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文明(第五讲)

来源:小奈知识网


文化与文明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文明的概念

四、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五、文明形成的标志

六、文明的起源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也是文化学关键概念。因此,必须对文化概念作较深入、较全面的分析。

(一)“文化”(Culture)涵义的变迁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自产生之后,其意义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多种意义。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也不例外,曾经产生过多种涵义。了解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的涵义变迁的主要阶段,有助于理解现代的“文化”概念。从有关历史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涵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中文

的“文化”涵义则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1、英文“Culture”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从一些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在17世纪之前,“Culture”的主要意义是“耕耘”、“农耕”的意思

第二阶段:约17世纪—18世纪,“Culture”增添了“教化”等意义。

第三阶段:19世纪以后,“Culture”由动词转为名词,成为现代意义的“文化”概念。

2、中文“文化”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中文“文化”仅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之前,“文化”主要是教化、教养和文治的意思。

在甲骨文中,“文”、“化”二字皆出现过。“文”字之形是一个文身的人体图形,意为“花纹”、“纹理”。《周易·戏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引申为各种乡政府好,后具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等。“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意为改易、生成、造化。《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引申为变化、教化。

在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两词的复合词。在中国古籍中,“文”与“化”联系起来使用,始于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对这段话的解释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也说是以“文”来“教化”天下人们的意思。

“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最早见于汉代。汉代刘向《说苑·指武篇》(卷15):“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收入晋朝的束广微(晳)的《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梁朝人萧统注曰:“言以文化辑和以内,用武功加于外边也。”中国古代“文化”的涵义与现在的文化涵义不同,是指文治和教化的意思。这说明,英语17世纪前后一词的“教化”、“教育”的涵义,早在中国先秦时代便存在。

第二阶段:自近代西方“Culture”一词传入之后,“文化”作为意译,是十分准确和贴切的。此后,中文“文化”一词具有与西方“Culture”一词的现代意义。

(二)文化概念的多样性

近代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文化概念是谁提出来的?

“Culture”一词由动词演变为名词,并赋予现代意义,可能是在19世纪下半叶。据较普遍的说法,最早为文化下科学定义的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早在1865年出版的《文明的早期历史与发展之研究》一书中,便把“文化”作为一种学术语言。6年之后,他又将其系统化,而作为一个中心概念。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页将文化定义为:“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丛体(complex whole),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自从泰勒提出这一有名的定义之后,文化的概念才成为社会科学界公认的术语,并在学术界广泛使用。

泰勒提出“文化”定义以来,有多少种关于“文化”的定义?

100多年来,许多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各个学科均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过定义。但是,由于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他们对文化的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认识,以致文化的定义不断增多。据一些学者的的粗略统计,1920年之前,只有6种不同的定义。到1952年有164种。至80年代末,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超过250种。据1998年的统计,有近500个定义。

为什么会造成众多的“文化”定义?

造成“文化”的定义众多的主要原因是学者们所研究领域不同和分析的角度不同。有的从社会的角度,有的从心理的角度,有的从 历史的角度,有的从功能的角度,有的从结构的角度。

数百种文化定义可以分为几类?

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什么?

广义的定义一般把“文化”与“自然”相对应,把人类创造的或加工的一切都视为文化,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定义是什么?

有些学者反对把“文化”与“自然”相对应,认为并非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产品的总和,

而是其中一部分或某一种质素,从而提出众多的狭义的文化概念。

在众多的狭义的定义中,可以归纳成几种类型?

较有代表性的有如6类:

1、文化是观念体系

西方一些学者从人与自我的角度定义“文化”,并把“文化”与“文明”相对立,认为文明是物质的,而文化是精神的。德语国家和地区及受其影响的国家普遍把“文化”看作是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即不包括物质文化或有形的人工物。也就是说,文化主要是指宗教、哲学、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等等”。

2、文化是规范体系

有些学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定义“文化”,认为文化是行为规范或生活方式,强调文化在规范人们各种行为的意义,强调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和引导,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不同,是因为行为模式的不同,把文化作为一个规范体系来界定。

3、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体系

有些学者从功能角度的定义“文化”,强调文化的功能,认为文化是满足生存需要和派生需要的工具,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工具,把文化看作是满足欲望、需求、解决问题及调适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工具。

