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Mar,18(8) 经方治疗痛经举隅 张少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 五苓散;黄芪建中汤;柴胡桂枝汤;当归芍药散;痛经 [中图分类号]R0271.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9)08—0900—01 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开后世辨证论治之先河。仲景 之方,后世谓之经方。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力专效宏。 精研仲景之法,不断扩大经方运用范围,可解决诸多疑难杂 症,此为经方无穷魅力之所在。现录经方治疗痛经3例如下。 1五苓散 患者,女,22岁,2007年10月3日初诊。病史:痛经8 a。 经前几天开始小腹疼痛,经行剧痛难忍,第1~2天尤甚,量适 中,黑块多,色黯。每次痛经服止痛西药则呕吐,喝生姜煲红 糖水稍有缓解。其人嘴唇黯黑,心情烦躁,平时喜喝温水,曾 在某中医院治疗无效。舌淡胖有齿痕,脉沉弦滑。辨为气化 不及、湿滞血瘀,治宜温阳化气、活血利水,方用五苓散化裁: 肉桂6 g(冲)、猪苓15 g、茯苓20 g、白术15 g、泽泻30 g、牛膝 12 g、红参10 g、当归10 g、桃仁15 g、红花10 g、白芍30 g,6 剂。二诊:服完6剂于l0月24日来经,腹痛缓解很多。原方 去桃仁、红花,肉桂改为桂枝10 g,泽泻改为2O g,加枳实10 g、炙甘草5 g、柴胡10 g、益母草30 g,嘱下次经前续服6剂。 三诊:儿月24日来经,患者感觉很舒服,未出现疼痛之象。 随访至今,痛经未再发。 [按]《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为后世治疗水肿用 活血化瘀法立下依据。就其血、水二者关系,同源而异形,从 三焦水道而辨,则二者紧密相关,血行则水行,水行则血行。 二者并调,活血利水同施,畅通三焦,对三焦不利引起之诸症 常有佳效。余治疗痛经,审其舌淡胖、脉沉,辨为气化不利,方 用五苓散加减,常有佳效。寒甚者加附子、干姜、细辛、吴茱萸 等,夹热者加栀子、连翘、鱼腥草、黄芩等,瘀血阻滞者加川芎、 赤芍、三七等,气机壅滞者加枳壳、厚朴、乌药等,血虚不荣者 合当归补血汤,枢机不利者合小柴胡汤,气滞湿困者合平胃 散,肝郁不达者合四逆散,脾阳不足者合理中丸,寒水凌心者 合苓桂术甘汤,肾阳虚严重者合真武汤,只要化裁得法,常可 收较好效果。 2黄芪建中汤 患者,女,19岁,2007年11月24日初诊。病史:痛经2 a,周期正常。平素恶寒,经来小腹隐隐作痛,恶寒明显,喜温 喜按;经量少,颜色鲜红,无血块,3 d净;夏天动辄汗湿全身, 手心汗出尤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无力。辨为 气血虚弱、经脉失柔,治宜调补阴阳、柔肝缓急。方用黄芪建 中汤加减:桂枝15 g、生姜15 g、炙甘草6 g、白芍30 g、黄芪30 g、大枣6枚、益母草30 g、茯苓15 g、白术15 g、陈皮6 g、当归 10g,5剂。二诊:诸症改善,精神好转,嘱守方续服5剂。 2008年1月25日三诊:服药后来经2次,腹痛未发,然经期 较前提前1周。其舌淡、边稍有齿痕,脉弦细稍有力,口苦,辨 为中焦虚寒、少阳不和,方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8 g、半夏10 g、黄芩8 g、生姜10 g、炙甘草4 g、黄芪2O g、桂枝12 g、吴茱萸 8 g、茯苓15 g、白术12 g、丹皮10 g、陈皮8 g,5剂。2008年2 月20日四诊:痛经未发,经期已恢复正常。随访至今,痛经未 复发,月经周期亦正常。 [按]气血本虚,经血外泄,则气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 濡养,遂致经期小腹疼痛,喜温喜按;气虚而温煦失职,可见恶 寒;气血亏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而呈月经量少之象。 故用黄芪建中汤补气养血、和中止痛。方中黄芪、桂枝补气温 中、止痛;当归、白芍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 健脾生血,以资中焦;复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益母草活血调 经,陈皮行气燥湿。全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行气活血 之效,故痛经庶可瘥矣。后经期提前1周,辨为中焦虚寒,少 阴不和,以小柴胡汤化裁和解枢机、温阳健脾收功。盖一时有 一时之证,非可胶柱鼓瑟也。 3当归芍药散合柴胡桂枝汤 患者,女,23岁,2007年8月22日就诊。病史:痛经3 a, 周期正常。每次来经时小腹剧痛不已,一般行经5 d左右,前 3 d最痛,以致卧床休息,不能上课。服益母草冲剂无效,用颅 痛定虽能止痛一时,然下次行经仍剧痛难忍,经血量适中,颜 色偏黯,血块较多,口干、微苦,时有头晕,痰多白稀,舌淡胖、 边有齿痕,脉弦涩无力。辨为肝虚血滞、脾虚湿停,方用当归 芍药散合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 g、黄芩10 g、半夏1O g、桂 枝10 g、白芍10 g、当归1O g、泽泻15 g、茯苓15 g、白术15 g、 川芎10 g、香附12 g、益母草20 g,5剂。二诊:9月来经,腹痛 未发,嘱于下次经前续服5剂巩固疗效。后患者来言,10月 经行,腹痛未出现。随访至今,痛经未复发。 [按]肝藏血而贵流通,主筋膜而贵和柔。若肝经挛急, 则血行不利,可致腹痛。虽脾主大腹,然疼痛系筋脉收引及血 滞所致,故责之于肝。《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二篇”日:“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可知当归芍 药散可治腹痛,此类腹痛乃肝虚血滞、脾虚湿停所致。方中当 归、芍药、川芎调血柔肝,泽泻、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待肝得调 达、脾得健运,气血调和,则疼痛自愈。余治疗痛经,观其舌体 淡胖,用当归芍药散调肝活血、健脾除湿,再合柴胡桂枝汤和 解枢机、调和营卫,每有佳效。 [收稿日期】2008—11一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