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曹操一生中的重大战役

来源:小奈知识网


曹操一生中的重大战役

此为曹操战争中较为别人忽视的前期战役,关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因其著名性我则只草草进行简单描述。

官渡之战——曹操准确判断敌我形势,攻击乌巢全毁粮草成为其胜利的关键。

赤壁之战——曹操错误判断,水军欠缺。

一:汴水之战:

战争背景:

董卓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关东诸侯以清君侧为名,集结兵力。北路以袁绍为首,南路以袁术为首,共同讨伐董卓。然而联军军合力不齐,处处勾心斗角,北路军与董卓军几乎没有接触,南路军只有孙坚一路奋力向前,先后击破胡轸、吕布,其后董卓迁都长安,孙坚再次击破吕布,夺取已成废墟的洛阳。北路军曹操劝诸侯追击无果,于是自己亲率数千人追击董卓。

双方兵力对比:

曹操:千余人

徐荣:史无记载,大都认为在1、2万左右

汴水大战:

徐荣为董卓大军断后,曹操千里追击,两军在汴水遭遇,西凉军不论是论装具还是素质,都比曹操则则组建起来的团练部队强过数倍,战争呈一边倒的形势,曹操几乎丧命。但曹操军拼死奋战,终于拖到夜幕降临,逃离战场。

结局:徐荣大胜,曹操惨败

意义:

1、 徐荣见曹操率领的军虽然少,但奋力死战,认为酸枣不可轻率攻打,引军回师;

2、 曹操一鸣惊人,整个关东联军中,只有曹操和孙坚和董卓军正面对抗,曹操之名,天下诸侯尽知。

二:兖州之战

战争背景:

黄巾之乱后,青州黄巾假意归顺朝廷,在董卓入京后,青州黄巾军再度起兵,并且越来越强大,这股黄巾军从青州入冀州,转战到兖州。兖州任城相郑遂出兵抵抗,全军覆没。黄巾军趁势追进,一直打到东平,兖州刺史刘岱率官军主力出战,仍是大败,一方诸侯刘岱也死在乱军之中。黄巾军再攻东郡,而东郡则是刘岱令曹操屯军之所。

黄巾军的兖州大战略:

击败刘岱后,此时的兖州布满黄巾军势力,只有曹操数千人固守东郡,北方是黑山黄巾军的活跃之所,东方则是青州黄巾的大本营,南方则是袁术和江东诸军之争,西面董卓拥兵自保。黄巾军鉴于此时形式,决定战据兖州要冲,扼四方交通要道,图谋天下。如果袁绍韩援救兖州,黄巾军则在此将其主力包围歼灭,攻克冀州,和黑山黄巾军会师。这样,河北中原的黄巾军便能拧成一股,对官军形成绝对的战略优势。

双方实力对比:

曹操:数千人 且官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装备占优

黄巾军:百余万 且屡战屡胜,士气旺胜,由缴获官军武器武装起来的精锐部队大都认为在5万---15万,其余则装备铁锄等钝器。

兖州军的内讧:

兖州刺史府因为刘岱战死和黄巾军兵临城下惶恐不安,一部分人建议向袁绍韩*求援,并打算将官印送给袁绍,而鲍信、陈宫等人则力阻袁绍南下,将希望寄托在屯军在兖州东郡的曹操。最终,掌握兵权的鲍信取得了成功,州吏渡过黄河,令曹操暂摄州事,但也因此,兖州内部分成两派,袁绍派经常托鲍信、曹操的后腿。

兖州大战前的险恶形势:

其一:对手的实力异常强大

曹操的对手是人众且强的铁血精锐。青州黄巾军在大起义时曾参与围攻首都洛阳,后来再度起事,从青州入冀州,转战到兖州,是一支真真切切的百战之师。并且,黄

巾军由于军粮匮乏,在和曹操争锋之前,已进入到破釜沉舟的状态,兵力更高达100余万,其中青壮年30余万,由缴获官军武器武之间。

装起来的精锐部队大都认为在5万—15万

因而曹操要的对手是30多万的破釜沉舟状态下的黄巾军,而其曾多次击败官军,和官军有着异常丰富的战斗经验。

其二:自己的实力异常弱小

曹操的军队组成很复杂,我们这里详细的探讨一下曹操军队的组成。一般都认为

曹操军队的人数是1万多人。其中曹军子弟兵明载是千余人。

曹操的军队组成要上朔到讨伐董卓时代,夏侯惇等人早年在安徽培养了一只精锐

的曹家军。曹操曾带着这支千余人的子弟军追击董卓。后来曹操被徐荣所败,东到丹阳征兵,其后又合并卫*、桥*等军,收编各路杂牌义军,组成曹家军。这当中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军队。

