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得东;李祖涛;李卓冉
【摘 要】本文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内涵、类型与规模、内容与功能、技术与美学标准、规划与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试图通过比较进一步廓清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城市公园的区别,为更好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名称】《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8)003
【总页数】5页(P56-60)
【关键词】传统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功能;景观格局
【作 者】孙得东;李祖涛;李卓冉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即墨市园林环卫处,山东即墨266200;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6.1
在中国城市美化运动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新建的公园及公共绿地层出不穷,这些绿地美化了城市,改变了城市的整体面貌,但作为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功能-生态功能似乎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快速的城市化水平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如何构建城市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每个城市所面临的主要课题,相比较而言,城市湿地公园较之传统城市公园更加尊重和保护原有场地的生态发展过程,更加注重营造自然的生态群落结构和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也更注重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运用。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1 概念与内涵
城市湿地公园这个概念在面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与城市传统公园一直容易被人混淆,城市湿地公园概念及其所包括的内涵一直也没有明确的定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对公园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对公园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公园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秉持科学发展的观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不断分析和比较中逐步将其廓清。
城市公园的概念有一些不同的版本,如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的定义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2]。再有一些教材中的定义,如:“公园是供人民群众游览、休息、观赏、开展文化娱乐和社交活动、体育活动的优美场所,也是反映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窗口,在城市公共绿地中常居首要地位。”“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3]类
似的概念还有很多,综合起来可以将城市公园的概念归纳为:主要供居民观赏、游览、休憩、开展户外休闲、文化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具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他所包含的内涵主要是为城市里的居民提供一处观赏、游览、休息、健身的户外场所,同时,具有一定面积的绿地,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总之是要能满足人对自然环境亲近的需求,满足人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与城市公园有些相似,但各有所侧重,由于在概念内涵、规模和功能上的差别较大,城市湿地公园和自然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在概念上容易混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属性进行界定:
(1)城市属性
由于城市的人口众多,建筑密度大,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改变很大,所以,城市湿地公园除了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外,它还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部分,城市湿地公园的城市属性,使其有别于近郊和林区的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2)生态属性
城市湿地公园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其与传统城市公园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生态性”。它既具有“生态性”又具有“城市性”,从而使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公园和自然生态公园。
(3)湿地属性
城市湿地公园更加注重利用湿地开展生物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利用湿地的自然属性和独特的景观价值为居民提供休闲、观赏、体验、健身等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城市湿地公园区别于一般水景园的特点。
(4)公园属性
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还是以公园为主,能够为市民提供休闲游览、能够参与其中的一种城市绿地。因此,除了考虑必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以外,还应考虑市民观赏、游览、体验、休闲等活动的开展,这是其区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属性。
通过前面的四个属性的界定,我们可以明确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即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浏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田晔莉在《城市湿地公园初探》一文中也提出了较全面的界定,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建立在城市及其周边,具有一定的自然特性、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发挥一定的科普与教育功能,并兼有游憩休闲作用的特定区域,城市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它在改善生态状况,为人们提供游憩、康乐的场所,并在涵养城市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通过比较两者的概念内涵我们能够看出,城市湿地公园在内涵上具备了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四个属性,而传统城市公园只需具备城市、公园两个属性即可,同时,城市湿地公园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传统城市公园所达不到的。
2 类型与规模
2.1 类型
按照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传统城市公园的类型有很多种,基干公园中有全市综合性公园、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居住公园、小区游园等。专类公园中有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园、其他专类公园、带状公园等。城市湿地公园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按湿地资源分布情况,可以划分为海滩型、河滨型、湖沼型。按湿地成因划分,可以分为人工型和天然型。按用途划分,可以分为休憩娱乐型、生态型、种植型、养殖型、废弃地型等。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传统城市公园所包含的类型较多,且类别清晰,而城市湿地公园的类别存在分类不清,容易相互重复的情况。这也能够说明虽然城市湿地公园也能够满足市民观赏、游览、休闲等活动的需求,但主要的承担者还是传统城市公园。
2.2 规模
新的分类标准虽未对综合性公园的最小规模和服务半径作出具体规定,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全市性综合公园面积为10~100hm2,居住区公园面积在2~5hm2,儿童公园面积一般5hm2左右,植物园应全园面积宜大于 40hm2[5]。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模,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中有这样的规定: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hm2[6]。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大,这也是其所起作用和功能决定的。而传统城市公园因为类型众多,面积较小,布局灵活,所以更能方便地为市民提供服务。
3 内容与功能
3.1 内容
就内容来说,传统城市公园的内容主要包括供人民游览、休憩的服务设施,还有休闲和健身设备,再有就是一些具有教育功能的设施,如杨赉丽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对公园的内容是这样概括的,公园的内容包括:一、休憩游乐、二、政治、文化及科学普及教育,三、服务设备,四、园务管理区。
胡长龙主编的《园林规划设计》中归纳为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也可设游戏型体育设施。主要包括:科学普及文化娱乐区的功能规划,体育活动区功能规划,儿童活动区功能规划,游览休息区功能规划,公园管理区功能规划[7]。
综合性公园要求内容设施较完备,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集散广场、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角色,其内容安排上除了要具有传统公园中的这几个内容外,还必须要有生态核心保护区(或改善区),在城市建设中要避免把园林“城市化”,把城市湿地公园当作一处游乐场或娱乐场来建设。一个真正的湿地公园可以没有各种娱乐设施,但不能没有用来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植物群落。
3.2 功能
