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价值工程 浅谈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引导策略 On Planning Guidance Polic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Green Land Based o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白鹏BAI Peng;张译珊ZHANG Yi—shan;祁刚QI Gang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1 10004) (Shenyang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Shenyang 1 10004,China) 摘要:近年来灾害的频发使得健全城市防灾系统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一直 未得到重视,随着生态防灾的理念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基于生态可持续角度的城市防灾规划被提上日程。本文就是以生态可持续 的城市防灾理念为指导,针对不同的灾害种类,分析并总结了我国城市防灾绿地的基本类型及其规划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美国、 日本的生态防灾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可持续的城市防灾绿地规划设计策略,为完善我国城市防灾体系的建设 提供决策参考。 Abstract:In reeent years,frequent disasters make good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has become an arduous task can not be ignored,but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l praotection in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has not been taken seriously.As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th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based o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is put on the agenda.This paper takes eco—sustainabl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hilosophy as the guide,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type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green land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lanning aiming at different types of disasters.Fully learning from the ec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mak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ies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green land based o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引导策略 Key words: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urban;disaster prevention green land;planning guidance policy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 1(2015)16—0018—03 1城市防灾绿地的基本概念 城市防灾减灾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的关注问题,世界 各地灾害的频繁发生再次使得城市应对灾害能力的不足 显露出来,构筑“安全城市”成为重要的世界性议题。 研究内容的交叉融合部分,相对于一般城市绿地来说更加 突出其防灾、减灾功能,是指城市绿地系统中具备防灾功 能的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总称。城市防灾绿地在灾时避难 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日本、美国等防灾抗灾先进国家的实践中可以看 出,城市防灾绿地的规划愈加明显地呈现出生态化发展趋 势,单一的考虑防灾因素下的规划不利于防灾空间的可持 续性使用。因此,应以生态安全的理念来指导城市防灾绿 地规划,将生态防灾策略纳入整个规划体系中以保障策略 的实施。 2我国城市防灾绿地的现状及评价 2.1城市防灾绿地的类型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的基本目的是预防和抵抗城 市灾害,因此,其基本类型也可依据灾害的种类不同而进 行划分。针对我国的主要灾种,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可以从 防震、防水灾、防沙尘暴、防台风、防滑坡等几个方向来研 究。当然,综合考虑城市空间资源条件限制和基础设施的 利用率等要求,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应当依据“平灾结合” 作者简介:白鹏(1982一),男,辽宁岫岩人,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 张译珊(1983一),女,辽宁新宾人,研究方向为城市规 的原则,在满足防灾需求的同时还应满足正常的景观、休 闲、生态需求,发挥最大的功能效益。同时,多数城市都存 在多种灾害类型,因此,防灾绿地还应依据具体的城市灾 种综合设计考虑,做到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多种功能兼 城市防灾绿地的选址规划需要结合具体的疏散需求 进行大小和服务半径的设置,综合考虑其功能需求,可以 分为灾前防御绿地、紧急避灾减灾绿地、固定避灾减灾绿 地、中心避灾减灾绿地、郊野避灾减灾绿地、绿色疏散通道 和隔音绿带等,结合其大小、形状等特点可以进行以下类 别划分,见表1。 表1防灾绿地类别划分 防灾 绿地形状 容量相对小、 包含类型 特点 适合防灾种类 城市防灾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防灾减灾系统 顾具备。点状 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 数量多、分布 紧急避灾减灾绿地 绿地、街头绿地 广泛、形式多 样 道路两侧防护带、城市 点状、面状绿 灾前防御绿地、郊野避 线状 高压廊道及城市外围 地的联系网, 灾减灾绿地、绿色疏散 防护林带 绿地空间狭长 通道及外围防护林等 大中型城市绿地、公园 容量大、空间 固定避灾场地、中心避 面状 等 开阔 灾场地、抗洪救灾场地 以及分洪滞洪绿地等 2-2城市防灾绿地建设现状 相对于日本、美国及欧洲的一些防灾减灾先进国家来 划:祁刚(1981一),男,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为城市 说,我国的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起步较晚,体制建设十 规划。 