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寻“真苏轼”——从《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说起

来源:小奈知识网
琼州学院学报 2013年8月第20卷第4期 追寻“真苏轼” 从《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说起 刘尚荣 (中华书局,北京100073) 【摘要】研究探讨“真苏轼”,应严守学术规范,作正确解读。以《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为例,可见误读频仍。该文 用不足两千字的篇幅介绍苏轼生平及其文人画理论,竞有十来处违背学术规范,甚至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漏误。此类所谓 论著歪曲了苏轼本真,因此需呼吁:“真苏轼”不要离去,“真学者”与你同在。 【关键词】苏轼;漏误;真苏轼;真学者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22(2013)04—0064—05 苏轼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的遗闻轶事,也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聊博一笑,也 无可厚非。然则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评判这位伟大诗人、画家时,就必须严谨认真,切忌戏说与胡诌。 可惜浮华与浮躁的学风,总是对全面正确解读“真苏轼”,带来各种干扰,也总令我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近日偶然看到某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撰写的《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以下简称《美术史》),其中用 不足两千字的篇幅介绍苏轼生平及其文人画理论,竟有十来处违背学术规范,甚至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漏 误。对此本人将逐条辩证,并求教于大方。 (一)《美术史》介绍苏轼生平,第一句话是:“苏轼,四川眉山人。”此说无误,但不规范。 按《美术史》体例,介绍画家生平首先要括注其生卒年。某些画家生卒年存疑未定,也毫无例外地作了 括注,如《美术史}229页:“李唐(约1066—1150年)”;又如233页:“马远(1140年前后一1225年前后)”。 众所周知,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祷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 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无论干支纪年或公元纪年,都可以对苏轼生卒年作精确的标注;不 注,显系疏漏。此外“四川眉山人”是用今天的地名标示古人的籍贯,不够精准。精准的标注方式应是: “宋眉州眉山县(今属四川省)人”或云:“今四川眉山(市)人”。明确古今地名对应关系。 (二)《美术史》:“苏轼二十一岁时参加科考,考中进士第二名。”这里年龄与名次的计数似有问题。 苏轼携弟苏辙于嘉{;占二年(1057)正月参加礼部考试。按古人计龄通常用虚岁,则此年苏轼虚龄二十 二岁;按今人计龄惯用实岁,则此年苏轼实龄二十岁。无论采用古今哪种计龄法,都得不出“嘉j;占二年苏轼 二十一岁”的结论。 据《宋史・选举志》,“礼部贡举……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 《礼记》墨义十条。”l2 考试内容既达六项,则考绩亦应分述。 (1)诗,考题:《丰年有高廪》。 [宋]江休复《嘉裙杂志》载:“嘉祜二年,欧阳永叔主文,省试《丰年有高廪》,云出《大雅》。举子喧哗。 为御史吴中复所弹,各罚金四斤。”考《诗・周颂・丰年》云:“丰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廪,万亿及秭。”苏轼 [收稿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刘尚荣(1940一),男,北京人。中华书局编审,为《苏轼诗集》《苏诗文集》《苏轼词编年校注》《苏轼资料汇 编》等著作的责任编辑。校点《苏洵诗》,撰有《苏轼著作版本论丛》《苏洵佚诗辑考》《苏辙佚著辑考》《苏 轼年谱述评》等学术专著与专论。 刘尚荣:追寻“真苏轼” 65 的答卷歌颂盛世丰年乐,可谓中规中矩;但在辞藻典故,对仗韵律诸方面并未出彩。因此,苏轼手编《东坡 集》不收此诗(本应是今知苏轼编年诗开卷第一首),后人编《东坡外集》卷十,首录苏轼所写《丰年有高廪》 诗。孔凡礼整理《苏轼诗集》卷四十八收有此诗 重。 。可以认定苏轼此诗并未考得高分,他本人也不看 (2)赋题:《佚道使民赋(民得终佚,劳固无怨)》。 今(--程文集》卷五有程颢所撰“南庙试”此题赋文一篇;又《宋文鉴》卷十一收林希同题赋一篇。按林 希、程颢与苏轼同为嘉桔二年礼部进士。林、程所试赋题应与苏轼一样,可惜苏轼赋文没有传于后世,甚至 可能亦未见流传于当年。《石林燕语》卷八:“苏子瞻自在场屋,笔力豪骋,不能屈折于作赋。省试时,欧阳 文忠公……得其《刑赏忠厚之至论》……,大喜。往取其赋,则已为他考官所落矣。”可见这篇未入其他考 官法眼的赋文,不能给苏轼带来更好的声誉,故既未得高分,也不入选《东坡集》。 (3)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辙《栾城后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云:“嘉韦占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 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 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宋史・苏轼传》的记载雷同。宋人笔记对此有大量记述, 尤其是文中引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三的典故出处,苏轼后来当面向欧阳修等供认是“想当然耳”, 由此引发欧阳修出言谨慎的鼓励性评价,更为后代学者津津乐道。苏轼的考卷《刑赏忠厚之至论》,今见于 孔凡礼整理之《苏轼文集》卷二,该文最早见于《东坡集》卷二十一,应为苏轼自鸣得意之作。(苏辙同题论 文收在《栾城应诏集》卷十一,亦佳作也。) (4)策五道。旨在考量举子对时局大政的见解与对策。经孔凡礼考定,《苏轼文集》卷七《休兵久矣而 国益困》即为此番考试“策五道”之一_4j。另四篇策文,我以为即《苏轼文集》卷七“杂策”所载《禹之所以 通水之法》《修废官举逸民》《天子六军之制》《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涉及国家政治、经 济、军事、河防、外交诸多方面。至于苏轼策五道之考绩如何,则不得而知。 (5)帖《论语》十帖。旨在考察举子对《论语》经典的熟悉与理解程度。考的方法类似于今之“填空 白”试题。苏轼此项成绩考核亦不得而知,盖文献不足征也。 (6)对《春秋》墨义十条。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云:“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宋史・苏轼传》记述文字皆同《墓志》。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三《南省讲三传》十事,郎哗题注:“仁宗嘉柘二年,欧阳文忠公修考试礼部,既置公 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即此十事。”这十道问答题,今见孔凡礼整理《苏轼文集》卷六《三传义》(南 省说书十道)。 此外,苏轼还参加了殿试,即仁宗皇帝亲临殿廷主持的策试。殿试后进士分五甲,苏轼殿试中乙科(见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综上所述,嘉桔二年苏轼应礼部试,《春秋》对义居第一;“论”文“置第二”而实应第一;诗、赋、策、帖的 名次不晓。总成绩如何?《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八引李後圭《纪闻》列举是科登第者十六人姓名,章衡居 首位,苏轼第六。但这未必是最终的总排名。在是科录取的数百名进士中,“状元”无疑是章衡,至于明清 以来俗称的“榜眼”是否为苏轼,似仍待考。宋代科举制度太复杂了,“读懂”也难,因此,追述苏轼参加此 次考试的过程与名次时,最好遵从苏辙作《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或《宋史・苏轼传》的记述方式,不宜简 言之为“进士第二名”。 (三)《美术史》:“1079年,苏轼六十二岁,调任湖州太守。”“《谢表》中写道:‘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 陪新进。’结果惹了大祸。贬到黄,kl1。” 《苏轼年谱》载,元丰二年(1079年)二月,“苏轼罢徐州任,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四 月二十日,“到湖州任,上《谢表》。” 按干支纪年,1079年苏轼虚龄四十四岁,计实足年龄,则苏轼仅有四十二岁。真难以想出“六十二岁” 是何种计龄法得出的数字,故尔甚觉荒谬。 琼州学院学报 2013年8月第20卷第4期 《谢表》中那两句话,自命清高,不合时宜,也暗含嘲讽,但还不足以陷苏轼于牢狱之灾。事实是,在 “乌台诗案”中,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宣、何正直等人强加给苏轼的罪名是“包藏祸心”、“讪谤朝政”。在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持不同政见,并赋诗撰文唱反调,让政敌下不来台,也令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反感气恼, 终至罹祸。苏轼是新旧党争的牺牲品,岂止是《谢表》惹的祸。 (四)《美术史》:“苏轼在黄州时生活很困难,于是有人送给他城东一块几十亩的坡地。” 据《宋史・职官志》,当时官吏均有职田,即按品级分给地方官的公田。虽不得买卖,离职即需退还,但 允许出租,收取地租作为俸禄外的重要补充,犹如岗位津贴。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 际身份是“靠边站”,被监管的罪臣,因此得不到职田。坡地虽荒芜,仍属公田,任何人都无权、也不敢慷公 家之慨,将公田转赠给苏轼。事实诚如苏轼《东坡八首・叙》所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 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 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施注:“东坡在黄冈山下州治东百余步。”