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
六味地黄丸加逍遥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
安文娥,王晓娜,张素莉,冯淑凤
(河北省栾城县医院妇产科,河北栾城051430)
[摘要]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加逍遥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
3个月),对照组用西药对症治疗,对比观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9例。治疗组用六味地黄丸加逍遥丸治疗1个疗程(
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530%,对照组总有效率96.6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40.74%,对照组复发率91.22%,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关键词]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月经前后诸症[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079-02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躯体、精神以及行为方面改变的综合征。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涉及精神社会因素、卵巢激素及神经递质改变等因素。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高。中医称“月经前后诸症”,属“月经病”。通过临床观察,该病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由肝肾阴虚、肝气不舒引起,故用调肝益肾为主,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结合疏导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诊断标准
根据经前期出现的周期性典型症状即可诊断,主要症状归纳为三类:①躯体症状:表现为头痛、乳房胀痛、腹部胀满、肢体浮肿、体重增加、运动协调功能减退;②精神症状:易怒、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疲乏及饮食、睡眠、性欲状况改变;③行为改变: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存在意外事故倾向、易有犯罪行为或自杀意图。以上症状均排除内科疾患。1.2一般资料
2005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所有病例均为2004年2月~
诊患者,共118例,年龄为18~45岁,平均33岁,随机分为两
对照组59例。表现为单一症状的72例,综组,治疗组59例,
合症状的46例。病程1年以内者57例,1年以上者38例,2年以上者23例。由明显情志不畅引起的52例,无明显诱因的66例。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逍遥丸(《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治疗。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逍遥丸组成:甘草、当归、茯苓、白
经净停药。服用同仁堂六芍、白术、柴胡。经前7d开始服药,
味地黄丸(浓缩丸)和汇仁牌逍遥丸(浓缩丸),均口服8粒,3次/d,温开水送服。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1.3.2对照组对症用药。抗焦虑药用阿普唑仑,自出现症状开始服药,0.25mg,3次/d,月经来潮3d停药;抗抑郁药用氟西汀,出现症状开始服药,20mg,2次/d,月经来潮3d停药;肢体浮肿的用螺内酯,出现症状开始服药,20mg,2次/d,月经来潮3d停药;同时黄体期每日口服维生素B6100mg,调节神经系统。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1.3.3一般治疗两组同时都配合心理治疗,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使患者认识到月经前后出现症状一般来说是正常现象,嘱患者放松精神、稳定情绪、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同时要戒辛辣生冷食物,限制盐和咖啡的摄入。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2结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不影响工作和学习,或诸症消失,半年内又复发;无效:治疗1个疗程以上诸症无明显改善。2.2治疗结果
随访1年两组比较疗效见表1。治疗1个疗程,
表1两组疗效比较(n)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复发率(%)治疗组593222591.53*40.742△对照组59552296.6191.22
△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在治疗过程及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均未发现不良反应。3讨论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该病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本病好
45岁,包括青春期、育龄期、近更年期三个年龄发年龄为18~
段。青春期患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育龄期多因房劳多产、伤肾、肾阴不足,近更年期肾气渐衰、肾气亏损,加之七情所伤或劳倦过度,日久必致肝肾功能失调。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肝主疏泄,肾司闭藏,一开一合,一泄一藏,肝肾协调以维持月经的按期藏泄。
根据中医辨证,临床上补肾往往与养肝同用,肝肾同司下焦,且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故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兼降虚火。其方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生髓;山茱萸滋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脾益气而固精;三味药相配,共同发挥补益肝、脾、肾的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补肾阴为主;泽泻泄肾利湿,并可防止熟地黄过于滋腻;丹皮能够清泻肝火,同时可以制约山茱萸的收敛作用;茯苓淡渗脾湿,帮助山药健运脾胃,这三味药物为泻药,泻湿浊,平其偏盛。逍遥丸疏肝解郁,
CHINAMEDICALHERALD中国医药导报
79
・中医中药・
2007年2月第4卷第5期
杨建宇教授中药临床经验点滴
李凯歌1,王建仁1,史金花2,陈培红2,刘霞2