刘岱死后,黄巾军汇集兖州。曹操暂摄州事,统帅的是刘岱军的残军和自己的偏师,官军人数虽数倍于曹操,士气却很低落,那么击破黄巾军的重担只能落在曹操的偏师之上。

也就是说曹操率领的军队完全是个大杂烩,战斗力很难说,指挥起来有很大难度。

其三:没有后路

由于兖州内部分成两派(曹操派和袁绍派),使得曹操陷入了有进无退的地步,他唯一的盟友袁绍在等着他失败,从而自己独占兖州。黄巾军战败,可以退再来。而曹操战败估

计只能把人头送到袁绍那了。袁绍为诸侯之首,诸侯们不会为了一个弱小的曹操而得罪强大的袁绍,西边的董卓更是对曹操有切齿之恨。而粮草则一直困扰着曹操,曹操军不但没有任何补给,更可虑的是兖州大部已落入黄巾军手中,兖州所存的粮食和武成了黄巾军的战利品。

器大多也都

其四:官兵惧战,保存实力

虽然兖州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诸侯都知道天下从此纷乱,以后所凭借的只有实力。他们或由于兵少将寡,或因为保存实力,都不愿意和黄巾军正面对抗,谁都不愿意把自己陪进去。所以曹操想要指望官府他路援军,那就是白日做梦。

以上四个条件可以说局势险恶到极点,以少量杂牌军快速击败几倍于己的精锐和数十倍于己的百战之师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曹操是乱世奸雄,一个在东汉末至隋唐盛世的数百年间站中国历史顶点的奸雄。

作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奸雄就是奸雄,即要有奸诈无比,也要有雄才大略。而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了观察黄巾军,便大胆地偕同鲍信,率领一支仅仅千

人的部

队,亲自到前线近距离观察。以一千

人的部队,到百万敌军面前搜索情报,曹操的确大胆的近乎鲁莽。

(曹操心思细腻,长于创造性策划,而且一向勇于行动,经常喜欢自己跑到最前线,因此,后世诗人苏东坡称赞他为中国史上最善于用兵的军事家。但曹操一生的战史中,却经常出现狼狈的危险状况,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过分的大胆行为。

曹操对寿张之役的计划周密很感骄傲,因此在会战前夕,带着鲍信到前线去视察,口沫横飞地向鲍信说明他的作战谋略。或许是兴

奋过度,曹操和鲍信的骑兵部

队超出

了步兵部队前面一段很长的距离,正好来到汶水边。突然间,眼前出现一支数千名的敌人部队,曹操只有以数百名的骑兵仓促应战。但岸边地势不平,骑兵队无法发挥冲锋的力量,加上步兵未能及时支援,人数远居劣势,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

危急中,鲍信要求少数勇猛的骑兵,护围曹操先突围逃走,自己率仅存的骑兵部浴血死战。虽然曹操极力反

对,但鲍信表示军

队不可没有指挥官。为了顾全大局,曹

操只好趁隙突围而出。结果曹军死伤殆尽,鲍信也力战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通过大胆细腻的观察,曹操终于发现黄巾军的弱点——攻坚能力差,战斗力虽强却缺乏有力的统帅,只有集中力量攻其不备方才有机会取胜。而为了纪打赢这场战役不可。

念鲍信,曹操决心非

曹操动员起所有军队全部投入战斗,并且下令坚壁清野。首先曹操带着一只杂牌军,军队派系多,战斗力参差不齐,而曹操又是第一次指挥他们,很难指挥的得心应手。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充分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坚壁清野后,使得官军只能前,不能退,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军才有活路。在曹操的手段下,官兵的求战欲

队栓成一根绳,只有一起向前冲打败黄巾军望高涨!很多人仅仅看到的坚壁清野使黄巾

军士气迅速低落,而忽视了前者的重大意义。

曹操把主力汇合在一起,直接进攻甬道,断黄巾军的粮草。黄巾军进往救援,正中曹操之计,曹操以逸待劳,首战即获大胜。黄巾军没有料到曹操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了上去,狼狈后撤。

