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

来源:小奈知识网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本课程致力于帮助面向中职师资的技术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生成为未来优秀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协助其掌握所必备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全面知识、技能,进而有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管理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四大收获上:

1.让学习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统计的相关知识,构建完备的知识谱系。

2.让学习者能够在教育测量以及评价实践中使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的测量与统计结果处理。

3.掌握编制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能够编制质量较高的测验,能对测验的题目进行难度、区分度分析,并学会评价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4.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先进的评价理念,应用先进的评价技术;能够有效进行课堂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以及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安排

本课程教学按照“模块+项目”的形式划分,共分为6大模块,其中理论模块5个,综合实践模块1个。课程的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模块结构

本课程共有教学项目18个,每个项目设计3学时,合计54学时。课程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课程总负责人担任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并且所担任的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数的1/3。根据课程团队的专长与分工,课程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师 课程 承 学 时 担 学 比 例 时 朱德全 教 授 18学时 30.00% 周 玲 副教授 9学时 16.67% 王书林 副教授 6学时 11.11% 袁顶国 副教授 9学时 16.67% 杨 鸿 副研究员 9学时 16.67% 陈 甜 副教授 3学时 5.55%

基于课程本身“项目主题式”的设计,以及本课程面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进行采用“一师主讲,一师参与”的原则和特点,以共同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具体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主讲教师安排

模 块 模块一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二 模块二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三 项 目 项目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与发展 项目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模式 项目1 中职学校发展与测评 项目2 中职课堂有效教学与测评 项目3 中职教师发展与测评 项目4 中职学生学业成就与测评 项目1 教育测量的过程与方法 项目2 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期中考试 学时 3 3 3 3 3 3 3 3 主讲教师 朱德全 教授 朱德全 教授 朱德全 教授 朱德全 教授 朱德全 教授 朱德全 教授 周 玲 副教授 周 玲 副教授 备注 模块四 模块四 模块四 模块四 项目1 信度 项目2 效度 项目3 难度 项目4 区分度 3 3 3 3 王书林 副教授 袁顶国 副教授 袁顶国 副教授 袁顶国 副教授 模块五 模块五 项目1 教育测评的项目分析技术 项目2 教育测评结果的统计处理 项目1 中职学校发展与测评的指标体系设计 项目2 中职课堂有效教学测评的设计与观摩 项目3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项目4 中职学生学业成就测评工具设计开发 期末考试 3 3 杨 鸿 副研究员 杨 鸿 副研究员 陈 甜 副教授 周 玲 副教授 杨鸿 副研究员 王书林 副教授 模块六 模块六 模块六 模块六 3 3 3 3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重点主要有:从模块来讲,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2.关注现实尤其是当前教育实践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解决教育领域测量、评价与统计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组织灵活、多样,可采用讲授、问答、自学、讨论、查阅文献、调查、课题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教学难点

本课程的难点主要是模块四、模块五、模块六。模块四、模块五专业术语、公式较多,对大多数学习者而言比较抽象、难懂。模块六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理论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深入浅出,避免对计算公式的原理、推导进行繁琐地解析,而要注重在基本了解原理的基础上来进行知识的实践运用以及对操作技术的探讨。

2.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指导。

3.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理解并掌握理论。 同时,本课程还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旨在考察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设计应侧重学生自主实践,独立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扮演组织者、指导者、辅助者、协助者的角色。综合自主实践模块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案例示范,让学生掌握规范的测验编制过程和方法。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操作应当时刻以理论为基础。 3.注重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注重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完成任务。 四、教学方法

《教育测量与评价》既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在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理论素养、实现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坚持“变教为学,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除运用讲授教学法外,还积极尝试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具体情况如下:

(一)案例教学

1.实施目的: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反思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2.实施过程:步骤一,初步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步骤二,通过文本、视频、语音等各种方式呈现现实案例;步骤三,分析要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步骤四,分组讨论,每小组以4~6人为宜;步骤五,课堂研讨,各小组间展开交流、争论;步骤六,教师归纳、总结、评析。

3.实施效果:使学生对教育统计与测评实际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其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提高学生的反思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二)项目教学

1.实施目的:通过对某一具体教学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施过程:步骤一,讲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如“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步骤二,确定教学任务,如“编制一份教育调查问卷”;步骤三,依据任务,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明确完成任务的目标、过程和方法;步骤四,

搜集学生任务,进行指导;步骤五,展示学生任务,并集体总结、讨论。

3.实施效果:通过对某一具体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学生熟练和完整掌握教育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技术。

(三)合作学习

1.实施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协作下,完成某项具体的学习任务。

2.实施过程:步骤一,布置学习任务,如“运用SPSS软件分析问卷”;步骤二,异质分组,每小组以4~6人为宜;步骤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步骤四,小组就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报告;步骤五,教师总结与评析。

3.实施效果: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以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的建立。

五、推荐教材

朱德全、宋乃庆,主编.《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