l3… 这里交代得很清楚,“坡 地”是友人马正卿(梦得)协助苏轼向郡中申请所得,并非“有人送给他”。若是私人赠送的地产,则苏轼有 权出租或转卖。唯其只是申请得到经营垦荒权的公田,只能自力更生躬耕其中,为此苏轼亦备尝艰辛。 《东坡八首》其一:“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 其八:“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君,借耕辍兹田。”大约苏轼原本设 想仿效东晋陶渊明,作个自食其力的田园诗人。其实二者的的身份地位环境结局有极大差异,不可同日而 语。黄州生活困难是实情,“有人送田”则子虚乌有。马梦得本人是穷士投靠苏东坡的,哪有资本送田给东 坡? (五)《美术史》:“(苏轼)最后被贬至海南,后来终于恩准回京。”按“贬至海南”是真有其事,“恩准回 京”是胡诌。 《宋史・徽宗本纪》:“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垂帘……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权同 处分军国事。庚辰,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正是借助于这次大赦,元符三年五月中告命下,苏轼量移廉州。 七月四日到任。八月中告命下,授汝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十一月初一日,授苏轼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 观,外州军任便居住。随后苏轼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最后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病逝于常州。其北归后 的经历,《苏轼年谱》卷三十九~卷四十有清晰记述,可确信对苏轼遇赦后的屡变未定的安置,没有一次明 言“恩准回京”,最终的诰令仍是“外军州任便居住”,唯独不许回朝。其实“回京”只是友人的企盼和他本 人的奢望。朱象求、黄庭坚等蜀党旧将确曾制造舆论要苏轼拜相,前朝皇帝也曾明言苏轼、苏辙兄弟有宰 相之材,尤其在苏轼病危之际,连政敌章悖之子章援也在恭维苏轼乃“圣时之耆龟”,德高望重,说什么“士 大夫日夜望尚书(指苏轼,曾任礼部尚书)进陪国论”(见《云麓漫钞》卷九)。但宋徽宗拒绝起用苏轼,还要 处罚为苏轼复出摇旗呐喊的大臣。他说:“若更用苏轼、辙为相,则神宗法度无可言者。”(见《续资治通鉴 长编拾遗》卷十七《建中靖国元年六月甲辰纪事》)因此苏轼至死不得回京,最后安排个闲差以领取养老金 而已。苏轼在常州走完了坎坷而辉煌的人生旅途,没能实现回京的梦想。 (六)《美术史》评价苏轼文人画理论云:苏轼说:“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 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 按此处引述“苏轼说”,出自宋・邓椿所撰《画继》卷四,实为断章取义。又查苏轼言论的原始出处,见 诸《东坡集》卷二十三。今收入孔凡礼整理本《苏轼文集》卷七十《书朱象先画后》 盟 ,原文是: 松陵人朱君象先,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日:“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 用《东坡集》原文核校《美术史》引文,不难发现,《美术史》省略“松陵人朱象先”的主语,遂令苏轼针对性 十分明确、单指朱象先画所作评语“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蜕变为可适用于一切画家作品的沉论。 这是偷换概念,有悖于东坡初衷。《美术史》依从《画继》漏引“曰”字,则更令朱象先自鸣得意的独白“文以达 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蜕变为苏轼高自标榜的画论。这也与苏轼的一贯主张及创作实践相抵牾。众所周 知,苏轼本人并非“能文而不求举”,只求“达吾心”而已,他继承了韩愈、欧阳修诗文革新的传统,是主张“文以 载道”的。《美术史》引“苏轼说”的最后两句话:“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根本不是“苏轼说”过的话,而 刘尚荣:追寻“真苏轼” 67 是《画继》作者邓椿引述苏轼评朱象先上述一段话后所发出的感慨之辞。如此张冠李戴,归人苏轼文人画论 中,实属误导。《美术史》据此总结苏轼主张“文人画的根本特征在自娱”,不能服人。考苏轼《书朱象先画后》 的创作缘起,是有感于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始以文学进身,卒蒙画师之耻”,认为他既不如书法家王子敬之高, 也不如琴师阮千里之达。慨叹他若能如朱象先“无求于世”,也不至于自取画师之辱。全文并无主张文人画 “自娱”之意。 (七)《美术史》论述文人画“得之象外”特征云:苏轼有一次论吴道子与王维二人壁画优劣时说:“吴生 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 按这里引述的苏轼诗句,见诸《东坡集》卷一,今收入孔凡礼整理的《苏轼诗集》卷三《凤翔八观・王维 吴道子画》 JJ删,原诗云: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牵l壬无间言。 