(1.鹤壁市中医院,河南鹤壁458030;2.北京光明中医学院知医堂门诊,北京100031)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理学;临床经验;杨建宇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中药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总结临床医师各自独特的临床用药经验,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并且可启迪后学。杨建宇教授是学验俱丰的中医临床专家,先后担任光明中医杂志副主编、中医药管理杂志副社长、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杂志执行主编、中华东方医药杂志学术总监、中华中医药管理网学术总监等一些学术研究机构的职务以及其他社会、学术兼职,但是,始终坚持不脱离中医临床一线的诊疗工作,并且积累了自己的独特用药习惯,现总结一二,以供临床参阅。1善用焦三仙,调脾胃
杨氏用药,重视后天脾胃之调养,擅用健脾和胃之品,
这在杨氏处方中时常可见到。焦三仙如重用焦三仙各30g,
即: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味酸性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功效。临床中用于各种饮食积滞证,尤善于促进油腻肉食消化,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焦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具有消食化积的功效,又具止泻之功,对食积腹泻可发挥消食与止泻双重作用。焦麦芽:甘平,归脾胃经。功效:消食化积,回乳,尤长于“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三者合用可增强消食之功,起到调节脾胃的作用。大病久病体虚之人多脾胃虚弱,出现纳呆、食少,继之倦怠乏力、便溏等症状,可在方药中重用焦三仙。2喜用当归补血汤
杨氏临床十分重视气血的调理。最常用当归补血汤,大
当归6g。补气血,调和阴阳。当归补血汤方药为:黄芪30g,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所致的肌热面红,烦渴引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等证。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由于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为君药,配伍当归甘辛而温,养血和营,为臣药。如此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诸证自除。健脾养血。其方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三者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以培其本。此方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
六味地黄丸与逍遥丸合用,既补肝肾,又疏肝理气,标本兼治。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到中药治疗经济实惠、副作用小,不易复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谢幸,丰有吉,等.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8.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080-01
3多配二至丸,补肝肾
人体正气之本在于肝肾,而肝肾阴虚是肝肾阳虚之根。善补阴者在于阴中求阳,而补肝肾之亏的关键在于善补肝肾阴虚。因此,杨氏补益先天善用二至丸。二至丸组方:墨旱莲、女贞子。墨旱莲、女贞子皆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之阴的效果。临床中二者多配伍使用,治疗因肝肾阴虚所致的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目眩、腰膝酸软、遗精、失眠多梦等症。
4重用丹参、白茅根,主君神
心为君主之官,在机体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用药时,杨氏擅用丹参来护君主之威,妙用白茅根来调君主之疵,以保证祛邪而不伤正气。丹参:辛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清心凉血除烦安神的功效。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归肝、肺、胃、膀胱经,用于血热妄行的多种血证,又可用于热淋、水肿等。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可用白茅根清热利尿,使热分下移小肠,随尿排出,同时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黏腻,故凉血而滤其积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与丹参配伍增强了凉血清心除烦安神的功效。5擅用附子、肉桂,护命门
补益肾阳,许多临床医生谨慎地便用肉桂,更不敢用附子,事实上,只要临床辨证正确,完全可以十分娴熟地运用,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杨氏临床用药,常用附子、肉桂,达到治疗效果。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肝肾脾经,用于阳虚证,可补火助阳,能下助肾阳、中温脾阳、上助心阳,故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皆可选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夜尿频多、阳痿宫寒,多与温补肾阳之肉桂相须为用。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有类似于附子的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增强补火助阳之功。
(收稿日期:2006-12-23)
[2]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中医妇科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3.43-58.
[3]罗元恺,曾敬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36-85.
[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1998.174.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2000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415.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1990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0.492.
(收稿日期:2006-12-22)
80中国医药导报CHINAMEDICALHERAL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