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柔性光伏支架[发明专利]

来源:小奈知识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558377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6.05.18

(21)申请号 201610146088.7(22)申请日 2016.03.15

(71)申请人中利腾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215542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沙家浜常

昆工业园腾晖路1号(72)发明人冯立强

(74)专利代理机构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

限公司 32103

代理人孙仿卫(51)Int.Cl.

B25B 27/00(2006.01)B25H 1/06(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54)发明名称

柔性光伏支架(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光伏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倾斜设置的用于安装在地面上形成支撑的斜立柱、上部分别和所述斜立柱的上部相连接且下部用于安装在地面上的两个竖向拉索、连接在两个所述斜立柱的上部之间的光伏组件安装机构,两个所述斜立柱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斜立柱的下端之间的距离。采用斜立柱形式,通过竖向拉索将光伏组件安装机构的拉力传递至地面,节约了两侧主梁,减少了占地面积,单位面积为可以安放更多的光伏组件,可适用于复杂地形和大跨度区域如鱼塘及山地等。

C N 1 0 5 5 8 3 7 7 3 ACN 105583773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柔性光伏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支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单元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倾斜设置的用于安装在地面上形成支撑的斜立柱、上部分别和所述斜立柱的上部相连接且下部用于安装在地面上的两个竖向拉索、连接在两个所述斜立柱的上部之间的光伏组件安装机构,两个所述斜立柱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斜立柱的下端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立柱的中心线与水平面构成大于30度且小于60度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45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拉索竖直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拉索和所述斜立柱的上部通过花兰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安装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侧的斜立柱上部的安装杆、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向拉索,所述第一横向拉索的两端分别和两侧的安装杆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拉索相互平行,所述安装杆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一横向拉索相互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单元还包括设置在用于设置组件安装平台的第二横向拉索,所述第二横向拉索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拉索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向拉索的两端分别和两侧的所述斜立柱的上部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两侧的所述斜立柱之间的中间支撑件,所述中间支撑件的上部和所述横向拉索相抵接。

2

CN 105583773 A

说 明 书柔性光伏支架

1/3页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光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光伏支架。

背景技术

[0003]随着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太阳能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光伏发电的应用更加普遍。太阳能光伏组件安装使用过程中需要用光伏支架固定连接,以调整安装角度并且保持一定离地高度,以最大限度的获取发电量并且保证太阳能光伏组件持续固定至少25年。为了减轻光伏支架基础重量以及对其做好成本控制,参见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光伏支架基础常采用双水泥墩(水泥基础)形式,在土层中开挖基础,并在基础上方架设立柱1’及钢索2’。普通支架用钢量大,檩条3’为钢直连接形式,对地形要求比较高,对复杂地形需要先进行平整才可以施工,难以用于复杂地形及大跨度区域。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光伏支架,其可可适用于复杂地形和大跨度区域如鱼塘及山地等。[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柔性光伏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倾斜设置的用于安装在地面上形成支撑的斜立柱、上部分别和所述斜立柱的上部相连接且下部用于安装在地面上的两个竖向拉索、连接在两个所述斜立柱的上部之间的光伏组件安装机构,两个所述斜立柱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斜立柱的下端之间的距离。[0006]优选地,所述斜立柱的中心线与水平面构成大于30度且小于60度的夹角。[0007]更优选地,所述夹角为45度。[0008]优选地,所述竖向拉索竖直设置。[0009]优选地,所述竖向拉索和所述斜立柱的上部通过花兰螺栓连接。[0010]优选地,所述光伏组件安装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侧的斜立柱上部的安装杆、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向拉索,所述第一横向拉索的两端分别和两侧的安装杆相连接。[0011]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横向拉索相互平行,所述安装杆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一横向拉索相互垂直。

[0012]更优选地,所述支架单元还包括设置在用于设置组件安装平台的第二横向拉索,所述第二横向拉索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拉索的下方。[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向拉索的两端分别和两侧的所述斜立柱的上部相连接。[0014]更优选地,所述支架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两侧的所述斜立柱之间的中间支撑件,所述中间支撑件的上部和所述横向拉索相抵接。[0015]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采用斜立柱形式,通过竖

