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警惕新课改的误区

来源:小奈知识网


警惕新课改的误区

新课程已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有关课改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各种形式的课改报告会、交流会、培训会,还有城里教科所的新课程巡回指导和“送教下乡”活动等也呼之频出,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呢?据笔者参加各种课改活动的体会和认识,却作出这样令人诧异的结论:新课改不太令人满意。通过新课改的宣传和启动活动,绝大多数教师的课改意识明显增强,认识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各种有关课改的教育教学理论也熟记在心,脑筋很快转换。但在课改的实验田——课堂教学实践中,迟迟迈不开步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使课改活动频频陷入误区。

误区之一: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陷。大多数教师对参加培训和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观念革新能够紧跟课改的需要。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新教材,仍然采用老教法,知行不统一,学用未结合,在实践中表现出操作新课程改革的明显不适应:用旧教法(旧瓶)来教新课程(新酒),观念革新了(穿新鞋),仍旧采用传统教法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走老路),围绕“指挥棒”“高分数”兜圈子,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新课改只能步入误区,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培养全面发展、富有活力的人,只能是一句空话。

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高扬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面对新教材,我们广大教师要“刷新”观念,把自己首先培养成为全新的新教师,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全方位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使广大青少年沐浴现代优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光泽,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误区之二:一手软,一手硬

前几年在我们教育界好像有这样一种受人鞭挞的定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严重存在这样的弊端:轻能力,重知识;重接受,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重考试分数,轻知识运用。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反其道而行之,在教学实践中又步入新的教育教学误区:重能力,轻知识,即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而把传授知识又放在了第二位。事实上,我们人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和整体放弃,而是在继承和发展其优秀成分的基础上,不断允实和不断完善,不是重能力,轻知识,而是重能力,重知识,知识和能力并举齐张;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凸现能力教学,实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统一。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口趋激烈,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拥有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作支撑。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要使物质文明建没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伟大的成果,必须依赖于个体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智力发展水平;从个体角度来石,一个人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在品德、智力、审美,劳技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准,就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的要求,更不可能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与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知识的教学,夯实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大脑里的精神财富,以此为根本,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误区之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普遍进入中小学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近年来,各地中小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购置现代教学技术设备,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但是,有些学校生怕花巨资购来的机器让学生磕了碰了,捣坏了,把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当成了“宝贝”,常常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大门紧锁,很少让教师使用。基于以上考虑,普通教室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学装置,绝大多数教师上课与往常一样:—本教案,一本教材,一张黑板,一支粉笔,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室也自然“形同虚设”,没有在新课改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使新课程教学凸现有的生机和活力,如果只写在纸上,留在嘴上,就不可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效应。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学习方式、教师学生等广: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必将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此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提出全面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技术创新”行动纲领:到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接人信息高速公路,讣每个孩厂都能受到21世纪技术文化方面的良好教育。该行动纲领的四人支柱是:每个学生都能使用计算机;每个教室都能接人互联网;开发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优秀教学软件;鼓励愿意使用和善于使用新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为此,我国也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努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创新,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这些重大举措必将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新课改参与者的广大学校和各位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误区之四:碰见大石头绕着走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演讲课”、“活动课”、“讨论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综合实践课程,由于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类课程的重大意义,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的难度较大,嫌麻烦,有时干脆放弃这一课程的教学,因此出现了“碰见大石头绕着走”的不敢碰硬现象。例如让学生搜集资料,学生还没有学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采集

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很难搜集到与教学相关的有用信息,致使教师开展此类课教学陷入频频“流产”的境地,令人十分尴尬。当然出现这一不正常的现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激励机制导致的必然结果。教学实践表明,进行新课改的教师在各类评比考试中成绩反而比老办法进行教学的成绩低,遭到冷遇和白眼,残酷的现象不得不使课改教师又走上回头老路,自然什么“活动课”“探究性学习”就抛到了“九霄云外”,在教学实践中置之不理。以上事实反映出我们在新课改中存在着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非改不可。

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为了使新课改工作取得预期的成效,对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也作了许多原则性规定,《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成为新课改形势下评价改革的目标,这为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但这仅仅处在探索之中,还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机制,什么“成长记录袋”“现象日记”“情景测验”等评价方法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况且各级各类考试命题仍落旧套,出现了“新课程,老试题”的考试评价现象。因此,要顺利推进新课改工作,必须下决心革新观念,克服“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创新教育评价制度,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改革,使新课改完全落到实处,真正克服“碰见大石头绕着走”的消极影响,使新课改走上健康运行的通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