寿张黄巾遭遇大败,准备休整后再战。而曹操击退寿张黄巾军后,立刻马不停蹄杀向毫无准备的野营黄巾军。黄巾军兵临兖州城,这几天正在策划攻城,突然听闻曹操领军杀来,大吃一惊,只能仓促迎战。曹操却早作好战术部署,对松散的黄巾军实行穿

插,分

割,包围,而曹操亲自带兵直攻黄巾军指挥中枢,一举击溃野营黄巾。并且随着黄巾军的撤退方向,曹操利用骑兵机动性高优势,又连获大胜。等到溃败的前线黄巾军冲散主营阵地之时,曹操突然杀出,对着其穷追猛打,主力黄巾军顿时溃败,而曹操也一举解除了兖州之围。

收服黄巾

解除兖州之围,战争并没有结束,黄巾军还有百余多万人退居济北,他深知民变是

政治问题,就不应该用军事武力来解决。屠丅杀,虽然能震慑于一时,但只要稍一放松,叛乱便会卷土重来。政治问题要用政治方法来处理才有效。因此当黄巾党人势力削弱时,曹操也展开了招抚的工作。

他甚至公开向武要得多。”

装部队将领们表示:“这次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安抚比追剿更重

不久,谈判破裂,曹操立刻展开行动。但他尽量避免杀大量黄巾党人,逼压到他预设的陷阱,再将他们围堵起来。

戮,而以赶鸭子的策略,把

时值寒冬,被围困在济北国的黄巾党主力部队,在曹操不停策动下,首先放下武

器,无条件投降。曹操非常高兴,立刻宣布不咎既往,老弱、缺乏作战力的,全部遣回乡间,从事耕种。其余三十余万他们从事屯田的工作。

人重新编组,加强训练,编组为“青州军”,并指导

结局:曹操完胜

意义:

1、 摆脱了自脱离洛阳以来,有军无地,依附他人的状态

2、 曹操在正式摆脱袁绍控制,成为一方诸侯;

3、 曹操收降黄巾军100余万,编制屯田,使自己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一举跻身中等诸侯行列;

三、匡亭之战

背景:袁术伐曹

谈三国战争之时,人们首先会想到赤壁,然后是夷陵、官渡等役,但是另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却经常被人忽略,这就是袁曹中原之争。伐董之后,天有三大势力,袁术、袁绍和董卓,其中董卓军力虽强,却无争霸之能,真正拥有能统袁。而袁术由于血统比袁绍纯正,无论是中

一天下实力的,则是二

央还是地方,都有一大批拥护者,是当时实

力最为强大的诸侯。曹操和袁绍结盟后,袁术为了给他小时玩伴一个教训,亲率精兵十余万,浩浩荡荡地攻向兖州。

曹操的困境及疯狂战略

早在二袁失和之时,曹操就预感到袁术会北上,不过此时他的实力十分弱小,只能采取守势。同时结交徐州陶谦和豫州的众多小军阀,然而陶谦不愿和袁术为敌,豫州亲曹的

军阀单独出击袁术,全军覆没,兖州人人自危。而此时袁绍要求曹操将家眷送往冀州安至,表面上是为曹操好,实际上却是要的环境中:

挟曹操将家人做为人质,因此曹操再度陷入极其陷恶

曹操的军事计划: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曹操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出笼:兵分两路,以步兵正面迎敌,做出固守的假象,另以万余骑兵绕道奇袭,突袭袁术,尽灭袁术军。

曹操的作战计划出来,所有人都楞住了!曹操莫非傻了?他不但要以万余尽歼对方十万精锐,还要长途奔波,设局偷袭!这可以说是三国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

袁曹中原之战,关于曹操的行踪由于历代很少研究者涉足,以致很多人认为是袁术进入兖州边境后,轻敌而致。实际上袁术虽然嚣张却是并未放松警惕,谋臣大将皆在左右,未见有其疑义。关键是曹操在袁术进入兖州之际,已经迂回到豫州东部,断其后路,他率万余人忽然出现在袁术联军的后方,关于这一点甚少有人注意,但是这确是袁曹之战胜利之关键,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曹操万余兵力在袁术军尚未全部进入兖州境内时,已经到达袁术后方断其后路,等待袁术全部入境后给袁术联军致命一击。而长途奔波,绕道千里,断兵力十倍于己的敌人后路,曹操不可谓不胆大包天,而又未让如此众多的敌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又不能不说曹操的谋略性和军事素养都是高人一等。