3

CN 105583773 A

说 明 书

2/3页

向拉索将光伏组件安装机构的拉力传递至地面,节约了两侧主梁,减少了占地面积,单位面积为可以安放更多的光伏组件,可适用于复杂地形和大跨度区域如鱼塘及山地等。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柔性光伏支架的主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柔性光伏支架的部分俯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柔性光伏支架的部分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中间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0017]上述附图中:

1’、立柱;2’、拉索;3’、檩条。[0018]1、斜立柱;2、竖向拉索;21、花兰螺栓;31、安装杆;32、第一横向拉索;4、中间支撑件;5、第二横向拉索;6、组件安装平台;

10、光伏组件。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中述及的上和下是根据本领域人员的惯常观察角度和为了方便叙述而定义,不限定具体的方向,如,分别对应于图3中纸面的上侧和下侧。[0020]参照图3-6所示,支架单元包括分别一种柔性光伏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支架单元。位于两侧的两个倾斜设置的斜立柱1、两个上端部分别和两侧的斜立柱1的上端部通过花兰螺栓21相连接的竖向拉索2、连接在两侧的斜立柱1的上端部之间的光伏组件安装机构。光伏组件安装机构包括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的斜立柱1上端的安装杆31、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向拉索32,第一横向拉索32的两个端部分别和两侧的安装杆31相固定连接。[0021]具体地,两侧的斜立柱1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侧的斜立柱1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即斜立柱1自上向下逐渐向内倾斜。且斜立柱1的中心线和水平面之间构成一大于30度且小于60度的夹角,优选为45度。斜立柱1的下端固定连接地面从而对整个光伏支架及光伏组件形成支撑。竖向拉索2的下端和地面固定连接。安装杆31的中心线、竖向拉索2、第一横向拉索32两两垂直,各支架单元的两个第一横向拉索32的端部分别直接和安装杆31的端部相固定连接。第一横向拉索32上施加有预应力(约3t),确保第一横向拉索32保持水平,且两个第一横向拉索32相互平行,光伏组件安装在两个第一横向拉索32上。使用斜立柱1配合竖向拉索2将第一横向拉索32的拉力传递到地面的混凝土基础上;使用第一横向拉索32将光伏组件固定,省去图2中的檩条,并在第一横向拉索32上施加更大的预应力,可以更好的保持光伏组件安装直线度,提高发电效率;可以进行大跨度跨越,中间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不要要使用立柱,适用于深沟、鱼塘等地形。

[0022]支架单元还包括用于设置组件安装平台6的第二横向拉索5,第二横向拉索5设置在第一横向拉索32的下方。第二横向拉索5的两端分别和两侧的所述斜立柱1的上部相连接。竖向拉索2、第一横向拉索32及第二横向拉索5均由钢索制成。

4

CN 105583773 A[0023]

说 明 书

3/3页

支架单元还包括一或多个设置于两侧的斜立柱1之间的中间支撑件4,中间支撑件

4的上部和所述横向拉索相抵接用于对大跨度的第一横向拉索32形成支撑。[0024]相较于普通柔性支架节约了两侧主梁,并减少立柱材料,比现有技术中的光伏支架节约材料;

现有技术中的拉索,需要较大的角度斜拉,而本发明由于采用斜立柱的形式,减少了占地面积,单位面积内可以安放更多的光伏组件;

相较于普通支架省去了多个基础,并且结构更简单省去复杂的立柱、主梁、斜撑、檩条等,降低了施工要求,施工更简单;

安装组件时,不需要在搭设脚手架,只需架设第二横向拉索,在第二横向拉索上架设滑轮悬挂平台,在安装平台上安装组件,施工平台可在钢索上滑动,省去脚手架在场地内搬动的的劳动量;

竖向拉索采用花兰螺栓的方式连接,如出现松动后,可继续施加应力,使之满足使用要求。

[0025]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5

CN 105583773 A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图2

6

CN 105583773 A

说 明 书 附 图

图3

7

2/3页

图4

CN 105583773 A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5

图6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