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齐国陶文的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出丛查日期:丝堕羔』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垒甾垒导师签名:』垒纽幺日期:逆:竺:!宰知识水坝@damdoc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本文在总结齐国陶文的研究现况的基础上,对部分齐国陶文文例进行了考释研究,并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印证,论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官、私制陶手工业状况,及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乡里制度。本文还从古文字学方面,对先齐陶文和齐国陶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齐国陶文发现、研究和著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自陈介祺发现收藏第一片齐国陶文至今一百多年时间里,齐国陶文受到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重视。其中簋斋所藏陶器陶片,以齐地出土为多,有“齐鲁陶文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之称,自注陶文“将及五千一。齐陶文集中出土于临淄,及其四鄙边境也均有出土。对齐国陶文的研究,自陈介祺、吴大激、王懿荣等人开始,刘鹗、日本人大田孝太郎开始刊印陶文拓本,三四十年代,黄宝虹、王献堂、顾廷龙、丁佛言、唐兰、张政娘、孙洵、孙鼎等对陶文的相关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建国后,有李学勤、朱德熙、裘锡圭、王恩田、郑超、高明、孙敬明等许多学者对齐国陶文撰写了不少文章,成绩显著。对齐国陶文及包含有齐国陶文的著录也非常显著。第二部分:对齐国陶文部分文字进行考释,对照历史文献研究了齐故城周围官、私制陶业,及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乡里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工商业迅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手工制陶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陶文是当时“物勒功名”制度的产物,其为促进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考释“轨”字陶文、“立事”陶文、“王孙”陶文,研究介绍了齐国官营制陶业主要以量器为主,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统一标准,并与历史文献结合,印证了当时“工商食官"“通商工之业”等制度,以及“里轨~‘立事”都是当时的官职;对乡里地名的陶文考释,足以看出战国时代齐都临淄乡里制陶业的盛兴景象,并且齐国民营制陶业已存在产品专业分工和地域分工,表明齐国民营制陶业的商品化生产的程度很高。《小匡》《管子》等历史文献,也印证了当时齐国都城周围的乡间组织为乡、邑、里三级。第三部分:对齐国陶文在齐国文字中的历史现状和地位进行了论证。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damdoc.taobao.com)(QQ@2218108823)

知识水坝@damdoc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先齐出土陶文丰富的资料,看到先齐东夷族人对于文字的发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齐国文字的比较与研究,可以看出,齐国陶文出土资料丰富,在齐国文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其他文字如金文、玺文、刀币文有着非常密切和渊源的关系,对研究战国文字及齐国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齐国陶文,官、私营制陶业,齐国文字6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damdoc.taobao.com)(QQ@221810882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Basedtoonthephilologicalstudiesofsomedocuments,thisinQi’Spotteryinscriptions,andreferringtherelevanthistoricalthesisrevealsofficialandprivatepottery..manufacturingindustryQiStateduringtheWarringStatesperiodanddiscussesthethen.socialandeconomicsystem弱wellasthetown—managementpositionofstatussystem.Besides,theauthoranalyzesthehistoricalandpre—Qi’SandQi’Spotteryinscriptionsinviewofpalaeography.Threepartsareincludedinthethesis:PartIisinscriptions.SinceChenfirstaofgeneraldescriptionofthediscovery,studyandrecordsQi’SpotteryJieqi(whoseliterarynameWasFuzhai)discoveredandandcollectedthepieceofQi’Spotteryinscription,manyarchaeologistspalaeographershavehundredyears·givenmuchemphasistothestudyofQipotteryinscriptionforoveroneMostofFuzhai’ScollectionswereunearthedinQiarea,mainlyinLinziandsomewerearoundLinzi.Hehimselfdocumentednearly5,000piecesof’StudiesofQipotteryinscriptionstartedfromChenthenLiuEandapotteryinscription.andWangYirong;Jieqi,WuDaweiQipotteryJapanesebeganprintingrubbingsofinscription.In1939sand40sHuangBaohong,WangXiantan,GuYanlongpotteryandsomeotherresearchersstudiedrelevantaspectsoftheChinainscriptions.SincethefoundationofNewXiguihavewrittenexpertssuch嬲LiXueqin,ZhuDexi,QiumanyarticlesonthestudyofrecordsofQipotteryinscription,andinscriptionhavemaderemarkableachievement.TheQipotteryandthosecontainingQipotteryinscriptionalealsosubstantial.Inthesecondpart,theauthor,referringsometohistoricaldocuments,makesphilologicalstudiesofQi’SpotteryQi’Sinscriptions,theofficialformerandprivatepottery.manufacturingsystemsofthattimeindustryaroundcapital.Thesocialandeconomicandtown-managementsystemarealsoinvestigatedinthispart.Statesperiods,thenon—officialindustryDuringSpringandAutumnandcommerceandWarringdevelopedrapidly,whichledtOthevigorousprogressofarehand。madeone’Spotteryindustry.Poaerywritingsontheproductofthesystemof“inscribingfameandachievementscommercialdevices'’,andcontributedmuchtothedevelopmentofQi’seconomy.Throughthephilologicalstudyofthepoperyinscriptions:7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轨),lishi(_ff_.事)andw口,铲姗(王孙),theindustrymainlyfocusedrequirementononauthorfindsthatQi’Sofficialapotterytheproductionofmeasurementdevicesandhadarigorousthequalityanduniformstandard.Referringtohistoricaldocuments,thethesisconfirmsthethensystemof“handicraftandcommercialindustriesservinggovernments’’andthesystemof‘‘boostinghandicraftandcommercialindustries”.Italsoconfirmsthat‘‘ligui’’and‘‘lishi’’weretheofficialpositionsofthattime.Throughonthephilologicalstudyoftowns’andvillages’namesinscribedthatthetownshippotteryindustryinclearpottery,weconcludeQi’Scapitalwasveryprosperous,thattherewereproductionworkdivisionandaareadivisioninthenon-officialpotteryindustryinQiState.AlltheseshowveryhighlevelofcommercialproductionlevelofQi’Spotteryindustry.AccordingtothehistoricaldocumentsofXiaokuangandGuanzi,thetownshiporganizationinQihasthreelevels:Xiang,YiandLi.PartIllisaboutthehistoricalstatusandrichmaterialsoftheunearthedthatwithpositionofQi’Spotterinscription.ThepotteryinscriptioninQireflectthegreatcontributionwritingcharacters.ComparedQi’SDongyipeoplemadetodevelopmentofQi’SQi’Sotherwritingsystems,therichQi’Spotteryinscriptionisofmuchvalue;andonitiscloselyrelatedtobronzeinscription,royalsealinscriptionandinscriptionknife.coins.ThereforeQi’spotteryinscriptionissignificanttothestudyofwritingstate.systemsofthewarringstates觞well硒thatofQiKeyWords:Qi’Spotteryinscription;officialandprivatesystempottery—manufacturingindustry;Qi’Swriting8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导论海岱地区,其不仅孕育生长着博大深沉的齐文化,同时亦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从史前历经夏商西周,直到东周时期的陶文,其长风绵绵,几无断续,保存了古代汉字的创生发展煊递变化的全部轨迹。这种以陶器为载体的陶文,以刻划或戳印为形式的记录事物的方法,泽被广远,遍及中华大地的腹心地区。齐之陶文从其开始,就体现出地域分布广博之优势,东周时靓四境所至均有发现,以临淄为中心,因政治和商业的原因,而向四周辐射辗传。自--/k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山东潍县学者陈介祺第一个鉴定并收藏了潍县出土的齐国陶文以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大量的齐国陶文资料生动地记录了齐文化在齐国大地上欣欣向荣的发展史。齐国陶文数量远比其他文字资料多出数倍。因齐国陶文数量多、类型多、范围广,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是研究齐国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要资料,也是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第一节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一、选题缘由1、选题依据读硕期间,我一直在关注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这个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并且还撰写了《浅论汉字记录载体的发展历程》《简策制度在中国书史上的贡献》等论文,对于甲骨文、金文、玉石文字,简策和缣帛文字,到纸的出现,再到今天的电子网络的发展历程,都进行了深入学习。每每提到中国文字的起源时,都会提到陶文,而我对陶文的学习是浅显的,于是,我就开始学习文字起源和陶文方面的著作和文章,期间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还撰写了《浅析中国文字的起源》《从出土陶文看先齐文字》等两篇文章,我发现我们齐鲁大地就为中国文字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齐国陶文,上自先齐陶文,到春秋战国齐国陶文,自陈介祺发现收藏第一片陶文以来,对于古陶文的研究继商周时代铜器、玺印、货币、石刻文字后,在古文字研究领域中出现的另一分支。于是在导师任相宏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把毕业论文的题目就定为《齐国陶文的研究》。9戚东大攀硕士学俊论文一一]1….——II!I嬲量2、选题条件耨淄是齐溺敖都,齐文纯的发祥逸,齐文纯起源于太吴、茯羲之镬=,继承发展予神农、少吴之超,充实增肇予太公、禳公之登,繁荣爨盛予露赛之煎。菘淄齐文化故都覆盏全区l6个乡镇、办事处,占地200平方公里。其中,先秦城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临淄齐国故城,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田齐王陵:被刘海粟先生誉为“殉马奇迹天下无"的齐景公殉马坑;被列为9O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后李春秋殉车马;瞽传千古的孔子闻韶处;设计精巧的排水道目;构造独特的稷蠡墓群;蜿蜒绵长酶淄溺;有着众多传说豹牛由,戮及羔SO余座名太墓葬、台缝,构残了独典特色、深蕴文健逡涵翡齐文化名城。近年来,在临淄考吉发掇中出土的齐图羯文数量多,如:1988w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对临淄后李留村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齐国陶文总计257件。1999年春,齐国小城城西1.5千米的刘家庄窑址,出土了一批陶罐、陶盆残片,很多陶片上有陶文。2000年,在临淄三中出土部分陶文,多钤于豆柄上,发表拓片8铡,有单字陶文也有描某墨菜’’格式熬。2001年,在大城寨j基角河崖头采集到藿于戳有文字的陶片,大多是豆橇。具有很赢熬科学价值,对研究春秋战圜时期齐国历史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①。二、研究价篮本课题初步设想研究以下内容:(一>官私陶文的释字研究:当时蠢图量器,及其量器比;战国时期齐国的乡里制陶业的发展以经做到了分工分类,以及乡里制度。(二)齐国官、私制陶手工业的窑场概况;齐圉陶文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三)从先齐陶文看齐国大地对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做出瀚臣大贡献。(黯)齐国陶文在齐图文字中熬地位。遥过研究,其价值在子,一是对于认识爨史,了解当融豹敢治、经济、文纯等各个方嚣,以及重颞认识学术原貌,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研究齐国陶文在古文字学研究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价值。露年辉、许激珍《鼯酸先声2006年8月。文字载体一稿滚封嚣胬交》,《弈帮文锈》第119-125茭,吾菟文艺滋蔽襁10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节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一、研究思路陶文是指钤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器文字是出土古文字研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陶器文字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又是战国文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文分布很广,齐、燕、韩、赵、魏、秦、邹、滕等故地均有发现,其中齐国陶文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研究价值较大。