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铝条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试管中,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 A.盐酸的浓度 B.铝条的表面积 C.溶液的温度 D.加少量Na2SO4固体
【答案】D
【解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元素主要因素是物质自身的性质;外界因素是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接触面积等,硫酸钠固体不会影响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答案选D。 【考点】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判断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熟悉了解程度,难度不大。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应的原理,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水的浓度或温度可以加快镁跟水的反应速率 B.在高温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aCO3(s)CaO(s)+CO2(g),增加CaCO3浓度可以使反应速率加快
C.增大H2SO4的浓度,可以加快锌与H2SO4反应制取氢气的速率
++
D.在反应S2O32-+2H=== S↓+SO2↑+H2O中,增大S2O32-或H的浓度可以加快硫析出的速率
【答案】D
【解析】A项,水是纯液体,浓度可视为定值,而升高水的温度则可以加快Mg与H2O的反应速率。B项,CaCO3是固体,增加它的量,不能加快反应速率。C项,增加了H2SO4的浓度,若是浓H2SO4则不能得到H2,所以答案选D。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效率。
3. 演示铁在纯氧中燃烧实验时,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铁丝利用率 B.提高反应温度 C.增大反应的接触面 D.使瓶底氧气充分利用
【答案】C
【解析】做铁在纯氧中燃烧实验时,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主要目的是增大反应的接触面,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答案选C。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该题是常识性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试题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调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1-1-1
A.0.1 mol·L盐酸和0.1 mol·L醋酸分别与2 mol·L NaOH 反应的速率相同
-1-1
B.0.1 mol·L盐酸和0.1 mol·L HNO3分别与大小相同的大理石反应的速率相同
-1
C.Mg和Fe与0.1 mol·L盐酸反应速率相同
-1
D.大理石与大理石粉分别与0.1 mol·L盐酸反应的速率相同
【答案】B
【解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内因指的是反应物本身的结构性质。例如:在完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Mg、Fe由于自身金属活泼性的不同,反应速率v(Mg)>v(Fe),外因主
-
要指的是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颗粒的大小、紫外线辐射等因素。A中0.1 mol·L1
-+
盐酸与0.1 mol·L1醋酸能自由移动地参与反应的c(H)是不相同的,D中大理石粉改变了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所以改变了反应速率。改变物质的浓度与改变物质的量是两个概念,有时虽然增多
-
了某种物质的量,但由于浓度未变反应速率并不受影响。如大理石分别与20 mL 0.1 mol·L1盐酸、
-
40 mL 0.1 mol·L1盐酸反应的速率相同,答案选B。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该题的关键是要分清楚内因和外因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5. 在一定温度下,A、B能在溶液中发生反应A+B===C+D。 a.将0.2 mol/L A溶液和0.2 mol/L B溶液各20 mL混合 b.将0.5 mol/L A溶液和0.5 mol/L B溶液各50 mL混合
c.将1 mol/L A溶液和1 mol/L B溶液各10 mL混合,同时倒入30 mL蒸馏水 d.将1 mol/L A溶液20 mL和1.2 mol/L B溶液60 mL混合 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d>b>c>a B.b>d>a>c C.d>c>b>a D.b>c>d>a 【答案】A
【解析】本题需先把每种情况下混合溶液中A、B的起始浓度求出来,然后根据其浓度大小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混合后各物质的起始浓度(mol/L)为:
a b c d A 0.10 0.25 0.20 0.25 B 0.10 0.25 0.20 0.9 混合后浓度最大的是d,其次是b,最小的是a,所以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b>c>a,答案选A。
【考点】考查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该题的关键是要准确计算出混合后的有关物质的浓度,而不能直接利用混合前的浓度进行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6. 进行如下实验:在锥形瓶a中放入1 g绿豆粒大的碳酸钙,在锥形瓶b中加入1 g粉末状的碳
-
酸钙,分别加入50 mL 1 mol·L1的盐酸。如图所示(x表示时间,y表示生成气体的质量),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答案】C
【解析】当碳酸钙的接触面积较大时,化学反应的速率较大。根据反应物的性质,相同质量的碳酸钙与足量盐酸反应,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量是相同的,答案选C。 【考点】考查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熟悉了解程度,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的关键是在明确原理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图像灵活运用。
7. 在KIO3、KHSO3的酸性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KI和淀粉,不停地搅拌,有下列反应发生:
-+-+
①IO3-+5I+6H===3I2+3H2O ②I2+HSO3-+H2O===2I+SO42-+3H。当反应进行到15 min时,溶液突然变为蓝色,随之又很快消失。这一反应被称做时钟反应,有人用它来解释生物钟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KI
B.上述两个反应中,反应速率较快的是② C.时钟反应的快慢由反应②决定
D.“溶液突然变为蓝色,随之又很快消失”这一现象与①②的反应速率有关
【答案】C
【解析】由反应①②可以得出KI是KIO3、KHSO3反应的催化剂,反应中生成的I2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由题给信息——反应进行到15分钟时,溶液变蓝,说明反应①很慢,它决定了时钟反应的快慢,属于答案选C。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试题贴近高考,综合性强,旨在对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8. 已知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H2SO4反应可析出单质硫沉淀: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某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请你判断哪一组先出现浑浊?
