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初建与分类措施

来源:小奈知识网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初建与分类措施

(文学院,童一芸)

6月初,我院心理健康学生工作队伍一行8人来到了海滨城市连云港,参加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论坛。此次论坛主要由谭顶良、郑爱民、李蕊、陶勑恒等专家主讲,分别就大学生学业障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情感障碍、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策略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各位专家就不同的对象和领域进行了系统而专业的分析,同时结合心理学专业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进行深入的讲解。现将本人的学习的心得归纳如下。

一般而言,心理危机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动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我们关注心理危机,更要知道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不能靠单一的力量实施危机干预的。必须认识到我们要依靠由学校、系部和学生骨干共同构成的团队。

建立如下三级危机干预网络体系:

(1)学校级(领导、机关、专职机构) 加大投入,开展研究并面向学生工作干部及学生开展培训。平时搞好心理危机的筛查、通报和档案跟踪。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2)院系级(系领导、辅导员、班任课教师)

落实并组织好学生心育委员积极履行职责,在学校指导下搞好筛查,不断充实心理危机档案。关注重点人:在学习、生活、心理上关心帮助。辅导员、任课教师、心育委员要注意发现和识别危机信号,及时报告并有效延缓危机发展。

(3)学生骨干(学生社团、心育委员、朋辈咨询员)

塑阳光形象,搞阳光活动;滋润大家成长,优化人际关系,营造健康氛围,亦是危机干预依托。

但是,学校政策及投入怎样能切实的得以落实,是三级体系的难点。怎样能够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保障体系日常干预作用的运行,又是三级体系中的重点环节。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分类及措施 (一)对有学业心理障碍学生干预措施 1、让学生想学——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变革师生教学关系 (2)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3)增强“麻辣教师”的吸引力

(4)激发学习的成功感 (5)及时给予针对性反馈

2、指导学生会学——元认知与学习策略训练

元认知即学习者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体验、监控等三个方面。

3、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多元智力 (2)学习风格差异

(3)学习风格——专业匹配性与个别化教育 (二)对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干预措施

高校危机干预的策略,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大学生自我伤害与自杀的高危人群:外部因素刺激,经济困难,学业危机,恋爱失败,躯体疾病,染上恶习等。情绪低落、悲观抑郁,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有严重不良的家庭成员环境,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易产生悲观失望的体验,诉说准备自杀的想法或过去有自杀的企图。

(1)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特征:

1、多发于春秋天,而以春天树木发芽时最多。 2、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

3、跳楼、割动脉、吃安眠药者占多数 4、忧郁症和精神分裂者较多见 5、写遗书

6、自杀有一定得感染性

(2)危机干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决不排斥试图否认任何自杀念头的合理性。 2、倾听

3、对处在危机中的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评估 4、直接面对危机

5、特别注意那些很快“反悔”的人 6、充分利用合理资源 7、及时与专家交流 8、与学校反馈

(3)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干预措施:

个体心理干预是针对自杀未遂着,主要是启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心理支持系统,暂不对自杀者行为本身及你学那个道德、情感或法律方面的评判。

群体的心理干预,主要是哀伤心理辅导,防止“心理感染”现象。策略外的两点思考策略: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家庭教育(婚姻状况、父母的示范)。

(三)对网络成瘾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何为网络成瘾?由于过度使用网络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这些网络成瘾与赌博成瘾者非常相似,均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导致上网者学业失败、工作表现差、婚姻不和谐甚至离异。一些研究描述网络成瘾者的表现,对网略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上网后感觉到快乐;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生活中的烦恼和情绪,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

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

1、网络空间特点

(1)有限的感知经验(2)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

(3)平等的地位(4)超越空间界限(5)时间环境的浓缩(6)永久的记录(7)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

(8)变化的梦幻般体验(9)黑洞体验

正是这些特点对某些上网者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湎于这一虚拟现实。

2、个体动机

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寻求性满足和利用网络创造人格面具,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以下要求:

(1)性的需求(2)改变感知体验需要 (3)成就和控制的需要(4)归属的需要

(5)人际交往的需要(6)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3、网络成瘾的治疗——打破定势,外力制止,制定合理改变和目标。“环境支持、协同干预、自主发展”的干预原则。帮助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要点:

(1)让自己对网络有充分的认识 (2)消除危害性上网的习惯 (3)让校园提供的改变世界 (4)营造学校的环境氛围

(5)教育你的同学有关网络成瘾的知识 4、个别辅导中的一些问题

(1)家庭的引入(2)正面动机

(3)与现实的连接(4)行动与责任承担 (四)对大学生情感障碍的干预措施

在感知外部世界或躯体内部变化时总会有相应的态度和表情变化,这种喜怒哀乐悲恐思等体验和表情就是情感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和主观态度。这种情感活动出现异常时就是情感障碍。

心理治疗:性知识教育,认知领悟疗法,厌恶疗法,行为疗法。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内容丰富。 首先,防患于未然,以往心理危机干预多是在发现大学生群体产生心理危机的前提下,而后采取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此时心理危机问题已经存在,不能将危机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我建议,围绕价值观构建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主要通过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对潜在的以及即将产生的心理危机起到免疫作用。

其次,统揽大局。传统的干预体系通过采用一套较为详细和全面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进行评定,但因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问题认识程度等的差异,使得对同一心理危机问题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判断,难以全面系统地对危机问题进行分析。以价值观为引导,则是通过对当事人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挖掘、总结出其价值观中的偏离及错误之处。

再次,授之以渔。心理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价值观的偏离引起的,因而专业人员针对当事人价值观的偏差采取治疗措施,通过引导、重塑其价值观,使其对心理危机具有防御性,并在面对心理危机问题时,可以自我进行控制和调节,进而

达到彻底解决其心理危机问题的目的。

最后,重点突出。将当事人重塑之后的价值观与预定的价值观目标进行对比,将更易于对治疗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和补充。 最后,我们希望能够使学生心有明灯,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一份坦荡的胸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