一百多年来,齐国陶文作为陶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并对其作过研究。早在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山东潍县学者陈介祺就第一个鉴定并收藏了潍县出土的齐国陶文。自陈介祺、吴大澈、王懿荣等人开始,刘鹗、日本人大田孝太郎开始刊印陶文拓本,三四十年代,黄宝虹、王献堂、顾廷龙、丁佛言、唐兰、张政娘、孙洵、孙鼎等对陶文的相关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建国后,有李学勤、朱德熙、裘锡圭、王恩田、郑超、高明、孙敬明等许多学者对齐国陶文撰写了不少文章,成绩显著。郑超先生认为,对齐国陶文的研究,从纵向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陶文发现以后到辛亥革命以前。第二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后到解放以前。第三个阶段,建国以后到现在。解放前,陶文基本上没有科学的发掘和系统研究,局限性较大,研究成果很少。解放后,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兴旺和战国文字研究的兴起,陶文的发现和研究步入正轨。从50年代开始,有关陶文的科学调查和发掘成果陆续发表在相关刊物和著作中。陶文的研究方法得到改进,不局限于传统的金石学,开始注意到器物形态、历史背景等方方面面。齐国陶文主要是战国时期的,由于战国文字本身古奥难读,战国史料又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出现争议是难免的。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对文字的释读上,如·-唼”、“甬"、“锄,,等字,而文字不是孤立的符号j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释读势必得出不同的结论。高明先生的《古陶文汇编》是建国后非常重要的一部古陶文工具书,书中区别时期和地域,眉目清晰。而且,作者细心汰选,避免了重复,又注意到文字结构变异、布局行款及阴阳正反等差别,是一部包容量大,(全书共收拓片二千六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百二十二张,二干五百种)内容丰富的古陶文工具书。其中第三章《山东出土陶文》,收入临淄出土陶文拓片709张。以先官后私的顺序排歹|j,私营陶文又按乡里分类集中,让读者一罄了然,便于研究和查找。力研究齐国陶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课题研究通过对齐国陶文的著录与研究的总结和概述,以《古陶文汇编》中的拓片为文例,并结合陶文研究文章和历史文献,对齐国陶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l、官私陶文的释字研究;当时齐国量器,及其量器比;战国时期齐国的乡里制陶业麓发晨以及乡里制度。通过对富营量器上含有鬈吱弹、靠立事,,、“王,,字嚣陶文,进行考释分析,结合相关历史文献研究,了解“哎,,字陶文、“立事”陶文的结构,从而分析陶文中所涉及的管理制度、职官设置及量具的形制和容量比闯题。侧重分析“哎静字陶文、“立事’’陶文中的职富设置。对私营陶文的研究,是通过齐国陶文中出现的主要乡里名称,进行分类讨论,从而研究齐国都城周围的乡间组织结构,及齐国民营制陶业的发展状况。2、齐国官、私制陶手工业的窑场概况;齐国陶文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在对官、私陶文考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掘材料,探讨了齐国官、私制陶窑场的分布、选址等概况。并通过历史文献,分析了齐陶文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3、从先齐陶文看齐豳大地对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文字学方面对齐国陶文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先齐文字中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的描述,从而讨论和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闻题。4、齐重陶文在齐匡文字中的地位。通过齐国陶文与齐国玺文、齐金文、齐货币文字的比较研究,来分析齐国陶文在齐国文字中的重要地位。12曼曼曼曼曼曼孽毫鼍I—Im———i—i—R—l—i一…i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l—i!二、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文献学和古文字学角度入手,从实际出发,力求对齐国陶文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献考查法、实地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1、实地考查法作者先后多次利用回老家的机会,到齐国故城临淄的齐国历史博物馆、殉马坑、古车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考查,并对一些陶器陶文进行拍摄照片,还进行人员咨询,从当地博物馆买到许多文献资料。通过实地考查,补充了文献资料的立体认识,促进对文献资料的理解。2、文献考查法从青岛市图书馆、青岛科技大学图书馆、以及临淄齐都博物馆、殉马坑、古车博物馆等地查阅到大量的关于齐国陶文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古文字学资料,并且购到高明先生的《古陶文汇编》一书,对作者写作本论文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三、研究框架通过对齐国陶文的著录与研究的总结和概述,以《古陶文汇编》中的拓片为文例,并结合陶文研究文章和历史文献,对齐国陶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从官、私陶文的释字研究,对齐国量器制度、乡里制度、手工制陶业的分工进行了研究论述;齐国官、私制陶手工业的窑场概况:齐陶文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先齐陶文对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的贡献;齐国陶文在齐国文字中的地位这几个方面,进行探求和分析,从而实现本研究价值。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齐国陶文的发现与研究概述陶文是指钤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在出土古文字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齐国陶文作为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受到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重视。山东出土的陶文中,齐国陶文发现最早,数量最多,时间跨度大,如果把由东大汶日等新石器时代刻番在陶器上的符号也看作广义文字的话,那它们可以说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文字。面数量更多、磺究价值更大的是春秋寒至战国时代齐都临淄附近的陶文,在陶文研究中占重要的地位。第一节齐国陶文的发现与发掘成果齐囡陶文的发现,早在--:k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滴代著名金石学家、山东潍县的陈介祺(字寿卿、号簋斋),第一个发现、签定并收藏了出主子齐国大邑即墨古城遗址的齐国陶文。据李学勤先生《函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一文,簋斋曾跋一陶文拓片:“瓦器残片出潍之东,甚古,有印文翻:陈一,当是陈氏之族,■字不可识。阈治壬申五月六日已丑得之子姓"。拓片作题记:“残瓦,壬申五月六日得之邑于姓,出即墨古县’’∞。这里的“陈氏之族”显然是指齐国的陈氏。同治壬申是同治十一年,即公元一歹℃七二年。这是至今发现的陶文最早的著录。簋斋所藏陶器陶片,戳齐地出土为多。峻淄为最,鲁地、邹、滕次之。簋斋收集陶器陶文最多则在光缳二三年闻,其时山东省大早,农民饥馑待食,先生亲率长孙陈阜在家乡兴办粥厂数处,以济灾民。齐故都临淄农民,风闻潍县陈氏有收瓦陶之事,俯拾于野,纷沓送至,先生如数偿值圆。随后有潘祖荫、王懿荣、端方、周霖等竟相寻求,各有所获。陈氏所藏陶片数量甚多,在世时传拓的《簋斋藏陶》,据称全套共四千零四十三纸。光绪九年(1883年)亲割撩联:搿齐鲁陶文靼干种,印篆周秦一万方”,自注陶文“将及五予”。其中一半是齐国陶文,绝大多数又是从齐都悔灌出土的@。陈介祺长子陈厚钟的后人分到了这批带陶文古器,后转售给青岛博物馆,清点者。李学勤‘lII东陶文的发现和著粱》,‘齐鲁学刊》1982年第5期,第35-.37页.o陈余棋《麓斋论燃一前寄》,文物出版技,2004。9,第1-5页。辔手辉、许溆珍《酃敢先声文字载体——临淄封泥掏文》,‘齐都文钧》百苑文艺出敝社2006.8,第119-125页.14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称总数有4800件,据说至今封箱未动。这批尘封的陶文中有无载有原始文字的古陶片至今是个谜。建国后,文物管理工作逐渐规范,随着考古事业的开展,山东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文。这些陶文都有明确的发现地,部分还有清晰的地层关系。陶文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临淄齐故城内外发现大量东周齐国陶文。1958年10月,山东文管处在临淄齐故城采集到部分陶文,发表12通,其中有一方铭日“(华)门陈棱再左里畋亭釜”,其余均为单字人名或地名加人名①。而据孙敬明《临淄齐故城内外新发现的陶文》@,似还有一方铭“陈得再左里畋亭区",也有可能是同一件,因原文不清导致释读不同。1965年,北大考古系在临淄齐故城内阚家寨实习时发现一件齐陶量,铭“王栅”,应为齐量中的升@。孙敬明《临淄齐故城内外新发现的陶文》@一文,披露了自1958年至1985年间临淄齐故城内外陶文出土情况。发表陶文拓片和摹本共33例。出土地多达16处,带有陶文的器形主要有豆、壶、单把杯、罐、钵等,还有相当多的有字陶片,无法判断器形。陶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带有官方性质的陶文,主要以戳印文字为主,间或有刻划文字。陶器造型规整,大都是量器。其中有一方铭日“陈棱再立事左里畋亭釜"。一是民间陶器陶文,都是戳印文字,内容主要为陶工的籍贯和名字。临淄陶文集中出土于齐都城内的居住遗址中。由于埋藏较浅,当地农民在挖坑用土、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建猪圈,盖大棚等各种农业生产活动中,只要动土,就会有陶文出土。遗址中出土的陶文基本上都是碎片,极少完整器物,而且零星分散而不集中。陶文种类和陶文内容五花八门,很不一致。而陶窑遗址中出土的陶文与地名和人名就比较单一。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齐国故城以北周傅庄窑址出土的陶文一百三十余件,都是豆柄。其中有“城阳”地名的十六件,“豆里"地名的四件,人名“赘一字的八十四件。证明这里古名城阳、豆里,这些有名字的陶文都是名叫赘的人开设的制陶作坊生产的@。1988--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对临淄后李官村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齐。山东省文物管理处《l“东l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6期,第289__297页。o‘文物》1988年第2期,第8l一88页。西魏成敏、朱卡德‘山东临淄新发现的战围齐量》,《考古’1996年第4期,第24—28页。回‘文物》i988年第2期,第8卜一88页。锄王辉、许淑珍《邮政先声文字载体——临淄封泥陶文》,《齐都文物》第119.125页,百苑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曼皇曼鼎曼!曼曼嬲蔓皇皇曼愚II,——一一I拦詈葛国陶文总计257件。东周戳印陶文97件,东周刻划陶文157件,汉代陶文3件。发表陶文拓片59侧。陶文大多出土于窖穴(灰坑),器形主要为豆、罐。从其内容看,基本上满于民营制陶作坊产品。这批陶文有甓确的豹地层关系,失磷究东周齐陶文年代和分期提供了重要依据。1999年春,齐囡小城城西1.5千米的刘家庄窑址,出土了一批陶罐、陶盆残片,很多陶片上有陶文,多为“获阳",证明这~带应是古获阳里,近现代临淄城西仍有淮(“获’’当地读“淮’’)阳地名。证明淮阳地名由来已久。2000年,在裕淄三中出±部分陶文,多钤子豆柄上,发表拓片8例,有单字鬻文也有“菜里菜”格式的。2001年,在大城东北角河崖头采集到若干戳有文字的陶片,大多是豆柄。发表拓片18例,格式有单字也有“某里某"。另外,在临淄阚家寨进行过两次发掘都出土不少陶文,有地层叠压打破关系,材料没有发表。@水井中出土的陶文主要器类是陶罐,’基本上都是完整器物。例如,在临淄齐国故城小城外东南角清理的水井中,出土的陶罐均为小口、尖唇外卷,短颈、圆腹、圆底或小平底,器身饰细绳纹,印文打在颈部。蠢瑟可以证明,罐除了用来盛溪外,还霹以用来汲承。墓葬中出土的陶文一般都是打印在鼎、豆、壶、盘等随葬陶器上。1988-1990年,在临淄区后李遗址发掘的战国地层和灰坑中发现了两百五十七件陶文,这是目前可见到的唯一~批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齐国陶文。齐国陶文集中出土于临淄,及其四鄙边境也均有出土。齐营东境出土陶文。簋斋先生所发现的第一片羯文酃出自即墨古县。酃墨故城朦为齐东经济文化发达靛都邑。还有王献堂先生《黄县翼器》称,王道薪著有《黄县金石杂记》(未刻)。称光绪年间,黄县归城出土陶豆数件,上钤印文,有作赡,有作贸里的。王献唐先生以为,这些陶器可能是当作商品输入,或齐国益邑人来此所造。齐国西境出土陶文。1951年,邹县纪王城出土一件陶量,钤有“廪弹字方印岱。1980年,邹县文物保管魇收到农民捐献的陶量两件,与前者稆类,底部内表瑟钤有“廪"字印。据说出于邾翟故城富殿区以南@。据称在聊城地区的东阿。许淑珍:‘齐国陶文的几个问题》。《齐鲁文博》第141--145页.齐普书社2002年8月。。‘巾围古代度量衡图集》文物il:版社。1981年;‘山东文物选集·普聋部分》第51页,文物ll{舨社1959年9局。@邹县文物保管所:‘邾国故城出土的两件陶量》.‘文物》1982圣F第3期,第78页。16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故城和荷泽的郜国故城,位于济南东的平陵城一带,前数年亦出土与临淄的形式内容完全相同的陶文,且数量较多。尤为重要。齐国南境出土陶文。20世纪60、70年代,在滕县古遗址调查中,发现东周陶文和陶符若干,发表15例。陶文多为单字,器形有豆、瓮等。在古滕城复查时,在滕国故城文公台附近,采集到残陶量一件,底部铭有“陈膺立事岁一”六字。①孙敬明认为全文似应是“陈唐立事岁毫釜"七字②,经察拓本,校之齐陶文的同种内容。齐国北境出土陶文。20世纪70年代末,在天津静海县钓台遗址采集到一块泥制红陶量器残片,上印有“陈和忐左廪”圆形戳记。在天津南部还出土带有齐国风格的“区”、“釜”戳记的战国量器,在张贵庄M8出一件齐战国风格的浅腹鼎。据推测,这一带应该有相当一段时间属于齐国。@齐之陶文发现于四境者均是钤印在量器上者,并且其印文中多冠以田齐贵族之氏名“陈”字,标明其由国家统一制造,由陈氏贵族监行其事。由此可以看出,齐国在其全境之内于政治和经济方面强有力的统一措施。或可谓陶文为齐的政治经济的统一作出了很大贡献④。第二节齐国陶文的著录与研究概述一、解放前研究概况这一部分李学勤曾有专文《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对此进行总结。郑超《战国秦汉陶文研究概述》@亦有涉及。研究情况大致如下:自陶文发现至辛亥革命前这一时期。陈介祺收藏陶器陶片,并对陶文进行研究考释,他指出陶文多用玺印抑成,簋斋论古陶文字:“余于钟鼎文字,不能识者百或有一二,又谓刀布文字不过一二,非钟鼎比也。今得三代古陶文字,则不可识者甚多,且有正倒不能定者,奇矣哉。石鼓无。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l期。第36.—43页。雷孙敬明:‘齐陶文比较研究》,《管子学刊》1994年第3期,第54—58页。@<天津市文物考古:L作三十年》编写组:《天津市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24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触孙敬明:‘齐陶文比较研究》,‘管子学刊》1994年第3期。第54-一58页。@《齐鲁学刊》1982年第5期,第35—.37页。蛐《古文字研究’第t’网辑.中华书局,1986年,第247—260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量鼍嬲鼍曼曼皇嘲鼍鼍鼍皇繁拦!曼!曼燃量曼曼曼麓曼量曼笪嬲寡!!曼黑曼曼曼曼IIIIIIII二,而竟有陶,陶又似古于金石,奇矣哉。是岂可与刀布文字并语哉。古陶与古玺印近,有以玺成者,有刻者,与钟鼎古货为今存三代文字有四,并石鼓禹书洛字必五。"◇陈介模既是吉陶文的发现者、收藏者,也是有贡献的研究者,营撰有《陶文释存》与《陶器造像化布难器考释》等书稿,可惜都未刊行。