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戏曲龙蟒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一)蟒

蟒,即蟒袍,是明朝皇帝赐给功臣的服装,只有帝王或达官贵人才有资格穿它,因为衣服上绣着蟒而得名。蟒是一种形如龙的四爪龙。在戏剧中蟒袍是帝王将相、后妃贵妇的官服,有男女之分,男蟒袍主要以四爪龙为图案,女蟒袍则多以龙或凤为设计。

蟒袍的装饰性强,而且有宽阔的水袖,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感觉,它那华美的图案既有喻寓尊贵的象征,又带有律动感,善于流露与表达演员的情感,使演出更加充实丰富。

2006-8-16 18:38

回复

2楼

2006-8-16 18:40

4楼 回复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红团龙蟒

团龙蟒的应用范围很广。团龙纹样严谨规整,装饰性强,显得文静,沉稳。在布局上呈对称形式,全身计十个龙团,以流云、八吉祥插底作陪衬。红色团龙蟒为身份高、性格文静的人物所用,如皇叔刘备、驸马陈世美、巡按王金龙等。绣活多采用绒绣或圈金绒绣,蟒水为弯立水。

图为《玉堂春》之王金龙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42 回复 5楼绿团龙蟒

绿团龙蟒一般为红脸的忠义之士所用,如关羽、关胜、赵匡胤等。以服色之绿,与脸谱之红所形成的“补色对比”,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用在这里,既使服色更鲜明,又令脸色更为夺目。因为此类人物大多智勇双全,文武全才,所以在绣活上采用大方而有气派的平金绣。蟒水一般为立直水,独关羽特定用光泽度极高的全卧水套江牙,更增强人物的雄奇伟岸之感。 图为《古城会》之关羽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43 回复 6楼黄团龙蟒

黄色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为帝王所专用,是至尊至贵的象征,皇权的象征。所以,黄(明黄)色团龙蟒专为帝王使用。绣活多采用俊雅清丽的绒绣,弯立蟒水。其纹样,除龙纹以外,特在前后心显著位置环摆“八宝”(宝珠、方胜、玉磬、犀角、古钱、珊瑚、银锭、如意等)此外,还在全身插底散摆“八吉祥”(指花、罐、鱼、肠、轮、螺、伞、盖八种饰有风带的吉祥物,又称佛家八宝)。使用上述众多象征尊贵的装饰纹样,无非是为了衬托帝王之威严仪态,但在这里,恰恰也留下了清代蟒衣纹样琐碎的痕迹。 图为《打金砖》之刘秀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44 回复 7楼白团龙蟒

白色是具有素雅、圣洁美感的中性色。白色团龙蟒一般用于英俊儒雅的青年武将(如武小生行当的周瑜)或正直英武的中年武将(如老生行当的徐延昭),给人以潇洒清秀之感。多采用俊雅清丽的绒绣,弯立蟒水。凡穿蟒的人物,加用靠领(三尖领),即表示此人是武将,这就是京剧服装特有的一种艺术语汇。

图为《群英会》之周瑜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46 回复 8楼黑团龙蟒

黑色是具有庄重感的中性色。远在中国历史上的周及秦、汉时代,因崇拜天而崇尚象征天的黑色(即所谓“玄色”)。天子冕服用的就是表示庄重尊贵的黑衣(玄衣)。京剧人物服装吸取了这一用色传统。对具有庄重气派、刚直性格的人物规定服色为黑色。此外,又特定:凡勾黑色脸谱,性格粗纩豪放的人物,也以黑作为服色,这同样对刻画人物具有象征意义。前一类人物如文臣包拯,后一类人物如猛将张飞、关羽、焦赞、尉迟恭等,这两类人物都用黑,形成固定程式。黑色蟒,一般采用大方而有气派的平金绣、直立蟒水。按传统规律,龙纹应是大龙,唯前辈表演艺术家金少山用过黑团龙蟒。 图为《霸王别姬》之项羽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47 回复 9楼戏珠行龙蟒

行龙身躯舒展,昂扬矫健,具有动感,适用于性格粗纩的人物。其布局,有左右对称式和上下均衡式两种。上下均衡式的气势更大一些;一龙腾空俯首而下,一龙翻身回头而上,呈戏珠之状,并相应地陪衬以大云朵。蟒水采用立卧五江水,即以五个立水表示五条江,卧水环绕其间,奔腾泻流,具有翻江倒海之势,象征人物独霸一方的非凡气概。平金绣法。 图为《甘露寺》之孙权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48 回复 10楼福字行龙蟒

