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第10卷第2期2012年3月 ■文章编号:1672—5328(2012)02—0001—05 Urban Transport ofChina,Vo1.10,No.2,March 20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的创新点及要点解读 Key and Innovative Points of“Code for Planning of Intersections on Urban Roads’’ 李克平,杨佩昆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201804) Li Keping,Yang Peikun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摘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l2月24 日批准发布的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50647--2011)(以下简称 规范 )已于2012 1编制背景与编制过程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年1月1日起实施,对其主要创新点和主要条 文内容进行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执行 规 范》。阐述了编制 规范 的主要目的、意义和 规划设计合理与否,直接涉及城市建设的用地效率和投 资,同时关系到路网通行能力的发挥、行人和自行车过 街安全性和便利性的保障、公交优先的落实等方面。为 背景,解读了其在交叉口规划技术与学术上 的创新之处,最后对若干重要条款进行了解 释和说明。 Abstract:“Code for Planning of Intersections 了填补国内空白,出台一部对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既有约束力又有指导性的规范性文件,指导中国各地在 城市建设中的道路交叉口规划工作,尽量节省土地资 on Urban Roads”(GB50647--20 1 1)was is— sued by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 源、减少浪费,并为后期的设计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边 界条件,原建设部于2004年委托同济大学为主编单位, 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北京市 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 ral Development(MOHURD)on Dec.24th. 20 1 0 and has been implemented since Jan.1 st, 20 1 2.Discussion of the code can help user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de during the implemen— tation.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goals and back- ground of the code,and points out its innova— tive points in intersection planning.Finally,the paper offers an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to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code. 研究所、郑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哈尔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写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以下简称《规范》o 《规范》编写的准备工作从2003年9月开始,历经6 年多时间,在对20几个大中小城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关键词: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 范;创新点;要点解读 Keywords:transportation planning;Code for Planning of Intersections on Urban Roads;innovative points;discus- 召开了10余次全体参编单位参加的工作会议,经过广泛 征求意见、专家预审、协调、专家审查等阶段,完成了 《规范》条文和条文说明报批稿,于2009年5月上报住房 sion of key points 中图分类号:U41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02 28 和城乡建设部,又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完成了《规 范》的最终文本。2010年12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正式发布公告,批准《规范》为国家标准,并于2012年1 作者简介:李克平(1960一),男,上海人,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道路 交通规划设计与控制、交通仿真建模与分析。 E—mail:keping月1日起实施。《规范》分9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平面交叉口规划、立体 li@vip.163.corn 2 交叉规划、道路与铁路交又规划、行人与非机动 车过街设施规划、公共交通设施规划、交叉El辅 助设施等,其中,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条文共 16条…。 