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论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社 科 笔 谈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论析

丁 玲

(中共于都县委党校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乡村社会环境、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家户制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进入社会矛盾问题爆发期,传统乡村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满足维护社会有序建设的需要,因而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状况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鉴于此,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社会转型;乡村治理;主体性缺失;治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619(2019)36-0273-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村治理,必须将自治与法治、德治相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自治,要不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凝聚民力民智,修订完善务实管用、简洁易记的村规民约,写入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团结互助、和谐进步等内容,在村务公开栏等醒目位置广而告之,建立奖惩、监督等长效机制,推动乡村建立公序良俗。

1 治理格局不断定型和完善

主要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 完善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机制

公共物品和服务在农村供给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资金的缺乏,因此,国家应当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开展地区对口帮扶。此外,整合多元主体进行协同治理是破解难题的关键,应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合作社的作用,明确各主体治理范围和边界,强化村庄中各村民组织的作用,着力解决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效率低下、分布不平衡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适当提高乡村教师工资水平,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合理安排学校选址问题,解决学生上学路程长、耗时多的难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校车接送;在医疗方面,完善乡村医疗体制建设,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完善相关医疗设施建设;在文化方面,加强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3 培育本土化人才,引进优质劳动力由于农村劳动力比较少,而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劳动力的缺乏只能通过“内生”“外引”两种路径有效解决,由此,便需要为乡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实现“产业兴村”,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挖掘农村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合理提高工资待遇,这是引进劳动力最有效的途径。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彻底整治环境污染问题,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注重农村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三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主干公路,以此为依托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保障水、电、网络供应,为村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四是要加强制度保障,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大学生下乡,鼓励本地人返乡创业,引进技术人员,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充分活化乡村社会资源,激发治理内生动力一方面,应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价值,重构现代农村社会价值体

系。社会核心价值是一种软力量,对于凝聚人心、维持公共秩序起

着重要的作用。千百年的小农经济生活既孕育了狭隘的小农思想,也孕育了相互合作、睦邻友善、讲求“和为贵”的“大农”思想,农业文化有助于增加对社区的认同和凝聚力[5],我们要在乡村治理中挖掘并发扬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农村社会治理的部分,注重从乡村文化实践中努力深挖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增强乡村文化自觉与自信,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动农村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将其运用到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另一方面,乡村治理变革应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增强村民主体性作用。通过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培育多样化村民组织等方式来明确治理改进的目标,凝聚村民意愿,促进公共利益的长足增长。

5 推进乡村文明复兴

一是逐步树立文明的乡风。深入推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传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切实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二是复兴农耕乡土文化。采取差异化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对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农耕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还要拓宽保护资金筹集渠道,促进形成自我维持和良性发展的机制。三是让乡情情感回归。合理利用现代化手段,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还要注意保护乡土文化特色,积极打造健康、休闲、充满乡土情的乡村。四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重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场地,可以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 结束语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探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不仅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更成为新一轮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的重要抓手。回望千年文明根基的乡村,振兴长期反哺城市的乡村成为从顶层到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和乡村从来都是互生共赢,在践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撬动乡村治理,融合政治、法治、自治、德治和智治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成为“中国之治”先行先试的热土。

参 考 文 献

[1] 王 荣贵.让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J].群众,2020

(01):59-60.[2]  朱娅,李明.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探析[J].中共福

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06):124-130.[3]  唐海潇.乡村振兴战略的体系构成及其内在逻辑[J].攀登,

2019,38(06):68-73.[4]  周星璨.湖南:乡村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J].区域治理,

2019(42):6-9.

2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