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词阅读欣赏方法

来源:小奈知识网


古诗词阅读欣赏的方法初探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每册教材后面都附有古诗词10首,供学生阅读赏析,中考语文试题中也经常出现诗词赏析题型。那么,如何欣赏古诗词呢?

一、抓住诗眼,理解主旨

诗言志。很多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诗眼体现出来。抓住诗眼也就理解了诗意。有的诗眼是诗的题目。如:朱熹《观书有感》,如果不联系题目,那么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就容易就水论水,很难领悟到“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道理。有的诗眼是诗中的主旨句。如: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句,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抓住这一主旨句,全诗的意思就一通百通、豁然开朗了。

二、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有的诗词,须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特点去理解,这样才能弄懂原意。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时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结婚不久,赵明诚就要离家远游。了解到这一背景,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念的烦闷。

三、品味语言,理解诗意

了解了背景,弄懂了意思之后,应细细推敲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理解其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能不能换?好在何处?这样,对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很有帮助。同时,对诗词所含意义可作深层次的了解。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一个“悦”,一个“空”,用意何在?仔细品味,自然美景使人陶醉,融入的意境不难体会,“脱离尘世,杂念全消”这句作者要表现之意图也就显露,让人体会、领悟到诗中所含的佛家禅机。再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如果你只留意到它是写景,是远远不够的。“王谢”“寻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王谢两家的大华堂”与“寻常百姓民宅”相比?如果你从了解背景入手,继而揣摩作者所用对比的用意,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时过境迁,世事沧桑”也就明显了。

四、想象意境,体验情感

诗词中的“意境”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并不仅指诗词所描绘的寄寓着作者情思的生活图景,而是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古人说“境生象外”,“象”即诗人所描绘的融入其主观情志的物象。要想完成诗歌的阅读欣赏活动,就必须进入这“象”外之“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展开想象、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所蕴含的情思之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阅读理解古诗词,反复诵读是基础。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对诗词的理解运用能力也就水涨船高了。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诵读一遍,心旷神怡一遍,深深享受到大自然的情趣和生活的美好。读岳飞的《满江红》,诵读一遍,壮怀激烈一遍,深深体会到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和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理解母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我们了

解愁思;“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教育我们不要自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诗词就会融入我们的身心,成为我们内在知识的一部分,写作时,名诗雅词就会被我们信手拈来,为我们文章添色增彩。如有位同学在《诗意地生活》中写道:“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这样活学活用,我们的作文就会锦上添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