他对陶文的研究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指出陶文多用玺印印成;第二,他把陶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不外官名、地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与其事其数”;第三,把陶文中的陈氏与齐图田氏联系起来。罾。古文字学家吴大激是首先详细研究陶文的。陈奔祺与吴大激是过从甚密的朋友,簦斋每有传拓,必清其考释。光绪三年-)l,吴氏褥七十余纸时,作《陶文释》,得八百余纸,作《三代秦汉古陶文字考》,皆草创之稿。可惜大都未能刊行,散失了不少。至今我们能够见到的只有兰种稿本。一是北京图书馆藏《簋斋古陶文字考释》五册,一是收于《吴恪斋尺牍》第七册中的《读古陶文记》一卷。一是在其《说文古籀补》里也收录了一些陶文资料。后来丁佛言、强运开广续吴书,先后编辑《说文吉籀补补》与《说文吉籀---辜b>>,均收录不少吉陶文。方浚溢《缀遗齐彝器考释》本系硬究金文,但书内考释陶文六十四晶,释文贴切,为学者信服@。刘鄂是刊印陶文成专书的第一人。庚子战乱,王懿荣遇难,王氏生前所藏陶文与甲骨,均归刘鄂。刘氏从陶文中选拓五百余品,1904年印成《铁云藏陶》三册(另一册为封泥)。1912年日本人大函孝太鄯之《梦庵藏陶》一卷出版。这一阶段尚属传统金石学研究,人数不多,面拓本、著作至今也多未落行。但正是从此,人们开始逐渐认识陶文,研究陶文。辛亥革命后,陶文藏家更多,也有一些外因人注意及此。这个时期,较易见到的拓本,有吴隐的《邂斋古陶存》,方德九的《德九存陶》,张培澍的《古陶琐萃》,杨昭惰《古陶拓片》,邵章的《古陶器文》,谢方的《云水山人陶文萃》,以及方清霖、姚华、潘博山、溥心畲、刘体智等家的拓’本。内容都以由东战国陶文为主。1934年,壬献唐辑成《邹滕古陶文字》拓本国陈介祺‘镰嘉论嘲》,第15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辔郑越:‘战陶秦汉陶文研究概述》‘古文字研究》第十阏辑,中华书简,1986年第247页—.260页。西高明‘古陶文汇编》序,中华书局1990年3月。18曼。=一mI皇曼皇曼皇曼量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鼍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册,专门著录邹滕地区陶文。1925年,王国维提出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①,为陶文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桐乡徐氏印谱序》中,王国维断定陶文与兵器、玺印、货币文字为六国古文一系,指明了陶文的时代@。打破了传统金石学只重文字,不重器物和出土地的弊端。同时在这一时期,有关陶文的著录、研究、考释的文章刊物和著作也不少。1930年黄宝虹刊印《陶玺文字合证》。书中确切证明了玺印和陶文两者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古玺文字,前人莫明其所用,今以陶器证之,有可确知其为款识之模型,而无疑义。’’这一结论被今天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所证实。1934年王献堂的《邹腾古陶文字》刊行,他提出了“初则断代、继则划地、终则论器”这三项都是研究陶文的基础工作④。1935年,同年内唐兰和张政娘分别发表《陈常陶釜考》和《平陵陈得立事岁陶考证》,为陶文研究论述之先。1936年,顾廷龙《古陶文耆录》出版,这是一部陶文的字汇。1964年,台湾艺文印书社出版了金祥恒的《陶文编》,可视为顾书的一种增订本。@1943年,孙洵、孙鼎所编之《季木藏陶》收录周进集藏陶文之《季木藏陶》,出现最晚,结集最佳。这一时期陶文研究的视野大为扩展,研究方法有所创新。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篇概述陶文的文字。一是顾廷龙的《古陶文香录·自序》,一是王襄《古陶残器絮语》@。顾氏探讨了陶文的出土,陶器的形制,陶文的内容、行款及陶文与古籀文的关系等。王氏则讨论了古陶残器之出土、古陶残器之时代、古陶残器之种类、古陶残器之书法、古陶残器之文字、古陶残器之画像、古陶残器之著录等项@。陶文的考释著作,有丁佛言的《说文古籀补补》和强运开的《说文古籀三补》。李学勤先生《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中介绍,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外国人参与收集和研究陶文。1922年日人太田孝太郎出版陶文著录专书《梦庵藏陶》。日本财阀太仓喜八郎热衷于收购中国文物,编有《古陶文》拓本。英国人林仰山(F.S.Drake)1940年在《中国科学美术杂志》(TheJournalofNorthChinao‘古史新证——王陶维最后的讲义》第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雪《观堂集林》(附别集)卷六,中华书局重印本,1984年。o郑超:(hi同秦汉陶文研究概述》,‘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第247—260页。锄李学勤:<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齐鲁学刊》1982第5期,第3弘-37页。o《燕京学报》第35期。@郑超:‘战陶秦汉陶文研究概述》,‘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第247--260页。19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第7l卷发表论文,著录和讨论了1939年济南大辛庄发现的一件有铭灰陶豆。这件陶豆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后来被证明该陶器系伪造,铭文则是根据真品懿铡的。此外,20世纪四十年代初,旦本人关野雄在临淄齐赦城进行考古调查,曾采集到陶文①。二、解放后研究成果概述建国后,由于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陶文的史料价值,利用陶文资料研究历史,自五十年代以来,成绩显著,有许多学者撰写了不少重要的文章。在齐国陶文的研究上,李学勤先生的《战圈题名概述、齐囡题名》,系统的研究了齐国陶文,并注意了陶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状况,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李学勤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由东陶文的发现稻著录》国介绍了自陈簦斋首次发现陶文至薪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内出东陶文的发现、收藏、著录和磺究情况,材料搜集丰富,为研究者提供了大致的参考书网,该文成为郑超《战国秦汉陶文研究概述》@的重要参考,也是本文解放前部分的主要资料来源。李学勤先生的《燕齐陶文丛论》对齐囡陶文有深入的的探讨囝,还有他的《论田齐陈固陶区》是以考量制的。朱德熙先生的《战营陶文黧玺印文字中的“者”字》释出了齐逞陶文中的“者挣字,使我们知道了齐国部分陶器制造者自名为“陶者”,这对研究陶器制造者的身份是一个重要线索@。朱氏的《战囡文字中所见有关轨的资料》认为齐国陶文It,中常见的“啖’’字应释为轨,读为轨。裘锡圭先生的《战图文字中的“市"》释出了齐国陶文中的“市"字,而且还指出,印有市印的陶器,可能都是官用产品,这是陶文研究中的重要收获。其文中还释出了齐国陶文中的“大"字等字@。在齐囡陶文研究中还应当提到的是李先登的《天津师院图书馆藏陶选释》,在这篇文章里,李先登认为习字大约是当对的一种地方军事编制,又怀疑齐陶中凄屡出国关辩雄:《齐都睡淄。调凌≥,《考古学杂志》32卷4、6、ll期,l舛2年。《巾国考蠢学研究》东索大学乐洋文化研究所,1956年。盘李学勤:《内东陶文静发现亵蓑装》,《齐磐学甏》1982年筹5鞭,第3卜37燹。西郑超:‘战}目秦汉陶文研究概述),‘古文字研究》第t。刚辑,中华书硒,1986年第247~260页。函李学勤:《熊齐陶文从论》,‘上海博物锭集列》第5期,第170一173炎,上海古籍:坫舨社1992年。肇朱德熙:‘战闻陶义和釜印文字巾的“者”字》,《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16--120受,中华粥简1979年.睁裘锡圭:‘战因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第285—296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的毫字是“亭’’字∞。孙敬明先生的《齐陶新探(附益都藏陶)》②根据齐故城出土新材料,结合益都(今青州)博物馆藏陶文,对陶文按内容分类,对关键文字进行了考释,并探讨了相关地望。孙敬明先生的《齐国陶文分期刍议》@利用新材料对齐国春秋晚期至战国末的陶器及陶文进行了分类和分期断代,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孙敬明先生的另两篇文章《齐陶文比较研究》和《齐陶文比较研究(续)》唧将齐国陶文与同类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纵、横两方面的比较,上溯史前,下迄两汉,旁及周边列国,探讨了齐陶文的源流、出土地域、陶文形式、内容、窑场设置,并与钟鼎、兵器、货币文字作了对比。孙敬明《从陶文看战国时期齐都近郊之制陶手工业》@讨论了齐都临淄附近的官、民制陶手工业的组织概况、人员籍贯、产品种类、窑场分布、产品走向等,凡齐陶文有关的各个方面,差不多都有涉及。高明先生的《从临淄陶文看绑里制陶业》@依据《古陶文汇编》⑦材料,对齐国临淄城的民营制陶业窑场分布情况作了统计,分析了制陶业的组织形式,考查了陶工的身份和当时制陶业的状态。王恩田先生的《齐国地名陶文考》锄是以考地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统计了各地区窑场的产品情况,证明齐国民营制陶业已经有了明确的专业分工。许淑珍的《齐国陶文的几个问题》@根据参加《陶文大系·图录》编辑所见及临淄后李资料,简要地介绍了齐国陶文的埋藏与出土情况,对陶文按官、民分为两类,并探讨了陶文的年代分期和相关问题。陈根远、陈洪《新出齐“陈陵”釜陶文考》用以考史实。李零以《季木藏陶》集中汇录山东地区出土陶文拓本,因将陶文之分属战国时期、秦汉时期者,区隔为上、下两编,继而将上编之战国陶文,以国别分为齐、燕、邾、滕四类,探究其题名格式,校重分类,整理考释,以成《新编全本季木藏陶》(1998年)一书,属战国陶文之分域研究。九十年代初,高明的《古陶文汇编》(1990年)出版,收罗宏富,体例美善。除区别为:商代陶文、西周陶文,其下则依出土地域(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山西、湖北等地出土)排列,眉。李先登:《天沣师院图书馆藏陶文选释》,‘天津师院学报》1978年第2期,第92—94页。o孙敬明:《齐陶新探(附益都藏陶)》,<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第22l一246页,中华书局1986年.@孙敬明:<齐困陶文分期刍议》,《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第322—349页,中华书局1992年8月。国《管子学刊》1994年第3期,第54—58页;1994年第4期,第83--89页。o‘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第199—226页,中华书局2001年.西‘古文字研究》第f‘九辑,第304—32l页,中华书局1992年.o高明:‘占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3月。回王恩田:‘齐田地名陶文考),‘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4期,第45—48页。西许淑珍:‘齐园陶文的几个问题),‘齐鲁文博》第14l—145页,齐鲁书社2002年8月。2lLlJ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井然。其中第三部分山东出士陶文,以齐国陶文为最多。《古陶文汇编》为迄今收录陶文资料最为丰富的陶文总集,依地域分类,是战团丽域各品类文字之比较,还妇纳7各域文字特徽、文字风格。全书共收由商至秦各种离文拓片2622件,为陶文拓片著录之最。战国陶文汇编与字汇编辑:三十年代中期,顾廷龙编纂首部古陶文单字检寻之工具书一《古陶文录》(1936年),正编收录399字,附编收录451字,合文6例酣入正编,总计850字。六十年代,台湾金祥恒塞版《陶文编》(1964年),亦为寻检陶文单字之字汇。正编收录498字,待问编收录582字,未立“合文”之例,总计1080字。高明因取材《古陶文汇编》,总结当代学者陶文研究之成果,编撰《古陶文字徽》一书,收录1192字,附录563字,合文64字,总计1823字,全书除标明所录陶文之出处,复于每字之下,抄录该字所出陶文之全辞,该字如有考释或说硼,澍列其后。为收录集释吉陶文材料最为丰富,体例最为谨严之工具书。1998年,《薪编全本季木藏陶》出版,①为研究提供了方便。汤余惠主编了《战国文字编》o一书,李学勤先生撰写《序言》,书前附有该书凡例、出处简称表;书后有笔画检字表、参考文献和后记,共达1200余页。·全书资料丰富,编排合理,隶释精当,便于翻检,是一部大型古文字字典。《战国文字编》所收战萤文字资料涵盖了整个战国文字领域,举凡青铜器铭文、陶文、玺印文字、封泥文字、简牍文字、帛书文字、玉石铭文、货币文字等皆包括在内。这些资料中有些出于国内不易见到的书籍,如《珍秦斋古印展》、《平庵考藏古玺印选》等。面对众多的战国文字形体,该书以多建立字头为主,每一字头下所收形体的多寡则个案处理,灵活掌握,并将过多的糯似字形则加以简化,避免了漫羡繁复,显得餍星清楚,便于使用。在丰富的字形和突出字头并眉量清楚之闻的平衡上,《战国文字编》妥善地把握了尺度。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哉国古文声系》@收录了大量的陶文,并有考释。该书以字表为主,兼及字义、字音,是战国文字领域的第一部字典,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在编排体例上,采用了上吉音系编排法,“以韵部为经,以声纽为纬,以声酋为缨,以谐声为霉,兼及分域”(见《序》)来编排战国文字字形。具体地说,主要采用王念孙二十二韵部、黄侃十九声纽之说,同一韵部之下有声酋,全书共设回周进集藏、周纲良整理、李零分类考释,中华髑局1998年lO月。蛰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建入民出舨被。2001年12秀.@北京:中华寸5局,1998年。22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1094个声首;声首系连的谐声字之间,按照形旁加以分类排列,每个字头之下所收录的字形,按照地域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秦系,每国之内又依照书写品类排列,大致是铜器、兵器、石器、玺印、陶文、竹简、帛书等。2006年山东著名考古和古文字学家王恩田编著的《陶文图录》①出版发行。这是目前规模最大、收入拓片最多、印制十分考究的一部陶文研究力作。全书分为十卷,装成六册,共收入拓片12000余件,且其中许多拓片非常珍贵。为方便查阅和翻检《陶文图录》,2007年又出版了王恩田先生根据该书编纂的工具书《陶文字典》④。共收已经释读的陶文1260余字,合文30余字和目前尚未释读的陶文l180余字,计约2500字。是迄今为止收录字数最多的一部陶文工具书。三、齐国陶文的研究古陶文研究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于古陶文的研究较之甲骨文、金文却要落后一些。建国后,文物管理工作逐渐规范,随着考古事业的开展,山东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文,临淄齐故城内外发现大量东周齐国陶文。加之近年来,在临淄后李官村、齐国小城城西1.5千米的刘家庄窑址、临淄三中等地考古发掘出大量齐国陶文资料,使学术界对于齐国陶文的研究有了更丰富的资料。在齐国陶文的研究上,李学勤先生的《战国题名概述、齐国题名》,系统的研究了齐国陶文,并注意了陶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状况,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李学勤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介绍了自陈簋斋首次发现陶文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内山东陶文的发现、收藏、著录和研究情况,材料搜集丰富,为研究者提供了大致的参考书目。孙敬明先生的《齐国陶文分期刍议》、《齐陶文比较研究》对齐国春秋晚期至战国末的陶器及陶文进行了分类和分期断代。高明先生的《从临淄陶文看郯里制陶业》依据《古陶文汇编》材料,对齐国临淄城的民营制陶业窑场分布情况作了统计。王恩田先生的《齐国地名陶文考》是以考地理。陈根远、陈洪《新出齐“陈陵’’釜陶文考》用以考史实。这些大家对齐国陶文部分的研究较多,研究成果也较为成熟,甚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是从齐国陶文的研究概况、文字考释、官私制陶业、窑址分布等方面来研究齐国陶文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生活、经济、制度等状况。以及从先齐陶文、齐国陶文与其他文字之间比较研究,看齐国陶文在文字学方面的巨大贡献。①王恩田:‘陶文图录》,齐鲁书社,2006年6月。国王思田:‘陶文字典》,齐鲁书社,2007年1月。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齐国陶文部分字考释及齐故城周围官私制陶监周武王克商后,封太公望吕尚于营丘,国号为齐。齐始建国时,囡势并不强大,太公因地制宜,吸收并发扬了当地人民的工商业传统,为齐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齐桓公时,管仲相齐,为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了齐国经济,使齐匡嚣益强大。