2《规范》创新之处 《规范》的编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实践及已有 的相关规范成果,部分内容在中国一些城市经过 实践,证明是可行、有效的。《规范》还针对机动 车增长条件下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城市道路交通 设施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理念,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交又口规划技术与学术上 的创新之处有: 1)科学规定交叉口进口道红线展宽的思路和 方法。 本着保障交通功能(路段和交叉El进El道通行 能力匹配1的要求及尽量节约用地的原则,总结了 国内外各城市在确定交叉口红线方面的经验,进 一步提炼、归纳,得到确定交叉口红线的原则和 方法,科学地回答了交叉口进口道如何展宽及展 宽多少的问题。这是《规范》在已有理论研究和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分析和仿真计算总 结得到的实际结论,体现了《规范》的科学性和 创造性,在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和节约城市建 设用地方面可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严格制定交叉口内行人和非机动车安全保 障措施。 交叉口是各种车流、人流的交汇和转换点, 更是交通事故的多发点。一直以来,交叉口内行 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规范》 在研究大量国内外实际应用案例的基础上,结合 中国交通流特征,从保护行人和非机动车安全着 想,在人行横道长度(不包含非机动车道)超过 16 m时,提出了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的强制要 求。目前来看,这个要求虽然比较严格,但有利 于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性及交叉口的运行 效率,进而提高交叉口的规划设计水平。 3)首次规定新建、改建平面交叉El的整体规 划范围。 为了改变某些城市平面交叉口改建规划只做 城市交通第10卷第2期20l2年3月 干线道路、不顾相交道路进出口道的传统做法, 《规范》明确规定新建、改建交通工程规划中的平 面交叉口规划,必须对规划范围内规划道路及相 交道路的进出口道作整体规划。通过交叉口的一 体化设计,可以在交又El范围内转换时空关系, 如干路方向的通行能力可以通过与其相交道路的 时空资源转换得到提高,实现整体充分利用交叉 口时空资源的目的。 4)明确提出城市规划各阶段对交叉口规划的 要求深度、具体内容,以及开展交通工程规划工 作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中国各地综合交通规划中交叉口规划的内容 和深度差别很大。《规范》根据各规划阶段交叉口 规划的条件,首次明确各规划阶段交叉口规划的 要求深度和具体内容,对于确保在设计阶段科学 合理设计交又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交通工程规划不是法定的规划设计阶 段,在全国尚未得到全面推广。《规范》总结中国 各城市开展交通工程规划的经验,首次明确提出 在法定规划阶段f总规、分区规划、控规)之后对 交叉口进行交通工程规划的要求。 5)改变交叉口范围内公交车站的传统设置理 念和方法。 长期以来,公交车站基本上设置在路段中 间,但这种规划设计方法不利于公交乘客的过街 与换乘。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已经在公交设施布 设的合理性和舒适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 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规范》强调 要在交又口范围内设置公交车站,突出以“缩短 乘客过街、换乘距离,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为核 心的公交车站设置原则和方法(车站问的换乘距 离:同向换乘不宜大于50 m,异向换乘和交叉换 乘不宜大于150 13"1;任何换乘方向的换乘距离不 宜大于250 m)。这是对传统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的重大突破。 6)确定城市主干路立体交叉口的建设门槛。 城市道路网中主干路的立体交叉对城市交通 影响很大。一般来说,立体交叉口要有一定的系 统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路网中的单个立体交 叉口往往会造成交叉口周边地区的交通拥堵和延 误增大,且对行人过街和公交停靠产生极大的障 李克平等:《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的创新点及要点解读 3 碍。因此,《规范》深入讨论和研究了具体在什么 情况下,城市道路网中的干路才可以建设立体交 叉口的问题。 在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1中,主干路立体交叉El的建设标准仅仅有 交通量(交叉口现有交通量超过4 000~6 000 pcu・ h。)作为参考 l。实际上,经过合理规划设计的平 面交叉El通行能力可超过1万pcu・h~。因此,《规 范》突破已有观念,率先提出个别交通量特别大 的主干路交叉口规划立体交叉的基本原则和定量 依据:“当通过主.主交叉口的预测总交通量不超 过I.2万pcu・h。时,不宜采用立体交叉形式”。 优先利用区域交通组织和交通工程规划手段 缓解交通拥堵,尽量不建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的 立体交叉口。提高城市主干路立体交叉口的建设 门槛,避免盲目建设立体交叉,是《规范》在立 体交叉设置条件和原则方面的重大创新,有利于 城市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流的通行和城市建设资 源的节约。 7)提出信号控制交叉口重要规划参数基本饱 和流量的取值和修正方法。 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饱和流量是交叉口规 划设计的重要参数。