4、文化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有些学者从象征的角度来界定文化,认为文化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只有人类才能使用象征符号,人是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

关于人与动物区别的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根据经典著作,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人能制造工具,而动物却不能。有的说人是理性动物,而动物则是非理性的。有些学者则反对工具说和理性说,认为动物也能制造工具,动物也有理性。认为人与动物最大区别能否创造象征符号,人能够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而动物却不能。因而有些学者把这种区别当作文化的基本意义,认为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

5、文化是结构体系

有些学者从结构的角度定义“文化”,认为文化结构有深浅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结构,也就是社会成员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有意识模式”;二是深层结构,它是隐藏在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或“无意识结构”。

任何文化现象都包含两个方面,即外显和内隐的两方面。外显的文化是容易观察的,它包含有形物和无形物两类:有形物如住房、服饰、食物等;无形物如各种规则、制度、法律、艺术和技术等。外显的文化属于没有生命的无机体。内隐的文化是不易观察的,是无形的,是潜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观念、意识等,如伦理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审美观念、政治观念和法律观念及思维方式等,这些均属于心理现象,是有生命力的。也就是说,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无生命力的,是无机体;另一部分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机体。因此,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机体与无机体相结合的产物。如服饰文化,一般把它归入物质文化。其实服饰文化也是心物统一体。服饰文化是由服饰观念、工艺和服饰三种要素组成的。服饰本身是物质的,是无生命的,是无机的;但人们的服饰观念是心理的,是有生命的,是有机的。各民族服饰千差万别,其最根本的

原因是各民族的服饰观念不同,也就是审美观念不同。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变化,服饰也发生变化。

文化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知识和观念。知识是文化的主要部分。所谓有文化的人,也就是有知识的人。知识越丰富的人,文化水平也就越高。知识包括各方面的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理知识、医疗知识等。各民族文化的差别主要是知识水平的差别,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高低的准则。观念包括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等。

二、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超自然性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心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产物,它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活动有关。自然界中的自然物不属于文化范畴,自然/文化是世界上的两元对立现象。

(二)超个人性

文化是超越个人心理的文化实体。文化不是个人创造的,而是人类集体创造的,同时也是人类集体所共有和体现,因而它是超个人的(super-indiviual )。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属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村落或一个部落。个人生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定群体文化之中,既是该群体文化的推行者,

同时其思想、行动又受该群体文化所规范。任何人都摆脱不开生存于其中的既有文化。社会群体是文化的承载者,任何文化整体离开它所属的社会群体就不会存在。个人的生命极短,而文化的生命却极长。一个人去世后,并不会把文化也带进坟墓,因为文化的承载者是社会群体,而不是个人。因此,一个社会成员离开人间,而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群体仍然存在。因此,文化既是心理的,同时又是集体的和超个人的。

(三)传承性

文化与个体相传的遗传基因不同,是靠社会传承和发展的。

普通有机物如植物和动物等趋向性(趋向于避开某种特定的刺激和环境,如向日葵总是朝着阳光,植物种子的根系总是向下生长等)、反射(是对刺激的一种简单的、先天的自动反应)、本能(由神经系统控制的先天性的、固定的一系列步骤)、学习(指后天通过经验而获得的一切)等活动形式。每一种生物总是以其中一种或几种作为智能活动的主要形式。植物和动物的智能活动只有趋向性、本能、反射,都是先天性的,由遗传信息来控制。而人类除了植物和动物的三种智能活动之外,还有学习这一智能活动。学习是后天获得的,是非遗传性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都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前代往往把历代积累的各种知识传给后代,并经由个体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得来的。婴儿刚生下来没有任何文化意识,无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文化,无论是可观察的文化还是可观察的文化,都是后天习得的。每个人都需要吃饭,但饮食的方法,各民族均有所不同,如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人需要吃饭是由生理决定的,但饮食的方法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决定的。

我们也可以狼孩的事例来说明文化的传承性。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

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和狼孩一样,

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现了一个狼孩,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试图揭开狼孩生活的全部秘密。

(四)象征性。

象征符号是构成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是传达意义或信息的重要形式,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民族都拥有大量的象征符号,而这些象征符号只有本族群的人才能理解。文化象征的种类很多,有语言象征、行为象征、数字象征、颜色象征、实物象征和仪式象征等。

