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卜范鹏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幸福路37号祥和中学)
【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鲁教版初中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安排在了《环境接着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通过大量直观生动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兴趣高,喜欢动手做实验,认同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也能适应环境的观点,但分析问题、概括归纳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相对较弱,教师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观察实物、影像资料等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加深学生对生物影响环境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用事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生物影响环境实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归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和探究,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运用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实例和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鉴于六年级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欠缺,探究实验《蚯蚓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先启发引导再实验的方法展开。
【课时安排】【课型】探究实验课【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用透明塑料袋罩住部分枝叶的植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实验装置、两个大小相同的装满土的托盘(其中一盘种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课时
对生物的影响》之后,教材在认同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的基础上,的意识。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和总结能力;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
分析能力。
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你知道这种小昆虫叫什么名字吗?中国的屎壳螂已经被引入到了澳大利亚,下面我们观看《屎壳螂出国记》,并思考:
2.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引进屎壳螂,而不用说其中的道理。
过渡:大家的分析很到位,屎壳螂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对当地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他生1.牛、屎壳螂各自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喷壶、水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有植物幼苗)
回答:屎壳螂(蜣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
带着问题看视频,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感性材料尤其有兴趣,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激趣导入人工的方法清除牛粪和喷洒灭蝇的杀虫剂?说
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吧。
课前用干燥的透明塑料袋罩住滴水观音的叶子,放在光下一段时间,塑料袋内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吗?
探究新知
活动一:植物增加大气的湿度
疑问:这些水从哪里来的?平时都到哪里去了呢?(及时引导,学生回答完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
过渡:展示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和公园图片,你能说出植物有什么作用吗?为了证实这一猜想,就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吧。
-132-
学生:有。
部分学生说水珠出现,部分学生表示怀疑。
学生:来自植物的叶片,散失到了空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湿度。
学生猜测:植物能保持水土。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分析猜测,再展示现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让孩子的经验再次上升为理论,完成知识的概括,初步认识植物对环境有影响。
课程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目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对土壤的作用。材料用具:两个大小相同的装满土的托盘(其中、一盘种有萝卜幼苗)喷壶、水槽,你能用这些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来探究植物能减少土壤流失吗?
活动二:植物能保持水土
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针对出现的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小组进行交流,问题及时纠正。
你还能举出植物对环境有影响的例子吗?动物能不能对环境产生过渡:植物能影响环境,
探究新知
让我们再来探究动物影响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对环境的影响。
目的要求:探究蚯蚓对土壤的作用。菜叶。掉上半部分)、湿土、细沙、预习实验步骤并思考:
2.为什么要设置两套装置?乙装置有什么作用?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暗处?
学生活动
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设计过程中注意控制变量。针对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
四人一组按照分工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植物具有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学生举例
学生:能,蚯蚓能疏松土壤,屎壳螂能处理草原粪便等。
由于课堂上不能立即看到实
出课前做的实验装置并观察备实验,课堂上针对实验结现象,进行讨论并归纳观察果进行讨论分析,既节省时到的现象。
在这间,又让学生动手操作,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另外,可能有的学生会把水
学生积极回答。情感教育:爱护小动物。
倒入装置中,这正好让学生观察蚯蚓对环境的适应。由于初一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本环节只是让孩子构思思路,然后通过教师引导来完善,并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实验,让明确操作方法。
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动手探究才能得出结论,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体验和理解科学的严谨性。
设计意图
拿验现象,故课前布置学生准材料用具:蚯蚓20条、大小相同的塑料水瓶(剪带着问题预习实验步骤,
活动三:蚯蚓对环境
分界是否明显?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的影响
3.实验装置在暗处处理一段时间后,沙与土的4.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5.实验完毕后,你准备怎样处理这些蚯蚓?
植物,还有细菌和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其他活动四:生物不仅包含动物、真菌,它们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吗?你能举出子,如食物腐败等。例子吗?