袁曹中原大战

曹操把大部队留在甄城迷惑袁术,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袁术后方,等待袁

术诸军全部过境,疲惫大意,而且大将忙着部署北边建立防御,袁术等主帅松懈的最佳时机。开始向匡厅进攻。曹操选择的是早晨发动偷袭。选择早晨看得出曹操对时机把握的老辣,早晨敌人尚在睡梦中,正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其慌乱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敌方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战术最大消灭敌人。很多偷袭喜欢放在夜里,这样有利掩藏行踪。但是曹操此次不光要造成敌方混乱,更要全歼敌军。

结局:曹操大胜,袁术惨败

意义:

1、 袁术一蹶不振,从战略攻势转变为战略守势,影响力被局限在淮水之南,长江以北,再无争霸中原能力,数年后被曹操吞并;

2、 曹操跻身大诸侯行列,成为继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之后,又一个拥有统一天下实力的诸侯

三、血洗徐州

第一阶段:兖州防御战

战争背景:

巩固兖州的统治后,曹操开始对外扩张,兖州北部是实力最为强劲的袁绍,难以动摇;南荆州经刘表多年经营,国险民附,西南方的豫州是中原要冲之地,不仅本地郡县处于独立和半独立的状态,其他军阀如袁绍、袁术、刘表等也都在豫州拥有各自的利益,处理稍稍不好就得罪其他大军阀,而且,即使成为豫州牧,也只能是徒有虚名。兖州之东的徐州,

却在陶谦的治理下,繁荣如故,一片升平景象。曹操要想扩张势力,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地方就是徐州。

曹操的军事部署:

由于陶谦远征军装备极其精良,更有天下精兵出丹阳的说法,曹操并不打算和战斗力极强的陶谦远征军正面对抗,他采用瞒天过海之计,作了巧妙的战争部署:

1、 曹操将三分之一的兵力摆在陶谦的正面战场,摆出一付你不滚出兖州,那么就决一死战的的姿态,但实际上,却是为了保守兖州。曹操采取瞒天过海的策略,也不能让陶谦趁机占了兖州,因此,这三分之一的兵力完全是以攻为守的方式保卫兖州;

2、 曹操亲率主力军团奇袭徐州,如果胜,则满盘皆胜,败则满盘皆输。

双方实力对比:

曹操:兵力2.3万

陶谦:远征军5万,徐州守军不详,大约在1万人左右

曹操陶谦兖徐争霸:

曹操充分利用彭城城北地形空旷,适合骑兵作战的有利形势,数千骑兵趁着陶谦人困马乏之时展开攻势,陶谦军顿时溃败,死者万余,泗水河为之堵塞。

结局:曹操大胜,陶谦惨败

意义:

1、 彻底瓦解了陶谦十多年积累而来的军事优势,摧毁了徐州军的自信;

2、 徐州库府十分充足,对徐州西部的战领使曹操缓解了一时粮草带来的压力。

第二阶段:血洗徐州

战争背景:

彭城之战后,陶谦向曹操求和,曹操也因为军粮和长期征战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而撤军。此时隐居在琅玡郡的曹嵩听说曹操在兖州站稳了脚根,便带了数亿资产移居兖州。为了讨好曹操,陶谦派出都尉张闿率领两百名骑兵护送曹嵩,然而张闿见财起意,杀了曹嵩一家。消息传到曹操耳里,于是,为了复仇,更为了扩张势力,曹操向陶谦再度展了进攻。

结局:两败俱伤,曹操失兖州,陶谦元气大伤,徐州由富庶之所变成人间鬼域

意义:

1、 正面意义:

徐州长期处在战乱之外,府库充足,百姓豪强都很拥护陶谦,凡外来势力,自然就有一种强大的拒绝意识,曹操想要占据是很困难的,只能先用惊吓人心的恐怖手段,摧毁徐州人自足自安的心理,而对曹操采取不得不接受的态度。

2、 负面意义:

曹操是一位战术大师,战略小丑,从战术面上考虑,对徐州的屠戮是充满好处的,但要从战略上考虑,屠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广、极深、极远的。虽然掺杂着豪强利益分配等等问题,但是屠城却毫无疑问是兖州叛乱的直接导火索,而兖州的叛乱,把曹操推到了自黄巾军兵临兖州以来最危险的一段时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