(五)族群性

文化为各族群所享有,世界上各族群的文化均有自己的特点,是各族群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在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民族均不相同,各有特色,有些习俗甚至完全相反。例如,中国人尚左,西方人尚右。龙,在西方是一种恶兽,是洪水和灾害的象征。但在中国,却是神圣和吉祥动物,是帝王的象征,是民族的象征。

(六)变异性

每一种文化都会因时间的不同和空间的差异而发生质或量、内容或结构的变化。从时间上看,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变的文化,只不过是速度快慢或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性质和整合程度不同,有的文化变得较快,有的则变得较慢。在一种文化内,有的部分变得快些,有的变得慢些,如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变化较快,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则变化较慢。从空间上看,同一种文化现象,一旦传到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后,便会发生变异,未能保留原貌,经过地域化或民族化而与原地的文化有所不同。例如印度

佛教,传到中国后经过本土化,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七)功用性

文化是一种功能的动力单位(a functioning dynamic unit)。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同时也是为人们所利用的。一种文化一旦产生之后,便在社会中具有功能,反过来对社会发生作用。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可以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宗教信仰,平民百姓利用它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求得感情上的慰藉和平衡。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也曾利用它来唤起民众,组织义军,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而统治阶级也一样,利用它来麻痹人们,控制人们,以维护其统治。例如,清政府利用藏传佛教来柔服蒙古人,而蒙古人则利用它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八)相对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是无法比较的;一切文化的价值是相对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尤其是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更是难以比较。例如,西方吃饭用刀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没有什么先进与落后之分,无法比较。世界上各大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例如,儿子娶后母或弟弟娶媳妇嫂子,在一些民族看来是乱伦,但在一些民族中却是合乎伦理道德的,有些民族甚至强迫寡妇嫁给丈夫的弟弟或哥哥,或强迫弟弟娶失去丈夫的嫂子。寡妇嫁出去被认为是削弱了氏族,是不允许的。人权也一样,各国有各国的人权标准。

(九)规范性

文化具有明显的规范性,各种习惯、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既是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指引着人们行为的模式,使人们意识到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合乎道德的,哪些行为不正当的、违反道德的。

三、文明的概念

西文“文明”(civilization)一词的产生在什么时候?

西文中“文明”一词并不是古来有之,其现代词意形成于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是由法国思想家首先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相对于未开化的“野蛮状态”而言。

中文“文明”一词产生在什么时候?

“文明”一词很早见于中国经典,在先秦文献曾多次出现“文明”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先后出现四次:

《易经·乾卦》“象”辞:“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贲卦》“彖”辞:“文明以止,人文也。”《易经·明夷卦》“彖”辞:“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易经·大有卦》“彖”辞:“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

“文明”一词虽然很早出现,但其意义与今有所不同,主要有四义:一是表示有文采的意思;二是表示文治教化的意思;三是指个人道德高尚的意思;四是表示有教养、文质彬彬,与粗鲁、野蛮相对。

近代西学输入中国之后,“文明”一词译英语“civilization”,使这一古老词汇的涵义

更加丰富。

文明是什么?

西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Civis(公民)、Civilis(公民的)、Civitas(有组织的社会)。“就字面上的意义来说,‘文明’大致是指具有组织的城市或邦国的生活特性所汇集的总和,但是它却引伸到不仅包括社会组织,而且还包括其他一切使人别于禽兽的成就。”也就是“具有城市建筑和城市居民特征的文化”。

文明的定义与“文化”一样,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文明”一词与“文化”一样,有广狭两义之分。

广义的“文明”概念是什么?

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达到较高的水平。

狭义的“文明”的概念是什么?

狭义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其一,以“理性—非理性”来区分文明与不文明。文明是一种理性的社会体系,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一般把18世纪之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理性社会或文明社会,而其他非西方国家则是不文明国家或非理性国家。

其二,以“文明—野蛮”二元对应说明文明的涵义。西方学术界通常把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视为文明民族,而把无文字的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视为野蛮民族。19世纪的欧洲中心主义者则认为,欧洲民族是文明民族,而非欧洲民族是野蛮民族。

四、文明的起源

(一)文明的分期

按照习惯划分,西方文明在历史上有四个阶段:

(1)古文明,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500年;

(2)中世纪文明,大约从公元500年互1500年;

(3)近代文明,从公元1500到1900年;

(4)当代文明,从1900年起到现在。

(二)世界古文明

世界最古文明的发生地点和时期,一般认为发生公元前4000时代的东方。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文明大约在公元前3500—3000年期间,稍晚的是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在这些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是唯一的绵延不断、一脉相承的古文明。

(三)文明的起源的根源:农业革命

文字、冶金术、城邦和国家等是文明形成的标志。而文明形起源的根源是农业革命。

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发明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即学术界被称为“生产食物的革命”(Food Production Revolution)的阶段。人类倘若不会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将

永远处于渔猎采集的原始状态,文明也就无从产生。

为什么说农业革命是文明起源的根源?

