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现真知
【摘要】历史图片能够直观反映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让学生直接获取历史信息,易于学生接受。而在解读历史图片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人教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图片及从中获得的体会与反思。
【关键词】历史图片 历史教学 教材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这里所提到的“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课外资源等。从近几年浙江省高考、会考试卷,以及浙江省各地高三模拟试卷来看,图片入题趋向普遍化,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各有特色。而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有大量的图片来辅助教材中正文内容,不管从考试层面还是学生认知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图片运用的实际意义
1. 学生认知层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他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高二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逻辑思维层面,从形象直观的图片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促进自己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历史图片中包含着大量信息,在选修三的教材中图片有如国家间政治交往图、战争形势图、世界形势图、武器图等。图片具有直观性,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去感受图片上直观反映的内容,继而探讨图片所蕴含的内在涵义,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水平。
2.考试层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考、会考中情境类题型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以图片为情境占重要地位。历史图片直观,且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充分运用观察能力,把观察到的现象上升为理性的思维。
二、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正是认识到了这些,笔者在高二文科班历史教学中比较注意开发、利用图片这一历史课程资源。例如,在上《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这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一 威尔逊惟一能影响他们的是美国对各国的贷款…会中威尔逊强调六点:让世界各弱小国家有自决的机会;以国际联盟监视德国重建,而非派军进驻;各殖民地在未独立以前交与国际联盟托管;以经济制裁取代武力战争;尊重世界
各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性;邀请战败国也一同参与会议。最后在列强反对、折冲、妥协下,终于达成协议。
问题:威尔逊所强调的六点原则,在凡尔赛体系下有哪些得到一定实现?
这主要指欧洲出现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教师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引用了教材中的两幅图:
这两幅图展示了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迁,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进行详细的比照,很自然就明白一战后欧洲版图出现了哪些变化,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教学中通过对图片的运用,不仅达到传授相关基础知识的目的,还会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浙江省自主命制的高考试题中以大量的图片情境出现。所以我们在引用历史图片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像和论从图出等能力。
历史发展过程不但有时间的延续,还有空间的演变。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是学习历史知识与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基础。在人教版选修三《旷日持久的战争》这课,笔者引用了一战时期的西线、东线作战图:
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欧洲战线的西线和东线地图,简述一战时期德国和协约国的作战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
学生依据图片能够较轻松的得出认识,并且寻找背后的原因。在图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三、探讨与反思
充分开发利用历史图片这一课程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1.选择性。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历史图片表现内容很丰富,而我们的教学时间有限,因尽量挑选一些与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相关的图片进行重点教学。
2.发展性。充分利用图片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引人入胜。但学生往往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直观现象忘了探究图片后隐含的更深层的历史信息,若教师又
未能由浅入深地进行启发式引导,这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设问,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在教学中,图片的运用得当可以极大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使教学呈现新颖、直观,更让学生清晰明了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促进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