《规范》编制过程中,按东南 西北、大中小城市进行分类,在中国18个城市对 该参数进行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经过统计 分析,分不同类型城市,给出了直行、左转、右 转车道的基本饱和流量,以及在交叉口规划阶段 需要的车道宽度、坡度、转弯半径等参数的修正 系数和算法,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进 一步提高了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及未来控制 管理的准确程度。 8)首次采用交通流延误指标作为交叉口服务 水平的评价标准。 国外早期曾用饱和度评价交叉口服务水平, 观已改用延误指标 ;而目前中国通用的评价指 标仍为交叉口饱和度,在非饱和交通流状况下, 这种评价方法基本可以反映交叉口的实际运行状 况。但是,随着国内许多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 高,交通量日益增大,在交叉口交通流接近饱和 状态的情况下,继续采用饱和度方法会产生较大 误差。随着对交叉口交通流特性认识的不断深 入,目前认为,交叉口延误在反映进口道渠化方 案与信号配时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敏度,采用交通 流延误指标评价交叉口服务水平更接近实际情 况,更能反映交又口运行的实际状况。 3其他要点解读 1)平面交叉口红线规划规定(第4.1.3.1条)。 《规范》规定:新建、改建交叉口,应按下式 确定进口道规划红线展宽宽度。路段上规划有路 缘带和分隔带时,进口道规划红线展宽宽度应扣 除路缘带和分隔带可用于进口道展宽的宽度: W1=r×W2× , (4.1.3) 式中: 为进口道规划红线的展宽宽度/m,以 0.5 ITI为单位向上取值;W:为路段平均一条车道 规划宽度/m;r为进口道展宽系数,按表4.1.3.1 取值;7"/为路段单向车道数。 由于交叉口各向交通流的交叉和交汇,需由 信号灯或让行规则组织冲突交通流分时通行,即 不同方向的交通流依次获得通行权而非连续通 行,形成所谓交叉口的“间断流”。由于这个效 应,一般来说,如果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1 500 pcu・h。。,则到了交叉口可能会不足750 pcu・h~。为 保证路段通行能力和交叉口通行能力匹配,需要 拓宽交叉口进口道,用道路空间弥补通行时间的 不足。目前,很多城市的道路规划在确定道路红 线时,往往不考虑交又口通行能力的上述效应, 从头至尾简单地划两条平行线,对交叉口进口道 不加以拓宽,导致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严重不 匹配,交叉口瓶颈效应显著而出现交通拥堵。 该条文原拟作为强制性条文,但现在各方 意见还未能完全统一,存在以下一些不同观点: ①认为对路段单向3车道以上的交叉口按2倍的要 求展宽后进口道的车道数不切实际。实际上,《规 范》强调的是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匹配,该 表4.1.3-1进口道展宽系数 Tab.4.1.3—1 The widened coefifcient of entering lanes 路段平均一条车道规划宽度/Ⅲ 3.00 3.25 3.50 3.75 展宽系数r 1.00 0.85 0.71 0.60 4 条也可理解为“路段车道数应是进口道车道数的 一半”,以此来限制盲目修建单向3车道以上的道 路。②认为交叉口设计必须完全按照该条规定。 其实《规范》强调的是在“规划阶段预留用地”, 给后续设计提供按需求拓宽的空间条件。交叉口 的具体设计是否一定要按照该条规定展宽,需结 合实际交通条件确定。但是,若规划时没有预留 用地,则后期的设计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这样的 展宽。因此,本条暂以非强制性条文形式写入规 范,视各地实际使用情况,在《规范》修订时或 再做调整。 2)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及展宽渐变段长 度规定(第4.1.3-6条)。 《规范》规定:新建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 及展宽渐变段的长度,应符合表4.1.3—2的规定。 该条规定了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 段长度的一般要求,是一个范围。具体与交叉口 进口道的渠化和信号控制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信 号周期的关系紧密:信号周期长度与周期内到达 的车辆数成正比,即周期长度增加一倍,周期内 到达的车辆数也会增加一倍。因此,为了避免转 向车辆在展宽段排队时溢出,影响直行车辆的行 驶,应限制信号周期的长度。 3)平面交叉口红线规划规定(第4.1.3—5条)。 《规范》规定: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每条机动车 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0 rn。改建与治理交叉口,当 建设用地受到限制时,每条机动车进El道的最小 宽度不宜小于2.8 m,公交及大型车辆进口道最小 宽度不宜小于3.0 1TI。交叉口范围内可不设路缘带。 根据国内外城市道路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宽度 表4.1.3-2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 及展宽渐变段的长度 Tab.4 1.3-2 The length of widened section and widened gradual change section of at—grade intersection entering lanes m 城市交通第106第2期2012年3月 设计规范、标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该参数的下 限标准,目的是规范各地在规划进口道车道时的 参数选用,避免选用过窄的车道,导致不安全; 同时,也应杜绝选用过宽的车道,导致用地浪 费,甚至造成进口道交通混乱。