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

第23课《马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

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

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评讲《马说》和《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差别: 1.“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初读课文 1.正音:

骈(pián) 尽粟一石(sù dàn) 槽枥(cáo lì) 2.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

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词汇积累

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3.一词多义:

其真无马邪 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字词 二、尝试译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参考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

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后教师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四、课文回眸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五、拓展训练

1.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2.新时期,你对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有何新的看法?

23《马说》导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文言语感,逐步理解课文,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并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学会推荐自己,表现自己,完善自己。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训练语感,理解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并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学习重点

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和一些重点词语的用法。 一、预习检查

激趣导入-伯乐识马 1.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是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的时候,看到当时社会上存在(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的现象而写的。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3.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原是昌黎(今河北)人,世称韩昌黎。作品集《昌黎先生文集》。其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还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这类名篇之一。

4.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限时1分钟)

伯乐lè 祗zhǐ 辱rǔ 骈pián 策cè槽枥cáo lì

一食shí或尽粟sù 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外见xiàn 邪yé

二、自主学习 (一)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画出节奏,注意语调、语速,读出

情感;

2.找出带“也”或“不”字的句子,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二)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理解,然后翻译全文。

1.找出有通假字句子并解释; 2.找出一词多义的句子;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你还有哪些句子不会翻译。 三、合作学习 四、展示点评

(一)诵读课文,注意语气(1)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虚词“也”的读法

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陈述语气。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作顿笔,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的感情,正义感,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嘲讽,感叹语气。

(一)诵读课文,注意语气(2) ——注意“不”字的语气 提示:

《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朗读《马说》,要把“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

(一)诵读课文,注意语气(3)

要求:把握节奏 读出情感(限时5分钟) (二)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理解,然后翻译全文。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通____ ____通____

b.才美不外见 ____通____ c.其真无马邪____通____ 2.一词多义 食

(食马者……) (食不饱)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 4)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5)其真无马邪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译释各段文言文 五、分组分段背诵:

自由朗读,看哪一组背得最快 !(限时5分钟) 六、作业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马之千里者 4)不以千里称也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 安求其千能里也 2.辨析一词多义 1.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5.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之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学会推荐自己,表现自己,完善自己。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作业检查(见上课时作业)

二、自主学习

1.伯乐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3.伯乐、食马者、千里马分别比喻什么? 伯 乐→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千里马→人才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这里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即对昏庸统治者进行批判,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托物寓意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中心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段:亮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二段:摆现象—千里马的遭遇;

第三段:点实质—千里马所受遭遇的原因,是因为食马者不懂千里马。

7.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8.怎样使自己也能成为千里马? 三、合作学习

第一步:就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对一讨论解决。

第二步:一对一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讨论解决。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1.伯乐虽不常有,但自古以来还是有不少,请举出你所知道的伯乐。

(1)刘备三顾茅庐,刘备就是一个伯乐。 (2)华罗庚感谢他的小学数学老师,因为这位老师发现了他是数学天才。

(3)萧何月下追韩信,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 (4)秦穆公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终统一了全国。

(5)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齐桓公就是一个伯乐。

2.假如你以后是千里马,万一被埋没了,该怎么办?

1)那就自己当自己的老板,自己去开创一片天地。

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埋没只会是一时,而不是一世。

3)“毛遂自荐”,别人没有发现我,自己要善于推销自己。

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当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国求救时,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后来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没有结果,毛遂上前展露才华,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即由此产生,用来比喻自告奋勇,

自我推荐。 3.与马有关的成语

天马行空: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天马:汉武帝从西域大宛国得到的汗血马称为“天马”,意思是一种神马)。 马到成功;马仰人翻;马首是瞻;马不停蹄;马

翻人仰;马革裹尸;马齿徒增……

天转凉了别忘了穿件马甲,在生活中我们做事不能马马虎虎, 不能做马大哈亦不能做马后炮,更不能做马屁精;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如有马失前蹄,不必灰心丧气,骑上千里马,配好马鞍和马鞭,马不停蹄,再加上有“马拉松”精神,相信最终一定能马到成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

六、完成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 2、巩固练习(见课件)

导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