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与环境的协调
【摘要】运用环境协调理念指导公路设汁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能对公路施工作业给予科学的指导,本文分析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了道路设计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道路 设计 环境 协调 一、前言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然而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这样必然会减少农田数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2、对水资源的影响
公路建成后,由于公路阻隔原有水分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路径;又因汽车排出的某些污染物和施工废渣进入当地水源,造成水质变差。
3、噪声污染
(1)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拌合机以及各种运输车辆的使用而产生的噪声污染。
(2)在公路运营过程中,汽车车体振动、发动机运转、轮胎与路面摩擦、鸣喇叭以及公路沿线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设备均会产生噪声,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
4、废气污染
主要来自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开动时产生的废气和固体微粒。废气中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类和铅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渗透到水、土壤中,并逐渐积累,会使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这种污染的程度随着公路运营时间的增长及交通量的增加而不断加重。
5、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与公路改建项目总会改变一些公路周围社区或社会环境,影响生活方式、行程方式、社会和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当公路或其他基础设施截断已有的道路时,就会产生社区隔离现象。
二、改造现存的设计环境
1、线形设计
线形设计即线形本身的平、纵、横组合匹配和线形与周围自然环境的配合。一条设计成功的道路,无论是平曲线或是竖曲线的线形变化,应该逐渐的、协调的发展,不要出现突变,最好结合考虑平、纵线形的变化,保持平衡,组成良好的立体线形。应当指出的是,在视觉协调设计中认为公路的实用视距宜有所限制。在保证有足够视距的前提下,对驾驶员所能看到的前方公路长度宜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认为驾驶员在任一点所看到的平面线形弯曲个数不宜超过两个,而纵面线形的起伏不宜超过三次,这是协调设计中可以考虑的问题。环境中城市艺术的概念相当成分上取决于人们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在不同速度的运动中观赏到的一种动态视觉艺术,特别是城市快速道路减少了人们的距离感,并且可以将较远的建筑物的印象串成一体。实践表明,当车速为40 km/h时注意力集中点约在180 m,视角为75°左右;当车速达到95 km/h时,注意力集中点将达540 m,视角范围为40°左右;当车速增加时,驾驶者的周围感也随着车速变化。高速行驶时注意力集中于景象中心,此时视野很窄而形成一种所谓的隧道视,这种隧道视会导致催眠,引起驾驶者诸如瞌睡一类的反应。汽车驾驶者或乘汽车的人在道路上行驶时有时也注意路边景物,但所注意的景物相对人眼的会转角速度大于每秒72°时,景物在视网膜上就不能清楚的成像。运动过程视野的大小随车速变化,而视野中画面也随着道路周围环境而变化,路面在驾驶员的视野中的比例也因车速增加而变大。不同速度不同环境设计,由于不同交通方式产生的速度差异的因素,才能正确的应用到设计中去,才能形成具有当代风格的道路景色。
2、局部设计
局部设计与路线定线关系密切。合理的平面和纵坡布置,不仅节省工程数量,而且还可以与周围环境协调。还应指出的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适当的放缓边坡或将边坡的变坡点修饰圆滑等措施,使边坡接近自然地面形态。以增加路容的美观,除妨碍视距的树木以外,宜少砍伐。路线所经过的区域,视野应具有多样性,要充分利用最佳的风景特征,以引人入胜,而避免单调。农田、村舍、起伏的山岗、树木都是常见的景色,这些景色虽不壮观,却是美的。道路要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注意土石方工程时对风景造成的破坏,路线设计师应将平面、纵面、横断面与环境一起作为整体设计,要避免随意取直,大填大挖,施工中要防止任意取土,随意弃土,并注意对土石方工程的修饰工作,以减少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国外大型的弃土堆或取土坑有时经过整修后形成一些新的风景点。弃土堆可以堆成土丘,植树绿化。集中取土的取土坑,经过修整可建池塘,我国国土资源紧张,尽量土石方平衡,修整后取土坑可用作种植水生作物。此外,合理的设立和布置公路沿线的安全设备和公路标志,不仅能发挥这些设备和标志的作用,而且也可以起到改善景观和诱导视觉的良好效果。
3、绿化设计
公路两侧在不影响视线的情况下应大力进行绿化,以稳定路基,美化路容,减少噪声,增加行车安全和积累木材资源。在坡上植草皮,可防止冲刷,保卫边坡,也可以起到与原自然地面过渡缓冲的作用。公路绿化应作为公路设计、施工、验收的内容之一。道路两侧边沟的外侧植物是公路最早的造景方式,是改善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形毫无特征,植树后树木挺拔地生长在道路两侧,则大大克服了由于地形造成的路线单调感,沿道路两侧遇到路线线形一致的绿化都可以加强线形特征,增加道路的方向性。在一些平面弯道、道路交叉与凸形竖曲线的顶部,高大的绿化均有可能对视线诱导有良好的作用,从而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应注意利用地形设中间带,如能随地形特点将道路设计为两个单向行车道,就可能既安全,又美观。
三、重视公路景观设计
1、线形的景观设计
公路线形设计必须要结合地形和周围环境情况,科学选线,合理组合线形要素,做到连贯、均匀、协调、舒畅,使其具有良好的视觉诱导性和优美的外观,使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统一、连续的舒适感。几何设计时要求平面、纵面、横面很好配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跳跃等缺陷。
2、路面的景观设计
路面材料的选择,除了考虑其强度、耐磨性和施工难易程度外,还应考虑其在美化景观方面的作用。比如彩色路面除去了常用沥青的黑色和水泥白色,公路行驶不再单调。采用不同颜色的沥青或其他路面材料修筑路缘、行车道和分隔带,既加强了公路的装饰性,又具有良好的视觉诱导性。
3、构造物的景观设计
在对具体构造物进行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和经济问题,还要注意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物形式相协调,使这些构造物有机地融合于公路的整体景观之中。在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分离式路基,以减少纵横断面对自然和景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互通式立交出口减速车道宜设置于上坡路段,入口加速车道可设置于下坡路段,立交匝道内可绿化部分要进行绿化设计。上跨主要公路的立交桥、天桥等跨线构造物必须保证桥下净空要求。
4、附属设施的景观设计
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宜设置于海滨、湖滨、风景名胜区附近。近几年,随着高速公路投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高速公路附属设施集服务、休息、娱乐于一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高速公路附属设施的景观设计要满足行车需要和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多重要求,既要具有亲切感人性化,又要突出地方特色。公路沿线设施的风格、色彩、造型需要考虑景观效果问题,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做到美观大方,并注意与地域民族特征及生活习俗协
调统一。
结论
城市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然而经济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人们生活的改善、社会环境的整体提升,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改善道路交通不仅仅意味着“道路拓宽”或者是“道路网络容量增大”,而更要看到它对城市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真正的和最终的影响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朝晖,秦仁杰.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徐新华,吴忠标,陈 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