综合各方面的分 析,交叉口进口道比较合适的基本车道宽度应是 3.00~3.25 1TI,在基本没有大车通过且有两条以上 车道的情况下,可以降至2.75 Ill。该条的不足是 未能规定进口道车道宽度的上限,以明确限制选 用过宽的车道。 4)交叉口行人过街设计步速应为1.0 m・s-i(第 3.5.7条)。 本条考虑到了行动稍有不便者的情况,确定 了较高的行人步速技术标准,为交叉口的空间设 计和信号设计提供了计算依据。例如,行人信号 的清空时间在数值上即等于以米为单位的人行过 街横道长度。 5)行人过街安全岛的设置规定(第7.1.5—1条)。 《规范》规定:人行过街横道长度超过16 iTI B,-J-(不包括非机动车道),应在人行横道中央规划 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安全岛的宽度不 应小于2.0 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1.5 1TI。 该条规定提出,交叉13进出口道(不含非机动 车道宽度1的人行过街横道总体长度大于16 m(一 般是5条机动车道的宽度)Bt,应设置行人过街安 全岛。此条要解决的是在规划阶段须留出相应用 地,避免后期设计阶段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尴尬境地,是《规范》的一个重要条款。 大型交叉口的行人过街安全、交又口的通行 效率等问题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行人在人 行过街横道中间受到机动车流的前后夹击而交通 设施未提供任何保护的情况已司空见惯。另一方 面的问题是,交叉13行人过街距离达到或超过24 m(16 1TI机动车道加两侧8 m自行车道)B,-j-,若没有 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信号的清空时间需要 24 S,再加上绿灯时间,行人过街信号时长则可 能需要50 S以上;若两条相交道路条件相同,则 仅仅为了满足行人通行即需要超过100 S的信号 时长;同时,加上多相位的需要,信号周期几乎 无法控制在l80 S以下,而因此产生的过长的红灯 时间会使行人违章更加严重,加剧交叉口的混乱 李克平等:《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的创新点及要点解读 5 局面。 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不仅可以为行人过街 提供安全保护,还是降低行人过街清空时间、显 著降低信号周期长度、提高通行效率的有效手 段,此种行人过街的组织形式常被称作“行人二 次过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准确的说法——只 要行人过街信号按照协调原则设计,那么绝大部 分行人可以“一次过街”,少部分步速较慢或绿灯 末期进入的行人会在安全岛滞留。 61改建、治理规划,检验实际安全视距三角 形限界不符合要求时,应按实有限界所能提供的 停车视距允许车速在交叉口上游布设限速标志(第 3.5.1—5条)。 视距三角形是保证交叉口交通安全的一个主 要参数。因其与车速有关,在常规行驶车速条件 下无法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较低的限速来满足 安全要求。 71平面交叉口红线规划必须满足安全停车视 距三角形限界的要求,安全停车视距不得小于表 3.5.2—1的规定。视距三角形限界内,不得规划布 设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1.0 m且影响驾驶员视线 的物体f第3.5.2—3条)。 根据国内外道路设计规范对视距三角形限界 的要求,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保护儿童,二是 城市中的小车特别是驾驶员座椅较低的小车越来 表3.5.2—1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要求的安全停车视距 Tab.3.5.2一I Safe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required at intersection sight triangle 路线设计车速/(km・h )60 50 45 40 35 30 25 20 安全停车视距S /m 75 60 50 40 35 30 25 20 一 、 砸一’\\转角部位圆曲线切线红绩 图1交叉口转角红线设置方法 Fig.1 Red line design at intersection for turning vehicles 越多——确定了安全停车视距的计算标准,且提 出的限高为1.0 m。但是,在不严重影响驾驶员 视线的情况下,可以规划布设必要的交通设施, 如交通信号灯杆、交通标志等。为了满足视距三 角形限界的要求,交叉口处的转角红线可以如图1 画成切线或圆曲线。 8)对非机动车独立进出口道的要求(第7.2.1条)。 该条要求尽量给非机动车流量较大的交又口 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进出口道,且应作隔离,控 制方法可以各种各样。第3款特别指出“不得在 非机动车独立进出口道上设置机动车道”,就是希 望避免在一些城市采取的在非机动车进口道上划 出右转机动车道损害非机动车通行权益的做法。 特别是在大量电动和燃油助动车加入非机动车行 列的时期,更应加强和充实对非机动车设施的考 虑,而不是削弱!因此,在交叉13规划上应给非 机动车交通留有安全通行的条件。 9)公共汽(电)车优先控制(第8.4.1、8.4.2条)。 公共汽(电)车通过交叉口应根据公交专用进 口道的布设以及行人、非机动车和其他机动车辆 的通行需求,设置公交优先控制信号。 有快速公共交通通过的交叉口,应设置快速 公共交通优先控制信号。 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是体现公交优先的一个 重要措施,是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的一个必要措 施,但是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希望通过该条的 要求,促进和推动交叉口公交优先控制的进步, 真正全面实现公交优先的基本理念。 