春秋战国时期,豳氏带齐,因运更新。私人工商业迅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手工制陶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薪局面。手工制陶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而且产品质量要求严格,这就促使生产者要对产品负责,从而就要在陶器上钤印或刻上制陶者的名字。这就是所谓的“物勒工名,以考其成’’。因此,陶文内容大都程式化,主要为陶工的籍贯、姓氏,有的还冠以监造或督造者的名字、司职地点和年份,也有的附缀以产品的名称国。陶器为当时社会所普遍使蠲,不论其数量、种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都是很广泛的。齐国陶文所在的陶器种类,主要是混质灰陶,也有少量的夹沙红陶,并且都是实用器。有日用、建筑和量器三种,见者为豆、罐、鼎、壶、盂、杯、盆,和板瓦、井圈,以及豆、区、釜等。陶文主要是用戳印按压在陶器上,刻划的陶文大都体势宽博、恣肆狂放,但很少见。印文的形式有不下方(长方、正方)、圆(困、椭圆)、醋、凸、曲尺和三角形八种。陶文的内容,依其性质约为官、私两种。孙敬明先生在《齐陶新探》中,根据陶文内容把舞国陶文官、私两类出现的形式总结如下:.官营陶文内容,可分为五种形式回:1、王卒某鄙某邑里入某2、玉卒某毁(轨)菜邑菜里某3、菜立事岁某里毁(轨)毫某4、某(省、鄙)某邑某里殷(轨)毫某5、王殷(轨)某里某私营陶文内容,可分为八种形式:o孙敬明:《齐陶新探(辩菔都藏陶)》,‘亩文字研究》第十网辑,第22卜.246页,中华书局1986年。圆孙敬明:‘齐陶新探(附懿都减IijlI)》.‘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第22l—246页。中华书局1986年.24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某鄙某邑某里某2、某鄙某里某3、某邑某里某4、某邑某里人某5、某邑某里陶者某6、某邑某里7、某里某8、某鄙第一节官营陶文及其制陶业。6安一字陶文在齐国陶文中,多见带有“吱"字的陶文。在以前的陶文研究中,关于此字的考释有四、五家,聚讼数十载,众说纷纭。通过对此字的考释,可以考察和区分当时手工制陶业的官、私,探索齐都周围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组织制度。对于“吱”字,顾廷龙先生释“畋,,。李学勤先生将其释作《说文》“畋一字,早期释为一种军事性的编制,受司马管辖①。后订正,读为“搏埴"之“搏”,义应系陶工之长②。朱德熙释作“彀J,,19借为“腹”,即厩,畜养牛马的牲口舍。腹舍需要用量器,标记此字说明此量器属于某废舍。@曹锦炎先生释“故”,ep《周礼·冬官·考-T--记))“桌氏,,。“鼓”是量器制造机构,其职官也称“故”。量器上标以“故”,表明其是属于某地的“故”所造。④高明《古陶文字徵》释畋,认为其同于伯,为主事之官。‘‘‘王卒左故’则代。李学勤:<战陶题铭概述(上)》,《文物》1959第7期,第50--54页。o李学勤:《燕齐陶文趴论》,‘上海博物馆集刊》第5期。第170-1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朱德熙:<战田古文字中所见有关腹的资料》,《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同文见于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罩所见的腹》,《出土文献研究》(一)第244--249页,文物出版社L985年。。曹锦炎:‘释战国陶文中的。鼓.》,《考古》1984年第l期。第83—85页。山东大擘硕士掌位论文表王国官吏的名称。一①并提出此字不为“敬"的理由圆。孙敬明先生释为“轨长"之“轨”,以为不误。搿轨’’是一种官职名,此释可与《国语·齐语》、《小邕》、《中匡》中提捌的科轨"合证。《圜语·齐语》中有“管子于是利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辕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管子中匡》中也有“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桓公日:“五鄙奈何?”管子对曰:“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管子褶齐,一匮天下,丸合诸侯,此与其所创建的兵农合一的里轨制度有直接关系。“轨"为最下层的组织,“轨长"是最低级的富职。陶文出自陶王之手,故很容易反映当时下层的组织制度和手工制陶的生产状况。这里的“左里轨’’“左轨"“右轨"即监造者,由此可知,宫营制陶手工业是以“轨"为基层组织。在文例l和文例4里面,分别有“叁左里轨’’‘‘再左里轨”,这里的“叁洲再’’均指任职届数,搿左星轨’’为器物的督造者。齐嚣陶文中,“辘"字的使用所冤最多,以下皆写儆“故”,大体有如下形式:l、某人+菜敢+毫÷器名文例1文例2文例3文例4文例5文例6华门陈棱三左里欧毫■陈棱左故毫区一右故均毫釜邑都陈得再左里故毫豆昌齐陈固南左受皎毫区平门内●一左里fl殳毫口《古陶文汇编》3.11(图一、1)《古陶文汇编》3.14(图一、2)《古陶文汇编》3.17(图一、3)《吉陶文汇编》3.26(图一、4)《古陶文汇编》3.27(图一、5)《古陶文汇编》3.34(图一、6)2、王卒+某故+某地+某人王卒左畋城阳德里土王卒左欧昌里支《古陶文汇编》3.499《古陶文汇编》3.506’3、王卒+某人+某殴+毫+器名互卒陈齑左里故毫豆4、某地+某改+毫十爨名。毫明:‘麸翳淄陶文看鳃蘩裁羯鼗》,《吉交字磺究≥第十丸嚣,第304--321舞,孛孥书羯1992年。《古陶文汇编》3.5鹅。高明:‘说。。銎一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6年第3期。68--73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丘齐辛勾左里畋毫区《古陶文汇编》3.6195、某畋+某地+某人右畋一乡尚毕里季■《古陶文汇编》3.6736、某畋左里畋《古陶文汇编》3.672齐国铜器铭文中也有畋字出现。王恩田先生的《“右里”二量真伪辨》中的“右里畋”为铜器量具之上。官玺文中也出现过此字。在李学勤先生的《战国题铭概述》中,就列举了如下的官玺文例:左司马改古印丛3,25右司马畋齐鲁古印粹司马畋玺簋斋手拓古印集l,14,3司马闻畋善斋玺印录上3,7而且,在燕国陶文中也有“畋”字。如:十九年四月右陶尹,任告畋贺,右陶工徒《古陶文汇编》4.6廿一年八月右陶尹,佳疾畋贺《古陶文汇编》4.12十七年七月左陶尹,左陶佳留畋室《古陶文汇编》4.16【廿】二年十一月左陶尹,【左】陶佳汤畋国《古陶文汇编》4.30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II黑篁曼!曼黑4(3.26)图一“轨"字陶文可觅,齐溪陶文孛“故"字多为量器上,也有其他器形上。许淑珍据发现,认为“王卒左敝"铭于生活用豆的豆柄上∞,若此,②可熊力生活黑具,但至今没有发现完整实物。齐国铜器具和官玺上也有“故一字。燕国陶文中“故"字代表某一级与制陶有关职官。齐国陶文中“I||l["字陶文的第一种形式“某人+某畋+毫+器名’’,器名前都有“毫”字,在齐国陶文中,“毫”字往往位于陶器之名前,如文例4中的“毫豆"、文例3中的“毫釜”、文例5中的“毫区’’。文献中搏、搏形近易讹,丽今齐地方富,称纺搏为搏捶,此当吉时毫、搏、搏通转之孑遗。吉读重啻,以搏为搏,毫、搏音同,故以毫代之。此“毫"即“博治”圆。李先登先生1978年在《天津师院图书馆藏陶选释》中提出,旧之释“毫’’者可能为“亭”。此说得到李学勤、郑超、石加先生的赞成。俞伟超先生提出陶文中的“亭一当是一种管理市场的富署,乃市亭之简称,战国已有◇。淘量娃亭釜”、群亭豆”、崧事区”等均“表明是市场核正的量器,也有宫定的性质”回。根据现在考古发现,量具有自名升、豆、区、釜者,通过实测,其容量比基本清楚。灵山卫陈氏三量的子禾子釜与陈纯釜,也符合这个标准。据文献,这应该是田齐新量。《左传》昭公三年,晏子说“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西,以登于釜,釜十则锺。陈氏三量皆各登其一焉,锺乃大矣。戬家量贷,焉以公量收之。……民人痛疾,而或奥体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①许淑珍:《临淄齐阔故城新出十陶文》,‘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第15—.20页。口孙敬明:《齐嘲文比较研究(续)》,‘管子学刊》1994第第4期,繁83-89炙。话俞伟超:《豢汉的“亭”、“市”陶文》,《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第132一145页,文物:}j版社1985年.鲫李学勤:《煞齐陶文丛论》,‘一卜海博物馆集刊》第5期,第170一173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8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清末孙诒让作《左传齐新旧量义》,得出4升=1豆,5豆=l区,5区=l釜,lO釜=1锺的结论。现在通过验证,孙诒让的说法是基本符合实情的。但也有不同意见,如莫枯认为,进制应为5升=1豆,4豆=1区,5区=1釜,10釜=1锺。两种说法的差异在于4进制是在升、豆间还是在豆、区间。①由于当时的量器制作不是很精密,因此最终结论还要有赖于大量新材料的发现,尤其是完整的量器,以便于较公允地测算平均值。考古上还没有发现最高一级量制单位的量——锺。由此看出,春秋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过渡的时期,战国时期,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新兴的封建地主和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量制也成了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的武器,这一点在田(陈)氏代齐的过程中表现的很突出。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田子恒,为了夺取以国君姜氏为代表的奴隶主旧贵族的权利。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他的办法之一就是自己另制一套量具,从升到釜改为五进位(四加一),当他把粮食贷给民众时,用他自制的大斗借出,而收回时,仍用公制的小斗收进,用这样的办法来争取民众的支持。结果大量的民众逃往田氏门下,到公元前386年,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田和,终于取代了姜氏,列为诸侯,在齐国确立了封建制的统治。二、“立事”陶文《小匡》认为手工业者应“就官府”,即由官府来组织和管理,正所谓“工商食官”。自太公时代,齐国便“通商工之业”,经春秋至战国仍然重视发展官营手工业,其中制陶业就十分繁盛。在陶文中“立事"类陶文就反映了当时的这种现状。文例7陈朴叁立事岁右廪釜《古陶文汇编》3.1(图二、1)《古陶文汇编》3.3(图二、2)《古陶文汇编》3.18(图二、3)《古陶文汇编》3.21(图二、4)文例8陈道立事左釜文例9陈得立事岁文例10平陵陈得立事岁■■文例11阎陈一叁立事左里轨毫豆《古陶文汇编》3.37(图二、5)《古陶文汇编》3.35(图二、6)文例12阎陈一叁立事左里轨毫区。莫枯:《齐量新议》,‘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三期,1986年:魏成敏、朱玉德:‘…东临淄新发现的战国齐量》,‘考古》1996年第4期,第24—28页;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1年。29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3.1)2(3.3).刺鬣雾4(3.21)5(3。37)6(3.35)图二“立事射陶文李学勤先生指出:“立事’’即“位事”或“莅事’’,莅事者即器物的督造者。与前面提到的“轨"是一样的,都属于齐国的官职。“立事”也屡见于《管子》一书。《管子·立政·酋事》有摊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曰描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立事者谨守令以行赏罚,计事致令,复赏罚之所加。"《管子·七法·为兵之数》有“成功立事,必顺于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故贤知之君,必立于胜地,故正天下而莫之敢御也。一《管子·版法》中有“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芹可见“立事”类陶文是齐匿官营制陶的一特点,立事者是齐国宫营量器的督造者。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现的“立事”陶文,“立事”者都是陈氏,陈字上陈下土,一般认为是田齐专用字。“陈,即齐国田氏。《史记·田敬仲世家》:‘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集解:‘徐广日:应劭云始食菜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正义案:‘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固号,故改陈字为田氏。’无论何种原因,陈敬仲奔齐之后改陈姓为田氏却是史实。但是,某些文献特别是出土陶文,田氏仍旧称陈姓,如田常,《左传·哀公十四年》称陈成子或陈恒,《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则称陈成恒,而杜预注释为陈常,临淄齐故城内曾出土过数量较多的陈XX陶文,而且陈字下也多缀‘土’字,田氏罕见。就齐国田氏陈姓之‘陈’字下是否缀‘土’,孙敬明、李剑、张龙海有过精辟的阐述:。陈字下缀“土,,作整:,为田齐专用字。……春秋陈氏用陈不用田,陈不从土;战国田氏代齐,则陈皆从土,惟不见称田氏者’。……不过,战国时期田齐之陈均缀‘土’,缀土之陈为田齐专用字的观点极为精辟。"∞《古陶文汇编》中出现的立事人名就有18个,(I)陈朴:陈朴叁立事岁右廪釜3.1陈朴立事■■3.4(2)陈f訇:陈f司立事岁安邑毫釜3.2(3)陈道:陈道立事左釜(4)陈常:陈常立事岁淄之王釜3.33.53.6(5)陈棱:华门陈棱叁左里畋毫豆;齐大华门陈棱叁左里故毫区(6)陈得:陈得立事岁平陵陈得立事岁陶公平陵陈得丕怨■王釜(7)陈固:昌榜陈固北左里故毫区陈固右廪毫釜(8)陈赏:内郭陈赏叁立事左里畋亳区3.103.183.213.223.293.313.353.37内郭陈赏叁立事左里畋毫豆3.36o任相宏、张庆法:t吴王诸樊之子通剑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第15—23页。3l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陈喜:陈喜立事岁平陵廪釜3.39(10)陈苍:陈苍立事岁3.42(11)陈华:陈华右句莫廪一毫釜3.47(12)陈|基:陈l基3.44(13)陈匾陈雹3.45((14)陈蕃:陈苏陈酞:陈酞3.503.5l(1i)陈萨:陈妒3.52(16)陈怒:陈怒3.53(17)陈这:陈这……‘3.54(18)陈一:陈一一…·3。58齐图“立事’’陶文以戳印文为主,刻划文少见。主要形式为:某立事人及届(3.18)只群立事"陶文常见的有以下凡秘形式:l、某立事人及届数+生产(或督造)单位+置用单位+器名华门陈棱叁左里故毫豆;齐大《古陶文汇编》3.6平门内陈赏左里放市毫一;不其市节权玺斋拓本国平门内陈赏左里敢市毫区书道博物馆圆昌横陈西南左里故毫区;左糜浦玺游寿藏晶孕2、莱立事入及届数+生产(或督造)单位+器耄昌榜陈固北左里故毫区《古陶文汇编》3.29昌横陈固南左里畋毫区3.27昌槠陈固南左里畋毫豆3.28昌槠陈固北左里皎毫釜李学勤《燕》固内郭陈赏叁立事左里敌毫区3.35数,生产(或督造或使用)单位,器名。有的是简化形式,省略掉了其中的某些部分,如:陈道立事左釜(3.3)立事人,器名;陈得立事岁有立事入。。李学勤:‘燕齐陶文丛论》,‘-卜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第170.173员,1992年.。李学勤:《燕齐陶文从论》,(-k海媾物锻袋刊》第,i期,第170-173炙,1992年。姆李擘勤:《论田齐陈词陶逸》,《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第138~139员。。李学勤:<燕齐隧f文丛论'。‘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第170.173贸,1992年。。32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郭陈赏叁立事左里畋毫豆3、某立事人及届数+使用单位+器名3.36,3.37陈樽叁立事岁右廪釜陈常立事岁淄之王釜陈华右旬莫廪■毫釜陈喜(?)立事岁平陵廪釜4、某立事人及届数+使用单位陈和忐左廪5、某立事人及届数+器名陈膺立事岁毫釜6、某立事人陈得立事岁陈常广一3.13.53.473.39天津①滕县@:3.183.48陈I日7、某立事人及届数+陶工名字3.44平陵陈得立事岁翻公3.21对齐铭“立事”、。立事岁”的解释,见仁见智。陈簋斋在陈常釜拓片旁跋日“立事本《周书》立政,……立事即相。"@王国维言“国差立事岁者,纪其年也,古人多以事纪年。"④齐文涛认为“‘立事’即是主持国家祭祀。……同意把‘再’、‘叁’、‘四’理解为立事的届数。至于多少年算一届,在什么情况下更换‘立事’人,则尚待研究。”@黄盛璋认为:“立事’印莅事,即亲自莅临主持事务,……‘立事’可指支持政事,但政事也有大有小,不必限定皆为国政,地方政事也可以称。立事,。……在陈璋壶与金络罐铭中之陈得再立事岁,应指主持国政。但在陶文之立事,仅限于地方政事。"@李零认为:“这些莅事者,……他们的地位和身份往往被估计过高,如有些研究者把他们当中的‘陈向’考为田成子常,‘陈o‘天津市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24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o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l期,第36.