人类在渔猎时代的社会生产主要是攫取性的,虽然人类能够使用工具,但与一般动物捕获食物没有根本性的不同,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之一。采集或采集与狩猎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意味着人们不可能一个地方居住太长的时间,因为们在采集完了一个地方的可食植物后就必须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果是狩猎者,就必须随着兽群的迁移而迁移。这样,人们就不可能定居下来,村落也不可能形成,城市更无法诞生。而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则是一般动物所不具有的技能,人们从攫取性的渔猎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的农牧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革命,一些学者称之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这一大革命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变化,居住方式也开始由游徙过渡到定居,从而逐步抛弃从动物界遗传下来的本能的生产活动和居住方式。村落建立起来后,贸易产生,定居的人口开始飞速增长,都市的出现,社会开始分工,专门从事祭祀活动和艺术的人出现,文字的产生,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等的形成,所有这些,都是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生产性的生产——农业革命,是人类脱离原始状态的革命,同时也是文明起源的关键一环。

从考古资料来看,农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近东,特别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现在的伊拉克)。在那里,大约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狩猎和采集食物的生活方式迅速地改变成生产食物的方式,而且有了定居的农业村庄。而这种生活方式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又改变成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

(四)中国文明起源于炎帝时代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也有多种观点。在起源的地区问题上,有一元说和多元说;

在起源的传说时代问题上,大多以为起源于黄帝时代。

如上所述,农业革命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根源,因此,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也应该从农业的形成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从传说的角度探讨,中国的文明的起源应该是炎帝时代。

1、从神话传说看炎帝是农业革命的创始人

传说中的炎帝是中华文化远古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发明者之一。传说他开发了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发明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被我国民间尊为农业之神。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被世人尊之为“医药之神”。传说他规定男耕女织,最早实行社会分工制度。传说他创立日中为市,开创物物交换,是原始贸易的创始人。许多古籍和传说均记述炎帝神农氏发明了农业。

其一,炎帝最早发明了刀耕火种。

其二,炎帝最早发明了农具。

其三,炎帝规定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制度。

其四,炎帝创立原始市场和交换。

2、从考古资料看炎帝部落集团的居住地是中国原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

从考古学资料来看,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原始农业已有相当发展,这是中国文明起

源时期的直接见证。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有两个主要地区,一是华北新石器早期文化,以粟、黍等旱地作物的起源地;二是东南的河姆渡文化,是水稻的起源地。河姆渡早期文化约前5000~前4000年。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即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两河(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由她们哺育出的两大体系的原创性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

众所周知,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的居民以农业为主。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前身是陕西、河南等地的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有人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未校正)年代大体在公元前5500~前4800年之间。这些遗址的一般特点是农业生产已占主导地位,有的遗址还发现过炭化的粟或黍,并饲养猪、狗等家畜。陕西的前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很多,其年代各遗址稍有不同,陕西白家村遗址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距今7200至7800年。宝鸡北首领下层的年代有两个数据(校正值),即6970±145年、7100±145年。这说明黄河流域自古适于农耕,早就是生产“稷”的好地方。”

甘肃、青海、陕西一带,一般认为是古羌人活动的地区,而炎帝又被认为是古羌人的始祖。这也说明炎帝部落集团居住地区是中国农业主要的起源地之一。

五、文明形成的标志

关于文明的特征,学术界没有一致意见。一般认为文明的基本特征有文字、冶金术、

城邦、国家。

(一)文字产生

不少学者都认为,文字的产生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以此划分史前时代和文明时代。最早提出文字产生是文明标志的可能是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他在1877年发表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时期划分三个时期:蒙昧、野蛮和文明。陶器出现之前的时代为蒙昧社会,陶器出现以后至冶铁术的发明的铁器的使用为野蛮社会,文字出现之后为文明社会。他说:文明“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二)冶金术

