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集镇涌泉完小 方道礼
近几年来我校大力推进“三七二一”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着力实现先学后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旨。把课堂的40分钟要尽可能地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探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如果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高效课堂更是无从谈起。本人就在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达标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问题提出。
一节课中,学生自学了多长时间,教师讲了多长时间,都成了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于是课堂中出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放手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思考,小组学习讨论交流,气氛热闹,畅所欲言,教师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把课堂教学的舞台尽可能地交给学生,自己从教学的“中心”走向了教学的“边缘”,导致教师使命的缺失。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任何一方面的关注都应有一个“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走向某种极端。实际上因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仍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许多学生囫囵吞枣、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二、方法与策略。
在自主互助课堂的各个环节,抓住导的时机,运用巧妙方法适时进行引导,做到“导在关节点,引在岔路口,拨在不明处”,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自主学习,注重方法引导。
自主学习的指导体现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认知特点,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引导策略。
1.问题提示,明确方法。在学习《平移和旋转》一课时,老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①请你看后想一想,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②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这些现象可以分为几类?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的自学,更有目的性。老师提出问题时应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2. 榜样示范,以身示法。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平行和垂直的画法不能准确的掌握。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就还要亲自示范。提出画的过程中一些要注意的地方,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这一点是学生自己不能完成和代替的。 (二)合作探究,适时而导。
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离不开经验丰富的先知者——教师的帮助。教师可以在探究问题浮在表面、难以深入时进行点拨,可以在合作探究秩序混乱时引导调整,亦可以在探究误入歧途时指点迷津,甚或指导学生确定某些问题是否有探究的必要。
1、在貌似无疑,实则存疑时,紧跟追问。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当学生的思维尚未觉醒或浅尝辄止时,需要我们教师去激活、去开发,比如,在探究活动中,你要适时恰当的追问: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的根据是什么?你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再如,在探究活动中,你要适时恰当的质疑:这个思路正确吗?这种方法可行吗?这个结论科学吗?这样的追问可以诱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质疑好似投石激浪,可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产生探求需求,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思维偏离时,及时引导。 如果方向不明确,学生往往无法自主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究,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含量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他们经常会发生思维偏离,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学习局面,这时,我们教师要及时引导,使学生的探索活动尽快地回到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做到“放得开,收得拢”。
(三)精讲点拨,抓住关键引导。
教师的精“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学习进行深入的思考,起到点拨、提炼、归纳、提升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之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共同分享自主探究的成果,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总结是教学内容的画睛之笔,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也可以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于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困惑处、难点处,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该讲解时就要讲解,需强调时就要强调,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有成效,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1、在思维受堵处,重点讲解。
学生在学习抽象性较高或技巧性较强的知识,或有相当的深度、开放度的知识时,思维过程往往受堵,处于“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抓住时机进行点拨引导效果最佳。这时的引导,犹如雪中送炭,学生很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观察、比较,并展开了交流:
师问:刚才只有一个小组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取名锐角三角形。其他三角形呢?
生1:我觉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就叫做钝角三角形。
师:刚才我们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称锐角三角形,现在光凭一个角判断,是不是太武断了?
生2:在一个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三个直角或者三个钝角吗?我们发现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所以就这样大胆地命名了„„
„„
在此,教师提出了思维空间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认识到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应为一类之后,对其他三角形分类出现困惑时,教师能及时进行点拨导向,在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光凭一个角判断,是不是太武断了?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的本质,从而学会新知。
2、在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及时提醒。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发生混乱。教师要及时让学生澄清问题,理顺解题思路,理清出错的原因。
(四)巩固检测,引导提升
“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教师必须通过反馈性巩固练习或者检测进一步导学,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指导过程。
1.分层练习导学。
通过分层练习有效导学,应立足本节,稍有扩展,抓住重点,当堂了解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学生有困难,哪些知识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都要全面了解,采取措施补救。
分层练习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一类是基础练习巩固类,即根据教学内容的设
计的面向大多数学生设计的练习,练习紧扣基本目标、基础知识,照顾中等生和学困生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一类是综合拓展深化类,即根据中优等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稍大的习题,供中优等生练习、思考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发展提高;
2. 有效反馈导学。
巩固练习中的导还体现在及时有效的反馈,采取的形式可以是自我反馈和相互交流反馈相结合。自我反馈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相互反馈则是在小组讨论或尝试练习中,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评议,适时组织同桌或小组相互批改,相互检索错误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1)共性问题,集体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知识本身比较难理解或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不当等原因,造成部分学生对这个知识的错误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偏差。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讲评来引导学生矫正一些共性问题。
(2)个别问题,单独反馈。 有些问题只是个别学生出现,如果在课堂上花时间集体讲评是不可能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时发现,及时轿正或个别课后矫正。对个别问题的矫正主要方法是引导,引在知识的关键处,导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引导学生再通过自己努力能够矫正。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巡查,一方面有目的地给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辅导,解答个别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注意洞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便能根据反馈息进行集体讲评,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引导学生,相互反馈。
相互反馈可组织同桌互评、分组互评及集体互评等多形式活动,积极的反馈,是让学生主动投入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显示其学习状况、推动其深化学习,从而促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学生能顺利地按照目标要求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教与学的最佳状态。
三、注意的问题:
在构建“三七二一”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该如何“导”的问题,除了要把握好“导”的时机,“导”的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的“导”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不能有统一的教模式。
2、教师的“导”应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基础之上,要耐心的等待,不能急于求成。
3、教师的“导”应重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不能将结论、方法直接告诉学生。
总之,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的引导,不仅要“雪中送炭”,更要“锦上添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