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们要以课程标准为灯塔,以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课堂,规范所有的教学行为,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我们的教学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让我们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让语文为学生的成长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种种原因,很多人选择了以教参为标准,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当老师都选择苟同的时候,很难想象老师会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当老师讲着连自己都将信将疑的东西,又要学生照老师的思路走,长此以往,我们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
事实证明我们要以课程标准为灯塔,以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课堂,规范所有的教学行为,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我们的教学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让我们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让语文为学生的成长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关键词】思索 灯塔 翅膀 质疑
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这是从教二十多年的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一直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犹如茫茫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不断探索中的语文老师,用一节节平凡的语文课,为成长中的学子铺就通往未来的坦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以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和调整,若真正拿课程标准来指导课堂,一定会给学生的成长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从教二十多年,我所看到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个性缺乏又没有思想。中国的教育求同的要求太多,对学生个性的保护太少。北京大学教授饶毅说:“我在中国读完大学后,突然意识到我跟大家一模一样。我心里有点害怕。因而我大学毕业以后的历程,就是在努力把我自己变得跟别人不一样。”饶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能够改变自己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在求同的教育中失去自我。当问我的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竟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考上好大学。”为什么要考大学,上了大学之后呢?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找个好工作。多么让人痛心。一个班级,考上好大学的有几人,就是上了大学,一个没有追求的人能幸福吗?这些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我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看到了很多保护学生个性的内容。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摘录的这些内容包括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写作指导,评价建议等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课程标准都做了明确的要求,要关注、保护、尊重个体差异。如果我们老师真正以此为纲领来思考教学,组织教学,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有进取精神,会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这样的学生怎么会不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尊严有能力的人?
看来我们平日的教育和课程标准有偏离。虽然老师们多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可是如果方向不对,那么又和“南辕北辙”有什么区别?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就拿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语文课文内容的内隐、多义、随意,不同的人对文本的解读也不相同。应该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是怕考试丢分,教参本来只是参考性的东西,却被拿来做了标准,老师有了标准的解读,就没了自己的个性的解读,老师都没了个性的解读,何谈支持学生个性的解读?
比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语文版教师用书是这样解析这一课的:“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来的外乡人这四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
刮目相看。学习本文,要能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我见到的纸质书籍上的网上查到的所有这一课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这一点设计,让学生找我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什么,我是多么成功,学习作者为什么成功,学习文章幽默的语言。
看看马克·吐温写他在做《汉尼巴尔周报》的编辑时都做了些什么:希金斯失恋了痛不欲生投河未遂,“我”抓住机会,撰文讽刺又挖苦,根本没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同时用猝不及防的方式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只是为了看到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感到有趣;“我”为了把报纸办的生动活泼,狠狠嘲笑了两位知名人士,又挖苦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只是因为突然心血来潮。这样的报纸竟然能够获得畅销,新增了33个订户。
报纸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总是把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新闻应该宣传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社会正能量,就算是不想做舆论口舌,也要忠于事实,这样瞎编乱造,不顾道德的做法竟然获得追捧,难道不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讽刺?
这是我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在课堂上补充了马克·吐温的介绍,我问学生们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成功了吗?学生答成功了,原因就是订户的大增。我又对这期报纸导致的后果,稍加点拨,学生立刻就理解了马克·吐温做此文的用意。然后拿文中的小编辑和现在的新闻名人比较做新闻的目的和应有的态度,学生的思路立刻就打开了,再问“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成功了吗?学生的回答更坚定了,并且都能拿出充分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能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种种原因,很多人选择了以教参为标准,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当老师都选择苟同的时候,很难想象老师会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当老师讲着连自己都将信将疑的东西,又要学生照老师的思路走,长此以往,我们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