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瑶函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8期
摘要:植物群落配置对于城市公园景观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和借鉴现状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对于设计高质量的城市绿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植物群落;植物景观;海淀公园
1 海淀公园概况
海淀公园面积约34hm2,地跨畅春园等皇家园林遗址。公园以大面积绿化为主,自然、安静、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周边的市民游客。公园内植物群落配置问题的基本现状是:各区域植物配置主题突出,但是较多群落组合艺术性不强,部分区域较为粗放。
2 群落分析与建议
2.1 池边景区滨水植物群落
乔木层:银杏3株、油松2株、旱柳2 株、栾树1 株;灌木层:青杄8株、红瑞木1株;草本地被:沙地柏、芦苇。
该群落位于“双桥诗韵”景点附近,群落下方有一小块湖面,整体坐落在缓坡上。树种在色彩和质感上互相区分,列植的方式错落有致。芦苇密植弱化了驳岸下部石体边界,打造出自然质朴的景观效果,湖面与植物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季相上,春夏季,青杄、沙地柏、芦苇的特殊质感弥补了色彩的单一,作为远景的银杏在秋季变成金黄色,为群落的边缘着色。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分别配植了常绿植物,在冬天也有较为完整的植物景观,使群落不至于失去生机。该群落结构紧密、生态效益高。中下层灌木层植物耐阴,能在群落中取得较好的生长势。但是油松、沙地柏并不是特别耐水湿,栽植距离水面太近。
2.2 岔路口造景障隔群落
乔木层:圆柏5株、国槐3 株;灌木层:山杏5 株、榆叶梅2株;草本地被:白玉棠、月季、沙地柏、萱草。
群落位于一个三岔路口,紧邻主路的一侧,用姿态挺直的圆柏作为围合空间的障景,下方用沙地柏、萱草等植物自然规划道路边缘线,富有自然生机。小路另一侧紧邻湿地,用多种低矮的花灌木造景,穿插种植国槐高大广茂,产生良好的遮荫效果。配植了多种花灌木以及开花草本,花期衔接合理,低层沙地柏很好地做了背景烘托。但是小路狭窄,道路两侧山杏与榆叶梅株高相近,使行人产生拥挤压迫的感觉。左侧山杏的高度遮住了湿地景观,换用矮灌木作绿篱,可以在围合空间的同时,打造较为开阔的景观效果。此处地形比较平缓,群落中植物栽植疏密较为合理,上层国槐与下层植物高差合适,使下层喜光植物可以较好地接受光照。
2.3 开阔广场边缘造景群落
乔木层:国槐4 株、千头椿2 株;灌木层:白皮松3 株、华山松1 株、黄栌1 株、月季、紫叶小檗、金叶女贞;草本地被:沙地柏。
该群落分布于缓坡上,光照条件较好,各种植物的生长势都较好。植物较为丰富,有层次感。前景色彩丰富,异色叶的小檗,金绿色叶的女贞,和背景乔木浓郁的绿色搭配。群落中还散放着一些石头,与紫叶小檗和沙地柏等搭配颇有野趣。但是群落相对比较散乱,主次不分明,大的乔木都集中在群落后部,林缘线平缓,给人感觉较闭塞。如果能增加林缘线起伏感,打开部分上层空间,可以打造一定的纵深感,使景观更有吸引力。虽然植物种类丰富,但春色叶和秋色叶植物体量小,季相变化不明显。
3 海淀公园其它绿化特征概述
海淀公园整体植物景观空间感强,疏密有致。公园拥有北京第一块最大的开放式草坪区,周边林草相间,园路地形变化丰富。速生树较多,存在杨柳絮污染环境的问题。另外,海淀公园湿地面积较大,成为城市生态调节的一个重要节点。
4 历史与现代的传承
海淀公园的设计手法采用了中国传统自然山水园的堆山理水形式,设计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走势;配置滨水植物时设法创造多重意境,如稻田景区、丹棱晴波等景点。新景观继承了北京园林所特有的庄重典雅、雄浑大气的风格,成为了北京整体风格的缩影。很多游客也都表示偏爱开敞的自然景观以及富有特色和历史感的景点。
5 结语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要注意层次感、季相变化、科学合理性等。植物景观的营造要注意把握绿地在城市结构整体上的契合性,造景上尝试营造具有连续性、传承力和时代感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夏成钢.海淀公园规划设计说明[A].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专业赴韩作品参展与考察专辑———北京园林论文集[C].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园林学会,2003
[2] 江录颖.北京海淀公园景点设计浅析———以其中的五个景点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6)
(责任编辑张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