冶金术也是文明重要形成的标志之一。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上册)一书中认为高级野蛮社会始于冶铁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而文明社会则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方案的使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也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受这一理论的影响,中国学术界通常把青铜器、文字、礼制、城市等作为 “中国文明的诸要素”。

(三)都市或城邦

学术界一般都把都市或城邦是否出现作为文明的重要标准之一。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柴尔德(V. G. Childe),他认为,文明的特征是都市中大量人口的聚集,基本生产者(如渔人、农民等)的职业分化:专业工匠、商人、官吏、祭司及统治者等;一种有效的政治经济集权;使用传统的符号作记录并传递信息(文字),以及统一度量衡及时空标准,从而导致数学和历法科的发展”(V. G. Childe, Social Evolution, London,

1951, p.161)柴尔德还在1936年首次提出都市革命的理论。

(四)国家

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的形成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之一,只有国家的出现,文明才真正形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中国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和先秦史学界,在改革开放前,没有敢怀疑这一表述。以国家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的标志,把文明变成了国家的代名词或同义语。也有一些学者不大赞成将国家起源研究完全等同于文明起源研究,认为国家起源的研究似乎不能完全替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主要围绕恩格斯的这一表述展开讨论。

六、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如下3种意见:

1、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同义的。

不少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持这种意见,尤其是在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两者的意义几乎等同,“文明”这一词的“意义精确地或几乎精确地等同于‘文化’”。如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一书 把文化与文明连在一起,他说:“就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丛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习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克罗伯对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也避免作重大的区分。他认为,“文化”一词通常与“文明”一词在实质上为同义,至多仅有一些细微的见仁见智的差别而已。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文明包括一些主要的文化,而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文化,不管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是进步的还

是落后的。

2、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

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尤其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如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的《社会进化》(Social Evolution, 1951)和克拉克(G. Clark)的《从野蛮到文明》(From Savagery to Civilization, 1946)均持这一观点。

3、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

有些学者认为,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在20世纪之前,德国传统的看法普遍认为,文化包括人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而文明仅包括技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如德国文化社会学家艾尔夫雷德·韦伯(Alfred Weber, 1868-1958)认为:“文化与文明的分别,便是文明是‘发明’出来的,而文化是‘创造’出来的。发明的东西可以传授,可以从一个民族传授到另一个民族,而不失其特性;可以从这一代传到那一代,而依然保存其用途。凡自然科学及物质的工具等等,都可目为文明。”“文化既是创造的,所以它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民族性的表现,只有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能保存其原有的意义,别个地方的人,如抄袭过去,总会把原意失去的。凡宗教、哲学、艺术等,都是属于文化一类的。”所说的文明即是科学技术及其发明物,而文化则是伦理、道德和艺术等。

关于文化与文明,以上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去区分。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4)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较容易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如古埃及有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代的兵马俑等。因而,文明在考古学使用最为普遍;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作为物质文化的文明是累积的和扩散的,如交通工具,不同时期先后发明的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直到现在仍存在。一项发明一旦公诸于世,便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非累积和凝聚的。

(5)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我们可以说“中国文明”,但一般不说“汉族文明”,而说“汉族文化”。这也说明“文明”具有国家或地区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另外,一个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例如中国,并不仅仅一个儒教文明,而是三个主要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藏传佛教文明。

(6)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

自己的独立文明。

(7)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8)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

据上,文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文明”与“文化”在词义上有些区别,在有些条件下可以替换,在有些条件下不能替换。

个人的一点认识:

当人们描述某个民族的风俗、道德、制度、技术、艺术等的时候,经常要使用“文化”一词,而当谈到某个民族的历史进程或与其他民族相比较的时候,经常使用“文明”一词。这其中的原因是,当人们对某民族的文化进行民族志的描述时,没有考虑到其高与低、发达与落后的问题,于是就用“文化”一词来表述;相反,当人们对两个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时,首先考量的就是其差异,而对其差异的表述就用到了“文明”一词。也就是说,“文化”是客观白描,“文明”是比较高低。如果没有比较的话,野蛮、发达、落后、先进、后进等词汇恐怕是不会出现的。

一句话,就学术研究而言,“文化”、“文明”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无非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而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