—43页。国见于唐兰:《陈常陶釜考》,‘国学季刊》五卷一期,第79-—82页.1935年.固王国维:<观常集林》(附别集)第三册,第897页,中华书局前印本,1984年。@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大出七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第3一16页。回黄盛璋:‘山东出十莒之青铜器及其丰H关|.ⅡJ题综考》,《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第63·7l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得’考为田惠子得,以为是春秋末田氏(陈氏)专齐(姜齐)政的执政大臣,这是值得商榷的。比较燕国陶器的制造制度,现在我稍更倾向于他们只是主管陶量或陶器制造的有司,……‘立事岁’……是指任职之年。艏∞齐国题铭中的“立事”、“立事岁’’形式特殊,钤勒在一些特定的器物上,应有特指莅某一件事的意思。现在考古发现的“立事’’陶文出土地除临淄外,包括邹平苑城、天津、滕县、新泰。这几处出土的陶文都没有“某畋”字样。明确标志其使用单位非临淄的传t叠一世陶文如“陈I吴j立事岁安邑毫釜”“圈门陈赏叁宫平廪节”、“陈华右句莫廪■毫釜静、“陈喜(?)立事岁平陵廪釜"等也没有“某故’’字样。只有“平门内陈赏左里故市毫一;不萁市节修是现在所免唯一的铡井,据李学勤先生考证,“不其蚪在令崂山国。这种普遍现象,似乎可以说明,“故”很霹能是设置在齐赧盗淄的机构,各地都邑仓廪等所用量器~般均就地生产,可能没有经过“畋”的监督核证。以上陶文中存在一器双铭的情况,如上述①的前三例,多出一通表识使用单位的。左廪浦玺”、搿不其市节’’、“齐大"、“鄂市师玺’’等陶文。而由于现在所发现有文陶器大部分不完整,因此这种情况实际上应该更普遍。《古陶文汇编》中收录了一些诸如搿左廪浦玺’’、“某青’’的陶文,正涯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这样说,齐靠立事”陶文普遍标注使用单位,有的还标有守官名字,如“左廪浦玺”,即左廪守官浦之玺。使用单位常见的是廪、市。由于齐陶文多为印文,即这些陶文是在生产过程中戳印在陶坯上的,说明量器使用单位也参与了量具的生产制造,他们所起的作用可能也是在生产过程中监督帮核证量器的准确性。这种陶文除了能表明专用地,更重要的是能证明其合法性。李学勤先生考证市有管理鬟器的职责:“‘市豆’、‘市区’、‘市钟’……,表明是市场核证的量器,也有官定的性质。当时管理市场的机构叫做市亭,或简称亭,相当《周礼》所记的次。《周礼》司市:‘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莅焉’。"@廪入也具有管理量器的职责。《周礼》卷十九《地官司徒·廪人》:“廪人掌九谷之数。’’《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固:“廪人,司。李零:《齐、蒸、罄、滕隗文匏分类与戆铭格式~薮编会本《季本载薅》奔绥》《赣编全本攀本藏耀》第1.18页,中华书局1998年10月;同文她丁《管子学刊》1990年第l期。。李学勤:《燕齐嘲文丛论》,‘上海博物铭集刊》第5期,第170一173员,上海古爨出版社,1992笨。每李学勤:《燕齐陶文瑟论》。《』二海博物锚集翻》第5麓,第170一173贞,上海吉籍滋版衽,1992颦。白张政娘:‘中国占代职官人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IO月.34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禄官。西周置,春秋战国沿置。省称廪,主谷米收藏及官员禄米颁发。”这也要求其必须对量器的准确性负责。而“廪釜”、“廪升"本身就有标准量器之意,“子禾予釜”、“陈纯釜”之“节于廪釜”、“节于廪升’’等就是符合标准量器的意思。这样看来,不仅在平时使用过程中,在生产环节,市、廪等置用单位也要对量器的准确性负责。f15[、廪、市都要对量器的准确性负责,这也反映了量制对一国的重要性。现在所发现的齐国题有“立事”铭文的材料均为手工业产品。其具体种类包括:(1)陶制量器,数量最多,最常见。(2)陶制建筑构件(益都藏陶:17)。(3)铜制量器,子禾子釜、陈纯釜等。(4)铜制乐器,公孙潮子钟(镩)一批。(5)铜制礼器或生活用器,国差罐、陈喜壶、公孙造壶、陈璋壶等。(6)铜制兵器,陈是戈等。其中尤其以量器为大宗,最具有代表性。并且,同一立事人往往在不同种类的器物上出现,如陈喜、陈得等在陶文和铜器铭文中都有重复出现,因此,陶器和铜器上的“立事”意思应该是一样的。①题铭中的“立事’’并非为相,“再立事”也不是国复之后重任旧职,这一点,安志敏先生论之甚详圆。“立事”特指主持国家祭祀一说,也无法令人信服。春秋战国之际,似乎没有理由在一国量器、建筑构件、铜器、兵器上大量出现主祭人的名字。我们赞同莅事者即器物的督造者的说法,他的职责不限于只是管理陶量和陶器的有司,至少包括督造以上六种器物。在东周时期,这个器物督造者职官应该是“工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日:‘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赦其不闲于教训,而免于罪戾,弛于负担,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请以死告。’……使为工正。一工正,杜注:“掌百工之官。"是齐之工正,掌百工。《左传·襄公九年》:“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杜注:“工正主车。"孔疏:“是诸侯之官司马之属有工正,主车也。"是宋之工正,为司马属官,主车。∞卫松涛:《新泰出十陶文及相关问题研究》.硕十研究生论文.第36页。。安志敏:《‘‘陈落壶”商榷》,<文物》1962年第6期,第2l-23页.。卫松涛:《新泰出土陶文及相关问题研究》,硕士研究生论文.第37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孔疏:“利器至民者。……以雉名工正之官,使其利便民之器,用正丈尺之度斗斛之量,所以平均下民也。捧说明工正管理手工业,负责度壁衡。《左传·文公十年》:“王使为王尹。’’杜注:“掌酉工之宫。"《左传·室公四年》:“蔫贾为工正。”杨伯峻说:“似工尹即工正。’’楚国与工正相当的官员称工尹,掌百工。三、“王孙一“王卒一陶文在齐国故城出土的陶文中,有些是冠以“王孙"“王卒"的陶文。文例13王孙陈棱再左里I|!叟毫区《古陶文汇编》3.12(图三、1)文例14王孙陈棱立事岁左里敢毫区《古陶文汇编》3.13(图三、2)文例15王孙陈棱右故均毫区《吉陶文汇编》3.16(图三、3)王(3。12)2(3.13)3(3。16)图三“王孙’’陶文文倒中有崔王孙陈棱,,的字样,陶文“陈捧写作“‘堡,,,有剐于舜后妫氏之陈(徽)和楚惠王十年被楚兼并之河南淮阳妫氏之陈(1遭),为田氏代齐后,.齐陈之独特写法,亦见于齐铜器、兵器、玺印。根据“王孙陈棱”陶文,陈棱乃齐王之后。“陈棱’’乃战国齐国著名立事者,其督造之陶器见诸《古陶文汇编》共有lO片,以上三片外,还有下面七片:文例1文例l文例l6华门陈棱叁左里故毫豆(-5-陶文汇编》3.6华门陈棱再■一故毫一一一陈棱叁左堡一毫豆‘《古陶文汇编》3.7《古陶文汇编》3.878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例l9华门陈棱再左●●毫■《古陶文汇编》3.9文例20华门陈棱叁左里畋毫■《古陶文汇编》3.10文例21华门陈棱叁左里畋亳■《古陶文汇编》3.11文例22陈棱左畋毫区《古陶文汇编》3.14冠以“王卒"的陶文,对其属性也有不同看法。孙敬明引杨宽《战国史》认为属官营产品,“王卒"为平时生产,战时从戎的陶工①。而许淑珍根据齐故城发现的冠以“王卒”的陶文,通过观察,认为其制作粗糙,属民营产品。“王卒”表明制陶业主具有可以从军打仗的身份。@李零认为王卒可能是一种军事性质的编制⑨。文例23王卒左乡城阳邑中岳里人■《古陶文汇编》3.497(图四、1)文例24王卒左收城阳邑檀里土《古陶文汇编》3.498(图四、2)文例25王卒左畋城阳邑檀里■《古陶文汇编》3.500(图四、3)文例26王卒左畋昌里■■《古陶文汇编》3.506(图四、4)杨宽先生云:“齐国陶器铭文,陶工在自己籍贯、姓氏之前有称“王卒左故”“王卒右故”的,说明这些陶工是以王卒的身份参与制陶官营手工业的。w王卒’’是陶器制造者的身份之称,“左畋’’“右畋”即监造者,昌里“口”则是制造者。孙敬明先生认为,凡是冠以“王”或“畋”称谓者均为官营。不言鄙、邑,仅称“畋"“里”者,由临淄故城(大城)所发现的陶窑证之,其必在城中,且产品精良,大都供王公贵族所用④。齐国官营制陶业,主要产品是量器。齐国量器分豆、区、釜、钟四级。齐国量器陶文印大,字多。主要内容有“立事~立事岁”,“左里畋"“右里畋”,“毫”,再加上量器名“豆”“区”“釜’’。其特点是制作规范精美。回孙敬明:‘齐陶新探(附益都藏陶)》,<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第22卜屯46页,中华书局1986年。o许淑珍:<临淄齐国故城新出土陶文》《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第15—-20页:许淑珍:‘齐国陶文的几个问题》,‘齐鲁文博》第14l一145页,齐鲁书社2002年8月。西李零:‘齐、燕、邾、滕陶文的分类与题铭格式一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介绍》,《新编全本季木藏陶》第l—18页,中华书局1998年10月。同文见于《管子学刊》1990年第l期。回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3月。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500)4(3.506)图四“王卒’’陶文第二节从陶文看齐国的乡里制度及乡里制陶业高明先生指出,临淄城的制陶业设及士多个乡,五十多个里,数匿名制陶工人。在高明先生的《古陶文汇编》中,他按照陶文中隶属关系比较清楚的乡名、里名,进行分类整理,内容丰富,足以看出战国时代齐都临淄乡里制陶业的盛兴景象。他还列举出陶文中比较清楚的9个乡名,包括:繇(陶)乡、楚郭乡、王卒左乡、丘齐乡、左南郭乡、贮乡、一乡、一郡乡和卢丘乡。其中繇乡是溢淄城制陶业最发达、陶工最集中的一个乡,因此才被命名为“陶乡"。国下文将针对几个重要的乡里名称进行考释论证,从而说明齐国的乡里制度及其制陶业。回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3月。38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繇乡文例27陶乡大甸(熊)里理《古陶文汇编》3.71(图五、1)文例28陶乡中匐(瞧)里倬《古陶文汇编》3.109(图五、2)文例29陶乡东匐(啸)里璋《古陶文汇编》3.119(图五、3)1.这些陶文中的第一个字为“铆”。此字在陶文中大量重复出现,讨论甚多。此字吴大澈先生《读古陶文记》释“绍”,《古陶香录》、《陶文编》从之。—、丁佛言先生《说文古籀补补》释“络",曾宪通谓“羊”,“象徽鼬鼠之形"释“繇刀,均读为“陶”。并认为陶繇同源,二者在古文献中亦相通①。王恩田先生认为此字系齐国陶文中“陶”字的特有写法,所从偏旁均写作卑,一般不写作量,而且卑与^总是连成一体。^即1,宰为装饰符号,“勾一上加装饰符号是战国齐系文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圆。q矽2.“手瓣”字,吴大激先生释虞,又疑“迁之古文”。丁佛言先生释迁,朱德熙先生、裘锡圭先生从之。周季木释鄙。李学勤先生、曹锦炎先生、孙敬明先生从之。方浚益先生释乡,王恩田先生从之。本文从乡。1(3.71)2(3.109)图五“陶乡’’陶文乡为战国时代齐国基层地域组织。《管子·小匡》:“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齐国陶文中常有“某乡某里",这里的“繇乡"即“陶。曾宪通:‘说繇》,‘古文字研究》第十辑,第23--36页,中华书局1983年。。王恩田:‘齐国地名陶文考》,‘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4期,第46--48页.39I一.;o鼍曼曼皇曼量鼍!曼舅曼曼曼!曼皇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鼍曼量曼曼曼舅曼曼鼍曼曼曼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乡”。已发现的陶器涉及该乡的18个里,包括:大甸(瞧)里、中旬(睛)里、东匐(睛)里、南■里、一里、■凸里、睿里、上夫里、蔓阳邑南里、蔓阳邑旬(舔)里、蔓阳邑南里、蔓阳邑鱼里、蔓阳邑杨里、蔓阳邑中里、大蔓阳邑里、中蔓阳邑里、东蔓阳邑里、西蔓阳邑里和南蔓阳邑里。3.在“陶乡"的十八个里中,有“大匐(僚)里”“中旬(蠊)里’,“蔓阳邑匀(僚)里"等,本文所用文例都是取自高明先生的《古陶文汇编》,高明∥q先生把∥否~’字写作“匐”。吴大激先生释窖,又改释宝。丁佛言初从吴说释宝或窖,后改释陶。柯昌泗先生同意释陶。后又认为内从缶,释宝较胜。孙文楷释愫,㈨王恩田先生同意释舔。此字从人,从穴,从缶,是一个从缶从詹省的形声字。带有滞字的陶文大多打印在小口罐上,其器形与春秋齐国铜器国差(佐)靖相同。而《方言》和《史记》、《汉书》的注释家们都说撩是齐国对罂的一种特有的名称。证明这类小口罐应名为储,也证明此字释撩是正确的。齐国陶文中常以睛作为里名。如“陶乡大自I青里一、“陶乡东撩里”、“蔓阳鳙里”、“中啸里,,等等。啸名里,表明这里是制瞵的场家荟集之地。啸字有时也用来表明制陶作坊业主的专业身份,称为“撩者,,意思是专门制作皤的人①。4.在陶乡的地名里有“蔓圆南里”“大蔓圃里一“中蔓圃里”等名。圃为“阳邑"合文。陶文、玺印中的“阳”大都写作“易",不从阜,“圆”的“El”字方、圆互作,与“邑”所从“口"变化一致。“团”为“阳邑”合文@。文例30陶乡蔓圆南里■《古陶文汇编》3.122(图六、1)此文例即:陶乡画阳邑南里某。也即孙敬明先生总结的民营陶文八种形式中的第一种:某鄙(乡)某邑某里某。由上文可知齐国都城周围的乡间组织为乡、邑、里三级。民营制陶业陶文大多见于饮食器。量器较少。常见铭文是乡里名+人名。人名应是制陶作坊业主。回许淑珍:《临淄齐周故城新出土陶文》,‘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第15—20页。圆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3月.40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曼曼曼曼窟曼曼曼曼暑曼曼I.————I皇皇曼鼍曼曼鼍曼曼鼍曼曼鼍曼曼曼曼二、其他乡里1.王卒左乡1.1在齐国民营陶文的八种形式中,前七种形式中的最后一字,应是制陶者的私名。文例31城阳邑弗《古陶文汇编》3.524(图六、2)文例32城阳邑众《古陶文汇编》3.537(图六、3)文例33城阳邑楚《古陶文汇编》3.545(图六、4)“城阳邑楚”“城阳邑弗"“城阳邑众”@,其中的“弗、楚、众’’均为制陶者私名。孙敬明先生通过对钤有这类文字的陶器进行综合考察,发现其存在印文相同,器类不变,但是器物形式却明显具有时代差异的现象,而且所差时间长于人的寿命。因此推断“弗、楚、众"等为先辈制陶者的私名。而为后辈所继承,成为世代沿用的标志@。这也证明了《小匡》中士、农、工、商四民应各操其业,各居其所,并且子承父业,后代子孙不应改行。这有利于职业分工,并且便于国家对人民的管理。《管子·小匡》记载:桓公日:“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日:“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①孙敬明、李剑、张龙海:《l临淄齐故城内外新发现的陶文》,‘文物》1988第2期,第81-88页。o孙敬明:<从陶文看战国时期齐都近郊之制陶手1业》,‘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第199—226页,中华书局2001年。4l!J一——I,II—IIIII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一——暴I赠曼皇,,3(3.537)4(3.545)图六“阳邑’’合文陶文这实际上是当时宗法制社会经济结构特点的遗孑。到了战国时代,虽然社会结构和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变化剧烈,但齐国手工业者一般还都保持着家族协作生产的传统。官营制陶手工业属予国家蕉断行业,无论生产标准量器还是建筑材料,都是为了保证国家致治统一、经济巩固,都需要保证产品壤量。因此,就要挑选那些生产承平较高的陶工,两那些世代传承的熟练陶工就是最好的选择。同时,私黄制陶手工业,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也要求较高的水平。这样,在客观上造成了制陶手工业在家族内部的长久传承。由陶文所见,齐都及其近郊分布的众多小型私营制陶手工作坊,多数都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其成员主要是父子兄弟。父兄将制陶手艺传给子弟,予承父蔓乏◇。D陈家宁‘从齐国文献看战网时齐网的社衾经济一战国齐陶文岛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中围社会经济史42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学勤先生指出:“这种陶器集中在临淄出土,该地当即制陶工场遗址。由所记生产者的籍贯,可知他们有些来自边远都邑,如城阳是古莒国地。’’文献中也有城阳之地,《战国策.齐策》:“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中。一注释为“城阳兖州国,莒其县。一位于今临淄城西南四百五十余里。关于城阳的地理位置,方浚益认为是汉之城阳国,在今之莒县。何琳仪认为在山东鄄城。孙敬明认为城阳在临淄城东,益都县北四十余里的臧台城。王恩田认为齐国陶文中的城阳,即临淄城,城阳即临淄城北①。1986年临淄故城北的西周付庄发现一处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遗址。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历年来多次出土有印文的陶豆柄、残陶豆、烧制变形的陶豆等。七十年代还发现过陶窑。征集到有字的陶豆柄130余件。分地名和单字两种。地名最多的是“城阳某”计16件。