4结语 由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问题非常复杂,加之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别很大,近几 年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道路交叉口会不断出 现新的问题。《规范》的公布和实施仅仅是一个开 始,对交叉口的规划设计问题应继续进行深入细 致的研究和广泛的交流、讨论。同时,面向实际 收集第一手资料,包括各单位对《规范》使用过 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规 范》,以期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 贡献。 (下转第25页) 肖飞:无锡市蠡湖新城轨道交通线路调整研究 25 足;3)更好地缓解原方案在中央公园、蠡湖公园 Nanjing:School of Transportation,Southeast University,20 1 0. 大型活动期间客流集散能力弱、沿湖区域交通可 达性差的问题。然而,调整后的方案也存在一定 [3]谭政,魏曦.TOD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 劣势,例如在中城CBD地下设置车站将割裂地下 空间,不利于整体开发,且中国在轨道交通综合 体的用地权属、开发时序、安全管理等方面经验 不足,实施难度较大。 规划设计实践探索:以广珠城际轨道“中山站” 片区规划设计为例[J]_建筑学报,2010(8):101 104. Tan Zheng,Wei Xi.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 Zone Planning in TOD 4结语 城市规划编制中不可预料的问题需要在规划 实施过程中根据阶段发展需求和城市建设的实际 Pa ̄em:Taking Guang-Zhu Interurban Rail Transit “Zhongshan Station”Zone Planning as Example 【J].Architectural Journal,2010(8):101—104. [4]明瑞利.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结合方法 逐步解决。实践证明,控规调整对于将规划内容 真正落实到实施和管理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也 有利于城市合理发展 1。本文在无锡市蠡湖新城控 规调整的背景下,针对经过该地区的轨道交通4 号线线位和站位进行优化调整,将控规不断细化 落实、总结评估,以期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 利用协调发展的TOD模式,并以此引导蠡湖新城 地区建设集约型、紧凑型城市。 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Y-程学院, 2009. Ming Ruili.Researches on Proaches in Harmonizing Rail and Land Use along the Line[D].Shanghai: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on ̄i University,2009. [5]阳运巨.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的综合开发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2010. Yang Yunju.Study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and Land[D].Chengdu: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y,2010.t [1]袁柳.滨湖区委书i5:打造现代化湖湾城市核心 区[N】.无锡日报,201卜08—1I(A1版). [2]肖为周.大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 [6]孙娟,蔡震,郑德高,李英.城市控制性详细规 划调整思路与方法研究:以重庆万州江南新区核 心区控规调整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 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论文集.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卜10. 究[D].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10. Xiao Weizhou.Research on the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Urban Rail Transit and Land Use[D]. (上接第5页)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Manual(HCM)[M].Washington DC:Trnsa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0. [1]GB 50647--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S】. GB 50647--201 1.Code for Planning of Intersections [4】Forschungsgesellschaft Ffir StraBen-und Verkehrswesen. Handbuch ftir die Bemessung yon SWaf ̄verkehrsanlagen on Urban Roads[S]. (HBS)[M].K61n:ForschungesellschaR Fiir StraBen— und Verkehrswesen.200 1. [2]CJJ 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 [3]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Highway Capaciy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