编号 1 加1∶5的加3% Na2S2O3(mL) H2SO4(滴) 温度(℃) 2 3 5 5 5 25 室温 出现浑浊的快慢 15 室温+10 25 室温+20 答案: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3组
【解析】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由编号1和3可以看出,两反应浓度相同,但温度3高于1,故3先出现浑浊,再将3和2比较,3的温度、浓度均比2高,故最先出现浑浊的是第3组。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在判断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影响时,需要固定其它条件,然后才能直接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
9. “碘钟”实验中,3I+S2O82-===I3-+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 ℃下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c(I)/mol·L --1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S2O82-)/mol·L -1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s 88.0 44.0 22.0 44.0 t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色时间t1=________。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 ℃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________(填字母)。 A.<22.0 s B.22.0~44.0 s
C.>44.0 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研究反应物I与S2O8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9.3 s (3)A (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解析】(1)由表格的栏目设置(浓度、时间的变化)可以推测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由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实验⑤的反应速率应是实验①的3倍,所以t1=
=29.3 s。
(3)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是: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所以③组数据的显色时间小于22.0 s。
(4)由5组数据的关系可以得出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即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探究
点评:本题通过陌生情景考查化学反应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浓度)、学生对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难度较大。解决该类试题应注意:①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理解直接测量与实验目的间的逻辑和数学关系;②理解控制变量的思想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运用。
10. 有趣的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可以挖掘许多有趣的实验,例如:
Ⅰ.[火球游泳]水火不相容,这是人们公认的常识,从来没有看见过火球能在水面上游来游去。然而,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火球游泳”小魔术。他在一个100毫升的烧杯里面装上自来水,然后用镊子将一块豆粒大的金属钾,轻轻地放在烧杯里,这时,烧杯里的水面上立刻生成个火球,这个火球在水面上滚来滚去,同时发生嗤嗤的响声,场景十分壮观。
Ⅱ.[“蓝瓶子”实验]在250 mL平底烧瓶中依次加入2 g氢氧化钠、100 mL蒸馏水、2 g葡萄糖(粉末),振荡使其溶解。滴入4~6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塞上瓶塞(如图),振荡烧瓶,溶液呈蓝色。静置,约3分钟后蓝色消失,变为无色。再次振荡,无色溶液又呈蓝色。可反复多次。已知:亚甲基蓝容易被还原。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金属钾应保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出一小粒金属钾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Ⅰ中金属钾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蓝瓶子”实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A.从烧瓶中取出溶液注满一支试管,塞上橡皮塞。试管中的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再振荡试管溶液不能变蓝。
B.在原烧瓶中经A处鼓入空气,溶液又慢慢变蓝了。静置片刻后,蓝色又消失。再次鼓入空气,又慢慢变蓝。
C.为了进一步弄清是何种成分引起的,他又继续探索。从A处改通纯净的N2、CO2,都不能使烧瓶中的无色溶液变蓝。把制得的氧气从A处通入,发现上述无色溶液慢慢变为蓝色。 到此为止,“蓝瓶子”实验原理有了科学结论,请你总结“蓝瓶子”实验的变色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煤油或石蜡里 金属钾很活泼,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物质反应 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块金属钾,放在滤纸上把煤油吸干,用小刀切去一小粒金属钾,剩余的放回试剂瓶中
+-
(2)2K+2H2O=2K+2OH+H2↑
(3)首先亚甲基蓝被葡萄糖还原,还原后的无色物质,又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又成为亚甲基蓝,呈
现蓝色
【解析】本题实验Ⅰ主要结合课本学习的金属钠知识作进一步拓展,不难回答出问题。 实验Ⅱ要结合探究过程中讲述的有“氧”或无“氧”的情况进一步想到还原-氧化之间的关系。 【考点】考查金属钾的保存、性质、实验设计以及基本实验操作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调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