传统城市公园通常常具有较高的商业性质,供市民娱乐游憩,注重人们的休憩和娱乐功能。城市湿地公园更加强调公园的生态效应,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为首要任务。故传统城市公园的人工建筑、设施较多,而城市湿地公园则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城市湿地公园以生态功能为主,能够调节城市小气候、净化污水、为动植物提供丰富的栖息环境。除此之外,城市湿地公园还具有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的功能,城市中心及周边的湿地公园是良好的户外课堂,可以很好地满足市民求知、尝新、猎奇等需求,适合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教育与研究活动。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公园在内容与功能方面也与传统城市公园有所区别,传统城市公园主要是解决市民户外空间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而城市湿地公园除了这些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城市小气候、净化污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湿地资源、开展生态教育的功能。两者的功能虽也有一些相同,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所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相同。
4 技术与美学
4.1 技术
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已不仅仅是人们心目中绿荫下的亭台楼榭,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
息不断更新的现实面前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城市湿地公园在建设时就需要考虑到日后的经济维护和管理,城市湿地公园倡导新技术,环保材料的应用,这一点与传统城市公园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具体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能源利用技术
本着从低成本的物质循环层面出发,公园内应大量应用太阳能和风能来进行水循环利用和场地内的照明,对场地内原有的自然资源也要予以充分保留和合理利用,
(2)雨水收集、循环及处理技术
硬质铺装的表面极大地增加了雨水流失的数量以及流失的速率,增加的雨水流失数量会引发洪水和水土流失,与正常的雨水流失速率相比,加快的流失速率会因为整体水量的增加而导致洪水和水土流失状况的恶化。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水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故对于雨水的回收利用观念很淡漠,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雨水收集技术会在景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而此观念已在各类项目投标中已有所反映,故对于雨水收集技术层面的要求有待改进和提高。
(3)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主要是针对受到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
进行转移、转化以及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4)场地透水技术
如采用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并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是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良的铺装材料。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采用自然的木屑铺路,或使用木板铺路,都是对环境具有保护的材料,都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应用。
4.2 美学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理解应是城市公园里一定要有绿荫环抱的安静休息场地,绿化景观所体现的氛围似乎是平平淡淡的,但是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来说其价值是巨大的,意义是深刻的。这种场地美学层次较高,体现出的美学境界意韵深远,回味无穷,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每天都需要感受的环境。环境之中“静”的价值极高,尤其在喧闹的城市中,这应该是公园最精华、最珍贵、最本质所在。
可以说在塑造美的景观的出发点上,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城市公园所强调的大的方向是有所不同的,传统城市公园强调人工秩序的美,重视植物、铺装、小品所组成的美丽图案,传统城市公园虽然也能体现自然美,但却是带有一定人工痕迹的。现在有不少公共园林,正在演变为“综合人造景观园”,人工做作痕迹越来越重,自然风貌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令人忧虑。城市湿地公园所强调的简洁、自然、大方的美,在规划中对地形、植物、
水体、建筑、山石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在自然美的基础上提炼,继而创造出富有一定内涵的艺术境界。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得出这两种公园类型所展示的审美标准及审美方向是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其景观应充分体现自然景观的美,提高景观效果最重要的是提高其持久的美,生态的美。
5 规划与格局
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方法上不能完全采用传统城市公园的设计方法,因为两者的建设目标与任务有很大的差别,传统城市公园的设计方法是在借鉴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理论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和形式美法则的大量运用为主要规划方法,这种规划方法运用在城市湿地公园时就不适合。
首先,这种方法强调功能以满足人们为主,即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我们不能说这样做不行,但在考虑到生态问题时就需要谨慎,因为,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下,而是处于自然之中,即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单以人的利益为主而舍去生态利益是不可取的。
其次,运用传统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不能够很明确的将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转化成特定的物质空间来表达,不能从总体生态系统对整个公园的空间规划与格局进行合理的安排,也很难使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相互协调。
最后,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与格局,不宜直接照搬传统城市公园的设计方法,在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格局规划时,应以整个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主要目标,湿地景观的魅力是由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模式发挥出来的。因此,如果评价一个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成功与否,是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8]。
表1 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城市公园之比较Table 1 Comparative on the city wetland park and the traditional city park项目 城市湿地公园 传统城市公园概念与内涵 具备四个属性,城市属性,生态属性,湿地属性,公园属性。具备两个属性,城市属性,公园属性。基干公园中有全市性综合公园面积为10~100hm2,居住区公园面积在2~5hm2,儿童公园面积一般5hm2左右,植物园应全园面积宜大于40hm2。内容与功能 生态效应,娱乐游憩,自然生态教育与研究。 生态效应,娱乐游憩。技术与美学 无毒、低能耗、可再生.考虑材料对区域生态系统,甚至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类型与规模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规模不小于20hm2。基于经济、美学因素,会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但较少考虑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划与格局 以生态为中心,将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相互协调,具备完整的生态格局。以人为中心,生态为辅助,不能使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协调,不具备完整的生态格局。
6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这种新型的公共绿地在改善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及区域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在城市公园的不断发展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与城市公园有一些共性,但更多的是不同,这些区别也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城市生态公园特殊的
作用和地位。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城市公园在概念与内涵、类型与规模、内容与功能、技术与美学、规划与格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反映出了虽然传统城市公园在规划与建设上也开始注重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与环境的保护,但城市湿地公园在保护城市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的营造[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CJJ/T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3]孟刚.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5-27.
[4]田晔莉.城市湿地公园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5]刘骏,浦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9-32.
[6]建城[2005]97号,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S].
[7]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25-228.
[8]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6):19-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