习型社 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东部城市率先实现 区”的一个基本特征。 一 从第一次现代化转向第二次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 从“率先实现从第一次现代化转向第二次现代化,走出一 全球共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生态重 义生态现代化之路。 建计划 对社区、特别是城市社区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新环境观 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之路”的时代使命出发,进入 的形成,为国际社会在20世纪末推出“人类环境与经济的可 21世纪以来,我国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无不以国际大都市为 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继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 建设目标,无不以“科教兴市、以人为本”为指导方针,无不以 夫人领衔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题为 我们共同的未来)) 保障人的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型、顺应现代社 的报告,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 会生活信息化的数字型、面向世界的国家化为基本内容,推进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 21世纪议程)),提出了以“生 城市生态现代化建设。 态与公平”为核心内容的“人类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代城市学习型社区是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 表明全球50亿人终于在事关地球生死攸关的共同前途问题上 市社区。着眼于人与城市、社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动态平衡 达成了共识。 和协调发展,并由此形成现代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在国际社会重视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大前提 持续改进——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 下,各国区域中心城市和大都市都进行了一系列重建行动,大 存的生态平衡决定着城市社区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决 到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市的整体重建计划,小到一个街道社区的 定了城市社区生活质量的提升。 环境整治,乃至一个生态产业的开发项目,都为城市社区与自然 三 培育“生态意识”:21世纪初中国建设生态型国际大都市, 的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由此引领, 发展现代城市社区教育、创建现代化学习型社区的一项战略重点 以“三个代表”和“和谐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迈向现代化里程 “生态意识”的强烈或淡薄,关系着城市社区居民对生态 的中国特色国际大都市上海,在都市“迈向21世纪的社会经济 平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城市社区居民维护城市社区 发展战略”中宣告:2010年基本形成社会发展协调、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政策、法规、技 优化的城市生活体系,基本建成环境优化、生态平衡的现代化 术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作为培育、强化城市社区居民“生态意 生态城市。 识”和“环保理念”的基本途径——现代城市社区教育,就应 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雾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7月上总第116期 将培育“生态意识”和传播“环保理念”、普及“生态知识”和“环 做什么”的问题。 保常识”作为2l世纪初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城市、发展现代化城 然而,“我国目前的环境教育更注重获得有关生态学、环境 市社区教育、创建现代化学习型社区的一项战略重点,使“生态 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了解环境复杂结构为主的环境知识教育, 意识”和“环保观念”普及化、大众化,为所有的城市社区居 而轻视使人们学习和了解保护环境的各种法律法规、培养自觉 民所认识、所理解、所掌握。具体而言,拟以“人与自然和谐共 遵守环境法规意识的环境法律教育和使环境伦理的原则和规范 存、持续提升社区生活质量”为坐标,围绕生态城市建设对“生 从理念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由自发被动的道德他律上升为自 态”与“环境”教育的目的要求,根据城市社区不同群体的不 觉的道德自律的环境道德教育”。 同接受特点,多形式、多途径地提供“生态环境”教育服务: 要尊重每个人的环境权,人人都享有生活在健康、安全和 生态环境认识教育:环境认识是生态环境意识的开端,提高 舒适环境中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环境 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首先向公众进行环境认识教育,只有帮他 保护法是对人们环境权的保障和约束,正确理解和自觉执行环 们树立起环境概念,正确定位人在环境中的作用,逐步深化对环 境保护方针政策,建立环境法制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 境问题的认识,才能增强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它是人 护自己的环境权利,同时自觉遵守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 们对环境是什么与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等问题的认识”,是建立 环境参与意识教育:环境参与意识或环境自觉参与意识, 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基本认知。要树立环境审美意识,培养热爱 也就是行为取向,即人们在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的基础上,根据 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了解环境科学知识,具有对环境的科学认 主体的价值判断,产生的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自 识;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认识观念。 觉的行为习惯。它解决生态环境意识中“怎么做”和“怎么做 环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詹陛和功能与人与利益需求之间 的好”的问题,也是生态环境意识的落实与体现环节,是生态 的关系处理,必须遵循正确的价值判断来抉择。它是人对环境 环境意识中最具能动性的意识。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日常生活 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是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它解决生态环 中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环境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忽视了 境意识中如何看待环境以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应 环境行动磨炼这~重要环节,环境行动和环境参与教育还相对 正确认识环境固有的规律性整体性,以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 比较薄弱,这也是我国30多年来环境教育成效不大的一个重 标,彻底转变传统观念中不利于环境的价值观,建立新的环境 要原因。” 可见,环境参与意识要培养市民具有应对不同类型 价值观。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让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环境 不同场合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知行统一、自觉参与行为 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造成的危 习惯的市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建立在丰富的环境科学知识 害,既要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也要承认自然界自身的价 和身体力行、严格自律,即良好的环境参与意识之上。 值,即它对生命维持系统的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持续生存的价值。 综上所述,五种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子形式,属于生态环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价值,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境意识教育的不同侧面,它们之间是相邻关系。各个侧面各有 环境伦理意识教育:环境伦理或者环境伦理道德是指人们 其特征,对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要考虑不同生态环境 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规范与原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意识的培养形成过程。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来调整,人的行为要 受到这种道德伦理的制约。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的发展与 注释: 环境是相互对立的,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惜牺牲环境, ①王艮论环境意识的组成[J].地理教育,2003,(3) 以换取经济的繁荣,给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要解决和协 ②包红梅.中外环境教育研究之概述[J].内蒙古师大学校(哲社 调二者之问的关系,就必须从协调人类的行为开始,这就需要 科版),2007,(1) 建立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来约束、调节、引导人类的行为。 ⑤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 55. 环境伦理意识教育就是为了让广大市民意识到这种新的伦理道 德规范,并且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环境道德确立的最终目的是调节人的行为,达到人与环境的 [1]付小东.生态社区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建设科技,2007,(8) 和谐发展。因此要建立普遍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环境道德准 [2]王勇辉,焦黎.关于生态社区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 则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能够识别和抵制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 报(自然科学版)2006, ) 各种有损于环境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自觉地处理 [3]陈伟城市生态社区的环境规划设计与研究[J]上海城市规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对于每一位市民来说,要从我做起,从小事 划,2006,(1) .做起,全球思考。身边行动。坚决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支持维 [4]翁奕城.国外生态社区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 护有利于环境的公共行为,并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报,2006,(4). 环境法制意识教育: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由人的失误造 [5]顾骏.生态文明社区建设与环境教育[J]_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 成的,要解决这种矛盾必须从调节人类的行为开始,环境保护 术学院学报,2001,(2). 法是这方面的一种努力,借助社会法律形式,强制人们的活动 [6]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组成[J] 地理教育,2002,(3).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调节和解决人们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过 [7]包红梅.中外环境教育研究之概述[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 程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它解决生态环境意识中“能做什么和不能 科版).2007,(.) 1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