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探索 口湖北省江陵县资市初级中学 高经红 摘要: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究其原因, 的发问。如“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哪些?”“第 样?”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 与教师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有关。而提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提问的 思维结果的问题,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 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 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 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 平、真内战的阴谋,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 (2)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 自信心大增。 (6)联系现实法。抗日战争是中日关系史 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历史教师如何 容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 设计课堂提问,在此我从封闭性问题和开放 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如“中国古代 中的重要部分,学完这一内容后,我给学生 性问题做了探究。 有哪几大一统的王朝?”“近代社会各阶级 出了这样一个材料:广东一市民在自家的餐 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自古至 厅门口的告示牌中写到:日本人不准入内。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探索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疑问是思维的 今,中国经历了几次思想大解放?”这种提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立刻想到课 导火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 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其纵横交叉, 本中“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纷纷对材料 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认为:“提 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 中的做法表示支持就。这时,教师要适时引 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记忆性与总结性的问题是源自于历史学 导学牛,日军侵华是少数极端右翼分子的行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 科的知识,在课本中可找到,是封闭性问题, 为,广大日本人民是友好的,因此,我们既 用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 难度不大,可让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回 要感性认识历史,更要理性处理当今中日关 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所以,以发挥学 答。 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教 师要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路 人的角色转换。 2.开放性的问题 系,你能为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发表高见 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 开放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 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历 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设 史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 计这类问题时,要求教师关注史学界的研究 以上提问方法都是开放性问题,历史课 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 动态,了解各种观点,以保证问题设计的质 本中无现成答案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正确 启动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 量以及思路点拨的恰当、到位。 跃。可以说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1)层层剖析法。由浅及深,由表及里, 引导下,帮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加以体会与 理解,难度较大,但它远比知识性问题有价 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创造性大有裨益。但在 步步推进,层层发问,以理清问题的来龙去 值,更应该引进教师的重视。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遇到这种情况:学生 脉,揭示历史的本质。 提不出问题或者说就是不会提问题。究其原 (2)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 二、课堂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任何情 因,这与教师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有关。 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 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 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首先要学会向学生 的本质规律。 提问。那么,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用 历史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 (3)对比区别法。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 性,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 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 即在学生想搞懂而搞不懂时发问。历史教育 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值得每一个历史 征的认识理解。 教师探究的问题。 一专家叶小兵认为,教师提的问题应该有一定 (4)深入讨论法。历史不能假设,但 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 、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 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因此,在提问时,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很多教 历史现象,我们可以适当假设。 师的提问是这样的:“……对不对啊?”、 “……(5)转换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角度法。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问, 1.要想方设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 好不好啊?”“……是不是啊?”, 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 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 或者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 如,在讲“重庆谈判背景”时,为了便于学 要及时给予简短而确切的评语。 往里面“钻”,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但使课 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 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锻炼不了学 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 2.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鼓励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学生的回答 生的思维与个性,是与现代教育理论背道而 并提问: “从电文中可看出,蒋介石邀请毛 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当肯定。 驰的,是教学中的“本本主义”。历史问题 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用意 3.在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可作适当提 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 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第一个 示。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 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 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能较容易答出来,后 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 子出发,以锻炼思维,培养能力为根本点。 1.封闭性的问题 两个问题学生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启发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 生换个角度思考: “假如毛泽东去重庆,可 人,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使我们 (1)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 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又可能怎 的教与学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96 信息教研周刊201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