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探索》:明清史研究的重要创获
徐 彻
(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5)01-0186-02
张玉兴先生的大作《明清史探索》由辽海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近百万字的著作是作者近30年明清史研究的结晶,十分宝贵。《明清史探索》,顾名思义,有一种探赜索隐、寻幽访胜的意味。细读此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在理论和史实上都有突破性贡献的高水平著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清史理论的研究上,他的贡献是对明清易代之际的忠贰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正确评价。在本书中,玉兴先生利用相当多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
明清之际,因缘际会,在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两大引人注目的政治群体。一个是坚持拥明抗清的忠义群体,一个是叛明降清的贰臣群体。这两个群体中都有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代表人物。对这两大政治群体的人物应该如何评价,清史学者见仁见智,发表了各种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议。而集中清史学者各家观点的是1996年出版的《洪承畴研究》一书。该书对明朝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降清,旋即带兵镇压抗清军民而成为贰臣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各种评价。玉兴先生以该书为洪承畴辩护的各种观点为对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
〔收稿日期〕2004-09-03
探讨,展开驳论,撰写成了5万余言的巨幅论文《明清易代之际忠贰现象探赜》。这篇论文是玉兴先生关于忠贰现象探索的一组论文的代表作。该文首先对明清之际的忠贰现象作了历史回顾,继而指出明清统治者对忠贰人物的相同态度,接着论述了忠贰现象留给人们的不尽思考,最后同美化贰臣及贬斥忠义诸说进行了商榷。
玉兴先生驳斥的观点大体有7种:贰臣降清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弃暗投明论;现今中国的疆域范围内历史上不存在变节和大节有亏论;不恰当类比论;为保全个人身家性命有权做出政治选择论;明清战争无是非论;贰臣被俘影响不大,不应当过多指责论;不宜过多地替那些为腐败王朝殉葬者唱赞歌论。
驳斥这些观点,既需要史胆,更需要史识。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关于弃暗投明论,就必须首先回答清(后金)这个地方政权的性质。玉兴先生指出:清(后金)政权“其统治之区绝不是光明的天堂,而对广大汉人来说不啻恐怖的地狱”;“明朝政府尽管已相当衰败不堪,但对清(后金)这个地方叛乱政权的出现,却并未听之任之,而是从维护国家统一、制止分
〔作者简介〕徐彻(1939-),男,吉林长春人,编审,主要从事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86—《明清史探索》:明清史研究的重要创获
裂、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制止凶残与暴虐出发,采取了断然措施,不断出兵讨伐,予以制止,表现了一个负责政府的坚定态度。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对清的战争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及反对民族压迫的性质。明朝属正义一方”。由此,玉兴先生进一步指出:贰臣的“投降动机绝非什么在关键时刻的大彻大悟,看清了历史潮流`以天下为心’,`弃暗投明’,而恰恰是私欲膨胀而丧失了良知与气节,背弃正义投入黑暗。是对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背叛与出卖,是地地道道的不义行为”。
玉兴先生对这7种说法都作了有理有据的评说。他的评说充满着辩证法,闪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他的明清之际的忠贰理论在中国历史的研究上具有某种普遍意义。
第二,在清代史实的考证上功夫独到,厘清了某些清代人物的身世,廓清了清代某些事件的原委。
由于种种人们想象不到的原因,某些清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身世,竟然是扑朔迷离,真伪莫辨的。例如,清朝著名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范文程究竟在何时、何地并如何归于清朝的,在几乎所有的清代传记中,都说他在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于抚顺主动投奔后金,并得到努尔哈赤的信任而发挥才能。众口一词,似成定论。玉兴先生并没有囿于一般学者的成说,而是通过严密的考证,得出了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结论:所谓范文程主动投奔努尔哈赤并被重用一事,纯属子虚乌有。而真实的情况是范文程在天命三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后金兵攻破抚顺时被虏获,隶镶红旗下为奴,备受屈辱。直至太宗天聪三年(1629)考试儒生,始出奴隶籍而拔为文馆
使用。后来逐步升迁,受到重用。此历史真相,就是玉兴先生在本书中的《范文程归清考辨》一文中厘清的。
本书中的其他论文,如《皇太极留养张春史事考论》、《李延庚叛清考评》、《多尔衮拥立福临考实》、《清前史绝密考原》等,都是关于清朝人物和事件的重要考据文章。这是本书的闪光之点,是作者的精心之作。
第三,在研读有关清史著作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书中的《评〈清史稿校注〉》一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清史稿校注》是台湾省以国史馆名义出版的16巨册的大书。数十位学者对颇多争议的《清史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并写出校注文47339条,计300余万字,加上《清史稿》原文在内,《清史稿校注》一书达1200万字。玉兴先生除详细而具体地肯定了此著的突出成就外,还明确指出了它的不足:1.校订不细,疏漏与错误所在多有;2.校订标准不一,前后缺乏呼应,有校有不校;3.征引文献不全。如有颠倒错置之误未能发现或纠正者,有史实乖谬或记叙之误未能查出订正者,有校订不细有所疏漏者,有不深入考证、罗列异说、缺乏判断、不置可否者,还有因校订不细而出现的一些误校。玉兴先生条分缕析地指出本书之不足,这既需要十分丰富的清史知识,又需要特别精湛的考据功力。
总之,从玉兴先生这部洋洋近百万言的大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崇尚正义的道德情怀,气势如虹的理论勇气,深厚扎实的史学基础和酣畅淋漓的文字功夫。我们衷心祝贺他已经取得的成就,并预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责任编辑:陈志刚】
—1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