行龙在前胸位置,易被髯口遮掩,为了突出龙纹,将它横摆到腹下不失为一个布局方法。这种行龙又可依其姿势称为“横龙”。蟒水为直立水。全身平金绣。蟒水留出水道(即露出底色),绣对称式双龙戏珠于蟒水上,是为了使蟒水纹样生动活泼,既整齐而又美观。至于蟒身的福字、寿字,仅是一种装饰,无特殊象征性,不过是表示这类人物“多福多寿”而已。黑服色为包拯专用。

图为《铡美案》之包拯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48 回复 11楼吐水大龙蟒

蟒上龙纹最生动、最有气势的当属“大龙”。其姿态,一般为龙头朝下,龙尾向上(甩到左肩部位),气势磅礴。依其姿态可称为“降龙”。龙口喷吐海水,更增生动之感。蟒水中又绣一条小龙,与之上下呼应,别有情趣。这种大、小龙相呼应的图案纹样,名曰:“教子升天”。全身平金绣。服色为红,象征人物位高权重。 图为《群英会》之曹操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49 回复 12楼戏珠大龙蟒

此种蟒前身仅绣大龙一条,所以又称“独龙蟒”。龙口朝向火珠,龙尾也是甩到肩部。全身平金绣,蟒水为立直水。服色为黑,象征人物的粗犷豪放性格。平金绣的蟒水一般都留出“水道”,一则能使水纹清晰,再则可使服色沿“水道”向下延伸,一直扩展到下摆底部,从而加强了服装造型的整体感。 图为《回荆州》之张飞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0 回复 13楼盘身大龙蟒

这种大龙蟒,龙形极大,前身龙的中段甩向左肩,绕过脖颈,一直盘绕到右臂,尾部也在袖口外侧;后身龙盘绕到左臂,尾部也在袖口外侧。盘身大龙为近世所创,已将龙形之“大”,发展到了极限。全身平金绣,立卧三江水。

图为《吕布与貂禅》之董卓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0 回复 14楼团凤女蟒

女蟒的款式与男蟒基本相同,但有着自己独特之处。首先是它的尺寸短(一般约三尺二寸左右),长仅至膝部,身后无摆,其次,所绣纹样主要是凤凰、牡丹,以鸟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征至尊至贵的女性。穿用时上身配以云肩,挂玉带,下身系裙。女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红。黄色是供皇后、贵妃专用,红色用于王妃、郡主(有时也用于公主)。此种女蟒,绒绣团凤,周身单镶黑宽边(波线式)。以平金绣云,绒绣仙鹤。 图为《龙凤呈祥》之孙尚香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1 回复 15楼草龙改良蟒

此种蟒,是更进一步改革的产物,它不仅吸收了中国古代草龙纹样以取代繁琐的清式龙纹,而且又删去了下身的龙纹,连蟒水上端的江牙、日、山等纹样也简化掉了,使服装更显得简洁明快。这种草龙改良蟒,兼有“学士官衣”的特色,并且也是以束软带取代挂玉带,因之,它只适用于身份低于重臣、而又高于一般官吏的某些人物。服装为秋香色。草龙采用平金绣,蟒水为弯立水,绒绣。

图为《淮河营》之蒯彻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2 回复 16楼箭 蟒

箭蟒是在蟒的基础上,突破原有形制,吸取了箭衣的某些特点后而新创的服式,也是马连良先生所创。保留的是齐肩圆领、大襟、两旁开衩等蟒袍造型;变革的是衣袖的形制,即是以箭衣的窄袖、马蹄袖口,取代了阔袖及水袖。这种剧装是专为《胭脂宝褶》中永乐皇帝设计的,以适应这位皇帝在微服出巡的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扮相:既有平民武士的风貌,又不失帝王气质。箭蟒用织有隐花纹的绉绸制作,身上绣六个龙团。采自历史人物画“明太祖像”上的明代皇龙袍的制式。 图为《胭脂宝褶》之明永乐帝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2 回复 17楼团行龙改良蟒