经核校可知,《美术史》将“妙绝”乙为“绝妙”,又将“笼樊”乙为“樊笼”。尽管“妙绝”和“绝妙”都表 示精妙绝伦,“笼樊”与“樊笼”也都是关鸟的笼子,词意似无大碍,但你若将两个关键词改变了字序,那就 不是东坡诗了。况且原诗“文”“元”韵通押(这是古风押韵所允许的),若将词语改变,字序颠倒,“樊笼” 便失韵矣,岂不厚诬坡公!诸如此类随意改变原诗字词的引证,在当今学术著作中屡见不鲜,实在是不可 取,有违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肃性。 (八)《美术史》:“文人画好在哪里?……用苏轼的话说:“‘妙在笔墨之外’。” 无论《东坡七集》,还是《苏轼文集》,乃至古今各本东坡著作中,均未发现苏轼有过“妙在笔墨之外”的 经典画论。仅在孔凡礼整理本《苏轼文集》卷六十七《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可以读到似是而非的如下论述: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这篇文章及上引这段话,后被清人王琦收在《李太 白集注》卷三十四附录“丛说”中时,“笔画”改作“笔墨”,显系误改。《美术史》若从王琦误改字句而不从 原著,则是放弃第一手资料而转用第二手、第三手资料,这也是当今学者之通病,不足为训,然亦不足为奇。 此处另有令人称奇者,苏轼明言“予尝论书”,而非论“画”。言钟繇、王羲之两位古代书法大师的作品,具 有“萧散简远”的特点,其绝妙处在“笔画之外”。很明显苏轼的“妙在笔画之外”,与文人画理论及画风无 关,不能移花接木,借喻画论。 (九)《美术史》:“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 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按苏轼此段文字,《东坡集》未收。《东坡外集》卷五十收录,今见于孔凡礼整理之《苏轼文集》卷七十 《又跋汉杰画山二首》(其二) 但《美术史》似转引自《画继》卷三,仍用第二手资料。又据《东坡外集》 “数尺”下脱“许”字,则《美术史》引文不准。 (十)《美术史》:“苏轼又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这里引述的苏轼诗句,出自《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但各种版本的东坡文集、诗集均是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只有《画继》卷四,《诗人玉屑》卷五改“赋诗”为“作诗”。《美术史》照例不用 正规的苏轼文集,诗集,而是转引自《画继》,因而再出现误字。按“赋诗”指朗诵或吟咏诗歌,其引申义也 指创作,但本义比“作”丰富,内含更多,将“赋”改为“作”,不合东坡诗旨。 《美术史》介绍东坡生平及其文人画论,还有其他一些失误,不逐一列举。只是如此多的失误,能否真 能引导大家“读懂中国美术史”,就颇值得怀疑了。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法则是实事求是。生平事迹搞不准, 诗文议论屡出错,必然失去可信度,并且离所谓“戏说”与“胡诌”越来越近了。对此,我感到悲哀,但我依 然呼吁:“真苏轼”,不要离去!真学者与你同在。 【参考文献】 [1]杨琪.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219—223 [2][元]脱脱.宋史: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7:3604. [3][宋]苏轼.苏轼诗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68 琼州学院学报 2013年8月第20卷第4期 [4]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52. [5][宋]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The Pursuit of“Real Sushi” 一Reflection on“Understanding Chinese Fine Art History by One Book’’ Liu Shang・—rong (Zhonghua Book Company,Beijing 100073) Abstract:Academic standard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pursuit of“real Sushi”. Taking“Understanding Chinese Fine Art History by One Book”as an example,there are too many incorrect an。 derstandings ab0ut Sushi and his works.In less than 2000 words,more than ten points which are against the aca。 demic standard and missing errors appear in the article.Such works distort Sushi,SO we should appeal to pursue “real Sushi”and“real researchers”. Key words:Sushi;missing errors;real Sushi;real researcher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