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盈(yín) 篡改(cuàn) 教诲(huǐ) 杳无消息(yǎo) ....B.不辍(chuò) 燥热(zào) 悄然(qiǎo) 惨绝人寰(huán) ....C.遗嘱(zhǔ) 骤雨(zòu) 粗糙(cào) 锐不可当(dāng) ....D.翘首(qiào) 屏息(bǐng) 镌刻(juàn) 深恶痛疾(wù)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的,笑着,走着。 ....B.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

C.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D.他在选择高考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5、下面各项中,修辞手法与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比喻——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鲁迅《社戏》) B.拟人——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贺敬之《回延安》) C.借代——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用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

1 / 8

后一次演讲》)

D.引用——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视野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以,到了16岁左右时,年轻人得有点大视野。 ①16岁之后,年轻人会进入一个视野拓展期, ②16岁之前的孩子,眼中大多是孩子气的东西; ③而随着高度的上升,视野会变宽。

④在这个阶段,你所看到、接触到以及思考到的,都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⑤这是16岁左右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般过程。

A.①③②④⑤ B.②④⑤③① C.①②⑤③④ D.②①④③⑤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②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蒹葭》) ③______________ ,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④______________,子宁不嗣音?(《诗经•子衿》)

⑤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前四句。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2 / 8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⑥人而用之也。如之何⑦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厨房。④饿莩:饿死的人。⑤恶:表示反问的语气。⑥象:同“像”。⑦如之何:怎么,为什么。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1)(诚)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_____ ②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_____

(2)(居)①居天下之广居 _____ ②居无何,上至 .._____

(3)(且)①兽相食,且人恶之 _____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已而之细柳军 ..B.得志,与民由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杀人以梃与刃/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4.《孟子》的文章以雄辩、善辩著称,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论证方法的运用或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特点。

3 / 8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筷子春秋

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 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 李阳波 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 略有删改)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 2.第④段划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 / 8

3.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

1.(1)\"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2)对“筷子”这一食器诞生的推测。(3)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4)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2.(1)作比较。(2)通过“等”和“匕”(或“匙n)作比较,来说明。“筷子”的使用更方便夹菜。

3.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著”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 4.(1)使用方便灵活。(2)可以使进食方式更文明。 现代文阅读《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2、入“非遗”的二十四节气

袁云才

(1)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老农们了如指掌的二十四节气,如今入了“非遗”,这让人在喜.悦之余,也带来了某些感慨。喜的是,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性符号,二十四.

节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与高度重视,其入“非遗”,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令人感慨的是,这个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妇孺皆知且被广..泛运用的知识体系,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乃至要列入“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3)只要稍懂农事的人就知道,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我们的老祖宗归纳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其对人们掌握气候、适时耕种,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这从一些谚语中就可见一斑。比如北方谚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就是把节气当成气候的指示标,二十四节气宛如温度计上的刻度;又如湖南谚云,“春分种菜,大暑摘瓜”,则是把具体的农事与节气对应起来,二十四节气恰似指挥、引导春种秋收的鼓点。

(4)如此极具实用价值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何当今却让不少人觉得生疏?原因就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这一知识体系的依赖度越来越低。据某权威机构抽样调查,能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背下来的青少

5 / 8

年学生只占3.9%。

(5)今天的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当然已远非昔日可比了。然而,我们总发觉自己的生存环境,远不如古人。一方面,我们离自然界似乎越来越远;另一方面,自然环境本身也常遭受触目惊心的污染与破坏。而当遭到大自然报复时,我们往往发现,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弥补,甚至根本无能为力。据媒体报道,去年在哈萨克斯坦高原,15万头高鼻羚羊在3天内相继死亡,专家相信是传染病所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只能是小学生。

(6)正因为如此,我们任何一项改造、利用自然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基础之上。二十四节气,更是人类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它启迪我们,顺自然而为,方能事半功倍,五谷丰登;逆自然而行,则必遭其惩罚。但愿这成为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带给人类的智慧财富。

(选自《大自然》,有改动)

1.第(2)段中加点词语“喜悦”和“感慨”的原因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述。 2.第(3)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能否将这两个层次的内容颠倒?为什么? 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字“只”有什么表达效果?

据某权威机构抽样调查,能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背下来的青少年学生只占3.9%。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对于如何保护二十四节气,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请结合选文内容写出两点。

四、写作题(40分)

汪国真在他的诗歌里说:“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请以“给我一个____就够了”为题目,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 / 8

参考答案:

一 B C C A D

(1)①君子好逑 ②道阻且右 ③微君之故 ④纵我不往; ⑤气蒸云梦泽 ⑥皆若空游无所依

(2)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二

1. ⑴①真正,确实 ②诚心 ⑵①居所,住宅 ②过,经过 ⑶①尚且 ②将近 2.C

3.⑴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⑵怎么能让这些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4.示例1:两文都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甲文用“妾妇之道”作类比,雄辩地论证公孙衍、张仪只会顺从君王的旨意,迎合君王的喜好,算不上真正的大丈夫。乙文将“用棍棒和刀杀人”与“用暴政杀人”作类比,雄辩地揭示施行暴政的后果,自然地推出“仁政”主张。示例2:两文都运用大量的排比句以增强论辩力量。甲文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巧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向极致。乙文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用排比句罗列极度不公的社会现象,触目惊心,从而自然推出必须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三

1.喜悦的原因:二十四节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与高度重视;感慨的原因:二十四节气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乃至申遗保护。

7 / 8

2.不能。第一层写二十四节气对人们掌握气候、适时耕种,有指导价值,第二层通过引用谚语的方法来具体说明,这样按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事理。(意思对即可)

3.说明能够完整背诵二十四节气的青少年非常少。

4.列数字和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当遭到大自然报复时,我们往往发现,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弥补,甚至根本无能为力。

5.【示例】①不管产业结构如何变化、现代科技如何发展,人们都要重视极具实用价值的二十四节气;②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让二十四节气带给人类更多的智慧财富。 四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