小结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生物对环境有影响。
学生举出对环境不利影响的
我做环保小卫士
人类为了生存,从地球攫取能源,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你能举出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吗?例子,在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过程中感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
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既包
畅谈收获
谈谈本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括知识,也可以是能力的提升。
板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动物其他生物生物影响适应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与生活经验联系,加强认识。板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情感教育,认同保护环境等于保护人类自身。
责任。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除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能力的发展和一种探究精神。通过《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节课的授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环境一、课题的导入。合理的情景设置会把学生及时带入课堂,生动的情节又能让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激发潜能。常态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直接导入,发现学生没有继续探究的激情,所以整节课的气氛沉闷。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本节课我用《屎壳螂出国记》作导语,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所以学生有了任务的驱动,会更加认真地观看。
二、教材对于本课时内容的处理,主要是通过《蚯蚓对环境的
-133-
【课后反思】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单纯用教材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拓展,这也是活用教材的体现,更是课标的要求。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是每个教师的
课程篇
影响》和实例来说明,显得意犹未尽。如何既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结论,又能保持兴趣呢?于是我设置了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日常生活观察而设置。这一实验填补了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又学会了动脑思考,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
三、情感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贯穿于初中生物的学习之中,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教育融于无形之中,不留痕迹。实验完毕后,植物、动物如何处理呢?这一直贯穿于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能显示他的态度。教师要做的就是不(上接第131页)原本割裂的一个个知识点的施教转化为由学生寻找要素的内在联系。以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递进、从属、因果等)进行重组,一是锻炼了获取信息的能力(视频及课前作用图中承载着不同的知识要点);二是让学生获取信息后注重构建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体现区域地理整体性的理念,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三是“表示联系”的流程图绘制,让学生动脑构思,动手绘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理清要素联系,是简化和概括的地理语言,是具有学科特色的方法,非常具有实践价值和地理味,显得有深度、有高度,彰显地理素养。
山地阻挡青藏高原隆起高原面积广大干旱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能强加干涉,而是要肯定其优点,弥补其不足,对于生物要学会保护,这样学生不会受到伤害,又能起到警示作用,正所谓“润物细
四、生物是实验学科,对于实验的构思,教师要提前预实验,也是对本地资源的一种挖掘和利用。
作者简介:卜范鹏,男,出生于1982年2月,中教二级,理学学士。
备注:本教学设计获得山东省、烟台市、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活动一等奖。
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设置的,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无声”。
教材实验不足的空缺,又能让学生更加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这是教师的基本功,
誗编辑高琼.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自然环境气候降水少气温日较差
水文内流河为主河流稀少而
地貌沙漠广布多风蚀风
土壤土壤发育差沙质沉积物
植被植被稀疏东西差异
短小积地貌显著和年较差大
探究二:一张旅游团在库尔勒棉花种植基地的图片及对当地农民的访谈视频,笔锋转向了人文地理(农业区位因素)问题的设置,案例典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的地理思维再一次被极大地诱发了。探究:通过图文材料,评价库尔勒种植棉花的区位条件。学生深度挖掘图文显性和隐形信息,有效实现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
课堂并没有戛然而止,来到了西北因荒漠化而消失的代表地“古楼兰”。
探究三:提供图文材料、视频材料,不但在空间尺度,还在时间尺度上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过去”,“叹楼兰、思楼兰”。串联必修三的荒漠化问题。
这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地理学科“重在区域问题,展现持续发展”的人地理念,每个区域地理环境不同,在进行人为经济活动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如何处理出现的环境问题,这就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要素、优势、不足等,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希望学生透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掌握如何从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的方法,更希望把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正确的人地观植根于学生脑海,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以上三个探究其实是一个“问题链”,从要素到整体,从宏观再到微观,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生态问题,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层层递进,重点考查学生“发现地理问-134-
题、解释地理现象、论证地理问题”的地理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
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宽度发展,在构建地理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课堂临近尾声,我又给学生抛出了一个“彩蛋”,进行小结的时候,巧妙地把图图结合,问题叠加,把三个探究用一幅关联图展示出来。利用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思维线索,再一次体现和强化“整体性”这一地理主题思想。
(三)着力“思维建模”,形成知能迁移
所谓思维建模是指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比如:思维导图)和方法将自己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
[2]
方法。本节课,“宏观之上显用心,微观之处见功底”。
思维建模一: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在进行探究一活动中,上课一开始我就提问:“我们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和步骤是什么?”学生脱口而出:位置范围寅自然地理特征寅人文地理特征寅区域发展方向寅区域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可见在平时区域地理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区域地理一般学习思路的建模,让这种思路植根于学生的脑海,而在探究中再一次强化了这一思路及特征提取途径。
思维建模二:农业区位分析。在进行探究二活动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评价时应该如何进行分析,农业区位条件应该从哪些角度考虑,气候具体可以细分为哪些具体要点。
思维建模三: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在进行探究三活动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首先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然后从自然、人为原因两大角度分别进行阐述说明。
思维建模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是本节课的亮点和出彩之处。注重区域各要素相互影响以及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进而体现区域地理整体性。课堂先后两次用思维导图从“整体性”进行思维建模,是课堂内容的升华和地理素养的表现。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使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等系统化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可见,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面对全国新课标卷的考查特点,我们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不妨借鉴本节课“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思维建模”的设计起点高、目标落脚低的方法,进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思维水平、培养地理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1]梅国红,陈涓.基于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15(6).
[2]孙燕龙.中学PPT教学中的思维建模[J].山东工业技术,2017(9).
誗编辑张珍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