“改良”二字是清末民初时代的词汇,凡对传统事物有所变革,就称之为“改良”,具有褒、贬双重含义。改良二字在今天,即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意思。早在十九世纪初期,我国南方的京剧界,率先改革传统京剧服装,而在北方,最早树立改革旗帜的是杰出的前辈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和马连良、梅兰芳。马连良先生对蟒的改革,主要是在保持形制的前提下,简化蟒的繁琐纹样,把团龙蟒的十个龙团,简化为只在前后胸各绣一个龙团,并扩展了这一龙团的面积,使之突出醒目。此外,大胆删去了流云、八吉样等插底纹样,使蟒袍收到清爽别致的效果。在团龙的下端,还不拘一格地采用了行龙纹样,造成了团龙、行龙融合为一体的图案布局。上述创造,在当时十分新颖,受到普遍认同和赞扬,遂成定制沿袭下来,丰富了京剧传统服装宝库。这种团行龙改良蟒一般用于老生行当的角色,服色一般为淡雅沉着的秋香色或浅驼色,以象征人物之老练、凝重。 图为《铡美案》之王延龄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3 回复 18楼行龙女蟒

此种女蟒在纹样上更接近男蟒,绣行龙,下部有蟒水(三江水),如清人所绘《戏剧画册》的《回龙阁》剧中的王宝钏,即用此行龙女蟒,当为早期样式,近世已不多用。

图为《贵妃醉酒》之杨贵妃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3 回复 19楼老旦蟒

有很高身份、地位的老年妇女(老旦行当)专用老旦蟒。纹样一般用团龙或团龙凤,而不单用凤。有蟒水。在使用上,老旦蟒与女蟒有很大区别:不配云肩、玉带,而是腰系丝绦,挂朝珠,下身系墨绿大折裙。这种人物造型比较庄重、沉稳。老旦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和秋香色,黄色用于太后,秋香色用于老郡主、老诰命夫人。 图为《四郎探母》之佘太君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4 回复 20楼旗 蟒

满族人因隶旗籍,所以称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满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这是保留在京剧传统服装中为数不多的清代服饰原型之一,当然,它也是经过了一定艺术加工的。成为戏曲服装后,它已失去了历史朝代的规定性,而被纳入了程式的轨道——通用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即所谓“番邦”)统治阶层的贵族妇女。使用时,内衬“领衣儿”,外挂朝珠。 图为《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4 回复 21楼(二)帔

帔源于明朝,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2006-8-16 18:56

回复

22楼

2006-8-16 18:57

23楼 回复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8:57

24楼 回复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皇帔

帝王专用。明黄色。绒绣团龙。对襟的开合部实际上是使用暗纽绊(宝剑头式飘带一般不打结)。男用帔需内衬褶子。 图为《打金砖》之刘秀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9:04 回复 25楼团花帔

中级官吏,豪宦乡绅使用。一般用较沉着的色彩(紫红、古铜、深蓝、秋香等色)。多绣团寿字、团鹤等象征福寿延年的吉祥图案。 图为《乾坤福寿镜》之林鹤

2006-8-16 19:05 回复

26楼

红帔

状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庆团圆场合时使用。大红色团花纹样,绒绣圈金。 图为《望江亭》之白士中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9:05 回复 27楼女红帔

与男红帔配对使用,二者色彩、纹样完全一致。女红帔下身系绣花大折裙。也用红色。

图为《望江亭》之谭记儿

2006-8-16 19:06 回复

28楼

女皇帔

皇后、贵妃专用。明黄色。绒绣团凤。下身内系百折裙。 图为《打金砖》之郭妃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9:07 回复 29楼女团花帔

已婚之青年妇女用。图案取布局平稳、纹样严谨的团花,以衬托人物端庄的仪态。

图为《白蛇传》之白素贞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9:08 回复 30楼均衡女花帔

女花帔用于出身官吏、乡绅豪门的未婚女子(所谓“大家闺秀”)。绣以单独纹样——“枝子花”,构成骨法分均衡式、对称式两种,不受外轮廓限制,造型丰满,外形完美。均衡式纹样的花帔,是一种不对称的自由布局:兰草蝴蝶呈均衡形态,左右纹样虽不对称(甚至突破了帔身外形的限制),但份量却相等。以纹样的疏密有致、自由、灵活,衬托出青春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及追求自由幸福的优美形象。 图为《游园惊梦》之杜丽娘

缀玉畹儿 2位粉丝

2006-8-16 19:09 回复 31楼对称女花帔

使用范围同前。此种花帔的纹样布局呈左右对称形态,具有庄重大方的特点。就其单独纹样来说,一般也采用均衡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形象舒展,力求生动活泼,使图案在整体对称中又富于变化。女花帔中,多采用此种对称式纹样,其人物造型适应性较强,既可用于青春少女,亦可用于端庄少妇。

图为《西厢记》之崔莺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