包括“城阳弗"“城阳土”“城阳楚”“城阳得’’。城阳固”等。其次是“豆里某”4件。单字类最多的是“赘”字共84件,“五”字3件,不可识字4件②。1.2在王卒左乡中有一里名为“豆里”。此类陶文与前者叙述的“鳙里"一样,“豆里”为生产豆的场家会集之地。王恩田先生根据陶文实物标本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生产豆的场家集中在豆、城阳等18个乡里之内,生产睛的场家集中在陶乡、蔓阳等9个乡里内,而钵则基本上都是楚郭乡关里生产的@。结论是齐国民营制陶业已存在产品专业分工和地域分工,表明齐国民营制陶业的商品化生产的程度很高。文例34豆里胎《古陶文汇编》3.549(图七、1)文例35豆里固《古陶文汇编》3.552(图七、2)文例36豆里纺《古陶文汇编》3.579(图七、3)研究》2006年第3期,第86-92页。国千恩罔:《齐闰地名陶文考》,《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4期,第46—48页。口张龙海:‘齐陶故城陶窑遗址》,t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王恩田:‘齐幽地名陶文考》.‘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4期,第46--48页。43山东天学硕士学位论文2(3.552)3(3.579>图七“豆里’’陶文在《古陶文汇编》的王卒左乡的“豆里”陶文中,3.56O一3.567均为“豆里得”。陶文中名陈得者之立事地点分别在平陵、华门、益都等遗,此均为执掌手-r毒tj陶业者,由此可见名“得’’者,并j暑均姓陈,瑟器堪陈{l导者,也j}回一个人。“得’’本象人手执贝,意为有所得,寓意美好,多用于人名。2.楚郭乡2.1在楚郭乡的陶文里有“高闻里’’“高闾豆里"“高闻某”等陶文。如以下文铡:文例37高阊不敢文例38高闾豆里匐者日酉文例39高闯杨里日臧《古陶文汇编》3。407(图八、1)《古陶文汇编》3.409(图八、2)《古陶文汇编》3.420(图八、3)崧高闾”即齐都城门。《说文》中,“墒,坚不可拔也。’’墒即高,齐文字缀加“土帮旁者恒见,如;壁(陈)、璧(陵)、砷(市)、里(阿)等。《说文》中“宅"古文作“冕,,、“丘"作“垩,,。闾,古玺有“INJ主¥”,丁佛言先生云:“阎,从门从足,屡见古玺文而字书皆不载。审其下一字皆为丘字。古复姓有闻丘、将阖、闻癸,诧闻矗疑郎闻丘。然肉从疋成放是不知何意。姑铁阙疑。’’郑超先生认为:留、留、即闻,从门疋声,“疋”搿昌荐古音间在鱼部国。孙敬明先生在研究了益都博物馆藏陶后,得出齐城门之名当是,先“高髫。而再“高l弱,,后‘‘高阑”@。o郑怒:《战i黉秦汉瀚文研究概述》,《古文字研究》第一}+阴辑,巾华书蠲,1986年第247--260页。。孙傲明:<齐陶新株(附益都藏陶)》。‘古文字研究》第1‘四辑,第221--246页。中华书局1986年.钳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407)图八“高闾"陶文2.2“东酤里”“西酤里”《管子·轻重篇》有“桓公日:“四郊之民贫,商贾之民富,寡人欲杀商贾之民以益四郊之民,为之奈何?’’管子对日:“请以泗、蔓、洛之水通杭庄之间。"桓公日“诺!”令行未能一岁而郊之民殷然益富,商贾之民廓然益贫。桓公召管子而问日:“此其故何也?”管子对日:“泗、蔓、洛之水通之杭庄之间,则屠酤之汁肥流水,则氓虻巨雄翠燕小鸟皆归之,宜民饮此水上之乐也。"管子引水入大城,屠沽之汁使水肥。屠为屠夫,沽即酤者,杀牲、酿酒所弃废渣极易“肥水’’,农民得其利,商贾受之弊。陶文凡言某乡之某里均在城外,仅称某里的多在城中。此东、西酤里即在城内。考古发现大城西部有一古河道,从大城南端西侧开始,纵贯全城南北。此河应当是泗、蔓、洛水之合流。东酤里应该在此河之东,西酤里在河西①。3.左南郭乡王恩田先生在他的《齐国地名考》中提到,南郭,即临淄故城大城南部。左南郭即大城东南部,但奇怪的是陶文中不见“右南郭乡一。盖因右南郭应位于大城西南部,由于靠近小城(王城),不便于烧陶者居住的缘故。4.丘齐乡齐国陶文中有一类“市’’字陶文。古代有亭市制度,亭市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监督上市产品的质量,加盖“市"字印的陶文,表明这是经过亭市认证的免检产品。王辉和许淑珍在《齐都文物》《邮政先声文字载体——临淄封泥陶文》中提到:齐国陶文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官营制陶业,主要产品是量器;第二类陶文是民营制陶业的产品,在齐国陶文中数量是最多的;第三类陶文是。孙敬明:‘齐陶新探(附益都藏陶)》,‘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第22l一246页,中华书局1985年。45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市"字陶文①。把“市"字陶文归为官、私陶文之外的第三类。文例40於陵和节《古陶文汇编》3.652(图九、1)《古陶文汇编》3.653(图九、2)《古陶文汇编》3.655(图九、3)文例41大.豆节文例4文例42大.区节l、42中的第二个字,文例40中的第三个字,是“.:}:{"字。此字过去认为是。止、丁"二字的合文,由裘锡圭先生首发考释为“市”字圆。以上三个文例中的最后一个字的考释,在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但是此字相当于“玺"“节"此一类意思是可以肯定的。且见于齐古玺、封泥、铜器,是战国齐独有之字。有的学者就直接读为“节"。齐国黝字即是由此演变而来。战国文字往往“市”在字义与土有关的字上加注“土”旁,蠢蠹字的“土”旁就属此种情况。@字的准确释读对了解东周时期行政、职官和经济贸易都有极大帮助。‘文例40中的第一个字,有的学者释为“系”,其实这个字应该释为砧乌"。其写法与《古玺汇编》1582号玺“乌"字及《金文编》265页所录口儿钟的“鸟"字很接近。又《:古玺汇编》1139号玺“邬”字左旁也可资比较。古文中“乌"“於"二字本为一字所分化,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第二个字“陵”简单易识,陶文“乌陵”乃地名,就应读作“於陵”。於陵为战国时齐邑,西汉时置县,属济南部,距临淄约四十多公里。2(3.653)3(3.655)图九“市”字陶文。王辉、许淑珍《邮政先声2006年8月。文字载体——临淄封泥陶文’,‘齐都文物》第119-125页,百苑文艺出版社国裘锡主《战【司文字巾的。市勺,‘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第285—296页。9裘锡圭:《战【日文字中的。市”',‘考占学报)1980年第3期,第285—296页.曼曼曼皇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皇曼皇曼曼曼曼I一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曼!曼曼曼曼曼舅曼曼曼曼鼍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鼍鼍第四字“銎”字。陶文中的“鐾,,与齐“左关之和,,的··和"相同,都是指量器。“於陵市和节”与齐陶文中的“口乡和节”(《封泥考略》l,2下)性质一样,是指钤印于於陵“市”中所使用或买卖的量器“和”上的玺印。在量器上加盖这种玺印,是表明此器是标准器的意思①。鐾字在东周陶文和玺文中常见,吴大潋《说文古籀补》卷十二,丁佛言《说文吉籀补补》卷十二,顾廷龙《古陶文纯香录》卷十二均释作“-aT_,”。石志廉释“节一,认为是专门用来颁发和钤盖陶量器的用印②。朱德熙释为“{巽”@。裘锡圭释为“节,,④,高明《说“銎”及其相关问题》图一列举14例,将其释为“节”,同玺作用类似,代表官府检验合格的鉴证@。王恩田释作“铭"@。民营制陶业陶文大多见于生活饮食器,量器较少。钤印文完整格式为“地名+人名一。地名多者署两级,日“某衙某里圆者(或人)某”,例如“陶乡大匀(蠊)里理"(《古陶文汇编》3.71);也有一级地名的,日“某里某’’,如“豆里得”(《古陶文汇编》3.560)。最简略的格式是只有一字,如“得’’o,为人名。人名应是制陶作坊业主。另外还有少数在乡里名前加“王卒左畋”的,用来标明制陶作坊业主的身份。有的还在陶文边加盖一商标性质的戳记,如《古陶文汇编》3.326。民营制陶场也生产量器,题铭格式为两枚戳印,一枚铭以器名,“公豆”、“王区”之类,另一枚为一般民营作坊私印。《古陶文汇编》收录若干件,如3.246、3.279、3.302、3.571等。齐国民营制陶业已存在产品专业分工和地域分工,表明齐国民营制陶业的商品化生产程度很高。第三节齐国陶文窑址概述研究陶文的产地和其出土地点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陶文内容与烧制这些陶器的窑场作坊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制陶手工业,而且可①刘钊:‘齐“於陵市和节”陶文考》,<管子学刊》1994年第4期。o石志廉:《馆藏战国七玺考》,《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l期,第86—89页。@朱德熙:《战l{4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占文字研究》第一辑,116--120页,中华书局1979年.眇裘锡圭:《战鼎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第285—296页。西高明:‘说“叠”及其相关问题》.‘考占》1996年第3期,第68—73页。睁王恩田:《“右里”二量真伪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l期,第106—108页。o孙敬明、李剑、张龙海:《临淄齐故城内外新发现的陶文),‘文物》1988第2期,第8I一88页。47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从中发现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区域的划分,城市街坊里巷的规划,城市的商业交通,乃至城市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等问题。齐国官、私制陶手工业的窑场,在国都临淄周围者似乎是有一定的区域划分的。官营窑场主要分布在齐都城之西和西北郊。城西北起娄子村前,南至谭家庙后,其间长达五华里,前数年农民在此向南向北开挖了一条宽近二十米的水渠,水渠两岸遍地瓦片,俯拾即是,并可随处发现红烧土块,此当由水渠中挖出而散置地面上者。在水渠两岸断面上暴露了不少窑膛、灰坑、灰层等遗存。土层夹杂大量板瓦残片,有的断崖坍塌,所落下的陶片堆积沟底,厚达30厘米。窑膛断面呈梯形,径约2-3米,残存高度0.1-1.2米,窑壁烧烤呈灰红色,下部更为浓重,底部有瓦片、灰土堆积厚约20—30厘米。此窑场东西宽约1.5华里。其时代约为战国中期偏晚。此处靠近都城,地势稍低,建置窑场,以烧制建筑瓦件为主,为都城的建筑提供便利∞。齐城西北角外,即今之邵家圈、王青村一带。此处系水北来,蔓水西去,渑水、康浪河北流,水系发达,土质细腻。整个邵家圈及其村后到王青村前为大型制陶遗址。此处不仅发现相傍相依的陶窑址,并还发现与之共存的水井。并且根据陶文内容所记邑里的名称与地望,在大城北郊、淄河西岸以及大城东郊之安平城一带均没有官营制陶窑场圆。私营的窑场,有的位于城之东郊。其中位于大城东北隅外的西周傅与东周傅村之间的窑场规模甚大,于此曾发现大量红烧土、窑膛、灰土等遗存。此处出土的陶文主要是城阳众、城阳楚等,并且均是压印在陶豆上的@。城西郊的谢家庄曾发现一制陶窑址,其似是专门烧制锦罐。从窑场的分布和各处相应出土陶器种类及陶文内容看出,各窑场分布位置当经统一规划,其所烧制陶器的种类,亦是各有所专擅的。再从有关陶文内容看出,官营制陶手工业的陶工多来自都城附近,私营者则是累世传承其业,并且窑场的位置和产品的种类一般不会发生变化。齐国都官、私制陶窑场均在城外。主要分布在大城东、西、北三面近郊,东西两郊者又均偏于北半部。这些窑场地点的选择必然要考虑到自然环境,水土和交通的便利。其制出的产品可通过大城西墙最北端之稷门,北墙西部之门和东部。孙敬明:‘齐陶文比较研究(续)》。‘管子学刊》1994年第4期,第83.89页。。孙敬明:《齐陶文比较研究(续)》.‘管子学刊》1994年第4期,第83.89页。曲孙敬明、李剑、张龙海:‘临淄齐故城内外新发现的陶文),‘文物》1988第2期,第8l—韶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高闾门进入城内市区。市区即在大城的东北部∞,这里发现的陶文内容种类较多,是商品的集散之处。若论水土条件,城之四郊均可立窑,然其为何只设置在北墙外和东西两墙外的偏北部呢?此当与齐都城的布局有关,其西南为宫城禁苑之所在,市鬻(YU)当不得入内。再者,如所周知,烧制陶器,烟随风起,形同卷云,尤其最后还得要注入大量的水,窑温尚高,其水蒸气随风飘散,气味难闻。制陶旺季,即春、秋时节,多有南风吹来,若窑场位于城南则城中居者均受其害。尤其战国时期,齐都近郊的制陶手工业非常发达,其窑址不设立在城中,置于城外且偏居北部,则应是出于环境卫生方面的原因,而由国家统一安排设立的,官营如此,私营亦应受到制约,不能随意而选有碍城市环境卫生的地点立窑烧陶。这是齐国都窑场分布的突出特点。凡此措施,直至今日仍可借鉴圆。齐国的官、私窑场所产陶器,各有特点,各窑场烧制各种产品,已有自然分工。第四节齐国陶文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齐始建国时,并不强大,而且土地碱化,不宜种植庄稼。太公因地制宜,吸收并发扬了当地人民的工商业传统,为齐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桓公时,管仲提出并实施的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发展了齐国经济,使齐国日益强大,并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战国之际,田氏代齐,齐国社会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齐国陶文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据《小匡》记载,齐都工商之乡共有六个,而从出土陶文看,临淄范围内仅含有制陶手工业的乡就至少有九个以上。可见,从春秋到战国时代,齐都制陶手工业的地理分布,生产规模和从业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原因在于:一、.随着以铁制农具和耕牛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广泛使用,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加之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壮大,使战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数。刘敦愿:《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历史地理》创刊号。圆孙敬明:<齐陶文比较研究(续)》.《管子学刊》1994年第4期,第83.89页.49曼皇曼曼燃鼍曼鼍I一,山东大掌硕士掌位论文II缫詈曼曼邑篡躺曼曼曼!燃等量曼曼曼麓皇曼曼璺黧菖皇曼曼篡拦曼曼量激增,临淄城等大中城市陶器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二、临淄本身就具备悠久的翻陶手工业传统,市场需求量的提高使得其生产瓣模不断扩大。很多传统制陶之家由予鸯身家族人蹬的繁衍,又不断分纯成许多小的陶工家族。有些新的家蕤出于市场竞争和自然资源利用等因素的考虑,搬迁到其它乡里,使得那些在《小匡》的规划中本不属于“工商之乡’’的乡里也兴起了制陶业。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战国时的乡里数量很可能比春秋时期的数量有所增加∞。国陈家守《从齐囤文献器战囤时齐困的社会缀济—一战围弃陡文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中嗣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兢,籀88—92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曼曼曼寰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皇曼曼曼蔓!曼曼曼Il—m鼍蔓曼曼量曼量舅皇曼蔓曼鲁鼍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第四章齐国陶文在齐国文字中的地位第一节先齐陶文从出土的陶文可以看出先齐的东夷族文明开化非常之早,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对于文字的产生与发展,这块土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原始时期并没有书写的文字,但在荒远的古代,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方式,经过了口头的传说、结绳记事、书契记事等,而这些方式只能记事不能达意。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很久。《世本·作篇》:“黄帝使仓颉作书。”《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仓颉篇》、《淮南子》、《论衡》等书都记载仓颉创制文字的事。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记载得较为具体:“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对于仓颉造字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应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李先登在《试论中国文字的起源》一文中表述:“文字是社会公认的一大批有一定的形、音、义的符号,人们不可能生而知之,也不能人人都来创制。文字必须经过专门学习才能掌握,文字必须有专门的阶层掌握、记录与世代教授、流传。