分不健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城市防灾系统规划中才 Value Engineering ・19・ 加入了防灾、避难、减轻灾害等考虑因素,直 ̄J2oo3年,我 防灾绿地的规划。 3.1做好规划选址阶段的安全工作,建立相应的配套 国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才正式 施,要进行完善,为公众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例如,在城 城市防灾绿地的规划建设再次得到重视,但由于前一时期 市防灾绿地周围,要建立必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自来水加 研究不足、公共意识缺乏等原因,使得我国整体的防灾绿 工厂等。 地规划建设相对滞后,防灾绿地的规划设计与生态基础设 3_2提高防灾减灾的通讯传输效率 建成,同年l1月出台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中, 才正式将防灾减灾列入城市绿地的功能之一。天津、上海、 西安、泉州、重庆、南京等城市开始高度关注防灾公园的建 设,并出台了相关的规定。 近年来,地震、泥石流等大型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使得 设施 在具体的项目规划设计选址阶段,对场地自身及周边 环境的安全考虑比较充分,这样有利于避开灾害及次生灾 害易发区,同时对防灾场地周边的交通及相关的配套设 施设置脱节,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城市防灾系统的密切关 系被割裂,使得防灾绿地规划成果粗略,问题重重。 2.3我国城市防灾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由于认识层面和规划编制实施层面的问题,使得我国 的城市防灾规划尚未形成体系,一方面其编制内容和方法 等尚未成熟,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综合防灾规划组织机构 保证,缺乏系统、全面、公开的灾害及财产信息等,最后形 成的防灾成果也较为粗略。 ①绿地的景观游憩功能与防灾减灾功能被割裂考虑。 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该是一个可持续 的系统工程,大多数城市绿地,只是在灾害发生后被动地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使用,其内部缺少科学合理的防灾规划 设计,技术及应急机制落后,相应的防灾设施缺乏。 ②防灾绿地规划建设缺乏系统性。防灾绿地系统的规 划设计,缺乏主动适应城市灾害发生时情况的调查和研 究,只是简单的复制绿地系统,未能做到以生态环境空间 资源和要素作为城市防灾网络的基本依托,其选址、规划、 设计和建设中未结合地质、水文等自然生态特征,减小灾 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综合防灾机能差。 ③防灾科技发展缓慢,资源尚待优化。气象、地震、地 质等防灾科技缺乏宏观协调管理,研发工作局限在本领 域,使得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防灾绿地的 规划设计未能很好的与上述科技结合,缺乏整体创新优势。 ④生态防灾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生 态防灾减灾绿地建设标准,绿地规划设计中对防灾问题考 虑较少。 ⑤防灾减灾宣传同生态教育脱节。市民自身的生态防 灾意识薄弱,防灾设施的建设维护中公众参与性差。 3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引导策略 “2oo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以“生态城市—— 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就灾后重建、城市规划、生态防 灾减灾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减灾的根本在于防灾,只有做 好充分的预防工作,才能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在 本文的分析研究中,主要是借鉴日本的防灾减灾经验,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城市防灾绿地的规划建设进行思 考。距离我国较近的日本同样属于灾害多发国,其防灾减 灾能力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从软件到硬件都体现了较高 的防灾意识,许多先进的防灾理念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学 习。在日本,人们提出将促进生态可持续作为防灾减灾工 作的重要基础,主张防灾规划中结合生态环境优化目标, 提出将生态可持续的规划理念引入防灾规划中来,以生态 空间环境资源和要素作为城市防灾网络的基本依托,完善 建设防灾减灾通讯网络,实现灾时第一时间的消息传 达,结合健全的防灾减灾设施的标识系统,做到有效引导, 迅速疏散。从应急信息化基础设施做起,要建立功能完善、 技术先进的防灾通讯网络防灾通讯网络。有条件的城市要 建立专门用于灾害对策的无线通讯网络,一般来说,专业 的防灾无线网络主要包括中央防灾无线网、消防防灾无线 网、各地区的防灾行政无线网等,在防灾通信网络建设方 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提高网络通信系 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3.3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生态防灾减灾教育 政府要积极出台法律政策,鼓励民众参与危机管理, 我国在这方面相对比较欠缺,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使防灾减灾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相关的部门要提高 防灾减灾工作的法律意识,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展开工 作。健全灾难预警系统,强化生态防灾减灾教育,提高民众 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宣传与生态教育相结合,推进志愿者 计划,强化社会人文生态网络,让自救和互助观念形成一 种文化。要定期在各个单位及大中小学校组织防灾演习, 加强人们对于灾害的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 3.4保障灾后居民的紧急生活必需品供应 充分考虑灾后市民的生活需求,防灾绿地在提供避难 空间的同时,还应保障能够提供紧急水源、食品、衣物、厕 所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对物资储备、运输集散、医 疗救护、信息传播、应急指挥等功能区的划分和设置要考 虑充分。 3.5综合考虑多种功能要求,满足市民不同时期的使 用要求 本着“生态设计、平灾结合”的原则,应具备景观游憩 和防灾减灾的双重功能,保证内部系统的整体通达性。具 体在各级疏散通道和避灾绿地出入口设计时,要结合实际 的人为避难行为分析进行设置,并有规划相应的替代通 道,在主通道受阻时能及时更换,保证灾后居民能快速进 入避灾空间。同时,通过水系、绿化等对避灾场所进行适当 的隔离(图1、图2),保证避灾场所外部及内部的安全。 3.6合理确定人均避灾面积和场地容量 依据避灾场地的等级确定市民基本行为需求和使用 时间,进而确定人均避灾面积和场地容量。如紧急避灾绿 地场地为市民提供短时间的停留需求,人均使用面积达到 最少lmz即可,而中心避灾绿地场地是灾民长期生活的场 所,除了基本的生活休息区以外还应有交通、医疗等其他 各类功能区,人均用地面积则需要10m2。贾建中等依据汶 川地震中灾民安置需求统计分析得出,满足我国市民避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