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_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来源:小奈知识网
后工业化美国社会宗教生活的多元化——美国“新时代运动”的人类学解读 文/潘天舒在今天北美社会内部,作为反主流文化产物之一的“新时代运动”已经成为非常规意义上“宗教经济”的一部分,诸如万物有灵论、占星学和源自东方的风水学等原本早已被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潮流所湮灭的词汇,逐渐成为其典范的语词符号,种类繁多的信仰教派采用各种策略吸引信徒和追随者,促成了一个蓬勃的文化产业。作者在文中提到,经过重构的新时代宗教文化提倡实用主义,引导信徒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信仰模式,正迎合了在多元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自我启蒙和探寻生命价值的需求,源自非西方文明社会的信仰传统补充了北美中上层人士传统价值体系中所欠缺的文化资本。“新时代运动”不仅是后工业化美国社会宗教生活多元化和强烈个人主义倾向的生动表现,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之时,试图以宗教价值观来稳定和重塑文化信仰体系的一种努力信徒们擅长借鉴任何合适的信仰传统来《思想战线》2016年第2期充实自己的精神体验,在这里风水不只属于华人,印第安仪式也不只应用于印第安族群,参与者作为跨国宗教文化的传播者和非西方文化的消费者,对北美社会的宗教实践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反观当今市场环境高度繁荣的中国社会,非制度化和非机构化的各类信仰形式也逐渐成为宗教经济产业的催化剂,如何以务实的宗教观来正视这一新鲜的社会事实?国内学者也许可以从对“新时代运动”的解析中获得新的启示。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文/吴晓刚教育机会的扩张是为社会弱势家庭的子女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降低了社会不平等,还是更有利于优势阶层家庭,扩大了社会不平等?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跳跃式、大幅度扩招,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中,其内部的分化也不断加速,伴随着这种分化,结果反而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加精英化,学生来源的多样性不断下降。中国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和强化阶级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本文根据自2009年以来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大规模追踪调查,分析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如何在一个高度分化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获得不同层次/质量的教育机会,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对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影响非常显著,这同时也印证了跨国研究的结论——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一直都是双面的,对于较低阶层家庭的孩子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势家庭也通过高等教育维持和传递其优势《社会》2016年第3期地位,从而使教育成为代际再生产的工具,教育的扩张并无法改变这种不平等。甚至在中国现行的以考试主导的教育体制下,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而高等教育内的社会分层可以视为中学时代优质教育资源积累传递的结果,重点/非重点中学的划分已经完成了对学生能力的筛选和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此背景之下,教育机会不平等在最大限度上被维持,也就是说只有当优势群体入学情况接近饱和水平时,教育扩张才有可能增加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这也印证了社会舆论对“寒门难出贵子”、社会阶层固化等现实问题的判断。0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