文字的创制、学习与运用都需要时间与条件,这一切并不是天天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所能办得到的,在古代是必须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办得到。亦即创制文字是由当时社会上脱离体力劳动的少数人专门从现有的大量符号中去粗取精,归纳整理,改制创制,整齐划一,逐步取得大范围的社会公认才能成功的。根据文献记载,这批人可能就是古代的巫史。虽然‘黄帝之史仓颉’不见得实有其人,但文字确是古代专门的知识阶层创制产生的,从陶符到文字是一个质变,文字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那种简单地认为文字是群众创造的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①当人们想到找出更好的方法来弥补以往记录和传播信息方式的不足时,文字便开始产生了。刻划符号和刻划文字、图画文字或象形文字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即新石器时代的发达阶段。古东夷族是否也经历过“结绳而治"的阶段不得而知。但现有考古资料证明,东夷族的确是一个经过图像文字阶段的民族,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刻划符号阶段圆。一、滕县北辛遗址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滕县北辛遗址的陶器的器底和器腹上各发现一组刻划符号,是在烧陶以前刻划上去的固。一个是刻在泥质灰陶器底上,一个是刻在泥质红陶腹片上。刻划符号的形状如图一,究竟表示什么意思,不得而知。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只能是陶符,而不是陶文,两者是不同类的资料,不能混合在一起④。图十滕县北辛遗址出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二、大汶口时代陶器上的图像文字中国考古学的仰韶一大汶口时代,是中国文字的萌生阶段。这一时期的陶文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有发现,如青海柳湾、西安半坡、临潼姜寨、蚌埠双墩、莒县陵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宜昌杨家湾等遗址,均是发现陶文较多的重要遗址。这种刻划符号不仅数量增多了,而且符号的象形意义也日渐明了。大汶口文化的刻文符号在海岱地区主要发现于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和诸城前寨等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址——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大口尊。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的起源》售张英基:《齐地文字简论》,《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66--69页。圆《IIJ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占学报》1984年第2期。回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t古陶文汇编》附录,中华书局,1990年3月。52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陶尊)上发现了正式的图像文字。这种图像文字因刻在陶器上,故又简称“陶文”。陶文刻在大口尊的口沿下之上腹部,∞其作法是在陶坯未干之时用器具刻划上去的,这种陶尊胎壁厚重,夹砂粗陶,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至大汶口文化晚期,即陵阳河中期墓之后,陶尊颈部往往刻有图像文字或图像,有的图像文字在刻划范围之内,尚涂有朱彩,器表黑灰,字体朱红,两相映辉,显得极为典雅和神秘。根据现已发掘的材料看,刻文陶尊除诸城前寨、南京北阴阳营各发现一件外,其余全部发现于莒县陵阳河及大朱村,尤以陵阳河发现的为最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陵阳河发现的刻文陶尊均出土于河滩一组墓地,共10件。在莒县陵阳河、杭头、大朱村所发现的陶文总计二十二个,不计重复出现的,则约有十六个单字。而在莒县北约百余里的诸城前寨村亦出土了时代、形体和所在器物都与莒县者完全相同的陶文残部。这一时期发现的文字符号除极个别是刻有两个之外,绝大多数是单一的文字符号,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从字形上分析,似有象形字和会意字,然是否可以用六书来解释这一类的文字符号,还未能成定论。有学者以其不能记录语言而认为其仅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但从同时出现多种不同的符号以及有许多相同的符号重复出现的情况来看,似应为一种单一的表义文字,这正是中国单音节文字的滥筋,亦是处于萌生阶段文字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的基本趋势是,承认上述陶文确是图像文字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文字与后来的甲骨文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也是事实@。邑8@磐曲曙古写图十一大汶口文化陶文∞李学勤:《占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第20页。留逢振镐:《东夷文化史),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U.11......I..............,.,......................,.....................,,———————————..........,———————...............,,——,.————————————].....——llIl孙敬明先生从陶文所在的部位和做法研究,大汶口陶文均在陶尊口沿下的腹部,春秋战国时耪陶文所在的位置,翔从器物凡何构形的角度观察,其亦是在器盈的偏上部,如罐之瘸、腹,豆之柄上,著甏之上半部等。这种文字的所在器物部位相似的现象,大概是出于人们审美、应用、宗教和视觉诸方蘧的因素之制约①。有些学者也是在整理史前和有史早期诸种陶器符号的基础上而发表意见的。他们对以仰韶、马家窑、龙山和良诸等文化类型为代表的陶器符号采取了保留的态度,认为这一类符号只起一种标记的作用,与文字符号尚存在着质的差别,唯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才算纳入了文字的范畴。高明先生在整理说甓仰韶文化以下的羯器德号时,区分窭“陶符”移“陶文∥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强调指出:陶符“与文字不同,它是当时陶工为了某种用途临时做的记号,无语言的基础。也不代表语言’’。“陶符产生在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期间,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陶文是陶器上刻写的文字,它溺有词义和读音",陶文“初见于大汶口晚期,成熟于商代中晚期,经过两周和秦汉等各个时期的发展变优,一直使用到今天,仍然是广大群众用来表达语畜的工具。’’高明先生同样认为,大汶口文化开始凄现了较为原始的汉字形体,它的结构同早期汉字同属一个体系②。三、龙山文化陶器文字的发现1991年一199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队在发掘邹平丁公遗址时,意外发现了一件刻有ll(或12)个粥写符号的陶片,其绝对年代约在距今4100—4200年之间。为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的文字。据发掘报告称:“刻字陶片(H1235:2),泥质磨光灰陶。为近直壁大平底盆的底部残片,陶片宽3攫米~3.4厘米、长4.6厘米~7.7厘米、厚0.35厘米。于态片刻有5行(竖行)羔l字,右起第一行为3个字,其余4行每行2个字。发掘报告认为,陶书符号“是烧后刻写,并且最大可能是刻写在陶片之上"的,其书体的显著特征是多为“连笔字”。山东龙山陶书与以往所出土陶器符号迥然有别,意义非常@。如果说,对断定大汶口文化的图像文字是文字还有疑问的话,那么,丁公遗址龙山文化陶片上的11个字,是正式的文字,则是肯定无回孙敬明:《齐陶文比较研究》,‘管子学制》1994年第3期,第54-58荑备《函东膝签耗辛遗址发箍撮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4蚀山东人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求邹平J“公遗址第四、赢次发捌简报),‘考占》1993年第4期。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疑的。有学者认为,丁公陶文是“一个完整的文书”,“在商代之前,很可能有一个以陶器为书写材料的‘陶书时代’。”“应属于东夷文化系统的文字。’’①在邹平丁公遗址发现龙山文化陶文不久,即1994年~1996年,在发掘阳谷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时又发现-N文陶片。据发掘者称:该刻文陶片,“其时代与泗水尹家城三、四段相当,即属龙山文化中期晚段或晚期早段。"年代“距今4300"--'4100年。”“带刻文陶片属一小型泥质磨光墨陶罐的肩部,残存部分大致呈三角形,从刻划形式看,是在陶器成型之后,烧制之前刻上的,因此该陶片的文字系龙山时代人们所为。"“陶片上残存的文字大致属于三个个体,每个个体以点或折线组成,刻法古拙,点线刻划深浅不一,直线及折线的刻划也较生硬、呆板,说明刻划技术并不熟练。此外,在三个刻文下端(即陶片下部)尚有一刻划的点,当属另一文字,由于陶片残破,这一文字的另一部分已残缺。一总之,景阳岗城址的陶片刻文,“从形体看,与甲骨文也较接近”,“应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圆据以上丁公陶文和景阳岗城址陶文的发现,确证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而已发现的龙山文字都与后来商朝的甲骨文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景阳岗城址陶文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图十二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文于省吾说:“不难设想,当时的简单文字不会也不可能只限于陶器上,陶器以外,自然要有更多的简单文字,只是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罢了。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堍振镐:《东夷文化史》,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锄山东火学历史系考古专业:‘llJ东邹平J‘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4-古》1993年第4期。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鼍曼曼曼皇考古发掘的大量资料证明,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有了最原始的文字一图画文字,“其中有的与甲骨文颇相似’’,‘‘与我国后来正式文字的产生有一定的联系,这是没有疑问的”囝。在由东,从大汶日文纯时期出现的图像文字,到龙盘文化}、骨和陶文的发现,这个过程应是一脉相承的。其渊源则是来自先齐东夷人的发明创造。由此可知,先齐东夷族也是我国较早创造、使用文字的古老民族之一。先齐东夷族为我国古文字的发展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圆第二节齐园陶文在齐国文字中的地位齐国陶文在战因文字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研究战营文字的重要的资料。王国维首先明确指出“兵器、陶器、玺印、货币四种文字鲁为一系。”齐国文字,除陶文之外,还有金文、玺印文字与货币文字,齐境之内至今还未见有简帛文字出土。在四种皆以书写材料命名的先秦齐文字中,陶文数量是最多的。陈簋斋先生光绪九年(1883年)亲制楹联:“齐鲁陶文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封,自注陶文“将及五千’’。其中一半是齐国陶文,绝大多数又是从齐都临淄杰土的。这比当地出±的其他文字资料,不知要多多少倍。就书写方式丽富,陶文与玺文一样,都是刻印文字。齐国陶文绝大多数都是在陶器烧制之前用玺印打印上去的,直接刻画于陶器上的文字极为少见,因而多有陶、玺相合的例子,黄宾虹即著有《陶玺文字合证》。书中确切证明了玺印和陶文两者之间的关系,结论是,矗古玺文字,前人莫明其所用,今以陶器证之,有哥确知其为款识之模型,而无疑义。”这一结论被今天越来越多的考吉材料所证实。看以下文例比较:玺文:齐匐正骥訇正,官名,主管制陶手工业之官吏。鹱乃訇正之私名圆(图十三、1)。陶文:陶乡大匐里一,<古陶文汇编》3.89(图十三、2)。玺文:陶乡陶一金玺其中第二个字,与陶文中“陶乡’’的“乡’’字形体和风格完全一致(图十三、3)。。李学勤:《蠢文字学初阶》,巾华警局1985年,繁∞烫。。逢掀镐:《从图像义字刘译骨文),‘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第30一33页。蚀高明:‘巾闽占文字学通论》,北糸大学出版社L996年,第465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玺文:鄞一市节此玺文与陶文3.652中的“市节’’两个字字形与风格完全一样。(图十三、4)。陶文:於陵市和节(图十三、5)。陶文虽与玺文同系,从史料价值衡量,两者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齐国的金文资料,目前发现的数量仍是较少。但是齐国金文字形与齐国陶文相同的例子很多。如“立事’’一语,著名的陈氏三量中两青铜釜铭文纪年以“立事”,国差蝻、公孙造壶、公孙潮子钟等铭记“立事”,这与量器陶文中的··立事”相同。l玺文:齐匀正联2陶文:陶乡大匐里■3玺文:陶乡陶■金玺一圈4玺文:鄞一市节5陶文:於陵市和节图十三玺文、陶文的比较张政娘先生利用铜器铭文考证陶文中的“陈得”即子璋壶、子禾子釜两铭中的“陈得",即《左传》哀公十四年“陈惠子得”。①《左传·哀公十四年》:“成子兄弟四乘如公。"杜注:“成子兄弟昭子庄、简子齿、宣子夷、穆子安、廪子意兹、芒子盈、惠子得,凡八人,二人共一乘。”惠子得即陈得。由此可以看出,陶文不仅是研究古文字的资料,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在齐国文字中,金文数量少,而且王公贵族铜鸣鼎食,几乎占有整个社会的全部青铜礼器,并于其中部分器物上铭功记德。诚然这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但其往往反映上层社会的内容,所揭示的毕竟不是全部社会。若要全面考察社会,∞张政娘:‘平陵陈得立事岁陶考证》,‘张政娘文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4月。57皇曼曼曼m一.i多而广泛。i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鼍!!曼!曼!!皇!曼曼鼍曼曼曼皇量曼曼曼曼詈皇皇量曼鼍舅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与大量的社会下层平民百姓发生着朝夕相伴密切关系的陶器,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①。齐国陶文不论从数量、种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都要比金文隘化圆钱豢陶文:豆里隘节墨法化齐法化陶文:不其市节陶文:陶乡大勾里酉图十四、货币文字、陶文的比较齐国出土的货币主要为齐刀币和隘化圆钱,以及齐刀币陶范(图十四)。刀币文字有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齐法化、齐建邦娠法化、节墨法化、莒邦法化等。种类、形式、铭文内容都显得数量少而文字简要。其面文字多者六个字,少者仅三个字,@比一般的陶文字数少。在齐货币面文中的“备”与陶文中的“备,,相同,此字旧释“法”,并长期通行。由陶文中的“中蔓阳里,,。孙敬明:‘齐陶新探(附益都藏陶)》,‘古文字研究》第十。网辑,第22l—246页.中华书局1986年。国张英基:《齐地文字简论》,‘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66-69页。58山东大学{页士学位论文“各蔓阳里”等证之,应释“大”字,①可信。还有陶文中用作人名或地名的“咀盏’,字,在齐见蓝化圆钱中可见,形式风格一致。再如刀币中的“节墨’’刀之“节’’与陶文“不其市节”中的“节”字形体相似。战国时期齐国就已经使用叠铸法铸造刀币,齐国故城内的铸钱遗址中出土的陶制刀币范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72年与1982年两次在齐故城发现铸钱遗址,一处在宫城南部,一处在西关,曾出土齐刀币陶范八方圆。春秋以来,社会混乱,列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支付手段多样,这些都使得当时真正作为流通手段的铸币的功能还不够强大,其重要性无法与陶器相比。同时,货币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的,这就使货币文字有可能更多的具有一些地方特性。比如货币文字中常有地名,而这些地名用字的形体的繁省往往显得非常随意。但是无论字形怎样变化,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本地区的人们,都不会对这些地名产生误会。