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摩擦力》

来源:小奈知识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1 说课稿:《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 1 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编排在弹力之后。 该节知识既是力学 的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 ,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 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 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 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 ,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因此,对于 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也正是由于教材内容的上述特点, 本节课又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易于培养学生的辩 证观点, 易于锤炼学生的物理素质。 要充分用好该节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维训练, 进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能力。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 “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 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 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 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动能定理的应用以 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 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 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 会分析简单的现象, 但不深入。 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 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 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根据以上情况,我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 培养学生实践一一认识(规律)一一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 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1、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五、教学方法

(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 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 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 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 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 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 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 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 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 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 识的应用,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从而培 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 “授人鱼, 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话显得更为重 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

⑴、 使学生学会发现

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 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 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

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如本节课的 “控制变量 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 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 :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 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六、器材准备

长方体木块(每组 3 块)、弹簧测力计、毛巾、玻璃板、毛刷。 七、教学过程

用手拿起一本书,问书为什么没有掉下来?(边演示边讲解)

引出摩擦力, 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 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 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 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提供学生探究试验器材。 探究结论:

条件:弹力,不光滑,相对运动趋势。

对运动趋势在实验中的感受加以提升到假设没有摩擦力的程度来理解, 实验形象说明。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依照上法,分析滑动摩擦力。

Ov Fw Fmax

重要是通过演示

D U U 0 D

0 n in 条件:弹力,不光滑,相对运动。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的探究。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 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会受到另一物体阻

“相反”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

所谓“相对运动”,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参照物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相 对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观察A在B上滑动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相对运动含义。 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 摩擦力的大小跟

哪些因素有关呢?

A.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 跟物体间的压力(正压力)有关 C. 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根据以上几条猜测,设计实验去进行验证探索。

(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

压力FN 摩擦力

Ff 作出F Ff图象,寻找其中规律。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数(卩)即:F=卩FN

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 称之为动摩擦因

“卩”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阅读P59表1 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对其他

条件不变时,测出其由静止到运动一段时间内的摩擦力,作拉力一摩擦力的图象

例题分析 小结和思考:

1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如何判别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3. 完成问题与练习。补充一些与摩擦力

匸屎堂丽程图】

【板书设计】

第 3 节、摩擦力 1.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表面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大小:0〜fm 2.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表面粗糙,有弹力,发生相对运动时。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y FN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