齐国货币的用字最少,不重复的面文单字仅15个,在背文的几十个单字和符号中,意义不明的符号占据多数。货币文字简明扼要,文省意明,字数少而少变化。这些所不及陶文。由此看出,齐国陶文在齐国文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其出土地点、时代、数量、器形种类、文字形式、文字书法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陶文内容的丰富、广泛,不只在古文字研究方面非常重要,而且,作为研究当时齐国的历史、经济以及社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o裘锡圭:<战阳货币考》,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o王红敏、朱彩云:《轻重九府商贸繁荣——齐刀币》.‘齐都文物)百苑文艺}lj版社,2006年8月。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小结自清末陈介祺先生发现齐国陶文以来,从事搜集传拓者约近百人,刊印重要著作不下三十种,所收拓片已逾六千余方。无疑,这是一批数量可观、内容广泛的宝贵资料。加之近年来在临淄古城的不同地点又有不少新的发现,但是有关齐国陶文的论著还是不多,比不上有关甲骨、金文的论著,甚至不及货币、玺印等类。高明先生的《古陶文汇编》对出土于齐国故城临淄的陶文资料收罗宏富,而且体例美善。本文借助于《汇编》里的文例,考释了齐国陶文中的官名、器名、地名、人名,从而来揭示齐国都城周围官私经营手-r锖ll陶业的一些基本特点,对齐国陶文进行探讨和研究。一、对于官营制陶业所涉及的若干问题,包括管理制度、职官设置、量具的制造和使用等也基本上得到了解决。通过对官营陶文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轨(收)"字陶文出现在量器之上。“轨”为最下层的组织,“轨长”是最低级的官职,官营制陶手工业是以“轨”为基层组织。“立事”类陶文是齐国官营制陶的一个特点,立事者是齐国官营量器的督造者。通过对“立事”者的比较和考证,“立事"者都是陈氏,陈字上陈下土,一般认为是田齐专用字。齐“立事’’陶文普遍标注使用单位,某廪或市,廪、市也有督造、管理量器的职责。冠以“王孙”的陶文,列举了《古陶文汇编》共有的10片“王孙陈棱”陶文,“陈棱”乃战国齐国著名立事者,乃齐王之后。对于“王卒"的陶文,研究认为“王卒’’为平时生产,战时从戎的陶工。第二,齐国的量制、量具也基本上研究清楚,基本量具升、豆、区、釜等在考古上已经发现了不少实物,但考古上还没有发现最高一级量制单位的量具——锺。形制和容量比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通过研究,发现战国齐量基本符合文献所记载的田齐新量的标准。二、对于私营制陶业中所涉及的乡里制度、制陶业的分工分类,有了明确的研究说明,窑场的分布、分工、规模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私营陶文主要见于生活用品上,器形主要有豆、壶、罐、单把杯、钵等。完整格式为地名+人名,地名多者署三级,E1“某绳7某邑某里某”,如:“陶乡画阳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邑南里某”,地名署两级者,日“某衙某里0者(或人)某",也有一级地名的,日“某里某”。在《古陶文汇编》中列举出了陶文中比较清楚的9个乡名,通过对私营陶文结构的比较和研究,看出齐国都城周围的乡间组织为乡、邑、里三级。由陶文中的“蠊里某”“豆里某",研究表明制陶作坊业主的专业身份,称为“愫者,,意思是专门制作熊的人,“豆里’’为生产豆的场家会集之地。表明齐国民营制陶业已存在产品专业分工和地域分工,表明齐国民营制陶业的商品化生产的程度很高。齐国都官、私制陶窑场均在城外,官营制陶手工业的陶工多来自都城附近,私营者则是累世传承其业,并且窑场的位置和产品的种类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窑场地点的选择考虑到了自然环境,水土和交通的便利等因素。三、通过对先齐陶文的总结和论述,看到齐国大地对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齐国陶文和齐地其他文字的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这些不同载体文字与陶文之间都有着范模的渊源关系。从出土的陶文可以看出先齐的东夷族文明开化非常之早,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务约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到后来的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北辛遗址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大汶口时代陶器上的图像文字,龙山文化陶器文字的发现,可见先齐东夷族是我国较早创造、使用文字的古老民族之一,先齐东夷族为我国古文字的发展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齐国陶文与齐国玺文、齐金文、齐货币文字的比较研究,这些不同载体文字与陶文之间都有着范模的渊源关系,而且,从其出土地点、时代、数量、器形种类、文字形式、文字书法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陶文内容的丰富、广泛,对于古文字研究和研究当时齐国的历史、经济以及社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6I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1:参考文献一、考古资料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J】.考古,1961(6).2刍5县文物保管所朱承山.邾国故城出土的两件陶量【J】.文物,1982(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舌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80(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邹县滕县古城址调查【J】.考古,1965(12).5.{: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2).6.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4).二、研究文章1.张政娘.平陵陈得立事岁陶考证.张政娘文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2.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上)【J】.文物,1959(7).3.李学勤.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J】.齐鲁学刊,1982(5).4.李学勤.燕齐陶文丛论【J】.上海博物馆集刊,1992(5).5.李学勤.论田齐陈固陶区【J】.学习与探索,1995(5).6.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北京:中华书局,1985.7.《天津市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编写组.天津市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M】.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8.王国维.《桐乡徐世印谱序》(《观堂集林(附别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重印本,1984.9.唐兰.陈常陶釜考【J].国学季刊,1935,5(1).10.孙敬明,李剑,张龙海.临淄齐故城内外新发现的陶文【J】.文物,1988(2).11.魏成敏,朱玉德.山东临淄新发现的战国齐量【J】.考古,1996(4).12.张龙海.齐国故城陶窑遗址【J】.管子学刊,1997(3).13.王守功,许淑珍.临淄后李齐国陶文【M】.揖芬集(张政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4.许淑珍.临淄齐国故城新出土陶文【J】.考古与文物,2003(4).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孙敬明.齐陶新探(附益都藏陶)[C】.古文字研究(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16.孙敬明.齐国陶文分期刍议[c】.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2.17.孙敬明.齐陶文比较研究[JJ.管子学刊,1994(3).18.孙敬明.齐陶文比较研究(续)【J】.管子学刊,1994(4).19.孙敬明.从陶文看战国时期齐都近郊之制陶手工业【C】.古文字研究(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1.郑超.战国秦汉陶文研究概述【C】.古文字研究(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许淑珍.齐国陶文的几个问题【M】.齐鲁文博,济南:齐鲁书社,2002.王辉,许淑珍.邮政先声文字载体——临淄封泥陶文,齐都文物,天津:百苑文艺出版社,2006.许淑珍.临淄齐国故城新出土陶文【J】.考古与文物,2003(4).李先登.天津师院图书馆藏陶文选释【J】.天津师院学报,1978(2).李零.齐、燕、邾、滕陶文的分类与题铭格式一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介绍【M】.新编全本季木藏陶,北京:中华书局,1998.同文见于《管子学刊》,+1990(1).朱德熙.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一字【C】.古文字研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朱德熙.战国古文字中所见有关废的资料【C】.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同文见于,出土文献研究(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概述近年来山大出土的商周青铜器【J】.文物,1972(5)._lf释战国陶文中的“杲’’【J】.考古,1984(1).说繇[e1.古文字研究(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战国文字中的“市”【J】.考古学报,1980(3).战国货币考【J】.北京大学学报,1978(2).概述近年来山大出土的商周青铜器【J】.文物,1972(5).战国“廪”字考察【J】.考古与文物,1984(4).试说齐国陶文中的“锺”和“溢"fJ】.考古与文物,1991(1).20.21.22.23.24.25.26.28.齐文涛.29.曹锦炎.30.曾宪通.31.裘锡圭.32.裘锡圭.33.齐文涛.34.吴振武.35.吴振武.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刘钊.齐“於陵市和节”陶文考【J】.管子学刊,1994(4).37.高明.古陶文汇编序【M].古陶文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38.高明.从临淄陶文看绑里制陶业【C】.古文字研究(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2.39.高明.说r·銎”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1996(3).40.陈根远,陈洪.新出齐“陈棱”釜陶文考【J】.考古与文物,1995(3).41.任相宏,张庆法.吴王诸樊之子通剑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历史文物,2004(5).42.王恩田.齐国地名陶文考【J】.考古与文物,1996(4).43.王恩田.“右里"二量真伪辨[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1).44.俞伟超.秦汉的“亭”、。市”陶文【C】.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45.莫枯..齐量新议[C1.上海博物馆集刊(三),1986.46.张英基.齐地文字简论【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47.逢振镐.东夷文化史.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48.逢振镐.从图像文字到甲骨文[J】.中原文物,2002(2).49.王红敏,朱彩云.轻重九府商贸繁荣——卉刀币.齐都文物.天津:百苑文艺出版社,2006.三、工具书1.高明.《古陶文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2.高明,葛英会.《古陶文字徵》,北京:中华书局,3.金祥恒.《陶文编》,艺文印书馆影印本,4.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1964.1991.1991.科学出版社,5.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6.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9.7.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王恩田.《陶文图录》,济南:齐鲁书社,2006.9.王恩田.《陶文字典》,济南:齐鲁书社,2007.曼曼曼曼皇皇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皇曼曼曼曼皇皇!曼!曼曼皇曼曼皇曼!曼曼_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皇曼詈皇曼曼曼曼!皇皇!!曼曼!曼附录2:陶文刊本和陶文拓本一、陶文刊本1.刘鹗.《铁云藏陶》,抱残守缺斋石印本,三册附封泥一册.2.刘鹗.《古陶奇字》,书口题铁云庚子劫余录.3.黄宾虹.《陶玺文字合证》,1930.4.周进.《季木藏陶》,影印,1943.5.孙敬明.《益都藏陶》,齐陶新探(附益都藏陶),古文字研究(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6.周进集藏、周绍良整理、李零分类考释.新编全本季木藏陶,北京:中华书局,1998.7.太田孝太郎.《梦庵藏陶》一卷,影印本,1922.8.高明.古陶文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9.许淑珍.陶文大系(图录)见:《齐国陶文的几个问题》,济南:齐鲁书社,2002.二、陶文拓本1.陈介祺.《簋斋藏陶》或称《簋斋瓦器拓片》,四函二十册,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藏.2.陈介祺.《陈簋斋藏古陶文》,六函二十五册,北大图书馆藏.3.陈介祺.《簋斋藏古陶拓本》,两函五摺册,北大图书馆藏.4.陈介祺.《簋斋藏陶》,一函八册,北大图书馆藏.5.陈介祺.《簋斋藏陶》,一函两册,社科院考古所藏.6.《望文生谊斋古陶文字》,四函二十册,北京图书馆藏.7.端方.《陶斋藏陶》,十卷.8.周霖(澍三).《三代古陶文字》.9.吴隐(石潜).《逐庵古陶存》,四册,考古所藏.10.方德九.《德九藏陶》,四册,历史所藏.11.方德九.{:云水山人陶文萃》,十三册,原题古谢.北大图书馆.12.张培澍.《古陶琐萃》,四册,考古所藏.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徐同柏.《齐鲁古陶文字》,一册,历史所藏.14.杨昭倘.《三代秦汉文字集拓》,一函三册,考古所藏.15.邵章.《古陶器文》,一册,历史所藏一16.刘体智.《善斋陶文拓片》.17.溥心畲.《古陶拓本》.18.《方清霖拓本》.19.《姚华拓本》.20.王献唐.《海岳楼藏齐鲁陶文》,一函九册,考古所藏.21.王献唐.《邹滕古陶文字》,三册第三册为临淄陶文,考古所藏.22.《埙室藏三代秦汉六朝古陶》,二函十八册,考古所藏.23.王孝禹.《瘦云楼古陶拓本》,一册,考古所藏.24.《陶文精华》,一函二册,北京图书馆藏.25.王妙如.《古陶文》,一册,北京图书馆藏.26.《古陶文存》:一函六册,北京图书馆藏.27.《黄平乐氏藏陶拓片三三方》,一册,北大图书馆.25.《古陶器拓片》,一摺册,北大图书馆.29.《权玺斋拓本》.30.《雪斋藏陶》.31.《周氏藏陶》,《季木藏陶》原拓.32.《古陶器文字拓片》,佛影草堂藏.33.《汉砖陶陶器拓》.34.严一萍.《萍庐藏陶》.35.《清晖阁陶文》.36.《潘博山先生所藏古陶文字拓本》.37.《山东博物馆藏陶文拓本》.38.太仓喜八郎.{:古陶文》.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詈。=_鼍量曼曼曼曼曼皇曼曼皇曼曼!鼍曼量曼曼曼曼曼曼致谢本文题目是在导师任相宏先生的指导下选定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任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早在来山大读研之前,学生就十分仰慕先生的道德文章。三年来,又得到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每每回想起来,心潮就难以平静。.另外,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也得到了王育济院长、于海广教授、王晓毅教授、方辉教授、刘凤君教授、吕伟俊教授、关绍纪教授、周晓瑜教授、张金龙教授、姜生教授、崔大庸教授、曾振宇教授等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还得到徐鸿老师、杨杰老师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